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還能「自自冉冉」嗎?

徐曙
(現任智庫資深研究人員)


一、前 言

今年蔡英文總統和陳建仁副總統聯名的「自自冉冉、歡喜新春」春聯,儘管外界質疑「自自冉冉」係「自自由由」之誤,但府方仍強調「冉冉」兩字有逐漸上升、生機漸復、大地回春的意涵,也寄意國家漸進改革,穩健轉型。而在春聯惹議之後,最近行政院主計處似乎淡化當前全球(主要是美國)、兩岸和國內的政經情勢充滿的不確定性,並「金雞報喜」般修正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原先的1.87%上修至1.92%,創近三年來新高,令人有「台灣經濟發展已『自自冉冉』了」的感覺。

但因美國總統川普「新政」堅持貿易保護主義,許多經貿政策都不可預測,加上兩岸關係因蔡總統對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遲遲不回應,導致兩岸經貿關係漸凍,尤其大陸觀光客來台數量遞減,更對台灣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有識之士紛紛提醒,全球「黑天鵝」蠢動,兩岸關係趨緊,國內的挑戰也不少,今後台灣經濟發展恐將面臨「內外皆冷」的困局。

二、川普「新政」帶衰台灣經濟

過去台灣受益於全球化的發展,參與全球價值鏈程度也較深,經濟成長很亮眼。但目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長週期的繁榮已逐漸轉為中低速成長,總體復甦疲弱態勢在短期內很難翻轉。再加上「黑天鵝」四起,反全球化浪潮高漲,尤其川普「新政」堅持貿易保護主義,更使得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發展前景蒙上黑影。

雖然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4%,卻也坦承川普「新政」將是今年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變數。國際著名投資家羅傑斯(Jim Rogers)則公開預警,在全球範圍內厭惡全球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正在加強,2017年最大的風險將是貿易戰爭和孤立主義。準此觀之,今後台灣經濟發展極可能遭到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面「夾殺」。

1.「美國製造」對台商帶來致命打擊。

在全球「黑天鵝」當中,英國「脫歐」、德法等國的右派民粹主義抬頭,歐盟已陷入分裂危機,固然是不吉利事件,但川普「新政」的貿易保護主義,對台灣更是最大風險。川普企圖以「美國製造」取代全球化的全球供應鏈,勢必威脅目前由中國大陸生產零組件、由美國生產成品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將來若進一步要求從零組件到成品等所有產品都必須在美國生產,這對在大陸從事加工貿易並出口美國的台商,以及在台灣製造並出口美國的廠商都是致命性打擊。

2.「邊境稅」挑戰台灣對美出口貿易。

川普「新政」為落實「美國製造」,將針對生產基地設在海外的企業徵收「邊境稅」,亦即對進口品加稅、對出口品減稅,此舉恐將顛覆全球貿易型態。由於台灣高度依賴全球貿易,並在全球供應鏈上對美國經濟的所處部位較高,若「邊境稅」真的實施,必然對台灣出口貿易造成嚴重衝擊。根據德意志銀行的報告,如果美國對進口品實施20%的「邊境稅」,台灣貿易順差減損金額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左右。該報告還舉例,如果台灣製造的電機產品因「邊境稅」而漲價10%,美國買主則很容易找到本國製產品來替代,屆時台灣對美出口貿易將面臨殘酷挑戰。

3.台灣有被指控為「匯率操縱國」風險。

外界關注的川普「新政」對於「匯率操縱國」的指控,任何國家一旦被點名,美方勢必施壓並採取報復措施。美國財政部在評斷貿易夥伴是否操縱匯率有三個指標:一是對美貿易存在順差超過20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盈餘超過其GDP的3%,三是官方購買外匯存底超過其GDP的2%,儘管我國央行否認有操縱匯率,檢視上述三個指標,除去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只有133億美元尚未符合第一個指標,台灣經常帳盈餘已超過GDP的14%,足以讓美國有理由認為新台幣應升值卻未升值,同時台灣一直被質疑有持續進行單邊干預匯市之舉,所以仍存被指控為「匯率操縱國」的潛在風險。

三、兩岸因素使得台灣經濟雪上加霜

去年「5.20」以來,蔡總統不願面對兩岸政治共同基礎的「九二共識」,已導致兩岸關係持續朝向負面發展。儘管中國大陸並未完全關閉兩岸經貿合作,去年兩岸貿易總值仍有1.5%的成長,但未來能否穩定成長尚有變數。另外,大陸推動經濟轉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擴大內需,減緩進口需求,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恐將面臨挑戰,由於貿易是台灣GDP的最重要組成,一旦出口不振,經濟即難有起色。

尤其兩岸關係進入「冷和」階段,去年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數遞減(約減少四成),已對台灣相關產業和經濟帶來不利影響,使得原已衰退的台灣經濟雪上加霜。不容置疑,過去幾年受惠於陸客來台人次逐年創高,我國觀光收入明顯增加,對台灣經濟成長作出了貢獻,即使有人辯稱陸客雖減少,日、韓、東南亞等國遊客卻增加,但中央銀行已坦承,其他國家來台人次雖有成長,但平均日消費額低於陸客,不易填補陸客減少造成的觀光收入損失。

