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國家為何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反感

兼論日本右翼對高金素梅「違憲」勝訴的反撲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10月17日,不顧亞洲鄰國的感受,日本小泉首相於任內第五度參拜靖國神社,又引起中、韓強烈抗議,中國大陸已要求暫緩日本外相町村信孝的到訪。

日本有靖國神社,美國有阿靈頓公墓(內有「無名英雄墓」,追悼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戰歿的軍人),中國有「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八寶山公墓」(紀念、追悼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人民英雄」),台灣(中華民國)有「忠烈祠」,德國柏林有追悼「為戰爭和暴力統治犧牲者」的建築、紀念像及多羅頓公墓,韓國在漢城和大田有國立公墓(追悼從日本殖民統治以來戰歿的軍人和警察),……這些設施均為所屬國家的國民和國內外政要經常造訪、參禮的重地。為什麼單單就是日本的靖國神社會惹來這麼多國際和國內爭議呢?是外國多管閒事、干涉內政?如果沒有切膚的苦痛或深邃的憂慮,沒有國家會這麼無聊吧!

問題應該出在裡面供奉的是什麼人物,以及首相參拜所映照出來日本政壇人士面對歷史的心態。

先瞭解一下靖國神社的歷史沿革、獨特形式及其問題點。

靖國「英靈」多是侵略加害者

靖國神社發端於明治維新時期。戊辰戰爭〔註1〕結束之後翌月,明治天皇為紀念新政府官軍戰歿者的靈魂,於1869年6月29日在東京九段北設立「東京招魂社」;10年後的1879年6月4日更名為靖國神社,並一直沿用至今;明治天皇當年還是援引中國古籍《左氏春秋》裡的「靖國」一辭來命名的哩!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開戰,1895年12月16日舉行甲午戰爭戰歿者合祀(供奉在一起)的臨時大祭。此後,日俄戰爭、中日戰爭(即二次大戰時的中國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等的戰歿者都隨時合祀於靖國神社。可知,這些戰歿者無論是出於自願或被動,絕大部分都跟日本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有關。

日本有各式各樣的神社,戰前一般神社歸內務省(內政部)管理,靖國神社是祭祀「對國家有功勞者」的「別格(特殊)官幣社」而由陸軍省、海軍省共同管理。裡面供奉的「祭神」,不是任何神話裡的神或過去的歷史人物,而是為國家獻出生命的戰歿者。因為不是墓,所以也沒有戰歿者的的骨灰和牌位。是否納入合祀,由陸、海軍審查內定,經天皇許可才正式決定。不僅軍人、軍屬,符合此定義的文官、一般平民、學生等皆可合祀。

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為了合祀戰歿者,會召開盛大的臨時大祭,並請來地方的遺族。靖國神社遂成為匯聚為國獻出生命的「英靈」的場所。

這些為日本擴張勢力、進行侵略而獻出生命的日本人,對日本或許可美化稱之為「英靈」,但對受害國家的人民,他們正是帶來痛苦的加害者、屠夫、劊子手,而怎麼會是「英靈」呢?難怪東亞國家會對靖國神社那麼敏感。

遺族年金不及於台灣人、朝鮮人

戰後1945年12月15日盟軍總司令部(GHQ)下達神道指令,廢止神道國家、禁止日本政府保護神道神社。GHQ內部甚至一度有要燒掉靖國神社的提案。1946年靖國神社根據宗教法人令,成為一般宗教法人。最早去參拜的在任首相是吉田茂。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恢復獨立,未入祀的戰歿者尚有兩百多萬人,於是興起了以遺族為主幹的促進合祀運動。1953年起大量戰歿者入祀,到1956年每年約以20萬-30萬的數量增加。1956年厚生省撤退援護局向全日本各都道府縣發出《關於協助靖國神社合祀事務》的通知,凡在《恩給法》、《戰傷病者戰歿者遺族等援護法》上可認定為「殉職」者皆被選列合祀,其名單即為「祭神名票」,由厚生省送交靖國神社,在名單內者便被入祀靖國神社。1957年入祀名單最多,達到47萬。入祀者的遺族皆可獲得遺族年金、弔慰金(撫恤金)的補助。

