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馬英九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一、前 言
今年七月十六日國民黨主席投票日,將來必定會在黨史、甚至是台灣史冊上留下珍貴的一頁,因它記載了兩件歷史性的大事:
一是在國民黨一百一十年的歷史中,出現了第一次有競爭的黨主席直選先例,(二○○一年三月為第一次黨主席直選,但只有連戰一名候選人),落實黨內民主的理想。
二是馬英九以超過七成的得票率,大勝對手王金平,開啟了「馬英九時代」,標幟著國民黨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旅程。
前者對黨內民主是極大的考驗,遠從孫中山、兩蔣父子、李登輝到連戰,國民黨事實上都脫離不了「家父長式」的領導風格,領袖的地位與權威是不容挑戰的,更不允許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即使這回首次出現王馬相爭的局面,也引發國民黨可能分裂的憂慮,在在說明所謂「黨內民主」之說,僅僅是理論而已,尚未形成國民黨的政治文化。
後者則不僅是對馬英九個人的考驗,更是這個百年老店未來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鍵時刻。國民黨於一九四九年在中國大陸失掉政權,二○○○年在台灣淪為在野黨,今後在新主席領導下,能否在台灣重新執政,甚至在未來兩岸政局演變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都面臨嚴竣的挑戰,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在看,對岸十三億同胞也在看,馬英九的每一步可說是動見觀瞻。
馬英九此次以壓倒性勝利膺任黨主席,看似眾望所歸,卻與他的敏銳判斷與一貫堅持有關,此即精準判斷現任主席連戰必定不尋求連任,並料定在黨內多數黨員要革新與贏得二○○八年總統大選勝利的高民意期待下,他的出馬乃是在「捨我其誰」與「當仁不讓」的有利形勢下促成的,換言之,馬英九應該已充分體認到泛藍群眾正普遍醞釀「先生不出,如天下蒼生何?」的民氣可用,故而義無反顧,奮力一搏,終於得償宿願,得以開啟屬於他個人的時代,此一形勢,差不多等於一九九八年決定投入台北市長選舉的翻版,說明馬英九在歷史關鍵時刻一定會做出關鍵的決定。有批評馬個性過於軟弱猶豫,甚至缺乏魄力,應非持平之論。
實則在二○○○年連戰敗選,國民黨丟掉政權之後,筆者即從各個角度研判,國民黨將來欲奪回政權,重新執政,非馬英九莫屬,馬在九八年當選台北市長後,應該也有了逐鹿中原的雄心壯志,「馬英九時代」必然會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二○○四年的大選,連宋雖整合成功,筆者仍擔心或有閃失,若提名馬英九參選,泛藍要贏得勝利應屬囊中探物,即使發生類如「三一九槍擊案」也可輕騎過關,以馬之超人氣,可擋任何人為的意外事故,無如天意難違,連宋非聯合再選一次不會甘心,馬也深知時機未到,而以「尚未準備完成為由暫作壁上觀」這是客觀形勢的無奈,也是歷史對國民黨和馬英九的作弄。二○○四年的大選,最終被陳水扁以兩顆子彈所乘,識者只能以時也、命也」來自我解嘲,國民黨的重新執政因此至少要晚了四年,「馬英九時代」也因此推遲了。
筆者的觀察並非毫無知音。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日前在華府發表他的新書《解開死結,創造台海和平》,書中除提出未來兩岸可採取「邦聯」(confederation)模式的中間路線觀點外,也表示如果是馬英九代表泛藍參選,說不定二○○四年已贏得總統大選,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當然,這些都是假設性問題,無法也不可能獲得印證,只能以「事後諸葛亮」來自我調侃了。唯此番國民黨員以超高的支援率投給馬英九,在某種意義上應該多少有不能再讓二○○八年失之交臂,對馬英九寄予無限厚望的用意在,則馬之任重道遠與責無旁貸,也就不言可喻了。
二、馬英九的有利機遇
馬英九在此時此刻出任國民黨主席,應該說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一定要好好把握,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來分析,可得而言者如下:
(一)天時:國民黨從二○○○年丟掉政權,迄今已五載有餘,泛藍群眾自去年「三二○」之後一連串的抗爭行動,隨著最高法院「當選無效」終審判決敗訴,已正式宣告失敗,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當重選的希望落空,對連宋的期待也自然不存在,則馬英九順理成章成為泛藍支援者希望之所繫,所謂「時勢造英雄」是也。故而即使王金平在選戰期間,不斷廣告「黨,我們同在一起」,暗諷馬英九在「三二○」抗爭活動中缺席或壓抑群眾往事時,選民仍不為所動,還是投票支援馬英九,就是由於泛藍群眾深知欲奪回二○○八年執政權,非馬英九不可,這是人心思變的關鍵時刻,王金平若仍執迷於敗選系因馬陣營的負面文宣,而不自省個人條件不符選民所望,一再矯揉作態,最後恐將為選民所棄。
另一有利因素,則來自於對手的無能,亦即執政的陳水扁政府五年多來政績乏善可陳,「制憲」「正名」運動也在對岸「反分裂法」頒布後宣告無疾而終,民進黨政權實際上已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連宋登陸後,在兩岸關係和大陸政策上則陷入困獸之鬥的窘況,不論是陳水扁,或呂、謝、蘇、游等接班人選,聲望都無法和馬英九相提並論,在某種意義上,民進黨諸要角都已提前跛鴨,馬英九在未來兩年餘,除了台北市長角色仍應扮好外,只要在黨務上有所革新,並順利推動,不負黨員所托,則二○○八年的勝負應可料定。
(二)地利:這原本是外省第二代子弟的馬英九最弱罩門所在,甚至連一向以開明進步自詡的朱高正也不免流俗,正告馬英九要「禮連讓王」所持理由竟是「不可小覷民進黨操縱省籍矛盾的功力」,如此未戰先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論調,不免讓人憂心馬英九可否解開省籍地域情結,跳出一再被挑起的族群紛爭泥淖中。所幸,選舉結果顯示,馬英九不僅跨越濁水溪,甚至到達台灣最尾端的高屏溪,在全台二十三個縣市中,都大幅領先王金平,即連王的故鄉高雄縣,竟也輸給馬英九,印證馬英九的人氣,實已超越省籍地域的窠臼,若仍以「外省人不能當台灣總統」的舊思維來論斷,就不免劃地自限,不思長進了。
當然,馬英九能突破省籍的隔閡,和他自身的努力也有關,如他不斷勤練台語,客家話,以至在公共場合可以多聲帶致詞,雖不是很「輪轉」,但誠意已夠,選民並不會計較。從九九年開始,更在每年農曆春節到苗栗縣通霄鎮楓樹裡馬家莊祭祖,拉近他與台灣本土的距離,更是他勤於塑造本土形象的明證,相信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必功不唐捐。
(三)人和:這也是馬英九最有利的主觀條件之一,特別是在這次黨主席選舉中,獲得了百分之七十一點五的超高支援率,黨員的熱烈支援,將形成馬英九未來領導黨務改革的最有力後盾,任何反改革的論調,都無法和這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強大民意相抗衡。應該說,只要馬英九善用這股龐大的改革民氣,將來在黨務推動上是不會有太大阻力的。
至於有人擔憂,由於王陣營和支援者的消極抵制,會使馬英九推動革新效率大打折扣,甚至有分裂之虞。有此擔憂,固屬人情之常,但盱衡利害,王金平應不致有此唐突之舉,其個人亦應無此膽識氣魄,而與李登輝結合成立「台灣國民黨」之說,更是一廂情願之論,李登輝與台聯黨正走入死胡同,尤其在立委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台灣勢必要走入兩黨政治時代,小黨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聰明精算如王金平者豈有看不出的道理?故而目前王陣營人馬的反撲和外面的蜚長流短,應僅是茶壺裡的風暴,一時的小氣候干擾不了已成形的大氣候。
三、未來國民黨的挑戰和危機
雖然馬英九有上述的有利機遇條件,卻不能保證未來國民黨就能從此否極泰來,甚或改頭換面,形成南方朔所期許的「新國民黨」,這主要源於國民黨積累五、六十年的老舊包袱無法在短期內拋掉,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馬英九短期內想要在黨務上銳意革新,事實上仍充滿極大的風險與挑戰,成敗利鈍,仍不可太過樂觀。
