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對中共五中全會反應之分析

楊開煌
(大學教授)


一、問題意識:

中共於今(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之京西賓館,召開「十六屆五中全會」,按中共的主要媒體——「人民網」轉述的中共用語,這是一次「舉世囑目,舉國關注」的「中全會」,因為中國如今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而此次「中全會」又要討論中國「十一五規劃」,這是指導中國從2006年到2010年經濟發展的總思路,其影響的層面巨大,理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次以中國當前的綜合國力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此一會議不論作出何種結論,對周邊國家而言都是值得注意的大事,果如此,國際傳媒必然給予足夠的報導,如今「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結束,而「十一五規劃」建議也如期提出,國際媒體的反應如何:報導的數量如何,報導的內容為何,報導的立場為何,值得我們加以關注,以便測試出現階段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國際傳媒報導現況:

(一)大陸傳媒轉載之國際媒體報導:

1、總數與來源:廿則→亞洲(七則)、歐洲(七則)、北美(三則)、非洲(一則)、不詳二則。

2、報導內容:

A、完全集中在「十一五規劃」。

B、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綠色GDP、社會保障、經濟與環境平衡發展、確保義務教育、支持農民、發展模式調整。

3、報導立場:基本與中共立場一致,以中性報導和正面報導。

(二)英文世界部份傳媒相關報導:

1、總數與來源:四十六則→英語媒體卅四則、日語媒體四則、法語媒體三則、德語媒體、俄語媒體、義語媒體、新加坡、埃及阿拉伯語媒體各一則。

2、報導內容:

A、總類目共三大類:政治類廿則,經濟類廿一則,政治經濟類三則,社會類二則。

B、政治類:顏色革命二則,胡錦濤掌權及權力繼承問題十二則,現階段大陸民主化批判六則。

C、經濟類:「十一五規劃」十四則,討論大陸經濟八則。

D、社會類:評論中國當代女性、珠穆朗瑪峰高度各一則。(無涉主題不作討論)

3、報導立場:

A、英文媒體有自己的立場,與觀察的角度。

B、整體而言,政治類以批判與猜測性報導居多,經濟類則中性報導和批判討論兼而有之。

三、國際媒體報導之內容評述:

(一)大陸傳媒轉載國際媒體之報導內容評述:

第一、中共顯然希望大陸人民相信,國際間十分重視中共的「十一五規劃」,因此以轉載國際媒體之報導方式,證明該「規劃」確實在各國引起極大的重視,特別是歐亞國家尤其重視。

第二、從新聞來源看,中共在選擇外國媒體時顯然十分用心,首先注意面的覆蓋性,其次是大、小媒體的兼顧性,其三是輿論的適切性,三者兼顧,以覆蓋性來看,五大洲中四大洲有反應,足見中共所謂的「舉世囑目」所言不虛,以兼顧性來看,大的有《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路透社、法新社、BBC等,小的也有安莎社、俄塔社等,可以看出中共對世界輿論的反應十分用心搜集。以適切性來看,顯然,中共對國際媒體的相關報導是有所選擇的,特別在摘錄內容的報導上,細心地選擇一些符合中共宣傳需要的國際媒體,例如:澳洲的《雪梨先驅導報》做了報導,但內容則是以胡錦濤能否如願控制上海為焦點,中共自然就不作報導也不加以轉載,看來適切性是最主要的原則,在適切性的原則下可以犧牲覆蓋性和兼顧性。

第三、從報導立場看,中共在選擇國際媒體時,主要的原則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而非為了提供多元資訊,使大陸人民真正從國際來看中國,增加大陸人民的理性國際觀;其次在網路盛行的傳播年代,中共的「機關媒體」也不敢作假或是捏造信息,或是只選擇在海外由中共自己所掌控的中文報刊,來蒙騙大陸人民,這是比較進步的地方。其三從中共所選擇的國際媒體內容來看,中共對「十一五規劃」可以說相當重視。重視的原因主要是胡錦濤總書記必須為此「規劃」的成敗負完全的責任,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轉折能否成功,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否達成,端看此一「規劃」的執行成效。更重要因素在於此一「規劃」,必然涉及背後必須啟動的「政治改革」這極為艱巨的工程。

