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嚴重摧殘台灣人民的心靈和尊嚴。人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開啟人的心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是日本殖民當局卻把教育政治化、殖民化。為了避免開啟台灣人的民族智慧,以致危及其殖民統治,日本殖民當局始終遵循著對台灣人進行「不智不愚」的教育方針,在初等教育上推行差別教育,讓台灣學生接受低水準的教育,並嚴格限制中高等教育,這種帶有愚民性的教育政策實則是對台灣人民的強烈歧視。同時,強迫要求台灣人民放棄母語、學習日語,捨棄姓名、改取日本名字,背棄祖先和本土神靈信仰、改信日本天照大神的做法,對長期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浸潤,民族意識、倫理觀念、祖先崇拜、民俗信仰根深蒂固的台灣人民而言,無疑是一種人格的踐踏、尊嚴的侮辱。然而,在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淫威下,即使台灣人民無奈順從,但仍然被日本人視為二等公民,而無法與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和待遇。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的:「日本統治者所希望的『皇民化』的實態,不是台灣人做為日本人活,而是做為日本人死。」(黃新憲:《關於日據時期台灣皇民化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6頁,2005年第5期)由此可見,「皇民化」教育給台灣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心靈創傷。
二是培殖了一批親日的「皇民」分子,甘願為日本殖民侵略效命。在「皇民化」教育的毒害下,在台灣造就了一批親日的「皇民」,他們聽命於日本殖民當局,甘於為日本對外侵略效力與服務。特別是日本殖民者籠絡、培養了一批土生土長的殖民地「順民」和依附於統治者的「御用紳士」,他們充當著日本統治台灣的工具,維護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秩序。此外,受毒害的青年紛紛報名加入「皇軍」,從而不自覺地充當起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幫兇。如1942年4月,日本「陸軍特別志願軍」第一回募集,應募者有42.6萬餘人,次年應募者總數突破60萬人。1943年7月,海軍特別志願兵開始募集,「儘管附帶各種條件,應募者數尚達31.6萬餘名。據陳映真在1988年4月2-4日的台北《聯合報》副刊上撰文披露,總共有20.7萬餘名台灣青年分別以「軍屬」、「軍夫」和「志願軍」戰鬥員等名目被徵調投入侵略戰爭。戰死、病歿、失蹤者計5.5萬餘人,傷殘2,000餘人。(同前註,第67頁)
三是嚴重淡化了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情感。「皇民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抹滅台灣人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因此,日本殖民當局從語言、風俗、習慣、信仰、歷史等方面對台灣人民強制進行全面日本化改造,強制向台灣人民灌輸日本文化和價值觀念,使台灣人原有的中華民族印記和文化身分逐漸淡化,同時,極力扭曲中國歷史,貶低和醜化中國,窮盡一切手段阻絕台灣人民與祖國大陸的聯繫。由於台灣同胞普遍接受日式教育,很少有機會接觸中華文化,對祖國與中華文化產生了生疏。1945年台灣光復時,台灣50歲以下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等大多只會講日語,不會講漢語,而且他們對日本文化的熟悉程度遠遠大於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劉格均:《試析日據台灣時期的「皇民化運動」》,第23頁,首都師範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相反,台灣同胞對日本文化、生活方式卻相當熟悉,他們「衣和服,住『榻榻米』,說話必帶日語,崇尚日本的教育,文化心態趨近日本,形成一種崇日疏漢的媚日意識。」(賈劍秋:《論光復前台灣小說的文化意識》,《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9期。)台灣作家黃春明曾回憶道:「當1945年夏天收音機裏廣播出日本天皇宣佈戰敗投降的消息時,他的祖父高興地說:『這樣真是萬幸!』而他的父親卻立正聽完宣佈,並哭了起來,以至於他的祖父相當不解地問:『是我們贏了,你哭什麼?』」。(張媚:《試論日據時期台灣「皇民化運動」》,《漳州職業大學學報》,第84頁,2003年5卷4期。)可見 「皇民化」教育對台灣同胞的民族觀念和國家認同毒害之深。
