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中共「兩會」(上)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不同以往的「兩會」

今(2024)年中國的「兩會」已分別於3月的4、5兩日在北京召開,而今年的「兩會」與以往的「兩會」明顯有所不同。

第一、今年「兩會」前,沒有召開中共的中央委員會,即沒有召開「廿大」的「三中全會」,從中共堅持以黨領政的政治原則而言,以往的慣例都是在「兩會」召開之前,先行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兩會」的所有重要文件,之後才召開「兩會」:以彰顯「以黨領政」的程序原則,然而,中共的「廿大」自去年2月底召開「二中」全會後,依慣例是去年秋季召開「三中全會」,然而一直未開,直到今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特別指出此次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從中共黨章來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同時「中央政治局會議是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的最高決策機構」,因此從黨章來看,今年「兩會」的處理方式不符慣例,但未背離黨章,而且《政府工作報告》稿也經過政治局討論,符合「以黨領政」的原則,至於遲遲未開,應與消除某些案件的影響有關。

第二、改革、簡化的「兩會」:今年的「兩會」最為明顯的差異就在於精簡,全部的會期,從以往的十餘天縮短為七天;政府工作的口頭報告從以往約一個半小時,縮短為一小時左右;中央常委下團組的行程也大幅減少,以習近平的行程為例,以往總有五、六個行程,今年只有三個:江蘇、政協聯組會和軍警界三個分組會,當然會期縮短,行程也縮簡;然而,今年常委們「下團組」的行程安排也明顯地精簡許多,李強、趙樂際、蔡奇、李希等常委行程只報導了一次,王滬寧、丁薛祥分管台、港澳工作才多報導乙次;這些改變應與中共大力反形式主義的作為相呼應,代表了重視行動,重視效率,重視綠色,重視中央的表帥作用。

第三、取消「總理記者會」的「兩會」:這一部分引起中外人士極大的猜想,有從慣性權力鬥爭的角度制式化地評論;有從政務公開,行政透明化之角度提出批評;也有從中共黨政關係的重新定位提出解釋。看來這樣的決定,應有當下的某些敏感新聞事件仍在發展的顧慮,亦有制度變革的考量,從資訊公開的角度思考,「總理記者會」更多是「政治秀」,而不一定是政務公開的唯一象徵,特別在新媒體時代,中共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政治,似乎也應該探討一條「中式政務公開」之路,不必事事以西方為準;總之,此一改革之後,應有後續的發展,姑且拭目以待。

每年「兩會」一召開,我們必然聽到一句話,這是外界瞭解「中國政治運作的窗口」,其實這是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前,所積累下來的成見及偏見,因為在以往中國與西方世界往來甚少,西方人無法進入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相當一段時間,一般境外人士尤其新聞記者也必須是申請獲准或受邀才能入境訪問,加上中共制度異於西方,因此,不理解或誤解是常態,而今日之中國已經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信,外界瞭解中國的管道、渠道並不缺乏,如每週的記者會;因此,每年「兩會」早已不是外界理解中國的唯一窗口,更進一步說,參與了「兩會」就能瞭解「中國政治運作」,那也只是政治的表象;是以,取消「總理記者會」應該是改革的乙環而非政務公開的倒退。

二、審報告、下團組與記者會

(一)審報告

歷年以來,外界關注「兩會」通常的重點都放在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記者會,然而,這種純新聞媒體關注的角度,未必能夠理解中國的全貌;從「兩會」要瞭解中國必須全面閱讀全部的報告,它們依序是: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上年度與當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及新計畫草案的報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發展計畫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等八份報告。最後經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小組、分界別的討論,之後修正後通過,成為年度的政府施政、工作的依據。

這八份報告完整地拼圖出全部中國的政黨政治、年度規劃、經濟民生、財政收入、立法民意、以法治國、社會百態。現代國家的運行各部門是系統地、結構地、互動地,不能只讀一份報告,就認為是整體國家面貌。

從「兩會」而言,代表和委員人數眾多,不可能採集中審查的方法,因此,人大代表按省別分組,政協委員按界別分組,各組按不同的關切,不同的重點審查報告,提出建議。所以,人大、政協是審報告而非聽報告,而這些代表、委員之審議,其目的在於更好地成其事,善其功,福其民;以便將「民主」體現在治理之中。

政協工作報告在於詮釋中國式政黨政治的制度運行,各個參政黨的角色和功能,總體的原則是如何協助中共更好地治理國家與社會。

政府工作報告當然是「兩會」期間最重要的報告;因為政府工作報告在於說明中國政府的綜合工作成績和不足,以及宣告今年工作的重點和目標,其依據是中共「廿大」揭示國家的發展總戰略目標,對標中共所宣佈國家現代化「二步走」的戰略安排,闡述年度性政府完成的工作進度,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方向;由於中國是當今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已高居30%,中國的發展就是世界的發展;按今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成長率訂在5%,相信對世界而言,肯定是各國發展的定心丸。

至於今年政府工作重點有十:一、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支撐。三、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五、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六、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七、堅持不懈抓好 「三農」工作,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八、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佈局。九、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是國務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報告,集中闡明攸關國家人民生活、社會生計等方面專題報告,主要針對年度性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等和人民生活等事務,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出現諸多困難的情況下,中共將如何因應,以往的對策有何效果?今年又有那些新的舉措?都是中國內外都十分重視的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則是為中國社會的正常運行,提出規範,彰顯出中國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為「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法治保障。並對憲法賦予的監督政府的職責提出說明。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主要顯示中國的以法治國的努力,保障中國社會的安全和中國良好的營商環境。

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是向外界說明中國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用以說明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中國的錢要花在什麼地方。

細讀上述八份報告,應該可以從整體角度理解中國,由於中國本身是單一政體,整體性的中國理解也必然有助於認識地方,認識社會。

(二)下團組

在「兩會」的會議期間,中共的政治局常委會利用時間,去不同的「人大」或「政協」的分組參與代表或委員的議事討論,這稱之為「下團組」;當然,他們的行程是早經安排的,一般而言,七個常委分工訪遍所有小組,以便所有小組都有機會和常委對話,把地方的關懷直陳中央,獲得解決。毫無疑問總書記的行程是最受矚目的,通常在兩會期間,總書記不會有公開的講話,到了小組聽了小組成員的發言,總書記必然發言,所以總書記的行程安排和講話內容,都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意義和年度工作的核心重點。今年習近平去了人大江蘇團、政協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聯組以及解放軍與武警部隊代表團等三個行程。江蘇的GDP是全中國的十分之一,習把江蘇視為「新質生產力」的排領兵,要求他們辯證地實踐「新質生產力」;於之同時李強去了廣東團,李強也講類似的話,足見「新質生產力」是中共關注的重中之重;政協「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聯組會,對「民革」講,在兩岸關係要發揮獨特作用,更重要是對科技界講創新。他說新增強科教興國強國的抱負,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足見其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最後在軍隊與武警部隊代表團講「新質戰鬥力」。這樣的行程,展示了中共要求中國菁英要對未來變局的充分準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