(二)英文世界部份傳媒相關報導之內容評述:

第一、整體而言,英文媒體所呈現的多元內容,基本上也代表西方社會的多元性,有的媒體對政府行為總是毫無興趣;有的媒體對政府行為,採取合用不合則批;有的則有自己的關懷,而且每每從其他層面解讀事件。因此不會有統一的立場。

第二、如果利用google搜索「the 5th plenum of  the 1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之後,相關著作最多的只有iao Qiang和Sophie Beach二人所寫,因此,從新聞來源的角度看,比較狹窄,並不具代表性,不過既可以不斷出現在不同的媒體上,表示仍代表不同的媒體某些相同的觀點,故仍可供初步分析參考之用,為了補其不足,本文另由他途搜集世界其他主要媒體相關報導,共十一國、四十六種媒體的報導,以增加分析的可信度。

第三、從報導的立場來看:站在政治角度的立場,不外兩種傳統的批判話語,其一是從民主的立場批判大陸反民主和害怕民主:英國《衛報》記者班傑明(Benjamin Joffe-Walt),特別針對呂邦列在太石村被毆事件,連續作了追蹤報導和評論;另外英國《獨立報》特別指出中共當局憂心「顏色革命」會在大陸暴發,他們完全只關注自己價值觀是否在中國也能找到證據或反證,並不關注中國整體的發展方向;其二是從權力鬥爭的角度報導「十六屆五中全會」,他們還在關心胡的權力是否鞏固,他們以胡能否順利從政治局中排除上海幫的人馬,提拔自己「共青團」中央的班底作標誌,甚至說胡在五中全會上挫敗,因而無心慶祝「神六」的成功,他們是用自己的舊眼鏡在新中國尋找老證據,以便自得其樂。站在經濟角度的立場,相對比較使用中性和客觀的話語描述,自覺地扮演信息傳播者的媒體人角色,因而他們對大陸經濟發展情勢的討論或批評,也比較使執政者和受播者願意面對他們所發掘的問題和思考他們的批判。同時也因為他們相對客觀,因而也比較真正意識到「十一五規劃」的方向,是在以科學發展的方式來達到和諧社會的目標,而未來的商機也就蘊含其中。

(三)歐洲部份傳媒相關報導之內容評述:

第一、從數量與來源來看:相關報導共有六則,其中法國三則,德國、義大利、俄國各一則。

第二、從新聞立場來看:很明顯地歐洲媒體看中國問題,比較是從社會主義的角度加以報導,在法國法新社的報導中,特別指出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生活問題;而德國的《世界日報》也以胡的和諧社會主張為重點,強調中國未來的施政重點:環保節能、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義大利的國際新聞社報導重點是中國政府在維持私營部門之際,開始強調對被遺棄的人群負責;俄國的塔新社關注縮小貧富差距,避免社會動亂。足見歐洲人在經濟發展中相當重視「公平性」原則的實現。

(四)亞洲部份傳媒相關報導之內容評述:

第一、從數量上看:本文搜集到日本三則和新加坡一則,至於中南半島國家,其他如東協國家等也都未能獲得資訊,是比較不足之處。

第二、從報導的立場來看:如果從極有限的資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亞洲部份媒體的報導,基本上是一種平淡而謹慎的報導立場,媒體的表現恰恰透露出小國在大國邊上的相處之道,特別是日本媒體從「文革」時代因謹慎而取得外國媒體第一家的「駐京權」,到如今中日關係相對緊張時期,日本媒體在新聞報導上總是相對謹慎,他們寧願把話留給評論者去講。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初步的看法:

第一:國際媒體確實沒忽視中共所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因此全世界五大洲主要國家的重要媒體,都作了相關的報導,此一現象也可以反襯出中共的國際地位確實日趨重要。

