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捨TPP 安倍轉身「帶路」
在高舉「新孤立主義」、「美國優先」的美國總統川普表態不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現實下,安倍晉三首相一改過去抵制「一帶一路」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態度。2017年6月5日,在「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上,表態願意思考與中國共建連結東亞與歐洲間的經濟帶,使日本不缺席歐亞大陸的政經秩序重構,避免自身遭邊緣化。
冷戰結束後,日本曾想像國際秩序由美、蘇兩極對立蛻變為美、日、歐三極共管,但伴隨著「全球化」,日本經濟失去冷戰時期的活力,至今仍難脫結構性的衰退。其間,中國的崛起,至使日本無法擺脫「美日同盟」,展開「自立外交」,在安全上須依賴美國的日本,在外交上對美國亦步亦趨。為與歐巴馬總統的「再平衡」戰略相偕而行,安倍首相對「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抱持觀望,甚至藉「積極和平主義」與「俯瞰地球儀外交」的開展,構築「對中包圍網」,試圖遲滯習近平「一帶一路」的拼接。
隨著川普上台,「再平衡」時過境遷。以創造美國就業,再現強大美國的川普政府不再一味與中國對抗。美國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博明(Matt Pottinger)現身「一帶一路高峰會」,可證川普對中政策的務實態度。美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可為美、中創造雙贏,亦使日本投入「一帶一路」及「亞投行」不再受到美國的牽制。其實,「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須借東風,以外力打通日本經濟結構改革的任督二脈。
在全球化經貿秩序的形成中,為避免日本失去先機,安倍首相改弦易轍,與中國協調的策略應可預見。2017年5月17日,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接受《每日新聞》訪問時不諱言,透露日本應參與「亞投行」的積極想法,並展望日、中關係,認為雙方簽署新公報的時機儼然成熟。12月28日,二階幹事長偕同公明黨幹事長井上義久率團再訪北京,出席「日、中執政黨交流機制第七次會議」。此行二階及井上拜會習近平,會談中二階呼籲實現日、中首腦互訪,提議構築「貢獻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新時代日、中關係」。
安倍致力重啟日、中首腦互訪
日本學界預判2018年日、中關係,認為當前美、日、中三方情勢,以川普造成之不確定性最大。由於川普政府內受國會與民主黨掣肘,對俄政策與對中東政策仍具不確定性,且北韓核武問題僅能擺出強硬姿態,欠缺具體對策,目前對北京態度較為溫和。日方有鑑於此,亦需同步改善日、中關係。1月27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任內首度訪中,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談,力爭早日舉行由日本擔任輪值國的「日、中、韓峰會」,並促動安倍首相與習近平互訪,使日、中關係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之際,回復正常。王毅指出,中方重視日方近期在對中關係上所作積極表態,特別是注意到安倍首相在國會演說中將改善對中關係作為下一步重要施政課題。誠然,在3月「兩會」召開,中國下屆政府人事底定前,北京對河野外相重啟首腦互訪之議謹慎以對,但雙方對關係改善具共識。
在2018年,可望迎來日、中、韓峰會,與日、中首腦互訪。其中,習近平訪日若會見即將退位之日皇明仁,將極具象徵意義。因此,日、中雖存在難解的歷史認識問題及東亞的海域爭端,但「政經分離」的日、中關係不必然因政治上的歧見阻卻雙方經濟上的互利合作。安倍深諳在歐、美企業相繼投入「一帶一路」的現實下,一味抵制,不僅徒損日本經濟利益,更恐遭致日本企業在「全球化」佈局中,先機盡失,淪為邊緣。長期執政的安倍首相若遲遲未實現其再任首相後的日、中「首腦外交」,將遭到「俯瞰地球儀外交」無法有效處理日、中關係的質疑。誠如官房長官菅義偉言及安倍任期超越小泉純一郎首相一事,指出「最重要不是任期有多長,而是任內有何作為」,意在史上留名,追求歷史功績的安倍首相,須在日、中關係上建新猷,展現對中交往的能力,確保日本國家利益。
