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琉球不同祖

評非琉球國史的《中山世鑒》(下)

李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世鑑」成書之時,共有五卷,第一卷琉球開闢之事舜天紀;第二卷英祖紀;第三卷尚巴志紀;第四卷上圓紀 尚圓—尚真;第五卷同上 尚清一代。其卷頭為「琉球國中山王舜天以來世鑑圖」、「先國王尚圓以來世系圖」及著者的自序。其特徵是全書以日語寫成;廢除中國國號,使用「國司號」;改變原來的慣例,使用日本年號來敘述歷史事件。

根據向象賢所著的「序言」,可以看出著述的動機是奉當時的國王尚質之命,由攝政的三司官召集知識淵博、博古通今的舊僚共同討論,最後形成了自古以來沒有的「世系圖」。這裡所說的知識淵博、博古通今的舊時幕僚,是指71歲的前三司官今歸仁親方及74歲的同勝連親方,另外還有當時的攝政金武王子朝真。朝真在當時被譽為有名的薩摩通,曾多次到薩摩,是得到德川家久及德川光久的知遇之人。

《中山世鑑》後被稱為琉球的三大國史之一,但當時並不是琉球的官方正史,僅是向象賢的個人作品。《中山傳信錄》中記載: 「臣按前使汪楫譔《中山沿革誌》,皆採前明『實錄』。時汪與修《明史》,採錄頗稱詳備。然皆就其封貢往來中朝者言之,故一一明悉;至本國承襲先後之間,或多昧焉。時據所稱『世纘圖』所載,互訂一二而已。臣今至國遍訪所謂『世纘圖』者,不獨民間無其書,即國庫中亦無其圖;惟抄撮尚宣威以前事,名《中山世鑑》;事與《中山沿革誌》所載,頗有不合者。後細詢本國,此書乃尚質從弟尚象賢(字文英)者為之。汪使封尚貞王時,此書尚未成也。中山開闢以來,至舜天始有國字;至尚象賢始窮搜博採,集成此書。本國稱其聰明才俊,佐其侄尚貞有功於國,其書必詳盡事理;惜未及見其全書。」根據此記載可以看出,「世鑑」一書沒有進入國庫,甚至民間也難以尋找,可見其書在當時可能僅作為向象賢的個人之作,並沒有作為琉球官方認可之史籍。

《中山世鑑》的記載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琉球官方編撰的正史《中山世譜》從之,不明真相的清代使者徐葆光和周煌在其使錄中也皆予以轉錄。於是,有所謂琉球國主乃日本人皇后裔之傳說。對此,日本「沖繩學」的開拓者伊波普猷提出:「既令這只是傳說,不能成為歷史家的材料,但對於民間傳說的研究者來說,則不失為好資料。」

三、日本為「伹其國」而讓《中山世鑑》流傳下來

對於「世鑑」中記載的舜天王為源為朝之子之說法,無從考證,又極具神話色彩,因此有些沖繩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保元物語》中並沒有源為朝渡琉的記載,源為朝也沒有漂至琉球的經歷,因此舜天王為源為朝之子係後世附會。甚至有學者認為舜天王本人就是一個杜撰的人物,琉球第一個國王不是舜天,而是英祖。中根淑在《琉球立國始末》中,對日本為琉球人祖先的說法提出異議:

「上古天孫氏傳世二十五紀,為權臣利勇所滅。先是,源為朝航海至此地,娶大里按司之妹,生一子,稱尊敦。至是,尊敦舉義兵討利勇,誅之;即位,是云舜天王(案日本人葉寶時長《保元物語》云:「源為朝流於伊豆大島,侵至鬼島,掠一人而還」;本無琉球之說。《續宏簡錄》引琉球人所著《世贊圖》云:「舜天為朝公之男子」;未言是源姓。惟徐澄齋《中山傳信錄》,有「舜天,日本人皇后裔」之文。源光口據以作《日本史》,因指鬼島為琉球;然實無他書可證。琉球書有曰《中山世譜》者,成於《傳信錄》之後,遂亦沿澄齋之訛。蓋澄齋採綴傳聞,出於好奇之過,而兩國史書皆引為典要;故知中朝人載筆,不可不加慎也)。……初,天孫氏之時,國人屢來朝我國,後漸絕(案天孫氏朝日本云云,琉、日古書皆其事;想是因《續日本紀》有「大寶、和銅間,南島諸夷多內附」之文,遂附會而為此說。然日本大寶、和銅當唐中宗、睿宗時,其時日本僧空海在唐;文曰:「北氣夕發,失膽留求之虎性」。又日本國中皆稱琉球為啖人之國,其未通往來可知。《續日本紀》備載南島諸夷,但有奄美、夜久、度感、信覺、球美等名目,並無琉球也。《日本史》云:「至長寬、承安際,其不屬者鬼界以南」。鬼界在琉球島之北,相隔十餘島;此亦琉、日未通之一證。長寬、承安,當宋孝宗時);尚巴志之時,嘗獻方物於將軍義持。嘉吉中,將軍義教命以其國為薩摩守護島津氏之附庸;自是,國王通使聘於島津氏無虛歲。及豐臣秀吉征朝鮮,令尚寧供軍糧;尚寧輸其半,又借金於島津氏以償其不足而不還。及德川家康定天下,島津家久奉其意招之,不來;乃遣樺山久高將而伐之,先取大島、德之島;進兵至運天港,海陸並進,諸城皆潰,尚寧降;久高虜之至,家久乃引尚寧謁德川氏;德川氏禮尚寧歸國,永隸島津氏。」

