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憂慮的兩岸關係

社論


5.20至今已逾五個月,兩岸關係日益凍結,眾所注目的國慶演說,內容了無新意,最近在司法院院長與大法官的審查案中,兩國論的立場充斥,北京對台灣進一步反應的時機趨於成熟,台灣的未來堪慮。

其實,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民進黨知情者必定了然於心,此乃創造性模糊,各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就是兩岸的最高利益。當前兩岸關係凍結,台灣的外交受挫,這都是主事者所預料的後果。

綠營贏得大選,認定大多數台灣民眾不接受九二共識,這種認定有待商榷。首先,蔡英文在大選時所獲689萬票中,難道沒有對國民黨的反彈票?若以以往藍綠6:4的比例觀之,其中約有一至兩成這種所謂抗議票,類似2008年大選,部分選民因對陳水扁不滿而投給馬英九。

北京對台的政策至今始終如一,但在手段上,已從利益與武力的統一,上升到親情與心靈的契合。這就是兩岸更進一步的博弈,鬆緊之間可能會有新的組合。

北京多次表明,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是大陸自身的發展。不久前在杭州舉行的G20會議,其所代表的意義,是大陸已建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平台。當前世界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過大,北京有意加以調節,故大陸已站在國際濟弱扶傾與公平正義的制高點。加上人民幣已在10月1日加入了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其國際化程度也向前邁進一步,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加增強。

大陸在全球經貿的角色日益吃重之際,其處理台灣問題的籌碼將更加豐厚。當美日兩國都被大陸更大的利益吸引,蔡政府的靠山是否會鬆動?

ICAO台北參與無門之後,蔡英文主席發表措辭強硬的告黨員書,聲稱要力抗中國的壓力,再接受美、日的保守派媒體專訪,更任命宋楚瑜參加11月份的APEC會議等作為與安排來看,兩岸不對抗也難。

若以目前減少陸客與對台的農產品採購,還有ICAO失敗案等來觀察,北京下一步的策略,必將會更緊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因為這對台灣人民生計的傷害較小,但直指蔡英文政府,而後才會是財經的抵制與其他手段,蔡政府與民進黨是否做好準備?

外交空間,大致可分為多邊與雙邊機制。

所謂多邊機制,指國際組織或國際活動,其特性就是日程既定,但可收可放。易言之,就算大陸的官員擔任國際組織的秘書長,大致也只能微調開會的日期,因為各組織都有其既定的議程,比如每三年一度等。但是,若此次蔡政府無法參與,並不代表往後亦然,只要兩岸關係改善,情況還是可以不同,WHA與ICAO是最佳實例。

再以宋主席參與APEC會議一事觀察,此屬於國際活動部分,在目前兩岸冰冷的關係下,這個安排成行的可能性甚低,尤其宋主席還在日前的記者會中稱,若北京連宋都無法接受,那兩岸如何和平發展?此話極有下馬威的意涵。其實,我方可能早知北京不會同意,所以故意虛張聲勢,因為這對蔡政府而言,穩賺不賠。宋能成行,即蔡的勝利;反之,炒作中共打壓,自可博得同情。日前北京的反應甚為低調,並稱應依照APEC的共識為之,意指財經人士才能參與,已是一計軟釘。

至於雙邊機制,則意謂蔡政府與邦交國的雙邊關係,其特色就是時程未定,但已收難放,與國際組織的特性剛好相反。在這一方面,中華民國現有22個邦交國中,早已有好幾國表達願與大陸建交的立場,其中教廷更是表現積極。以往北京為避免干擾馬英九政府的兩岸關係,均加以婉拒,如今情況改變,只要北京同意,蔡政府將陷入外交雪崩的窘境。但是,在甚麼時機出手,大至是由北京決定,一旦定局,將無法回頭,所以大陸會仔細思考,這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另一重要指標。

當前菲律賓轉向大陸的實例,確實可供蔡政府參考。現任總統杜特蒂遠美親中,因為他確實感到,美國支持菲國的工具性與目的性,其主要就是為了要牽制大陸,因而拒絕繼續扮演美國馬前卒的角色。比如南海仲裁案,在美國慫恿下,菲律賓花了3,000萬美元,雖然獲得滿意的結果,可也升高了南海的緊張,更得罪了大陸,尤其對菲國國內的利益幫助甚小,極不划算。相對的,與大陸改善關係,當可獲得極大的經貿與國內建設的利益,何樂不為?日前杜特蒂總統訪問大陸,確時也已達成一些互利互惠的協議。