安倍在對中外交中,審時度勢,軟硬兼施,以爭取變局中之主動,將為2018年《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時,實現雙方領袖互訪,營造氣氛,延續該條約締結20週年及30週年時,皆見「首腦外交」登場的傳統。2017年10月22日,日本眾議院大選,輕騎過關的安倍將邁向日本史上任期最長首相,全力實現修憲的「悲願」,而「十九大」後的習近平亦將放手一搏,一圓「強國夢」,但日、中不會因之重回20世紀的衝突老路,而將在全球化的浪頭上,探索合則兩利的可能途徑。2018年雙方是否延續《日中友好和平條約》簽訂20、30年時的前例,發表日、中關係「第五項文件」為觀察指標。前外務次官藪中三十二指出,安倍首相的外交無疑在世界範圍顯示出存在感,接下來的課題是,在保持與美國及東協國家良好關係的同時,如何改善日、中關係。
習近平在越南APEC的「習安會」中指出,日、中關係兩塊石頭,一個是歷史,一個是台灣。「台灣問題」恐成為「第五項文件」內容之一,而日、中未來在「一帶一路」的對接亦可能為「第五項文件」的重點。1月28日,北京外交部於日、中外長會談後表示,日本對參與「一帶一路」表明積極態度。目前,日、中正醞釀在泰國開展日、中、泰「帶路合作項目」,此可望為2018年日、中首腦互訪的「伴手禮」。再者,因中國軍機、船艦頻頻進逼日本西南群島(南西諸島),遲遲未能啟動的日、中「海空連絡機制」為彼此能否避免「不測事態」之關鍵,在2018年的日、中互動中,雙方如何達成共識,值得關注。
日本視個案參與「帶路」
展望2018年日、中關係,日本認為,追求「強國」,致力「脫貧」的中國在經濟上需要日本,而「十九大」後權力穩固的習近平,亦無須以「反日」的民族大義,強化統治的「合法性」,對應日、中關係,習近平將趨於務實理性,放大膽,彈性處理日、中諸多爭端。此外,若能成功吸引處於對立的日本加入「一帶一路」,不僅對內彰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凝聚力,亦可爭取大陸民眾支持推進日、中關係。
出身企業界的日本前駐北京大使、日、中友好協會會長丹羽宇一郎認為,「在經濟交流方面,即以中國當前致力推進的『一帶一路』此一通過陸地及海洋將亞、歐大陸聯通起來的巨大經濟圈構想為例,以中國內陸城市重慶為樞紐的鐵路已延伸至歐洲,日本的汽車及面版等通過鐵路運往歐洲的話,將較傳統的海運縮短一半時間,且費用更加低廉。日本無法不利用這條通道。
再者,日本亦應將日本獨有的技術實力發揮出來,投資生產符合中國人需求的產品。日本不能僅關注大城市,亦須移步地方,調查瞭解中國人的需求」。
丹羽進一步指出,「日本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不僅為藥品及內視鏡等醫療器具,亦有人工智慧產品及物聯網技術等。今後,除吸引觀光客外,在商務領域下功夫亦極為重要。日本應促進讓雙方更多人士密切地互訪,構築信賴關係」。
日本政府之經濟產業省與商界多認為對中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兩者應分別處理。尤其是對「一帶一路」,雖然可確認係中國擴張影響力之藍圖,但日本學界對它的本質尚無共識。彼等或認為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畫大餅、或者只是將江、胡時期即有的「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等規劃串連之舉。因此,日方應「個案評估」,有選擇地參加。
結 語
在無「九二共識」下,蔡政府外交恐日益艱困,台、日關係亦復如此。囿於台海兩岸關係不睦,日、中關係的改善將墊高台、日關係成本,民進黨政府切莫「一廂情願」的期待日本「視台如己」,在兩岸的針鋒相對中,為台灣政府鋌身而出。因此,在日、中關係回溫之際,蔡政府若放任兩岸由冷和走向對抗,將難以極大化台灣人在美、日、中三者間的利益,「新南向」政策亦恐孤掌難鳴。此外,台灣參與「一帶一路」的鑰匙亦在「九二共識」的答卷中。與日本相仿,在歐、美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的現實中,一味採取抵制,徒使台灣企業在「全球化」佈局中,先機盡失,淪為邊緣。◆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與世界
兩韓和解
當代思潮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