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月九日正式運作的「反貪倒扁」運動,到十五日午夜前的「圍城」達到最高潮。人們可以從各電子媒體的現場報導,目睹其盛大的場面,但是它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個運動從施明德在八月十五日出面號召,並當仁不讓的擔任「總指揮」最高負責人之後,急速的取得社會認同,在短短一周之內即得到足夠的財力和人力保證。整個過程堪稱順利極了,而且九月十五日超過五、六十萬群眾的「圍城」遊行,也完全遵照施明德與其「總部」的要求號令,是和平溫柔、善良自製的,其表現確實令人感動但也不可思議,它太像一齣戲了。何以如此?
眾所周知,今年以來媒體與「名嘴」們的爆料,循序漸進的曝露出陳水扁等人的貪腐無能、寡廉鮮恥,加上司法檢調部門的背離公正、卑躬媚上,陳水扁更大言炎炎、動作連連,絲毫不以清議為意,事實上是在持續的挫折羞辱廣大「泛藍」群眾的感情,台灣社會已充斥了相當數字的鬱悶與無奈的人口。而「泛藍」的頭面人物,譬如馬、宋等,則很明白的向同陣營的人們表示無技可施。因此施明德這位「純綠」大老的登高一呼,「獻身」領導「倒扁」,起到苦旱中的雲霓效應,主要是台北都會區的「泛藍」群眾被喚醒,也因施的「大義滅親」而動容,乃以熱情熱烈的參與並且合作聽命做為一種報答,感謝施明德把自己從那種絕望中釋放出來。
短視不學的當今綠營政客們,以施的這種行動為背叛,更誣指施已被中國利用,而不能看到施明德是真心愛護他手創的民進黨,他是以「犧牲」陳水扁一家,來換取民進黨的重生,而在台灣的現實條件下,竟用發動和駕馭「泛藍」的群眾來「成事」,可謂神奇。
所以,應該瞭解,台灣的所謂「省籍」、「族群」、「藍綠」等問題,其實已經是假問題了,否則不可能有施明德此次的運動。但真正值得關切的是,「泛藍」的基礎經歷了這一回的「接受徵召」、「共襄盛舉」,爭得「愛台灣」的自我肯定,在激情感動中更滋生出對台灣的認同,這會不會因而相對的降低或忽視了他們固有的中國意識?使台灣的「親中統派」空洞化、稀薄化?
我們認為,所有主張兩岸和平統一的中國人,尤其是為和統工作的人,今後應努力消除化解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以台灣與中國為敵對或對立的意識。要機警的覺察到被刻意培養、主導與普及化的台灣與中國乃零和關係的概念。◆
社論
國際政治與中日關係
台灣光復致敬團與祭黃陵
兩岸關係與交流
台灣歷史教科書
台獨與反貪
日本殖民史觀批判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