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拂上阿拉伯半島

試評中沙兩國攜手並進的意義

孫若怡
(中國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近日英國《衛報》和美國「政客」(Politico)新聞網均指出:沙特(即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簡稱)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近期訪問該國,期間除將受到隆重儀式的歡迎與接待外,亦將參訪利雅德、吉達和正在規劃中的未來城。此行一旦成真,可謂是近三年新冠疫情後,習主席把第一次正式的出國訪問給了沙特,意義自然非比尋常,勢必為區域和全球戰略帶來深刻影響。

今(2022)年8月2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下,鬼鬼祟祟竄訪台灣地區,不僅明確地違背了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與一中原則;更意在利用台灣掣肘大陸,進而誘發開闢另一個烏克蘭戰場,以牽制中國民族復興的進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8月5日,中國外交部隨即宣布,對美國採取八項最新反制措施,其中還包括終止與美國相關氣候變遷的雙邊對話。另一方面,在面對美方執意與中國經濟脫鉤、全球化發展遭受挑戰之際,無論是在外交戰略或經濟發展上,中國也著力建構「多元主義區域化」合作機制,堅定而穩步地走自己的道路,以對抗美國單邊主義的霸權行徑。在「一帶一路」規劃的推動下,隨著基礎設施的擴建、經貿往來的增加與強化,東南亞、中亞、南亞、中東與非洲之角等地區與國家,為了能更好地解決日益顯著而尖銳的跨區域安全問題,也開始構築自身區域內多邊安全機制的對話,並希望與中國在地區安全和治理領域上加強合作。自2021年以來這個現象與發展趨勢,在中東各相關國家間開展的十分明顯,其中沙特的動向尤其值得玩味。

舉重若輕的沙烏地阿拉伯

雖然大部分國土都屬於不宜居住的沙漠及貧瘠的荒野,但自從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儲藏,生產量及輸出量至今又依然是世上最高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因此註定會在國際政治中扮演一定分量的角色。

埃及領袖地位的喪失 冷戰期間,埃及共和國在總統納瑟領導下,站隊蘇聯抗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積極推動「泛阿拉伯主義」思想。他認為阿拉伯人應該組建一個單一的民族國家,反對殖民主義和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干預;因此,這也是一種泛阿拉伯民族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泛阿拉伯主義」凝聚下,以埃及為首的眾多阿拉伯國家,先後聯合與以色列發生了五次中東戰爭(1948-1982年);埃及堪稱是當時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國家。

1978年,在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積極斡旋下,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比京簽署了《大衛營協議》;1979年3月26日,又在卡特的見證下,埃、以雙方在美國華盛頓簽訂了《和平條約》。與以色列單方面的和解,使埃及逐漸喪失了在阿拉伯人心中的道德信任與領導地位;「泛阿拉伯主義」的思潮與運動,則隨著納瑟的去逝與外力介入而瓦解。1981年10月14日,於紀念贖罪日戰爭八週年的閱兵大典上,沙達特遭到同情伊斯蘭與泛阿拉伯運動的士兵槍殺;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石油美元的崛起 自1944年7月至1973年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以金本位為基礎的美元進行貿易,即所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貨幣制度。不過,為了因應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應付韓戰、越戰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美國需要不斷增加貨幣的發行,這使美元的實質價格遠遠低於當時的黃金官價。因此,許多國家就把經濟上獲得的順差以黃金的形式進行儲備,從而造成美國黃金儲備大量流失,並進一步增加了美元超額供應的需求,最終導致1971年的「美元危機」;這使美元不得不與黃金脫鉤。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片面宣布美元貶值,並且終止以美元兌換黃金的措施。

1974年,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然瓦解的情況下,為了持續保有美元的霸權,美國與沙國達成協議,要求該國出口的石油都用美元來結算,美國則以新技術協助石油的開採、以軍備保證沙國的國防安全作為回報,這就是「石油美元」體系的由來。此後國際間任何石油的買賣都須以美元來計價,此舉無疑替美元霸權地位的延續,添加了一把續旺的柴火。1979年爆發伊朗革命,在面對以波斯人什葉派為主要信仰、反美為主要國策的伊朗,以阿拉伯人遜尼派為主要信仰的沙特,自然就成為美國分化伊斯蘭世界極力要拉攏的盟友。雙方密切合作下,沙特的石油與天然氣、美國的美元與美軍,直接鑄就了美國獨霸中東近半個世紀。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的主要成員國,沙特的決策在全球石油市場往往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自然順理成章地取代始終動盪不安且持續衰弱的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

美沙關係的發展 「石油美元」體系牢牢地綁定了沙特與美國之間的盟友關係,但在面對阿拉伯人與以色列衝突的問題上,沙特仍然是被犧牲的一方;只是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裡,即使不滿意,沙特仍需以美國馬首是瞻。

