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三次合作,兩岸和平發展

論美國對台政策與國民黨何去何從

社論


自國民黨接連兩次選舉潰敗後,又「5.20」蔡英文拒絕表態接受兩岸一中的「九二共識」,有些大陸學者遂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已無望,只有武統一途。美國也不斷有學者拋出「棄台論」。似乎台灣就只有武統或投降了。我們認為情況還不至於那麼悲觀,關鍵應在國民黨有沒有再度崛起的條件和意志。

一、中國勢力的衰敗

我們從宏觀的歷史來看,自世界航海運動以來的近四百年,台灣處於中國的海疆,一直是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角逐之地。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是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須知當時荷蘭人是歐洲第一流的海軍。直至1820年,據經濟史學家安古斯.麥迪森的研究,中國的GDP猶佔全世界的32.4%,亦無人敢挑戰台灣的領土主權,但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國勢日衰,竟然甲午一戰敗於彈丸四島的日本,除了賠款二萬萬三千萬兩外,還割讓台灣、澎湖。

接著又是八國聯軍,割地賠款,中國陷於亡國滅種之危機而一蹶不振。雖推翻滿清,成立民國,但又袁世凱竊國,軍閥割據,內戰不已。後雖經國共合作,北伐統一,但國共內戰又起。日本乘勢大肆侵略,國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以血肉築成長城,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終於擊敗日本軍國主義,光復了台灣、澎湖和滿州。但不幸,國共內戰又起,國民政府退據台灣,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兩岸分裂至今。

自韓戰後,兩岸問題當是國共內戰與國際冷戰的雙層結構,已不單純是國共內戰的問題了。冷戰後,台灣問題則又成為中美矛盾與兩岸矛盾的雙層結構。但這兩個雙層結構,仍脫離不了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角逐的結構。

要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要先認識台灣問題,要認識台灣問題必須認識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的角逐。今天的外國勢力當是以美國為首。

二、美國的對台政策

美國軍方起念介入角逐台灣當始自1854年,打開日本鎖國政策的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培理將軍,派艦登陸基隆考察,並給美國當局一個備忘錄,建議美國應當佔領台灣,理由是,佔領台灣就能控制東南亞海域的樞紐。又,有一支充分的海軍就能控制中國的沿海港口,就能控制中國。這是美國的海權論。但當時值南北戰爭,力有未逮,而沒接受培理的建議。培理的主張或可謂「佔領台灣,以台制中」。

另,1871年,中日有兩件事,一是中日條約天津續約談判,其中有準軍事同盟條款外洩美國日使館;二是「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來台,遭原住民殺害,日本代為向中國交涉,總理衙門以「化外之民」應付之。於是國務卿費雪命令駐日大使迪龍,中日衝突要支持日本,但要把日本從中國拉開。而有迪龍帶李仙得見副島種臣,說服日本出兵攻佔台灣,但受原住民堅決抵抗而未遂。費雪的主張或可稱之「日據台灣,以日制中」。

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談判(1895年),中國聘請前美國國務卿福士德為顧問,竟與日方唱和,共同壓迫李鴻章割台。「日據台灣,以日制中」終於實現。美國對華則主張門戶開放政策,各國利益均霑,視日本為在華利益的協力者,直至1941年「珍珠港事變」。「珍珠港事變」後,中國追隨美國之後,向日本宣戰,並聲明廢止一切與日本的不平等條約,及戰後收復台灣、澎湖及滿州。

三、滿佈戰爭細菌的太平洋公路

為因應太平洋戰爭,1942年美國成立「遠東戰略小組」,該年夏季即提出備忘錄《戰後台灣問題處理意見書》,坦言又回到培理將軍的戰略思想,而主張戰後美國託管台灣,在託管期間尋求台灣人政治領袖,經住民自決成立台灣獨立國。並且,在1942年8月,美國《時代》週刊、《生活》週刊、《幸福》雜誌共同製作一份戰後和平方案名為《美國三大雜誌合擬之備忘錄》,主張建立「一條橫越太平洋的公路」,及台灣由國際託管。11月《中央日報》分13天將該備忘錄全文譯出。1943年1月5日,孫科發表文章評三雜誌備忘錄《戰後世界改造之危險思想》;1月7日,邵毓麟亦發表《如何清算日本》,美駐華大使高思即將此兩文呈報國務院。

