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震驚結果:啟示與展望

熊玠
(紐約大學在職終身教授)


奇異現象

美國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今年的選舉在幾重意義上,可說是史無前例。而選出的結果,更是與選前諸多主流民調預測背道而馳。而一般選民在選前對兩黨的候選人,由於不同原因,抱有極為躊躇甚至無耐的心情。兩位候選人中,一位是共和黨的川普。他前此沒有一日參政的經驗。只不過是因承續父業而成為很成功的房地產商人,18年來因為運用巧妙逃稅的漏洞從未繳稅。雖然競選時提出「再使美國恢復以往的強大」的動人口號,但並未提出具體可行方案。而且習慣信口雌黃而大言不慚。競選的數月中,居然有17位不同地區與層次的女士公開分別指責川普曾經對她們有上下其手的侵犯。另一位候選人是民主黨的希拉蕊.克林頓。是以前的第一夫人,後來當選成為紐約州在聯邦的參議員;於2008年總統選舉時,曾在民主黨初選爭取黨內提名而敗於歐巴馬;然後在歐巴馬總統第一任曾出任國務卿一職。但她在國務卿任內曾因在公務上使用了私人電郵服務器,並且曾冒然銷毀了三萬份電郵而事後遭受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因而導致外界對她的誠信甚至判斷能力起了嚴重懷疑。所以,很多人對於這樣兩位總統候選人的選擇,說成是在兩個爛蘋果之間選一個比較不太爛的而已。

11月8日夜開票時,兩位候選人的票數一直很靠近。按照選舉規矩,任何一方能得到270張選舉人的票數(Electoral College votes),即告當選。所謂選舉人票數,每州各異,是按每州的人口而定;數目與該州在聯邦眾議院有多少席次相同。故東岸的紐約州有39張選舉人票;西岸加利福利亞州有55張。由於希拉蕊穩贏這兩大州,所以大家一度認為正如民調顯示的一樣,希拉蕊穩操勝券。但川普囊括了幾乎全部中小州的選舉人票數,開票時雖有頗長時間出現僵局,殆至深夜(紐約時間)最後結果出來,川普以得到306張選舉人票數而高票當選。雖然希拉蕊的大眾票(popular votes)比川普多,但折換成選舉人票的總數只有232張,故而飲恨敗選。

川普當選原委為何?

在選前所有主流媒體幾乎全面一邊倒的一致不看好川普。譬如《紐約時報》有一連串的報導,縱使是以極為中性的口吻,但目的卻在揭發川普逃稅的秘密與技巧;再者,對他在公司僱傭工人上如何苛扣黑人勞工,包括拒付工資與賴賬行為等,均詳細報導無遺,而且提供了實例佐證。該報並有一連串社論以及「公眾論壇」的分析,以不同理由解說為何川普絕非總統材料,也不致當選;同時亦不憚公開作支持希拉蕊的言論,並列舉其各項理由。同樣是坐落於紐約的《每日新聞》與《華爾街日報》,以及外地的諸如《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等均同樣跟進。不同的民意測驗機構所作的民調,也一再顯示希拉蕊比川普的支持率居高不下。其中差距由三個百分點至十幾個百分點不等;而且有一項民調預測99%是希拉蕊勝選。可是,最終由大眾選票換算到選舉人票數的結果,居然川普擊敗了希拉蕊而當選美國下一屆(第45屆)總統。這個霹靂一聲響,幾乎全部媒體與大眾均傻眼相對。多數媒體咸以「令人智昏」(stunning)或「驚異」(shocking)一類字眼形容川普的當選。最露骨的莫過於《紐約人》雜誌,將它稱之為「美國的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現在,我們不得不問既然主要媒體以及民調統統如此押錯了寶,究竟應如何解釋?

這樣大的偏差,的確是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提出一個籠統理論或解釋方法,足以滿意地回答這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以下只是依照我個人對此問題從歷史的殷鑑、大環境的趨勢、政治波浪、再加兩位候選人之背景與競選期間提出之號召以及電視辯論時之得失,甚至陰錯陽差等因素作出的一個宏觀的推測。分別陳述如下:

歷史的殷鑑 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上,在同一政黨的總統作完兩任(即八年)以後再有該黨勝選出任總統的紀錄,有史以來只發生過兩次:一次是19世紀民主黨安德魯.傑克森以後馬丁.范布倫的勝選接任總統(Andrew Jackson-Martin van Buren, 1829-1837; 1837-1841)。另外一次是上個世紀共和黨朗諾.里根以後喬治.布什的勝選接任(Ronald Reagan-George H.W. Bush, 1981-1989; 1989-1993)。所以,在歐巴馬作完兩任總統之後(2009-2013;2013-2017)如果再由同一民主黨人當選總統的話,將是違背歷史的規律。換句話說,也就是以美國總統選舉歷史作為殷鑑的話,希拉蕊的落選,是符合了歷史的模式。

