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民進黨召開臨時大會,就「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是否寫入黨綱展開討論。陳水扁聲稱「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在台灣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本黨主張台灣獨立。」〔註27〕《中華雜誌》對「台獨」的批判於是集中到民進黨身上。劉添財《民進黨的「台獨」心態》一文,指出民進黨已蛻變為「台獨」政黨,嚴厲指斥其專制、獨裁、蠻橫、暴力、褊狹、排斥、仇內媚外之程度,不在威權時代的國民黨之下,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擁護者。〔註28〕針對民進黨的「台獨」理論,他從法律、政治、歷史等方面進行了逐條批駁。〔註29〕
在民進黨和其他「台獨」人士的鼓譟下,台灣輿論迅速民粹化,「台獨」就是「民主」,「民主」就要「台獨」的叫囂盛行。一些民粹報刊顯現出向「台獨」靠攏的跡象,越來越明目張膽報導「台獨」主張、任務、組織活動;聲言「台獨」主張是一種言論自由;突顯本土語言、文化的重要,沾沾自喜小框框之可貴;謬稱和平統一不是當前重要的問題;用膚淺的貧富論,居高臨下看待兩岸差距;打擊並嘲弄任何「中國」「中國人」的主張、聲音;假情假意說「民主」是台灣的唯一出路;「不斷無知地為所謂邁向已開發的『國家』的妄想幫腔」;不斷為帝國主義領養的「知識分子」捧場;報閥、財閥、學閥三結合不惜篇幅宣揚各種支持「台獨」的基金會與組織。〔註30〕對此,《中華雜誌》發表《正視報界「台獨」表態的聲勢》等文章,予以痛批,尤其指出台灣話屬於閩南話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產物,批評那些為「某種勢力的幫腔作勢」的「文化台獨」,在目前政治「台獨」無法得逞的情況下,企圖通過文化「本土化」將台灣文化與整個中國文化分割,用心險惡。
《中華雜誌》編撰者認為國民黨對於「台獨」的日益猖獗也有責任。國民黨在「解嚴」後,對「台獨」不僅沒有反制力,反而為了拒斥中國大陸的和平統一呼籲,實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消極於「保持現狀」。這種拒統態度,加上國民黨長期執政中的重重積弊,對「台獨」氾濫起了推波助瀾作用。李登輝上台後,在經濟上逐漸開放並與大陸「間接貿易」、「間接投資」、「間接通航」,政治上卻日益與民進黨妥協,向「台獨」靠近,在「統一」與「台獨」之間走鋼絲,企圖把兩岸關係定位在「一個中國」名義下的「兩個政治實體」。〔註31〕在《中華雜誌》看來,這種兩面三刀的把戲十分不智。他們提議台灣當局把握中共呼籲兩黨談判、實現統一的機遇,實現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正告國民黨不得與虎謀皮、與「台獨」分子沆瀣一氣。他們認為「無論是國民黨的『保持現狀』,或是民進黨的『台灣獨立』,都不是台灣的前途!」〔註32〕
在與「台獨」較量過程中,為了整合統派力量,增強團結,以《中華雜誌》為中心的統派人士於1988年2月召開會議商討成立組織事宜。1988年4月4日,「中國統一聯盟」在台北宣告成立,刊物主辦人胡秋原被推選為「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統聯」的成立標誌著「統獨之爭」開始由宣傳領域進入組織領域。1988年9月12日,時為「立法委員」的胡秋原不顧李登輝當局的阻撓,從美國繞道北京,與李先念主席、鄧穎超副委員長就兩岸統一與民族團結問題舉行會談,成為海峽兩岸隔絕40年後首位訪問大陸的台灣高層政治人物,在兩岸引起巨大反響。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內隱性「台獨」勢力以違反黨規為由向胡秋原發難,開除胡秋原的國民黨黨籍,甚至揚言要「法辦胡秋原」。為昌明正義,《中華雜誌》發表一系列文章對胡秋原予以聲援,高度讚賞胡秋原訪問大陸帶來的「結束國土分裂,促進中華民族之獨立與統一,再建祖國」的共識,〔註33〕宣傳其促統的方針。《中華雜誌》先後出版了「台灣自決問題」、「大陸探親與民主統一特輯」、「中國統一問題」等專號,闡述統一立場,宣傳統一理念,堅持海峽兩岸係一血脈,倡導同為炎黃子孫,國共兩黨應該摒棄前嫌,擴大交流,「各師其長、各避其短、儘量發揮有利的因素,儘量避免有害的因素」,在競爭激烈的新世紀,如此才能「大大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註34〕倡議兩岸當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協商、平等互惠的方式,實現中華民族的政治統一。