到2004年10月17日的統計,入祀者為2,466,532人;裡面約有五萬五千位當年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和朝鮮人,據傳台灣人為27,800人,可是具體數字及到底是何時移入,靖國神社都沒公佈、也沒有告知台灣任何單位。不過,戰後日本修改了戶籍法,當年為「國民」的台灣人和朝鮮人戰歿者遺族遂領不到遺族年金、撫恤金,白白在靖國神社裡充數!日本為什麼不用特案處理以示誠意?而彷彿將戰前對殖民地人的「差別待遇(歧視)」延續到戰後。

靖國神社成為右翼大本營

釋放戰犯運動也是在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恢復獨立時興起的。在請願書籤名的人多達四千萬。1953年參眾兩院通過《關於赦免因戰爭犯罪而受刑者的決議》,該年修改了《戰傷病者戰歿者遺族等援護法》,戰犯的遺族也可以領取遺族年金、弔慰金。1954年也修改了《恩給法》,擴充照顧、撫恤條例及於戰犯。

1978年10月17日,14位在東京國際軍事法庭被判為甲級戰犯者〔註2〕也入祀靖國神社,但到1979年4月19日才對外公佈。

另一方面,目的在將靖國神社恢復國家管理的「國家護持(捍衛國家)運動」也活躍起來了。1969年,保守的執政黨自民黨開始向國會提出欲使靖國神社回歸國家管理的靖國神社法案,但因保守派與革新派(社會黨、共產黨)對立而未能成案,之後到1973年共計五次提出法案,屢屢未審議完就撤銷了,這應該是跟日本憲法規定政教分離有關(否則近年日本社會黨、共產黨式微,自民黨怎麼會沒再發動)。

值得注意的是,保守政客、戰歿者遺族、戰友(舊日本軍人)等圍繞著靖國神社的各類團體很快地又凝聚在一起,形成戰後日本新右翼的大本營,並展開替侵略戰爭辯護乃至在教育、媒體上美化那段歷史的行動,同時鼓吹要使日本成為「平常國家」──重建正規軍事力量。

1981年3月當時親台反中的參議員村上正邦等259位參眾國會議員組成「大家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之會」,其成員每年的春、秋大祭和8月15日「終戰紀念日」(日本避不說是「戰敗投降紀念日」)。

小泉把爭議推向高峰

從吉田茂參拜過後到70年代中期,歷任日本首相幾乎都有去參拜〔註3〕,因甲級戰犯尚未入祀,中、韓政府沒有特別反彈,也沒有發生「公」、「私」的問題。而「公私」問題是起因於1975年三木武夫以戰後第一位首相於8月15日的「終戰紀念日」去參拜。並設下:1.不使用公務車,2.自掏腰包支付玉串費〔註4〕,3.不簽內閣總理大臣的頭銜,4.不差遣官員隨行這四個原則,而強調是私人參拜。但社會黨等強烈反對首相在「終戰紀念日」參拜,後來由政教分離的問題再一路延伸至「公」、「私」問題。自此,首相參拜就變成了政治問題。

接下來的幾位首相都更改了一些原則,而自圓其說為私人參拜。直到高揭「戰後政治總決算」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才又於1985年8月15日的敏感日子正式參拜靖國,不過,為顧及中國反對,翌年便放棄正式參拜。此後在任內沒有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有竹下登、宇野宗佑、海部俊樹、細川護熙、羽田孜、村山富市、小淵惠三、森喜朗。

可是上任以來每年都去參拜的小泉純一郎則是將爭議推向另一高峰。

中、韓因為甲級戰犯入祀而對日本首相參拜反彈。其實,日本國內也有不少宗教團體反對首相參拜,而要求將甲級戰犯從靖國神社移往他處「分祀」或是建立沒有宗教的國立追悼設施。