首先是國民黨的體質基本上仍是財團與地方派系的結合,黑金之說並非無的放矢,恰恰是國民黨五十年來賴以維繫的根本,如果說過去的國民黨政權是用鈔票所堆積起來的,應該不會有人反對,民進黨也抓住這點大為攻擊國民黨,反以改革者自居,這也是國民黨失掉政權的主因之一。連戰上台後,雖有改善,但並未達到脫胎換骨的地步,加上他本人就是大富豪,財富積累過程諱莫如深,黨產處理也沒有符合社會的期待,國民黨體質並未有多大改變。因此,馬英九上台後,如何在消除黑金不利形象與維繫內部合作之間取得平衡,進而逐漸調整黨的體質,就成為他最大的挑戰。
具體考驗是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以過去的經驗,除都會區的提名能跳脫派系與黑金的羈絆外(如桃園縣、台中市),大部份縣市的提名,國民黨還是因循舊章,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馬英九如執意要與地方派系脫鉤,勢必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如與黑金妥協,則又無法開展新氣象,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馬英九必須以最大的政治智慧來處理年底這一關,如果過不了,則一切就免談了。
其次是泛藍的整合問題。雖說馬英九的出線,等於宣告了宋楚瑜的政治死刑和親民黨泡沫化,但在處理的過程中,仍不可大意,尤其不能太過高姿態和勢所必然的認為親民黨遲早要解組。實則在歷經連戰先登陸與國大任務型選舉之後,宋楚瑜已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宋本人也自知風潮難再,目前是「拖以待變」,最好的歸宿是有尊嚴的與國民黨合併,再逐漸消失於政治舞台。宋即使不會主動提出合併,但客觀形勢發展必然會朝此方向前進,馬英九應切實掌握契機,讓宋有尊嚴的下台。筆者建議,將來如國親合併,不妨將海基會交給宋楚瑜,讓他在兩岸政治談判之前有較寬廣的揮灑空間。
在落實「王馬共治」的承諾方面,除了第一副主席虛位以待王金平外,其餘黨內重要主管,最好都能事先與王討論,王陣營人馬不能全部掃除殆盡,「黨步維艱,政宜含垢」,如果黨務革新操之過急,可能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以歷史為鏡,失敗的改革通常是先在人事上出了問題,王安石變法與康梁變法可為前車之鑒。
最後在兩岸關係上,亦頗值得關注。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選後次日即致電恭賀馬英九也在當天下午立即覆電致謝,並申「連胡」的五點共識願景,這一來一往頗有玄機,除了雙方急於表態拉攏外,也不無互探虛實的意味,馬英九適時強調「連胡會」更是高招,一則讓中共放心,再則也讓連戰安心,表明他會在「連胡會」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不可能人去政息。應該說,在大原則的大方向上,馬英九是比較讓人放心的,他也不須作表態,就會讓人相信他是不會搞台獨的,這是王金平遠遠不及之處。
但在若干細節和日常作為上,馬英九恐怕仍得小心因應:
其一是馬過去經常出席「六四」紀念活動,會見民運人士,甚至聲援「法輪功」的舉措,今後是否仍將繼續?如按照他所標榜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馬英九可能還會走下去,如此勢必碰觸到中共敏感的政治神經,進而影響到兩岸和國共之間的互動關係。筆者建議馬英九不妨收斂一點,分清輕重緩急,否則因小失大,不智已極。
其二是關於「一中各表」問題,以馬英九的理念思路,他的「中華民國情結」是遠比連、宋都要強烈的,觀諸他在「七七」抗戰紀念活動都會潸然淚下的情景,如將來應邀到大陸訪問恐怕會控制不住情緒,而引發另一波國共的新鬥爭,這對於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國共合作平台是一大損失,也不利於推動兩岸的和解。如果馬英九能稍減「中華民國情結」,放寬心胸,打開國際和兩岸新視野,以承認現狀為前提,務實改善兩岸關係,則「馬英九時代」將更為粲然可觀。◆
社論
中國崛起與外交
國際視窗
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
馬英九與國民黨
蔣渭水全集出版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