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加強海洋安全保障意在中國
岸田加強海洋安全保障意在中國
去(2023)年是日本與東協(ASEAN)友好關係50週年,12月17日在東京舉行「東協特別領袖會議」,會後發表《日本-東協特別峰會聯合願景聲明》,楬櫫尊重法治以及加強海洋等安保合作等會議共識,言及確保供應鏈等擴大經濟安保領域合作。《日本-東協特別峰會聯合願景聲明》中的「加強海洋安全保障的合作」雖未點名中國,但針對性不言可喻,「東協」除寮國外皆臨海,但多數「東協」成員的海岸警衛隊及相關執法機構力量薄弱。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在全球面臨多重危機的情況下,日本將與「自由開放的印太」之關鍵所在的「東協」共同應對。岸田表示,將增加「政府開發援助」,善用供應防衛裝備等給重視國際秩序國家的新框架,追加投入一億美元給以「東協」為對象的「日本東協整合基金」。
戰後日本持續為「東協」的穩定及發展作出貢獻,但在美、中競相發揮影響力的形勢下,存在感降低,且「東協」發展迅速,日本正面臨「必須構建真正的對等關係」的外交轉型期。日本與「東協」可望在二戰結束後首度成為「平等」夥伴,改變雙方長久以來的「援助及受惠」關係,確認彼此今後將以對等立場深化合作的大方向。
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圓大幅升值,日本企業大舉進軍東南亞,但中國崛起後,日本的存在感隨之下降。1999年,「東協」對日貿易額為對中的四倍以上,但至2021年下滑到對中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左右,直接投資金額上,中國亦與日本平分秋色。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針對東南亞專家的調查顯示,認為中國在東南亞最具經濟影響力者達六到八成,超越美國及日本,持續居冠,即使在日本最具競爭力的汽車產業,比亞迪亦異軍突起,使日本汽車的市占率跌破八成。
日本在「東協」的優勢地位喪失,須重設定自身的戰略目標,為制衡中國在該區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岸田著手擴大援助範圍,為「東協」成員提供支持,協助渠等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使之足以管理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關係。
法國《回聲報》認為,出於不願刺激到對方的心理,日本從未將中國列為該地區國家嚴重關切的根源,但日本在「東協特別領袖會議」宣布的措施皆為協助「東協」抗拒來自北京的領土壓力,日本雖尚未與「東協」成員結盟,但在美中關係惡化之際,日本正協助渠等更佳應對所有安全挑戰,著手另闢蹊徑,將歐盟力量亦引入該地區的博弈,使東南亞維持「權力的平衡」,避免南海爭端升高,導致衝突,危及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安全。
隨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緊張升高,日本強化與「東協」的安全合作,在2024年與菲律賓共同擔任「東協+8」防長會議海事安全專家工作小組聯合主席國。
近年來,為對應來自中國的安全挑戰,日本不僅擴大防衛支出,亦尋求與印太各國強化安全合作。長期以來,日本與「東協」的關係主要基於日本向相關國家提供「政府開發援助」,但隨著中國在南海變得日益強硬,日本與「東協」的合作逐漸聚焦安保議題,在日本對其提供的援助中,海洋安保占比越來越重。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12月16日接受日媒採訪表示,最近南海緊張「不減反增」,「更加自信的中國」對亞洲鄰國構成「真正挑戰」。小馬可仕認為,「東協」須繼續勸和,繼續在不同國家,所有相關國家之間進行溝通,但中國展現出的挑戰需要「新的解決方案」,僅日本與菲律賓達成協議是不足以因應南海問題。小馬可仕強調,與志同道合的盟友結成強大聯盟的必要性,如同菲律賓、日本及美國之間的三邊合作一樣。
目前日本分別與菲律賓(2016年)、馬來西亞(2018年)、越南(2020年)、印尼(2021年)及泰國(2022年)簽訂《防衛裝備轉移協定》。2023年12月22日,日本內閣修訂《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及運用綱領(指針),允許在一些「救援」及「運輸」等裝備上搭載有殺傷力的武器等,為今後提供前述國家的具武裝配備的海上保安船艦埋下伏筆。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支持日本貢獻印太區域安全,認為與美國簽訂安保條約的日本一方面與美方在安全事務上緊密合作,另方面亦希望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並與區域國家合作,促進亞太安全。日本可在「東協」框架下,為區域安全作出貢獻,例如積極參與「東協區域論壇」,以及區域防長齊聚的「國防部長擴大會議」。李顯龍認為,日本與「東協」的安全關係著重於合作,而非軍備,不會造成軍備競賽,日本雖提供「東協」一些軍事支援,但規模不大,日本與「東協」的合作聚焦區域事務,而非戰略競爭,無涉「軍事建構」。
「東協」對應中國的崛起須借助日本,不論安全保障上作為美、中對立的調停者,亦或是在經濟上作為避免對中依賴的平衡之術,在在需要日本。日本在美歐、中國及印度之中,持續被評價為最值得信賴的國家,此歸功於「福田主義」。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任內詮釋日本對「東協」外交方針,指出國家的安全,不是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民生安定始為根本支柱,其源自日本憲法的「和平主義」。
「和平主義」為日本贏得「東協」的信賴,不再為二戰的侵略歷史所困。岸田文雄雖重視與「東協」的戰略合作,但在「東協特別領袖會議」所揭示的「心連心」合作夥伴關係仍不脫「福田主義」的非安全領域合作框架,堅守日本「不做軍事大國」,為東南亞的和平及經濟繁榮作出貢獻。日本對「東協」外交雖存在「美日同盟」的思考,在無意將自身定位為美國在南海的「代理人」,以免失去美、中在東南亞競逐中「平衡者」的位置,陷入與中國的「代理人摩擦」。