四、「中華」論述之思想資源意義
《中華雜誌》是由內戰後赴台的一批知識分子創辦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刊物,先後經歷蔣介石、蔣經國與李登輝執政的時代,對於研究台灣社會面貌有重要的資料價值。「中華」作為《中華雜誌》的最主要觀念,主要涉及政權、民族、國家三層意涵:以維護「中華民國」為出發點,批評大陸的政治與外交;以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為鵠的,極力反對日本強佔釣魚島的行徑,號召全民紀念「七七」以作為對日本篡改歷史的反擊;以堅持中華民族的國家統一為圭臬,堅決反對「台獨」,並對國民黨反擊「台獨」不力,實質傾向隱性「台獨」提出批評。
《中華雜誌》在第一層意涵,將「中華」投注於「中華民國」做論述,從政治上說,顯然具有狹隘性和局限性,但國共內戰所造成的台海兩岸對立是一個歷史事實,作為身處台灣島內的輿論媒體,在冷戰尚未結束的條件下,要公開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國際上取代國民黨當局,客觀上有其困難。這種狹隘性和局限性,在當時特殊的情境兩岸對峙的狀況下,實難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全中國,今天已成共識,顯然不再存在以「中華民國」抗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作為內戰的遺留問題,「中華民國」的名號雖仍在台灣維持,但它只能代表中國近代歷史的特定延續,代表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能表示任何「法統」的意義。至於最近在台灣地區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於「雙十」慶典中向大陸提出所謂「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的呼籲,兩岸媒體已經揭露了其別有用心的圖謀,值得我們高度警覺。
《中華雜誌》的第二層意涵,將「中華」明確指向中華民族,這是一個足以代表民族心聲,至今具有正面意義的言論層面。《中華雜誌》在這一層論述中,主要針對的是外國,特別是日本、美國對中華民族利益的傷害。其所揭示的保釣問題,與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再起問題,至今仍然是兩岸共同關心、需要共同開展的維護民族利益的行動。就兩岸共同保釣而言,由於美國的縱容,日本對釣魚島的「行政權」越來越向強取「主權」方面發展。1990年日本海上保安廳準備承認有黑幫背景的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上建立的燈塔為正式航線標誌。1996年7月,日本政府宣佈其領海範圍包括釣魚島海域。2012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稱政府籌集預算,正式準備「釣魚島國有化」程序。面對日本種種得寸進尺的侵略行徑,中國政府義正辭嚴地給予了抨擊,並採取堅決的反制行動,台灣地區當局也表示了反對態度,陸、台、港三地民眾更是直接發揚1970年代的保釣精神,奮起聯合保釣。但在台灣地區也有少數政客發出損害和出賣中華民族利益的聲音,如李登輝掌權時曾制止台軍方登島拆除日本設立的燈塔等非法建築,下台後又數次宣稱,「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所有權應屬於日本沖繩縣」。這種倒行逆施,即使是對在保釣上沒有實際作為的民進黨也不能接受。重溫台灣《中華雜誌》的保釣言論,對於李登輝們的可恥言論,不啻是一記重拳;對於民眾的保釣行動也是一種永不過時的精神支持。