1.不對稱的合作關係。即使依賴石油貿易賺取了巨額利潤,作為回報,沙特也須花費天價購買美債與美式武器。美國既可通過美元收割財富,又能利用駐軍、限購攻擊性武器等軍事手段,控制沙國與阿拉伯世界的能源。由於這是一種雙方不對稱力量的合作關係,以致在數次中東戰爭中,美國無一例外地都背叛了盟友沙烏地阿拉伯,這也深深刺痛了沙國人民。在1973年的中東石油危機中,沙國第一次聯合其他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採取禁運措施,大規模反制裁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開創「身為美國盟友,卻反擊了美國」的先例。只是,這次的勇敢發生在「石油美元」體系建立之前;爾後,囿於先天依存結構上的困境,因伊朗革命、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所引發的石油價格暴漲或能源危機,沙國總能配合美國的需求與戰略相向而行。

2.美沙關係的微妙變化。若說華府自阿富汗撤軍,在中東進行戰略收縮,讓沙國感受到美國保護承諾的不可靠,那麼,拜登的價值觀外交與俄烏戰爭的爆發,則促使沙特更看清了西方國家金融經濟制裁上的軟肋與陷阱。

價值觀外交 與川普尋求合作的現實主義外交風格不同,拜登非常強調價值觀外交。因2018年10月《華盛頓郵報》特約記者卡舒吉遭沙國特工謀殺,他宣稱沙國為國際賤民,要讓其在全球舞台中成為被唾棄的國家。這些言論讓沙國王儲小薩勒曼異常憤怒,為日後不接聽白宮打來的電話、不增加美方要求的石油產量埋下伏筆,導致媒體認為是促使兩國關係生變的關鍵。

俄烏戰爭的爆發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於俄烏戰爭爆發後,開啟了對俄羅斯最嚴厲的金融經濟制裁,無奈在普京有力的反制裁措施下,盧布在短期震盪後早已回到戰前價格,而歐洲的經濟反而因能源的短缺身陷困境。沙國和其他波灣國家至今仍拒絕與美國採取同一戰線,並保持所謂「中立立場」,看清了自然資源生產大國才是王道的本質。更有進者,8月15日路透社根據監管當局檔案的紀錄指出,沙國億萬富豪阿瓦里德親王透過旗下「王國控股公司」,在2-3月期間砸下五億多美元投資俄羅斯三家能源企業。這則後知後覺的新聞,讓一直試圖孤立俄羅斯的西方國家深感沮喪。

2008年華爾街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以量化寬鬆政策大印美鈔,致使美元一再貶值,說明美元早已失去作為一種優質國際貨幣的條件。俄烏戰爭爆發後,凡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各國,為免受罰,不得不避開美元,往往採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進行交易。此外,盧布的強勢回升也讓各國改變了非用美元交易不可的習慣。作為能源儲備與生產的大國,沙特不但看到自己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新地位,而在國際間大宗物資的交易上,「石油美元」是不是也可以改換成「石油人民幣」、「石油金磚幣」抑或其他的幣別呢?

能源大國與工業大國的共振

2021年,是中東地區大國之間矛盾走向緩和的一年。2022年1月,以沙國為首的中東國家領導人無視美國「外交抵制」,集體出現在北京冬奧開幕式上。

今年3月,王毅外長在沙國首都利雅得提出「實現中東安全穩定五點倡議」:1.倡導相互尊重;2.堅持公平正義;3.實現核不擴散;4.共建集體安全;5.加快發展合作。今年1月,中東六國外長接連訪中,直接化解了西方國家為新疆人權問題抹黑中國的力道,這些都是看不見的中美勢力交手。在美沙關係的微妙變化裡,絲毫不用懷疑的另一個重要變量,那就是中國的發展與崛起。

沙國作為能源蘊藏豐富的大國,與工業生產門類最齊全、生產技術上下游整合最完善的中國,在許多方面或已經,或正在,或即將進行著密切的合作。

一、基礎建設 沙國政府出資600億美元,由中國建造世界第一條穿越沙漠地帶,具有雙向電氣化高速鐵路,連接兩個伊斯蘭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全長450公里。從2009年始建,2018年10月通車,運營後,行車時間由4小時縮短到2小時,年客運量突破1,500萬人次,極大地拉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成為沙特一張閃亮的名片。

二、石化工業 石化業是沙特立國之本,但長期以來先進的開採與冶煉技術往往掌控在美國人手中。今年3月,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合作開發一座大型煉油設施,雙方將在煉油技術和化工領域加強合作。而另一個以振興中國東北軍工產業的合作計畫,尤其值得關注。