但東北亞至今走不出「歷史問題」,去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迎來45週年,但兩國關係缺乏改善氣氛。日本「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傳播集團共同實施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回答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為92.2%,而回答對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國人為62.9%,中、日以負面態度互視對方,阻礙雙方關係穩定化。
2023年11月,舊金山「拜岸會」重新定調「戰略的互惠關係」,此反映雙方超過六成的民意認同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但兩國在印太地緣政治中的安全困境及歷史、釣島爭端等堆積如山的難題,使「戰略的互惠關係」備受挑戰。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於韓國登場的「中日韓峰會」為中國與日、韓能否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及朝核問題展開合作的試金石。
中日關係上,岸田須站穩「憲法第九條」,將「福田主義」精神擴大到東北亞,複刻對「東協」外交的成功經驗。出身廣島的岸田文雄在「非核三原則」上立場堅定,在去年廣島原爆78週年紀念儀式中宣誓的「實現無核武世界」應始於足下,於東北亞外交踐行「和平主義」,使朝鮮半島非核化成為彼此關係改善的路徑,為中日韓歷史和解奠基。
日本對賴清德勝選表示歡迎,但也帶擔憂,各大媒體以「親美」、「對中強硬」、「不講一中」形容賴清德。對中保持距離的賴清德領政台灣,在對外關係上,將可望延續蔡英文的對美、日傾斜的路線,但亦存在台海緊張升高,為中日貿易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危及日本周邊安全的可能。
對中保持距離的台灣有利於加大日本對抗中國的戰略縱深,但支持「抗中」的台灣,也易招致中國的經濟報復。1月下旬,日本經濟界時隔約四年派出近200人訪中團,摸索改善緊張的日中關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1月23日對代表團赴中表示歡迎,期待以此提振日、中之間經濟交流的活力。中國認為,「經團聯」等日本經濟界派遣大型聯合訪中代表團,整體而言釋放尋求進一步合作的積極信號。
美國《外交政策》有專文評論認為,日本既希望台灣安全,亦盼與中國貿易,但兩者間存在悖論。日本在外交及防衛上皆促成「反中聯盟」或是「對中包圍網」,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亦參與其中。「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眾議員表示,在民進黨繼續執政的情況下,日本可繼續與美歐協調,應對來自中國對台灣的壓力。但在政治上與中國針鋒相對,將使日本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受損,為免「政冷經冷」,岸田內閣須緩和中、日的政治對立。
新冠肺炎疫情後,日本經濟界重開對中交流,除界內「聯合訪中代表團」外,2023年11月在日本舉行中、日企業高層齊聚的「日中執行長峰會」等,經濟界相關人士呼籲「現在是訪中的好時機」。儘管中國與美日歐的貿易總額均呈現負成長,世界各國「去中國化」的動向明顯,2023年日本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合計仍居高不下,使之成為日本最大的市場。
執政的自民黨深諳日本無法承受中國對其採取類似過去對澳洲般的經濟制裁,避免緊張局勢升級。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二階俊博持續扮演中日關係改善的引水人,以維繫政治上的相互理解及經濟互惠合作。中國總理李強認為,中日關係的基本是和平與友好,即使兩國存在分歧也是可控的。在中國積極避免結構性經濟衰退之際,無意對日本展開經濟戰。
關於2024年以後的中國市場定位,在中國的日本企業組成的「中國日本商會」1月15日公佈調查結果,26%的企業認為中國是「最重要市場」,25%的企業認為中國是「三個重要市場之一」,合計比例為51%。商會會長本間哲朗強調,「超過一半的日本企業今後仍將中國定位為重要市場」。
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1月10日在美國華府演講稱,若中國攻擊台灣,「政府極有可能得出日本生存岌岌可危的結論」。麻生太郎似乎是安倍晉三「台灣有事說」的政治繼承者,但為避免「台灣有事」牽連,岸田首相須站穩「一中政策」,以期穩定中日關係,而非如麻生太郎般,對台獨若有似無的相挺,視中國的行動為威脅。
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沼田幹夫表示,無論如何,日本總體政策目標即試圖阻止中國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而不是試圖瞭解若戰事發生該如何應對。因此,日本對中政策,外交應高於軍事嚇阻或介入。中、日、韓峰會雖因三方國內政治日程延宕,但日本外相上川陽子在1月30日的外交演說中表態,力促輪值主席國韓國舉行峰會。新華社評論合作符合中、日、韓共同利益,亦為區域的共同需要,在安全及經濟問題上,皆能帶來引導效果。
相較於賴清德當選,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始為影響日本對美、中外交的關鍵。若川普重返白宮,美國外交將一改拜登團結盟國對抗中國的態勢,日本外交將因之須採取避險操作,尋求中日關係改善,以此創造日本對美的外交槓桿。岸田未雨綢繆,著手佈局外交政策,除持續與中國對話外,並嘗試通過官方以外的管道與川普陣營接觸。
賴清德上台後,將面臨更形複雜與困難的兩岸及國際政治情勢,難以繼續蔡英文路線,不思改善兩岸關係,以不變應萬變。何況台灣經濟依賴對大陸出口,在總體出口中,佔比達35.2%,遠高於日本對中出口佔比的17.6%。日本尚且須避免中、日走向貿易戰,台灣如何能承受大陸的經貿制裁?民進黨政府莫以「反中」意識型態掛帥,輕言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對台灣經濟衝擊不大,而應師法岸田內閣在經濟與安全間兩不耽誤。◆
社論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