1月30日,台灣革命同盟公開發表《戰後台灣問題聲明》,表明戰後收復台灣的決心,另有台胞李純青、李友邦發表文章,堅持戰後台灣必須歸還中國,李友邦更將該備忘錄斥之為「滿佈戰爭細菌的太平洋公路」。

當時遠東戰略小組的備忘錄並未公佈,三雜誌備忘錄又不能代表美國政府,其背景如何與遠東戰略小組有無關係亦不得而知。高思將孫科等兩文呈報國務院後,3月29日,中國外長宋子文在華盛頓拜會美國次國務卿威爾斯,探詢美國態度,得到戰後台灣歸還中國的答覆。遠東戰略小組成員葛超智在其《被出賣的台灣》書中即透露當時戰略小組與國務院在對台問題處理上有極大的爭論。

據葛超智的說法,如果美國和後來的《開羅宣言》不接受台灣歸還中國,蔣介石將得不到中國人民的支持而垮台。蔣垮台後有兩種可能的發展,一是中國戰場的領導中心隨之瓦解,日本把中國戰場的日軍轉移到太平洋戰場,必構成美軍莫大的壓力。二是隨蔣垮台,中國戰場的領導中心將由重慶轉移到延安,戰後須與中共共同處理戰後事宜,而中共又視美國為資本主義頭號敵人,所以才接受蔣的要求以穩住中國抗戰領導中心。

何況,當時台灣並不在盟軍手裡,戰爭會打成怎樣無人可知,有關領土主權的問題最終還得在戰後的和會中解決。照葛超智等的想法,麥克阿瑟的美軍以逐島戰術自澳洲反攻,攻佔台灣,在佔領期間尋找台灣人政治領袖,經住民自決,成立台灣共和國,為治理台灣培訓行政人員,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海軍研究所。戰後曾長期擔任參議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斐爾就是海軍研究所學員,和葛超智一樣是戰後台獨的鼓吹者。

但硫磺島一戰,日軍決死抵抗,美軍傷亡慘重,而將逐島戰術改為跳島戰術。美軍跳過台灣直攻琉球,再由琉球直攻日本本島,美軍遂未能攻佔台灣。更令人意外的是兩顆原子彈一炸,日本就投降了,根據《開羅宣言》、《菠茨坦公告》,台灣主權只得歸還中華民國。但一些美國外交官和遠東戰略小組的成員,仍不甘心,繼續鼓吹託管論。

四、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

至1948年「徐蚌會戰」,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託管論涉及干預中國領土主權,故美國高層再提出的是台灣獨立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遠東戰略小組會議,為了分化蘇聯和中共,決定暫時不實現台獨,12月,艾奇遜國務卿說:

「我們必須接受下述事實,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把蘇聯視為他們偉大的和唯一的朋友。對於這一切我們必須抱有長期觀點,不能只看6至12個月,而是要看6至12年。我說,蘇聯試圖使中國北方諸省脫離中國,這裡面埋藏著中蘇不可避免地發生衝突的種子。毛實際上不是一個衛星國,他掌權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由蘇聯軍隊扶植上台的。我指出,這一情況是我們在中國的一項重要財富。除非為了特別的戰略目的,否則我們決不能採取某種行動,使我們代替蘇聯成為對中國的帝國主義威脅。」

1950年韓戰爆發,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杜魯門總統要求艾奇遜考慮以駐東京的麥克阿瑟美軍解除蔣介石武裝,將台灣「歸還」日本。艾奇遜則答以「此事已經考慮,暫時不宜」。