另外,日本學者重野安繹在《沖繩誌後序》中否定了琉球人祖為日本的說法:

「琉球鄰近日本,然自古不相往來。唐時,日本僧圓珍航海,遭颶風飄至琉球;舟人大號曰:『我等將為琉球所噬,若何』!又,日本嘗呼琉球為『啖人之國』:此皆見於源氏『大日本史」。其後至尚巴志王時,始裴日本通聘問;尚寧王時,始服屬於日本:蓋在明中葉以後矣。近時日人好事者穿鑿附會,以為南島朝貢,古初簡策已有之;又謂舜天王是其皇族源為朝之子,甚至疑開國祖天孫氏亦為其裔,多方牽合,思掩其滅琉之罪。不知南島指薩南諸島而言,非即琉球;服天游重刊《中山傳信錄序》已自辨之。源為朝流於鬼島,因琉球有鬼界島而相溷;源氏史雖載以事,而等諸存疑:以其無確證故也。若天孫氏之稱本於《中山世鑑》,固已言『姓氏不可考』矣。何由知是日本皇裔?尤為鑿空無稽!凡此諸說,皆不見於日本古書;即問之琉人,亦茫無知者:其不足取信於天下萬國也,明矣。夫寬文中作《日本通鑑》,不嘗自稱為吳太伯後乎!而《善鄰國寶記》及《通鑑提要》等書皆云『垂仁天皇時,遣使大夫聘漢,漢帝賜以印綬』;然則我以一旅之師滅日本而縣之,告於萬國曰:『日本,為我中華吳太伯之裔;且自漢以來,聘貢於我。今改建郡縣,諸國不勞過問』。試問日本臣庶之心服乎、否乎?今之琉球,何以異是!至於文為、制度,琉、日間有相同,乃皆是沿襲中華古制;此尤不足置辨者矣。予譯《琉球小誌》既成,附錄彼中人士論著,而析其誕妄如右。」

根據筆者查閱到的日本檔案,源為朝為舜天王之父的記載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也是日本史家的有意所為。根據日本天保(1830-1844)年間史官源直溫的記載,《中山傳信錄》、《琉球國誌略》都提出「朝公未足」,即源為朝並沒有到達琉球。「直溫曾聞琉球國舜天王之父朝公者我為朝也,然而中山傳信錄琉球國誌略共曰公未足,決其果為朝也否,伹其國可撰中山世譜載為朝公云。」這份資料顯示,作為史官的源直溫也是「聽說」源為朝為舜天王之父,更知道中國的史籍中否認了這個傳說,也認為其父並不是源為朝,但「伹其國」,可將源為朝記載為舜天王之父。

以上資料證明,《中山世鑑》中將源為朝記載為舜天王之父,根本沒有歷史根據,更不是歷史史實。這個「傳說」或「神話」,在薩摩入侵琉球之後,因為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而被向象賢用「番字」記出,後因「伹其國」的目的,而被流傳下來。

根據日本檔案記載:「尚質王命按司向象賢用番字所著,尚貞王時期又命總宗正尚弘德等改為漢字重修《中山世鑑》曰《中山世譜》。雍正三年命紫金大夫加受法司品銜現任國師臣蔡溫參考諸書正誤補缺焉。其書首載琉球輿地名號會紀並輿圖及歷代國山世統總圖等,卷一歷代總紀歷代總論、卷二中山萬世總論兼此系譜等。」

上述檔案也證明,《中山世鑑》在成書之時並不是漢字的,在尚貞王時期被修改為漢字版,1725年時蔡溫又重修此書。也就是說,現在流傳的、能夠讀到的《中山世鑑》,並不是尚象賢最初用「蕃字」寫出的原版。

綜上所述,《中山世鑑》雖被後世稱為琉球三大國史之一,但就其原始版本,只是向象賢個人的著作,並不是琉球官方史論。「世鑑」中所記載的源為朝為舜天王之父,是捏造出來的「傳說」,根本沒有歷史根據。向象賢之所以捏造杜撰的出來這些,其真實的意圖是要改變琉球人對中國的依存,在史觀上達成琉球與日本的「同文同種」。這種捏造出來的「日琉同祖論」,本是討好主子的「神話」,卻因「伹其國」的目的,而被日本廣泛流傳下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