美國縱容日本侵害中華民族利益,也直接損害中國的主權和權益。最近發生的所謂「南海仲裁案」,就是美國主導、東南亞某國出面、日本附和和暗中襄助的一幕醜劇。可以想見,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中,類似事件還會層出不窮。如同保釣一樣,這些挑釁行為也急需要台海兩岸的中國人弘揚《中華雜誌》的愛國意志,堅持立場,共同應對。1990年代以來,反對美國霸權主義,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責任主要落到了中國大陸,一個崛起的中國不會容忍帝國主義的胡作非為重演,但如何調動台灣民眾持續的愛國熱情,使他們毫無保留地參與到為全體中國人創造安寧和諧國際環境的大合唱中,仍然任重道遠。
至於《中華雜誌》的第三層內涵,涉及政治層面的國族認同,事關台海兩岸同胞子子孫孫的前途和命運,至為重要。當今台灣,處在美日重構圍堵中國的鏈條的敏感地帶,在美日戰略佈局的消極影響下,「台獨」氣燄日漸囂張。新上任的民進黨當局拒不進行「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宣示,而具體政策推行上則不遺餘力「去中國化」。他們不僅絕口不提兩岸未來的統一,對於台灣存在的「中華民國」政權,也以外來政權視之,岌岌於建立他們的「台灣國」。以此,他們不願意承認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聯繫,在國家領土、領空、領海等問題上,採取模糊甚至隱然放棄的態度,這就急需要以各思想資源進行強有力的遏制。《中華雜誌》是以台灣聲音反「台獨」的重要思想資源,它以充分的理據反駁「台獨建國」謬論,給台灣民眾和追求台海兩岸政治統一的人們以思想的指引。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中華雜誌》對國民黨倡導統一和反擊「台獨」不力,甚至黨內存在實質傾向隱性「台獨」的因素,也提出了尖銳批評。台灣政治轉型以來,國民黨逐漸放棄對國家統一理念的堅持,失去中心思想,為應付選舉而被動跟隨民進黨起舞,不敢明確提出國家統一藍圖,不願與「台獨」勢力作公開的鬥爭,坐視分裂主義膨脹,其結果不僅未能保住選民,也沒有贏得民進黨的諒解,還被民進黨祭出的「不當黨產處理條例」逼入生死關頭。假如國民黨還有繼續在台灣政壇發生作用的機會,就應該作出抉擇,是在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路線上繼續曖昧下去,還是徹底覺悟,旗幟鮮明走推動民族統一的大道?《中華雜誌》的當頭棒喝值得經歷過百年風雨卻仍在風雨中飄搖的中國國民黨回味、警醒。
(轉載自《台灣研究集刊》2017年第3期總第151期,作者為華中師範大學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全文完〕
〔註27〕民進黨「四一七決議文」內容,參見張鳳山《察其言,觀其行——陳水扁「台獨」行動一覽表》一文,詳見人民網:http://look.people.com.cn/GB/channel2567/2573/2575/200208/19/205393.html。
〔註28〕〔註29〕劉添財:《民進黨的「台獨」心態》,《中華雜誌》第26卷總303期,1988年10月,第46頁,第47頁。
〔註30〕潘家慶:《正視報界「台獨」表態的聲勢》,《中華雜誌》第28卷總319期,1990年2月,第14頁。
〔註31〕金紹先:《不要在統一與「台獨」之間走鋼絲--淺析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中華雜誌》第30卷總345期,1992年4月,第18頁。
〔註32〕侯立朝:《民進黨、國民黨與台灣前途》,《中華雜誌》第25卷總292期,1987年11月,第32頁。
〔註33〕中國統聯:《中國統一聯盟關於胡秋原先生大陸之行橫遭污衊之抗議聲明》,《中華雜誌》第26卷總303期,1988年10月,第24頁。
〔註34〕李國權:《台灣開放探親後大陸的反應》,《中華雜誌》第25卷總292期,1987年11月,第15頁。◆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與世界
兩韓和解
當代思潮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