「二二八事件」後,廖文毅流亡日本,在麥克阿瑟的美軍保護下,自封台灣大統領。第七艦隊當是保蔣反共,使台灣成為美國「不沈的航空母艦」。另又企圖分化中共牽制蘇聯。故韓戰後的美國對台政策當為「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

中蘇共的發展果如艾奇遜所料,不到12年就中蘇共反目,「蘇聯老大哥」變成了「蘇修霸權主義」。1969年,「珍寶島事件」,中蘇武裝衝突,蘇聯百萬雄兵壓境。「以共制蘇」的戰略時機來到,季辛吉以「一個中國政策」接受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而與毛澤東的「反霸統一戰線」一拍即合。

五、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

1991年,蘇聯瓦解;1988年,蔣經國已在台灣逝世。《紐約時報》帶頭,「拆散中國」之聲甚囂塵上,李登輝也有個「七塊論」。

「蔣」沒了,「蘇」也沒了,美國只能「以獨制蔣」。但中共絕不接受台獨(或兩個中國),於是有95、96兩年的飛彈演習,《人民日報》說:「證明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能力、有決心保衛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基於韓戰和越戰的經驗,美國可以利用國共內戰「以蔣制共」,但無意為台獨而戰,故其對台政策微調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從1979年中共《告台灣同胞書》起,將「解放台灣」轉變為「和平統一」,故「不獨」即可不戰;但兩岸統一或和解,美國就不能「以台制中」。

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而沒有「不和」,雖開啟了八年的兩岸和平發展,多次獲得美國官方肯定,但亦有智庫學者指出,馬英九的兩岸和解「使美國對中國的C型包圍出現了戰略缺口」。

美國在「5.20」之前除重申「不支持台獨,反對改變現狀」外,在「5.20」之後,雖兩岸官方關係停擺,美國卻更支持不接受「九二共識」的蔡英文。6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即肯定蔡英文「脫中」的「新南向政策」是「非常明智」(《旺報》)。6月26日,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不但唱合蔡英文,認為「九二共識」不存在,並且對蔡英文模糊兩岸一中的定位時說:「在這個問題上,彈性和創造力總是很重要,並不單單是現在,而是一直以來對海峽兩岸都很重要。坦白說,一些模糊性對兩岸來說也很重要。在馬英九政府和中國達成的共識中也存在很多模糊性,那裡可能也有不少『渾水』,但是它是有效的。」(《蘋果日報》)

為什麼馬英九模糊,中共就可以接受,而且還「馬習會」哥倆好,而蔡英文模糊就不行?馬英九模糊的是誰是代表「一中」的中國,是治權的模糊,無論兩岸誰代表中國,台灣都是屬於中國領土。蔡英文模糊的是台灣屬於那一國,中國、台灣國,甚至日本或美國?是主權的模糊。

台灣歸還中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結果,雖然美國霸權主義心不甘情不願,但這都是合乎聯合國和國際法的國際現實。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不承認台灣主權歸還中國,就是不承認中國抗戰和二次大戰的勝利成果,也就是要中國再割讓已歸還中國的台灣領土主權。顢頇無能的清政府也得甲午戰敗才割讓台灣;要今天的習近平不開一槍一彈,不戰一兵一卒,就接受台灣領土主權的割讓,可能嗎?這是薄瑞光的無知,還是裝憨?

六、中國崛起與一帶一路

我們甚至懷疑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由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和「5.20」不接受「九二共識」,其背景當為美國對台政策。以馬英九的經驗言,接受「九二共識」就有兩岸和平發展,美國就不能「以台制中」了。蔡英文的「不九二共識,不法理台獨」,正是合適於美國對台政策的「不台獨的台獨」政權。何況,加上李扁「皇民化」台獨20年的教育,再加上馬英九為德不卒的課綱修訂,「天然獨」已然形成。要美國和蔡英文主動改變治台方針幾無可能,國民黨復起的空間又在那裡?

