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是飲鴆止渴

諍言


蔡英文擔任總統已過六個月,在內政經濟不振、兩岸關係低盪的情況下,其民調支持度屢創新低。蔡政府和民進黨人士便藉由「反中」深化鞏固綠營支持者,以期維繫來日大選的基本盤。操作「反中」又以「去中國化」的發言或行動最引人側目。

民進黨那股「去中國化」的狠勁,從蔡英文選上總統的那一刻起就變本加利,借勢而發了。例如選上總統,蔡英文尚未就職時,就有民進黨立委迫不及待地提案要廢除學校、公務單位懸掛孫中山先生遺像的規定。

蔡政府執政開端,就先廢掉馬政府時期欲施行的「課綱微調」。最近還在民進黨立委的現場監督下,移除故宮南院的「十二獸首」。民進黨立委連「扯鈴」這項代表中華文化傳統的民俗技藝也不放過,揚言要刪除相關活動的補助經費。蔡政府及民進黨人士推動「去中國化」走火入魔,令人搖頭嘆息。過去陳水扁政府執意推動「去中國化」,下場如何,現在仍擺在他們眼前。

2000年民進黨首次贏得總統大選,上台的陳水扁政府就對相關的機構,推行所謂的「正名運動」,例如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改為「國家文化總會」、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政」、中正國際機場改成「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另外還把「台灣、大陸」這較為軟性的說法,改為「台灣、中國」的硬性稱呼。還有刻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內容,讓中國史不再包含台灣史,使兩者截然分開。其他像是拆孫中山、蔣介石銅像,更是賣力地演出。

當時陳水扁政府把內政搞得一團糟,只好以「去中國化」的種種行動來鼓動民粹,希望動員群眾贏得選舉。而今蔡政府上台,民進黨重返執政。遇到提升經濟不力的窘況,不思改進的良方,卻欲以「去中國化」的種種言行來轉移視聽,不但是「飲鴆止渴」,也是重蹈陳水扁政府操作「去中國化」導致選民怨聲載道的覆轍。況且搞「去中國化」,還會被大陸視為是「文化台獨」、「柔性台獨」的體現,更不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盼望蔡政府「回頭是岸」,拋去意識型態的桎梏,先搞好內政,特別是經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