第二:國際主要媒體對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報導,突顯出各自不同的旨趣和關注點,一般而言,英語媒體的報導焦點集中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政治旨趣,但非英語國際媒體的報導焦點,則比較集中在「十一五規劃」,這是經濟與社會旨趣的關懷。

第三:國際英語媒體對中共政權政治旨趣的報導,其背後似乎有一種強烈的「政治鬥爭」的假設,此一假設又是建立在對「非民主制度」的不信任之上,此種對異制度的不信任程度,似乎又跟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呈正相關的表現,因此我們在閱讀這些報導時,可以隱約地感覺到英、美、加、澳之間的雷同與差異。以英國媒體的報導來看,除了《獨立報》對胡所領導的中共中央大有微詞之外,其他的媒體報導相對持平,即一方面強調「中全會」的閉門性質,另一方面也重視「中全會」的結論;而美國媒體的報導則突顯了《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明顯差異,相對於《紐約時報》對「十一五規劃」報導,《華盛頓郵報》所代表的報導方向則主要在攻擊中共困難和猜測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這一方面顯示了美國多元觀點,而在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民主的傲慢;而加拿大媒體則平實地強調「十一五規劃」的內容;澳洲媒體則表現為在安全距離以外的,西方體制的價值觀和優越感。不自覺地以傳統地權力惡鬥,來描述「十六屆五中全會」,從而得出想像的中國,此一現象在相當程度上是重複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傲慢。

第四:在非英語的歐洲媒體的焦點,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重視焦英則在「十一五規劃」,而非「中全會」本身,個人以為早年的歐洲社會就經歷過資本主義叢林法則的掠奪,和長達數百年之久的戰爭殺戮,因此他們的思想相對地對不同的「他者」比較具有包容性,幾乎沒有媒體討論「十六屆五中全會」,也沒有媒體譁眾取寵地製造毫無依據的胡、江鬥爭。

四、結 論:

第一:國際媒體對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不同取捨,代表了媒體對中國的印象和自身的焦慮,由於中國的發展,由於對中國的陌生,也由於對共產主義政黨的不信任,因此各個國家在面對中國時,必然是呈現出自己的相對位置,如果自身是比較居小的國家或是比較具有包容的國家,似乎關注中國的發展多一點;而比較懷有中國威脅論的國家,則希望中國出現變化多於理解中國的發展。

第二:中共對國際媒體的取捨自然也代表自身的問題和局限,因此中共在轉述國際媒體重視中國的「十一五規劃」之餘,也必須讓大部份不懂外文的大陸公民,知道其他國際媒體的報導的角度,人民才能有多元的資訊,有了多元的資訊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人民有自信國家才能真正強大,這也是中共在中國發展的轉折期必需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第三:英語世界的國際媒體在報導「十六屆五中全會」時,確實有些偏差,但是中共中央為了保證中國大陸「經改」轉折的成功,「政改」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作為,目前從「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來看,中共中央是有此體認,然而為使中共所有黨員、幹部都能認真而嚴肅地面對此一艱巨的任務,中共的領導集體有必要在「十一五規劃」之下,組織另一部份的學者和智庫起草一份五年為一期的「十一五政治改革進程規劃」,明確在經濟轉折過程所需要的相應的政治改革,清楚地描述每一階段共黨角色的調整方向,政府職能整合的方式,人大責任強化的力度,再配合目前已在試點的黨內民主的作法,則大陸改革的「卡夫丁峽谷」才有可能穩定地跨越。◆

發揚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

ISSN 1018-1075 版權所有©《海峽評論》雜誌社
電話、傳真 (02) 23677473 電子信箱 sreview@ms47.hinet.net facebook 粉絲專頁 海峽評論
郵政劃撥:19389534 海峽學術出版社 土地銀行(代號005) 帳號:0930-0100-6591 戶名:海峽學術出版社
大陸地區:中國工商銀行 帳號:621226 02001392411174 戶名:福蜀涛
20241124 121912.738 GM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