大環境的趨勢 世界上自從冷戰結束以來一個普遍出現(儘管難以看出)的大趨勢,就是民粹主義的抬頭。所謂民粹主義,最簡單的表現就是民間對主流(包括政府領導、當權派、與社會一向居領導地位的菁英,包括大公司老闆階級)的不滿與憤怒。譬如在英國表現於脫離歐盟公投之民意上。在法國與德國則表現在反對目前政府思路的「國家先鋒黨」(National Front)和「德國另一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分別的興起。在西班牙有反對政府厲行節約的“15M”運動。在台灣也不例外,表現於今年初民進黨替換「百年老店」國民黨全面執政的選舉結果上。在美國的民粹主義,最尖銳的表現在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之上。他們的號召是全國99%的人口都是貧困,而華爾街只佔全國1%的人口卻囊括財富之機先。民主黨初選時輸給希拉蕊而退出的桑德斯,曾為文指出美國大公司總裁的年薪可能是公司雇員的300倍;而全國經濟新帶來的收入,52%進了1%人口的口袋裏。鑑諸此,美國民怨之深之廣,是可以瞭解的。而似此貧富不均的問題只代表美國民粹主義關切的一斑。其他的關切包括非法移民到美國境內與美國勞工搶飯碗,以及外國賤價貨品充斥美國市場,給予一般美國人的印象是外國將美國的就業機會剝奪而去。因此,川普競選口號中要驅趕非法移民,並要拒絕輸入中國製造的貨品等等,倶是關注美國大眾(尤其是白人藍領階級)自己休戚相關的利益。很多白人是有憤怒而說不出所以然,而川普卻幫他們表達無遺。再加他要攔阻伊斯蘭教徒侵入美國的說法,也是美國大眾普遍關切的問題。我並非是說川普聰明早已洞悉美國大眾的關切與憤怒所在。只不過是他憑空的想法與說法,碰巧符合了大多數民意之偏好,正中其下懷而已。

政治波浪 我這裡的意思是指在選舉時選民對上屆政府執政的觀感與評估(當然很多時候,完全是憑直接的感應)。譬如2008年總統選舉時,一般選民的觀感是小布什總統任內表現特差,所以「除了布什任何人倶可」的口號響亮一時。結果幫助了將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總統推進白宮。可是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白人對歐巴馬這位黑人總統的評價就是我所謂「政治波浪」上很重要的一大變數。究竟美國白人仍是多數。黑人最多僅佔全國15%。由一般白人眼光看來,不但歐巴馬處處偏向照顧黑人,而且很多離奇光怪的事情全在過去八年發生。譬如同性戀合法結婚、吸毒(大麻)也合法化等等,雖然都是在美國聯邦制中不同州議會立法通過的結果,但一般人覺得這和歐巴馬政策的縱容各種「少數」族群的要求有直接關係。所謂歐式健保也被一般白人認為是代表歐巴馬幫助黑人的舉動。雖然此舉幫助了兩千萬黑人取得健康保險,但白人感覺到的是他們要承擔醫藥保險公司因此而提高了保險費用的後果。雖然川普對這些並沒有明確的攻擊,但一般白人本來就對歐巴馬與他隸屬的民主黨敢怒而不敢言。所以有共和黨的川普出來登高一呼,很多白人本能地就投了他一票。

兩位總統候選人的背景與號召。川普毫無行政經驗,本來應該是負面條件,可是在民粹主義反主流的潮流下,反而是他的一大本錢。而希拉蕊完備的主流背景,也變成了她的一大累贅。何況,她的老公克林頓總統,對一般藍領階級來說,正好是推動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約」的罪魁。因為很多藍領階級認為,由於這個協約的出現,美國製造業很多的就業機會都跑去了墨西哥,導致他們自身失業,或是工資停滯不升。川普攻擊墨西哥非法移民本來只是他反對非法移民的一部分。而習性機會主義的川普,認為反正非法移民沒有資格投票,所以他可以任意攻擊而無傷大雅。可是,孰知歪打正著,這些言論在美國藍領階級的家庭裏起得了震撼性的共鳴。

在三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中,希拉蕊主流形象的從容大方與慎言克制,本來不是川普的客串作風所能望其項背。可是在一般反主流選民心目中,反而認為川普的表現更為新穎可愛。川普的口無遮攔,攻擊不擇言詞,讓循規蹈矩的希拉蕊相形之下顯得猶豫無力。雖然主流媒體一般均認為希拉蕊辯論佔了上風,可是一般中下層(尤其是沒有唸過大學)的觀眾,反應完全相反。據選後統計,在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中,67% 票投給了川普。