綜合美國的對台政策也具有高度的工具性質,也就是以支持台灣為手段來達到更高的目的。基於兩岸之間長期以來的糾葛,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與否,端賴其制約大陸的需要定奪。在冷戰時期,當美國欲以中制蘇,即可把台灣一腳踢開,但如今的情況剛好相反,以台制中的態勢明顯。

美國對台政策的極限,是不統不獨與不戰不和,台灣只能在統獨兩個極端間擺盪,不能與大陸走得太近,也不能離得太遠,太近可能趨統,太遠可能趨獨,統意味大陸壯大,獨意味兩岸硝煙,對美國來說都是夢魘。尤其,美國要避免被台獨拖下水,因而只能積極主張不戰與不和,其中尤以不和才能確保美國以台制中的機制功能,否則兩岸水乳交融,美國豈不成了電燈泡?這當然是美方極不願見到的情勢。

美方一再提醒蔡政府,北京的耐性是有限的,必須有所改變。但至今為止,蔡政府不為所動,美方也日益憂慮,才會在此次習歐會前夕放出雙方討論兩岸關係的風聲,否則兩國盡可只做不說,黑箱作業,以免治絲益棼。

台灣夾在大國遊戲中,一方面局限性甚高,統獨均非選項;另一方面,成了大國之間博弈的籌碼。為避免未來再被美國拋棄的悲劇重演,蔡政府若能左右逢源,當然是最佳的選擇。總之,當前台灣正面臨重要的決策關鍵,是和是鬥,是苦是樂,端視蔡英文的智慧與抉擇。

近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教授在立法院審查時提及,兩岸關係乃類似德國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是否再度掀起兩岸波瀾,或加速北京對台灣的壓力,值得重視。 其實,兩德與兩岸的關係有異有同。布朗德總理1969年首次的施政報告中就將東德定位為「非外國」,一個極富創意的策略,同時也是1973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立場。這主要因為當時西德礙於憲法的規定與盟國的佔領,無法正式承認東德,因而只能以負面表列的方式來處理。

對西德政府而言,東德並非西德基本法的實際有效範圍,因而無法視為本國,故既非本國又非外國,那就只能將其定位為「特殊地區」,而與此「特殊地區」的關係,則只能稱為「特殊關係」。自此,西德開啟了對東德發展關係的大門,其內涵就只待雙方去充實。在國際公法中,這種做法就是所謂「自成一格」的一種特殊安排,由於傳統的概念與策略均無法解決新問題,因而必須有所創新。

至於台海兩岸,一方面,北京並不完全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但不能公開承認,而台灣也不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故雙方陷入定位的僵局。早在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已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關係」,其實與德國作法十分類似,並未將對岸視為外國,而只是依照憲法的規定是一個地區,雙方屬於所謂「內部之間」的關係,並為兩岸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此與1999年李登輝前總統所提「特殊國與國關係」針鋒相對,當時兩岸幾乎兵戎相見。

關鍵是兩德與兩岸各自對於統一國家的認知。德國憲法法院認定的屋頂理論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這也是德方的一項創舉。基於歷史與地緣的原因,德國在1871年統一建國之後,連續掀起兩次大戰,使得德國人民對統一的國家產生高度疑慮,因為統一的結果都是浩劫,所以分成兩個國家還可能是比較好的暫時性安排。但是,近代中國人民的經驗則大相逕庭,國家分崩導致災難,統一才不會受到欺負,因此人民對此高度企求。此外,分離意識還可能產生連鎖效應,而外國勢力的介入,更觸動了民族主義的敏感神經,讓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無法接受。

因此,德國「一族兩國」的實質內涵對兩岸並不適用,其中主要就是雙方對統一國家的認知不同。當然一個民族不是問題,但是兩個國家則意味著災難與屈辱,完全無法接受。因而國與國的關係,不管有沒有特殊兩個字,就有再度陷兩岸於危機的可能,李登輝的殷鑑不遠,蔡政府是視而不見?

由於兩岸在一國問題上沒有共識,北京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堅持是中華民國,故只有以「一中各表」式的創造性模糊概括,這也可說是一種名實互用的辨證處理方式。在主權上,雙方互不承認,在治權上,雙方互不否認,否則雙方如何協商與談判?

當前的兩岸關係,是否已從人民內部矛盾轉化為敵我矛盾?台灣是否將再次進入陳水扁時代兩岸文攻武嚇的境地?此外,兩岸的定位問題乃兩岸關係中最關鍵的問題,雙方若有互信並達成諒解,可互利雙贏,否則無此建設性的緩衝,兩岸遲早攤牌,後果必定難以收拾,而此次職司解釋憲法的大法官公然違憲挑起兩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蔡政府不予澄清,等同默認,對台灣2,300萬人確實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徵兆。【湯紹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