現在的日本仍有軍國主義的DNA

小泉、右翼不時辯說,參拜是「感謝為了護衛國家而奉獻生命的人,去祈福者也是要表現繼續其遺志,護衛國家」,這是歪曲歷史的說法,入祀於靖國神社者,尤其是甲級戰犯,他們絕不是在「護衛國家」,而是在效命軍國主義,進兵侵略、荼毒他國人民。去祈福者若真是要「繼續其遺志」,亞洲國家恐怕又要倒楣了,所以東亞國家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憂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可是《產經新聞》報導,小泉身邊的人透露,首相看穿了一點,中國拿歷史問題「逼迫」日本,「只不過是要佔到比日本更好優勢的口實」;「以為在靖國問題上讓步,日中關係就會順利的想法是錯誤的。靖國之後,教科書、尖閣諸島(釣魚島)、石油天然氣田……一件接一件就會塞過來」。顯然,小泉骨子裡根本漠視他國人民的感受,而是扯到國際鬥爭來看問題;小泉說他去參拜是在「祈求不再發生戰爭,並誠摯哀悼戰歿者」,強調「日本是和平國家」。然而,對照日本近年的作為,譬如:拚命強化美日安保軍事同盟,與美國研發飛彈防禦系統;派兵伊拉克;南亞海嘯、地震也找理由派兵;研製火力強大、世界造價最貴的坦克,……很自然的,東亞國家會覺得「現在的日本仍有軍國主義的DNA」。

《產經》社論:扭曲的判決

9月30日,大阪高等法院判決,由台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等188位原告控訴小泉參拜靖國違反日本憲法案勝訴(但要求一萬日圓精神賠償的部分遭駁回)。法官大谷正治認為,小泉參拜乘坐公務車、秘書陪同、而且履行出任首相前的約定等,因此為職務參拜,「有公的性質」。這是繼去年四月福岡地方法院做出違憲判決的第二個判例,高等法院的第一個判例。當時福岡地方法院還特別指出「法院迴避判斷違憲性的話,日後很可能會接二連三地再去參拜,本法院認為判斷違憲是責任和義務」。

日本憲法的確有這樣的規定,第20條禁止國家及其機構的宗教活動;第89條禁止為了宗教組織或團體的使用、利便或維持以國庫支付費用。那麼,靖國神社為神道教的設施,入祀者遺族可獲得遺族年金、撫恤金,其關聯還不夠明白嗎?

然而,日本右翼媒體、人士立刻跳出來批判決、詭辯。關於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否違憲的訴訟,日本全國各地共有七件案子,地方法院做出判決的有七件、高等法院做出判決的有四件,共計十一件,其中有九件迴避了是否違憲的判斷〔註5〕。右傾的媒體分析說這是「主流」--這種論調好像日本司法的公正不在判決的本身,而是可以用「數量」來決定其「正確性」的。

《產經新聞》的社論標題稱此為「扭曲的判決沒有約束力」,並公開表示「希望小泉不要被大阪高等法院的判決蠱惑,繼續堂堂皇皇地去參拜」。--日本的右翼媒體水平跟台灣的媒體沒兩樣,不符合其意識形態利益的判決就是「扭曲的判決」。

天皇都覺悟了,右翼卻執迷不悟

小泉的反中外交策士岡崎久彥,很早就鼓勵小泉要在春、秋大祭參拜。石原慎太郎則是倡言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東京審判)「在歷史上、法律上都缺乏正當性」,因此甲級戰犯、判他們死刑、無期徒刑也是「缺乏正當性」的。其意思是,完全不必顧慮中、韓反對甲級戰犯合祀這一點。

跟李登輝熟識的傳記作家上冬子10月12日在一場演講上說,「中國沒有插嘴的資格」,「(首相)今年去還是不去。她很在意」,等於是柔性對小泉施壓。她更說「戰勝國一方審判戰敗國一方。有點國際法知識的人都知道,那是很殘酷的審判」--完全不提這些戰犯曾帶給受侵略國家民眾的「殘酷」,上這位具文學素養的高級知識份子尚且如此的不反省戰爭,何況是右翼政客和受他們影響的社會大眾。

順便一提,迄今去參拜過靖國神社的外國政要有達賴喇嘛(1980年)、被罷黜的前秘魯日裔獨裁總統籐森(2002年)、台灣台聯黨主席蘇進強(2005年)。亞洲日本以外的地區,只有李登輝說「很好」,「一國首相參拜為國家獻出生命的「英靈」是理所當然的,外國不應插嘴」。--他向來跟日本右翼「口徑一致」,不是嗎?