陰錯陽差的因素 我只想提出兩點:其一、希拉蕊選戰策略對票源估計的失誤。她的競選團隊以為川普對少數族裔不恭敬,所以為希拉蕊策劃應該注意爭取黑人、西班牙族裔,以及支持移民的美裔家庭。而這些族群多數聚集於東西兩岸大城市之內;這些大城市俱在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這樣的競選策略忽略了美國50個州,每州仍是白人佔多數的事實。其二、媒體與民調的預估出錯的原因,可說都是出於兩個盲點。先說民調機構,他們做民調訪問時所採用的抽樣名單,還是依照過去的方式,一律根據地線座機的名單選樣;而不是依靠手機使用者的名單。事實是,時至今日使用手機的人遠遠超過使用座機的用戶。而今日還使用座機的人們,多半不是那些反對主流與中下層(包括藍領族)的群眾。所以,這樣得來的民調結果,怎能沒有偏差。至於主流媒體的盲點,則是它們都集中在大城市,譬如紐約城、洛杉磯、波士頓、芝加哥等。這些媒體的記者所接觸到的,很少是那反對主流和流離失所的藍領階級族群。所以,他們憑他們接觸所見而寫的報導,直到事後才知有偏差。

展望川普的政策取向

川普要到明年1月20日才就職,現在要談他的政策,稍嫌過早。所以只能涉及政策的取向而已。不過在內政上的輪廓,稍微比較清晰。可以很簡單的用減稅、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填補已故Antonin Scalia的遺缺)、修正歐式健保、與清潔發電四把火來描述。由於篇幅與本刊讀者的關切,也許以下著墨應該多在外交政策之推測上才是。不過在談外交取向之前,我認為應該將川普政策最可能影響或牽制外交的內政措施檢討一下。在競選時,川普曾詰問美國政府歷來的(主流)政策,從參加韓戰、越戰、到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繼續維持北大西洋組織(NATO)一類的共同防禦條約的安排,美國支撐了極大重金開銷的負擔,究竟美國得到什麼好處?又說美國的國防開銷比全世界各國的國防預算加起來的總數還要高,因此犧牲了國內民間的福利,並問這值得嗎?基於如此諸多考慮,他認為美國聯邦政府的對策應該從減稅開始;並要取消遺產稅。既是要國內減稅,必須節省內外開支。這對川普的對外政策有一極大的考慮,即美國不應該再作國際警察。所以,他認為在歐洲,美國應該減低對NATO的承諾。在亞洲,他認為應該鼓勵日本與南韓負起它們保衛自身安全的責任;甚至可鼓勵他們發展核武器,以減低它們對美國軍事保護的依賴。這是川普對歐巴馬亞太政策修改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他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至於中美關係,在競選期間,川普一再說起美國就業機會因中國(大陸)貨品充斥美國市場而遭到剝奪。他的對策是對中國進口的貨品加徵關稅。其實這是外行話。以前小布什總統也曾對歐洲與日本採行了同樣的加稅辦法,不過是針對它們的鋼鐵進口。執行後,歐洲與日本狀告世貿組織(WTO),經其調停機構(DSM)判決為違犯世貿組織規定而美國敗訴。WTO並授權歐洲與日本可以對來自美國的進口貨品照樣增加課稅,直到收回了46億美金的損失為止。小布什總統不得不迅速將其課稅加徵的行政命令撤回。所以,等到川普上任後,他會發現他要對中國輸入的貨品加增課稅的辦法,照樣行不通也對美國不利。所以非得與中國妥協不可。另外,因為他要削減國防開銷,所以如果他要更改歐巴馬時代用軍事手段在南海對付中國的政策,那也是合乎他的邏輯的。不過他表示美國的海軍需要加強,也是事實。

川普當選後說他歡迎和任何願意與美國和好的國家攜手合作。這包括美俄關係。既然美國可以與俄羅斯和好,那更可以與中國和好了。中國自習近平上任以來,一直是以「地緣經濟」的辦法(譬如創辦亞投行、建設一帶一路等)來與美國進行一個「不對稱」的競爭。其最終的用意,是在避免與美國在軍事上正面衝突。 就是要換以中國的經濟成長牌來與美國在經濟上競爭。所以,在經過川普修正後的美國亞太政策,應該是比歐巴馬時代有較多的轉圜餘地。川普的資深顧問前中央情報局局長烏爾西(James Woolsey),據說奉勸川普政府應該支持並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一反歐巴馬的反對政策。歐巴馬TPP之舉,是要以一個含有12國家的經濟夥伴架構來孤立中國。川普則不搞TPP,中國也不必繼續在亞太地區搞「地區全面經濟夥伴」(RCEP)關係相對抗。有這樣的開端,個人認為未來四年(即川普第一任期內)的中美關係應該不致壞到哪去。至於川普認為中國操縱人民幣的價值,倒是一件棘手的問題。但相信北京一定可用美國1985年「廣場協議」強迫日元上升造成日本經濟一蹶不振的前車之鑑來抵制美國類似的壓力。

至於台灣,川普的政策如何?當然還看不出任何端倪。但只要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關係正常,而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也正常,那麼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多半不致出任何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