雖然配合美國對台政策,又有鐵桿獨、天然獨,但是客觀規律還是不能由主觀意志所取代。今天已無人能夠在政治上,壓迫中國接受台獨;也無人能在軍事上壓迫中國接受台獨,甚至美國也不能不「不支持台獨」。中共的反介入戰略已經完成,一旦台獨,中共啟動《反分裂國家法》,據台灣方面估計可以支撐五天,大陸學者估計還不到五天,甚至可以兵不血刃。不「法理台獨」兩岸雖可不戰;但不「九二共識」兩岸必不和,兩岸官方交流停擺,但兩岸民間交流只會隨著大陸的崛起越來越頻繁,兩岸人民交流必產生愈來愈多的需要官方解決的問題。官方關係停擺,又如何解決問題?人民會無條件支持一個不能替自己解決問題的政府嗎?銷往大陸的虱目魚、石斑魚和農產品契作都發生問題,誰去談,和誰談?陸客觀光少了二、三成,旅遊業開始呱呱叫,沒生意了,到那裡去就業。

世界最大的大陸市場不要,要「新南向政策」,生意人比政客聰明,那裡有錢賺,那裡去。沒有大陸市場,外國投資不會來,本國資本也會跑,台灣人才到那裡去就業?更何況沒有了「九二共識」,就沒有了兩岸23項協議的政治基礎,也就沒有了惠台讓利,又如何能與韓國產品在大陸市場競爭?所以,資本外流,人才外流,將是蔡英文兩岸政策下的必然趨勢。

2011年,中國已是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國民平均所得將達一萬美元,而進入發達國家之列。據估計203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科技強國。

現存的事實,中國的高速公路長度世界第一,高速鐵路長度世界第一、速度也世界第一,手機產量世界第一、銷量世界第一。孫中山的三峽水庫、青藏鐵路不但已經完成,全國的建設已遠遠超過了孫中山的實業計劃。

習近平上台後,更有「一帶一路」的經濟大戰略。除了再闢海上絲路外,更重闢歐亞大陸的陸上絲路經濟帶,將歐亞大陸聯繫成一個經濟共同體。中歐貨運班列已逾39條路線,從中國到歐洲比海運45天要省10幾天。另外,在計劃中有三條橫貫中歐的高鐵,和一條從雲南到新加坡的南北向的高鐵。估計須時20年才能完成,屆時新疆將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前沿。「一帶一路」現已有60多個國家表態支持,佔全球人口的63%,且多為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空間甚大。另外,今天的中國還有「上合組織」、「金磚五國」、「亞投行」等。

七、國民黨存活的唯一道路

今天的中國已非培理將軍時代的中國,也非費雪國務聊和艾奇遜國務卿時代的中國,甚至不是尼克森、季辛吉時代的中國了。當年美國基於海權論,為了「以台制中」,想盡一切方法,要把台灣從中國割離,都未能成功,現在更是有心無力,還擔心真台獨,會把美國扯進兩岸統獨內戰。 歷史趨勢很清楚,太平洋兩岸彼消此長,美國的海權論將為「一帶一路」所取代。台獨就更沒有可能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有什麼成就能比台灣人民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成就更高?

孫中山遺言:「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而不是「革新保台」的小確幸。國民黨何去何從,當有一條明確的道路,國民黨與民進黨台獨不同。國民黨是為「求中國之自由平等」而產生的黨,是有中國主體性的;戰後台獨是產生於美國遠東戰略小組,是為美國對台政策服務的,其主體是美國。雖民進黨台獨不可能成功,但脫離了中國主體的國民黨卻是不可能贏得了美國和民進黨台獨的,而必被消滅於台灣。 所以,國民黨存活的唯一道路,是國共第三次合作,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振興中華,這也是台灣人民光明的前途。【王曉波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