長期以來,長三角、粵港澳以及大西北等地區,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重心,作為傳統軍工產業基地的東北,似有日趨沒落趨勢。今年8月,沙特在遼寧盤錦地方投資100億美元,成立「華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生產精細化工原料為目標,預計日後年收益將達千億人民幣。據悉該項目最終在北戴河會議中獲得確認;為此,習主席於會議結束後還特別到盤錦做了視察。

三、新能源開發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上,全球能源署要求世界各國認真看待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同時,藉著石油應用漸漸減少占比,綠色能源慢慢擴大市場的方式,希望可以使大多數國家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目標。

光伏發電系統是一種將光(太陽輻射)能轉變為電能的發電系統,也是新能源開發的明日之星。除了傳統中的太陽能電廠和屋頂鋪設,光伏還可以應用於建築、農業、漁業、公共設施、景觀設計等多種場域。這些複合和跨界模式,一方面使得光伏建設在清潔發電的同時,還能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

在沙漠面積不斷擴大的情形下,對退化土地的生態修復,一直以來都是地球面臨的重要課題。今以荒漠化土地生態之修復與光伏建設相結合為例,荒漠上的太陽能面板不僅可以供電,還可以減少地面受到的日照輻射和水分蒸發量。清洗電池板時噴灑的水分,則增加了土壤表層的含水量,促進了植被的生長和恢復。至於荒漠上的太陽能電站,則可以促進土壤的碳固定、植物的固定植、恢復土壤活性,並提高生物多樣性,進而利於蓄水保土、阻風固沙、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等。對於土地所有者來說,歷經25年光伏電站的運營周期後,不但可獲得植被覆蓋率更廣、土壤更健康、土地生產力更高的優質土地,還可以獲得使用期間的土地租賃收益。

中國是光伏產業啟動極早的國家,目前內蒙古、山西、青海、寧夏等地都有「光伏+土地生態修復」項目在推動。根據《中國2050年光伏發展展望》報告,預計2025年和2035年,中國光伏發電總機規模將分別達到730吉瓦(Gigawatt)和3,000吉瓦,而2050年將達到5,000吉瓦,屆時光伏將成為中國第一大能源,約占當年全國用電量的40%左右。

沙特擁有阿拉伯半島80%土地,沙漠約占全國面積一半,廣大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除了沿海地區濕度較高外,一般炎熱乾燥,晝夜溫差相當大。得日光充足與沙漠開發之便,沙特政府近些年以賣石油的獲利,大力拓展光伏產業,在增加穀物產能、提高發電率、海水淡化等方面卓有成效。畢竟,石油有用盡之日;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特石油仍可開採約80年,光伏產業則可永續經營。然而,高科技光伏的研發必須與工業和農業相結合,如此方能維持一國的獨立自主。因此,與中國在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是沙特戰略轉型的重要關鍵。

四、石油人民幣 中國是沙特最大的石油輸出國,每日176萬桶的巨量需求占沙國石油總出口的25%。沙特與中國就人民幣計價的石油合約談判已持續進行了六年;目前沙特正考慮將部分與中國的石油交易以人民幣計價,此舉將大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五、軍購合作 1987年,中沙以35億美元交易了35枚射程高達2,500公里的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開啟雙方軍購合作的基礎。2019年,沙特再以600億美元向中方購買東風-21導彈,其中包括一個完整成套的維修保養系統。這是目前中東地區乃至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對地彈道導彈,可瞬間摧毀敵人的城市、基地、機場、船塢等目標,目前已有的防空系統均難以攔截,突防機制十分先進!

中東是歐亞大陸一體化進程的關鍵地區,中、俄、伊三方聯盟固然強化了這個局勢的發展,但作為能源大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手握海量基金足以左右市場價格的沙特,若能為三方聯盟的對話合作方,以美國為首的盎格魯撒克遜同盟必將徹底的退出中東。另一方面,美國大打台灣牌,布局印太戰略,要在西太平洋挑釁中國,中國就積極利用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的當下,大踏步地走進中東。在「多元主義區域化」基礎上,以互利共贏、平等尊重之姿,推動軍購合作、新能源開發、人民幣國際化等各項工作, 以打破美國單邊主義的霸權,進而減輕美國加諸西太平洋方面的壓力。其次,就東北亞而言,沙特對遼寧盤錦石化工業的投資,未來或可與俄羅斯石油管道連接。在豐富石油與天然氣的供應下,從而帶動東北-遠東區的重工業發展。

習主席若出訪沙特,必然著眼世界大局,在人類命運共體思維下,構建一個新的國際戰略;沙特這個在伊斯蘭世界具有優標誌性國家,將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與中國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