1.大陸經濟結構轉型,台灣出口將縮減。

長期來台灣對外貿易的出口品類幾乎集中在中間財,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經加工後出口到歐美市場,此一加工貿易模式恐將受到反全球化和川普「新政」的貿易保護主義之直接衝擊。加上大陸為應對經濟下行的「新常態」,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希望能擴大內需市場,其外溢效應也導致進口需求減緩,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總額高達1,123億美元,受損層面最大。根據IMF最新模擬結果,大陸推動經濟再平衡,台灣對大陸出口將縮減9.16%,實質所得也將因此減少0.47%。

2.陸客來台減少傷害台灣關聯產業。

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數減少,對台灣相關產業和經濟效應已造成嚴重傷害。根據內政部公佈的最新統計,2016年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有2,736,000人次,比2015年減少60萬人次,是自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以來首度負成長,並創下13年來新低。

《工商時報》的「經濟教室」曾分析,以2015年陸客的經濟效應為基礎,若只考慮陸客在台消費的直接效果,陸客來台人數減少一成,將使得台灣的GDP少掉213億元,經濟成長率也因此降低0.13個百分點。這還不包含產業關聯效果,譬如對運輸業、餐飲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等所遭到的抑制效果,甚至會壓縮國際收支帳的旅行收入和國民就業機會。相對來看,蔡總統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爭取東南亞、印度和紐澳更多觀光客來台,或有藉此平衡陸客來台人數減少的經濟損失之考量。

四、國民整體經濟信心持續下滑

台灣屬於小型高度開放經濟體,面臨全球經濟衰微和復甦緩慢,就容易受到國際景氣循環影響。尤其台灣的產業創新不足、總要素生產力下滑、企業投資不振、超額儲蓄擴大、人口老化、國內勞動力不足等,已嚴重減弱經濟的產出。尤其近幾年投資環境不佳,各種行政法規障礙多,加上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被業界嘲諷為「五缺」,整體投資不振,不利資本累積,更導致成長的動能不足,加上兩岸關係緊張,已對台灣經濟造成實質傷害,甚至喪失在經濟實力和貿易總量高居全球第一、二位的中國大陸市場之更大商機。

台灣投資環境的陳痾舊疾,以及兩岸關係沒有處理好,國內企業界頗多抱怨。雖然政府積極在推動新南向政策,也推出「5+2」創新產業,同時籌組各種具競爭力產業的「國家隊」,希望走出去開拓新市場,並將台灣產業「典範」傳播出去。然而,這些政策都不是在短期內能收到效果,很難立即有效應對反全球化和川普「新政」的貿易保護主義等「黑天鵝」壓頂之龐大風險,更無法彌補台灣經濟在當前兩岸關係緊張過程所遭受的損失。

國內標竿企業和民眾對今年台灣經濟和景氣的看法仍相當保守。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看淡今年景氣,並公開說「只看到蛛絲、而無馬跡」,因為許多經濟不確定因素,對未來經濟很難做明確的分析與展望。國泰金控集團公佈的「2017年1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雖然經濟數據持續有正面表現,但民眾的景氣樂觀現況指數仍持續下滑至-30.2,已連續20個月「負信心」,顯示民眾對經濟前景仍偏向保守看待,對未來台灣景氣復甦更增添不確定性。

五、結 語

當前台灣的經濟發展正陷入反全球化和川普「新政」的貿易保護主義、兩岸關係朝負面方向發展,以及台灣本身投資環境惡化的「三重苦悶」困局。如今行政院主計處只因全球經濟回溫,以及國發會公佈「國家發展計劃」的經建目標設定在2-2.5%,政府也將投入一兆元擴大公共投資建設,就認為在政策加碼效果之下,疲軟多時的台灣經濟就能在丁酉雞年「自自冉冉」上升,並把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原先的1.87%上修至1.92%。主計處有意無意地忽略反全球化和川普「新政」的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兩岸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等變數和負面影響,而「配合」調高經濟成長預測值,其立場也未免太過樂觀!

當然國人都喜聞台灣經濟能夠成長,但單靠擴大公共投資建設,不完全能夠保證可提高經濟成長率,因為公共投資建設在整體固定資本形成中所佔比重很低,相對地,民間投資在拉動經濟成長和擴大就業的作用更大。而最令人擔心的是,這次國發會的擴大公共投資建設項目佈局在各地方縣市,從台灣的政治生態看,到時難免出現中央主導、地方諸侯搶預算的亂象,並可能被質疑有為下次選舉綁樁之企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國發會在通過「國家發展計劃」的同時,已預埋伏筆,指稱未來四年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包括反全球化和川普「新政」是否會引發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是否會導致歐盟解體、中國大陸持續經濟結構改革的外溢效應也會持續影響台灣經濟等。由於台灣參與全球化程度很深,兩岸經濟產業關聯性又相當緊密,外部諸多變數又都不是台灣單方面能左右的,也因此今年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要「自自冉冉」提高到1.92%,國發會還預期有可能達到2-2.5%,那我們就把它當春聯貼在門上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