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兒有更寬更廣的發展舞台

我在大陸讀研的經歷

沈宏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21級研究生)


我是目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就讀的台灣學生,今年也是我在社科大讀研的第三年,希望能夠在今年順利畢業。那臨近畢業季看到許多大陸同學和在大陸讀書的台灣同學都在為了未來工作規劃努力,綜合在大陸讀書的心得,期望透過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在大陸讀書的所見所聞。

我2017年就讀台灣輔仁大學大三時就來過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交換學生,2021年經過考研再次來到北京就讀研究生,中間經歷了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整體大陸的經濟環境從高速增長進入到結構調整階段,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與我們在大陸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我個人體會非常深刻。

2017年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大陸掀起一股熱潮,在北京也能看到許多台灣創業團隊到大陸發展。這時也出現台灣學生來大陸讀書的潮流,被台灣媒體報導為台生西進求學熱。因為我本身就讀的科系是經濟學,周遭許多學長學姐和同學,即使在意識型態上支持台獨,不喜歡大陸,但還是會在暑假時到大陸實習,增加履歷,後來也挺多人選擇到大陸名校像清華、北大、人大、復旦讀研究所。

當時大陸經濟環境熱絡,尤其金融非常熱門,所以經常會聽到台灣學生在大陸得到非常好的工作,像全球知名的外商摩根大通、谷歌等,或是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大廠與金融機構。整體而言,當時到大陸讀書或工作的台灣青年都有相當好的發展前景。

可是經過三年疫情,兩岸交流中斷,以及大陸整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就業普遍困難,不只台灣學生不好找工作,大陸學生也一樣不好找。同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目前在大陸讀大學的台灣學生越來越多是從小在大陸成長的台灣小孩,比起從島內來的,他們更能適應大陸的讀書就學環境。不過,這一兩年在找工作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經常在許多兩岸交流活動以及與台灣朋友的聚會中開始聽到台灣學生之間在討論找工作的事情。

也聽過台生在大陸完成學業後回去找工作,不過就我瞭解,大部分在大陸讀書的台灣學生還是選擇留下來。對於大陸的就業環境,我今年過年回台灣時,有許多台灣朋友問我大陸經濟是不是像台灣新聞宣傳得這麼差,我實際感受是相較於以前,大陸經濟現在確實處於下行調整,但整體是向好的,非台媒的抹黑報導,再說還是比台灣的停滯不前好,不管怎麼說,大陸的發展機會比台灣更多更好,這就或許就是為什麼仍有這麼多台灣學生、青年選擇到大陸讀書打拚的原因。

相較於在台灣讀書的學生,大陸學生有明顯的區別,他們從入學就有自己的職涯規劃,很有拚勁,大家自然而然都要非常努力,同學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我就聽過學生會為獎學金和榮譽的評比而起爭論,因此班級裡會設立由同學組成的評比小組以提高公正性,因為這對於他們未來發展很重要。

尤其對碩士研究生來說,有工作和學術兩條道路供選擇。有志於學術的同學,入學之後就會開始積極參與老師的課題和研究,爭取在研究生階段多發期刊,累積學術成果,為後續讀博做準備。

打算就業的同學,他們從研一時就會努力找實習機會,充實自己的履歷,特別是到了研三找工作的時候,而且大陸學生需要考慮戶口、編制、發展前景等因素,所以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會不惜時間和金錢成本多爭取幾個工作錄用的機會,投遞上百份簡歷,坐飛機坐高鐵到各個省份參加各種筆試面試是家常便飯。很多工作的招聘,基本至少是兩次筆試加兩次面試。

在台灣成長的人可能有點難以體會,在找工作方面兩岸的強度有天壤之別,畢竟這邊經常是幾千幾萬人爭一份工作,競爭非常激烈,壓力相當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無形中就鍛鍊了個人的能力。

最近聽到有朋友陸續拿到阿里巴巴與一些央企國企的工作錄用,都是非常好的工作;也聽到台灣學生反應,由於台灣身分較難進入央企國企工作,對那些想留在大陸的台灣青年來說,當然希望兩岸青年都有更寬更廣的發展舞台,相信兩岸青年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會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