試釋「台灣固無史也」

兼評蔡英文們對歷史學之無知

王仲孚
(文化大學教授)


連雅堂先生《台灣通史》作於西元1908-1918十年之間,其〈序文〉敘事簡明,文字優美,是一篇很精彩的好文章,相信許多名句如「美麗之島、婆娑之洋」許多人還能夠琅琅上口。

在台灣至少從民國50年代以至現在,一直被選在高中國文教科書中做教材,對於「台灣固無史也」一句的註釋是--「台灣本來是沒有歷史的紀錄」,各版本的註釋都一樣,相信今日受過高中教育的人包括年輕人、年長者,都讀過這篇文章都能瞭解「台灣固無史也」一句的意義才是。

8月1日,蔡英文總統發表「向台灣原住民道歉文」提到:

有一本書叫做「台灣通史」。它的序言的第一段提到:「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其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這就是典型的漢人史觀。原住民族,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有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代代相傳。不過,我們只會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蔡總統根據「台灣通史」序文,認為「原住民族,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有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代代相傳。」甚至還有台灣史專業的學者,公然批評說:台灣原住民有幾千年歷史,而且還有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怎能說成「台灣固無史也」。顯然對於「台灣固無史也」一語,有所誤會或曲解,甚或望文生義。

此句的解釋,關鍵在「史」之一字。《說文》稱:「史,記事者也。從又(手)持中,中,正也。」

簡言之,「史」字有二義:一是過去發生的事,即歷史;另一是根據歷史紀錄,編纂成史書。中國號稱歷史悠久,史學發達,傳說夏商周三代都置有史官,商代甲骨文已有「史」字,古書稱:殷人「有冊有典」,但至今還沒有發現商代有史書著作。

記載西周史事的《尚書》採記言形式、春秋《左傳》編年記事,只能算是「歷史紀錄」,還不能算史書。真正的「史書」出現,首推西漢司馬遷撰作的《史記》,《史記》首創「紀傳體」,自西漢以後,歷代正史都採用「紀傳體」,「紀傳體」遂成為史書的主要體裁。

連雅堂先生的《台灣通史》,亦仿《史記》採「紀傳體」,作為台灣第一部史學著作。前此,台灣並無「史學」著作,所以「台灣通史」序稱:「台灣固無史也」,文義清楚,是指台灣一直沒有史書著作,不是指台灣自荷鄭以前沒有歷史。

連雅堂先生的《台灣通史》,應該是一部難能可貴的不朽著作,是台灣應該珍惜的文化資產。著名的台灣史學者黃富三教授指出:連橫是台灣近代史上之奇才,作品量大而多元,乃台灣人 之驕傲文化。

《台灣通史》不僅是台灣第一部史學著作,而且文字優美典雅,相信許多名句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美麗之島、婆娑之洋」今日年長者也還能夠琅琅上口。蔡總統對於「台灣固無史也」一語望文生義,有所曲解,提到《台灣通史》竟稱「有一本書」,也不提作者連雅堂先生的名字,似有故意不予重視的表示,作為總統文告,殊失風度,對史學如此無知,令人遺憾,這倒是應該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