日本執政聯盟之一的公明黨向來不支持首相參拜,並提議明年編列調查取代靖國神社,新設置一國立、沒有宗教的追悼戰歿者設施的輿論預算,不過10月11日政府(自民黨)以「今年8月15日參拜的人比往年多很多」、「時機未成熟」這種空洞的理由推托,拒絕公明黨的提議。後來小泉未告知即逕自參拜,公明黨對首相的「獨斷」難掩不快。

戰後昭和天皇八次參拜靖國,可是自從1975年8月靖國問題政治化,該年11月21日參拜後,就算1978年甲級戰犯入祀靖國,當初發動戰爭的昭和天皇也不曾再去參拜,甚至對甲級戰犯的入祀發怒、不悅;去(04)年10月28日右翼大將石原慎太郎的好友、東京都教育委員米長邦雄在一個學校園遊會的場合向現任的明仁天皇說:「我的工作是推動日本所有學校都要升國旗、唱國歌。」明仁天皇當即反感地表示:「我不希望看到強制學生做這種事的情況」。可以得知,隨著時代的變遷,連天皇都漸漸地有新的覺悟了,日本的右翼卻還繼續執迷不悟。

小泉、議員參拜是國際大諷刺

9月30日大阪高等法院判決違憲,兩個星期內原告未再上訴,即表示從10月15日起該判決確立。結果,10月17日小泉首相就去參拜,18日101位「大家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之會」的成員跟進,也就是說,日本領導人、立法機構的立法精英帶頭絲毫無視於憲法規定、無視於司法判決,這種情形竟發生在堪稱亞洲「法治」先進國家的日本,是不是一國際大笑話、大諷刺呢?

〔註1〕戊辰戰爭是1868(明治1年)-69年明治維新新政府軍和舊幕府軍之間的戰爭。
〔註2〕14位甲級戰犯的刑責與簡歷:
七位絞首刑:
東條英機:盧溝橋事變時關東軍的參謀長、任近衛內閣的陸軍部長時期主張日德義結盟對美英開戰、1941年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開打時的首相。
廣田弘毅:首相、外相、駐蘇聯大使。
土肥原賢二:陸軍大將、奉天特務機關長。
板原征四郎:陸軍大將、支那派遣軍總參謀長。
木村兵太郎:陸軍大將、緬甸方面軍司令官
松井石根:陸軍大將、中支那方面軍司令官
武籐章:陸軍中將、陸軍省軍務局長。
四位無期徒刑:
平沼騏一郎:首相、樞密院議長。
白鳥敏夫:駐義大利大使。
小磯國昭:陸軍大將、朝鮮總督、首相。
梅津美治郎:陸軍大將、關東軍司令官、陸軍參謀總長。
一位監禁20年
東鄉茂德:外相、駐德國大使、駐蘇聯大使。
二位判刑前死亡
松岡洋右:外相、滿鐵總裁。
永野修身:海軍大將、海軍司令部總長。
〔註3〕東久邇宮稔彥(1次)、幣原喜重郎(2次)、吉田茂(5次)、岸信介(2次)、池田勇人(5次)、佐籐榮作(11次)、田中角榮(6次)、三木武夫(3次)、福田赳夫(4次)、大平正芳(3次)、鈴木善幸(8次)、中曾根康弘(10次)、橋本龍太郎(1次)、小泉純一郎(5次)。
〔註4〕玉串是日本神社特有祭神用的一端纏著布條和紙條的楊桐樹枝。
〔註5〕至於首相參拜的「公私性質」,五件不判斷,四件判斷為「公務」,二件判斷為「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