四是對日後台灣社會的親日情結與分離主義意識產生深遠影響。受「皇民化」教育的影響,一些台灣人的思想遭受扭曲,他們不僅淡化了國家意識與民族認同,而且被日本的殖民統治和文化所洗禮,產生深厚的「皇民化情結」。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皇民化情結」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幾十年來,台灣社會一直存在著普遍的親日情結。由於這種「皇民化情結」與「台獨建國」理念具有功能上的耦合性,「台獨」勢力通過這種耦合性「厚植台灣人對於日本的『親情』意識,造成台灣人民對於中國大陸的隔閡與誤解,最終把這種意識轉『嫁接』為台獨理念」。(張仕榮:《解析日本的「台灣情結」--從日本在台灣軍國主義殖民史到現實利益訴求的嬗變》,《理論研究》2005年第4期。)抱有分離理念的「台獨」分裂分子,大多是對日本殖民統治感恩戴德的親日分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李登輝,他自小在「皇民化教育」中長大,全家得到過日本人的「恩惠」,因此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感激涕零。他口口聲聲說「自己22歲以前是日本人」,並吹捧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貢獻良多,不能一昧地批評,同時授意重新編寫初中歷史教科書《認識台灣》,極力掩飾、淡化日本殖民者屠殺台灣同胞的罪行,刻意美化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並胡說「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所有權應屬於日本沖繩縣」。(劉格均:《試析日據台灣時期的「皇民化運動」》,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範大學,第25頁。)此外,當前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也是「皇民後代」,她的父親曾是為日軍維修轟炸機的商人,與日本人關係密切,其家族認為忠於日本是件榮譽,她還給自己取了「吉米牙」(意為「小不點」)的日語小名。因此,蔡英文極力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不但將教科書上慰安婦問題上的「被迫」二字去掉,在釣魚島問題、沖之鳥島礁爭議和日本福島核食問題上一昧迎合日本,而且還操弄島內民粹進行「反中抗中」,大肆推行去「中國化」,使兩岸關係面臨嚴峻的局面。可以說,今天台灣分離意識與「台獨」勢力的猖獗,與「皇民化」教育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
五是造成今日台灣社會普遍肯定與頌揚日本殖民統治的異化現象。雖然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早已結束數十年,但「皇民化」教育的影響仍然「陰魂不散」。至今台灣仍有不少親日分子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歌功頌德,甚至紀念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一些「政績」。2017年5月,台南市政府為遭破壞的日據時期修建嘉南大圳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銅像舉行修復後揭幕,以及召開追思會;2018年8月,蔡英文在屏東溫泉公園放置「二戰」期間台灣年輕人參加神風特攻隊的戰機以示紀念,並在碑文上憑弔曾經策劃「重慶大轟炸」的大西瀧治郎的武士道精神;2021年5月,蔡英文在出席「嘉南大圳開工滿百週年紀念活動」時,居然對八田與一大肆「歌功頌德」,而不知反思其修建水庫的目的是為了掠奪更多台灣的糧食;此外,還有一些親日分子呼籲恢復日據時期的節日、歷史古跡等。由此可見,「皇民化」教育遺毒對台灣社會影響之深。
四、結 語
日本殖民統治者所推行的「皇民化」教育是建立在對台灣人民的赤裸裸侵略和高壓殖民統治的基礎上,妄圖迫使台灣人民抹滅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成為順從天皇的「皇民」,繼而為其經濟掠奪、對外侵略服務,這毫無疑問遭到台灣人民的激烈反抗和抵制,也注定其必然失敗的結局。「皇民化教育」雖然最終沒有征服台灣絕大多數人的靈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日本當局誘惑和鞭打之下,部分台灣人產生了濃重的「皇民化情結」,並與「台獨」理念媾和,妄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嚴重阻礙了兩岸的和平統一進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面對歷史和現實,我們有責任揭示和剖析「皇民化教育」,讓人們看清日本殖民者的侵略本質,用歷史和事實提起大眾的警惕與反思,澄清被「台獨」分子歪曲了的歷史真面目,堅決同一切有礙台灣發展和兩岸和平統一的各種因素做鬥爭,同時進一步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增強國家向心力和民族認同感,提高台灣同胞的對祖國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早日謀求國家的統一,撫平「皇民化」教育遺留的歷史創傷。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課題《台灣日據時期殖民教育與當前台獨史觀之關係研究》,〔編號 18YJAGAT002〕的中期發表論文。)
社論
台海新局
中美博弈
親疏美利堅
美式民主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