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總統選局:三國演義?決戰最後30分鐘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隨著宋楚瑜繳交將近46萬人連署書,展現了執意參選的決心;台灣2012年總統大選將由三股勢力角逐,應該已明朗化,選局也大致底定。前幾日,《蘋果日報》的社論提到,如此選局有如「三國演義」,而紀俊臣則在《中國時報》也將其定位為「等腰三角形」的競逐結構。從選局的勢力消長來看,到底是「三國演義」呢?還是「等腰三角形」?其形勢發展又將會如何演變呢?

一、有「三國」之形,無「三國」之局

首先,本文將論證這次選局,雖然有「三國」之形,卻無「三國」之局。撇開人格特質,以形勢實力來看,這次選情的佈局概可將馬陣營類比為曹操勢力,直接掌握全國執政權,民進黨陣營可類比為孫權,穩固盤據江東(濁水溪以南的地盤),而宋楚瑜顯然是劉備的境遇。然而,關鍵問題是,宋楚瑜雖有劉備的個人內在特質(該哭就能哭,表現「為民請命」的訴求與態度),卻無劉備開疆拓土之能。劉備不斷公開宣稱為漢朝後裔(真的,假的?)以取得討曹的法統性;宋楚瑜一方面未能公開透過與蔣經國的特殊關係,以取得蔣經國政策路線的法統性,另一方面也無法得到李登輝的加持,以強化其為台灣人民請命的正統性。其次,在開疆拓土方面,劉備取荊州,經赤壁之戰,再取益州,最後還需要征服及經營「西川」,三分天下的局面才算底定。宋楚瑜也與劉備一樣經歷了心理掙扎,下定決心,才勉強取下了荊州(花蓮縣)。接下來,雖然曾經透過李登輝的規劃,促成了與蔡英文陣營的合作,共同抗曹(棄馬保台),可惜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聯合作戰(發動棄馬保台的大規模社會運動);此時,宋楚瑜大可利用進行赤壁之戰的空隙,力圖益州。只可惜,他反而在後來的局勢發展中失掉了穩穩控制益州(中彰投地區)的第一時間點,讓其他二個陣營先推動了「決戰中台灣」的選戰策略;從這一點約略就可以看出來,宋楚瑜一開始並沒有「選到底」的決心,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寫照。最後,除了穩住荊州和益州的前沿防衛陣地,劉備厚實的基礎就是西川的征服及經營;對宋楚瑜來說,台灣選民結構中不斷擴大,而且生活受困於M型社會的中產階級,就是當前選局中必須積極爭取和經營的「西川」陣地。宋楚瑜如果能夠真正體會人民的生活困苦,充分與101大樓前的抗議群眾緊密互動,溝通、瞭解、同情,共思解決方案,號召全國響應,「西川」的成功經營,還是會給宋楚瑜「有機可趁」。綜此而論,宋楚瑜縱使參選到底,小聰明只能有小成就,缺乏大局謀略,就算帶著關張勇將,也只能成為政治性的一方角頭而已,根本不配登上「三國演義」的舞台。

顯然,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2012年的台灣總統選局比較符合紀俊臣所說的「等腰三角形」的勢力結構。其實,長期以來,台灣的政治版圖都呈現出二元對立的結構;第三勢力一直無法成型的原因是,台灣民主化的推動起於經濟繁榮的時代,個人生活及社會生存的客觀局勢根本沒有提供第三政治勢力能夠發揮影響力的空間。具體一點說,台灣人民的生活還沒有苦到需要宋楚瑜為民請命的地步。那麼,這次總統選舉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選局消長又是如何呢?從勢力結構來看,「等腰三角形」表面上看似穩定,其實內部的平衡狀態隨時在變化,只要有任何一邊的勢力發生消長的現象,整個結構將產生大幅度傾斜,甚至產生結構支點的滑動而崩解。

今年春天,中共有一位部級官員來到台灣,就在台北君悅飯店談及2012年大選選局的問題。當時,蔡英文的民調正逐日上升,甚至有些認為蔡的支持度超過馬英九,包括中共自己的民調資訊,也顯現這種跡象。但是,我還是明確表示,如果下周就投票,馬英九絕對有55%勝選的機會,不過,必須設定在一個前提下:國民黨在選戰運作上不能犯錯,殊可惜的是,根據經驗,只要一靠近投票日,國民黨就越容易犯錯,主要原因是,國民黨的理想屬性比較低,概都以利益結合,一旦有贏面,就開始轉向內部鬥爭和卡位,一旦顯出輸面,就開始轉向。一直到了今年十月兩岸和平協議被提出來之前,在一次中區學者座談會上,親眼目睹了馬英九為這次選戰的拚命,儘管他所提出的一些數據很多是被下屬的蒙蔽,譬如他向來引以為傲的米酒政績,其實早在1980年代日本向WTO表達拒絕稻米市場開放的政策論述時,已是有例在先;日本堅持稻米是日本的文化,而不是商品,文化具有生活的特殊性,非商品交易的普世性。當然,米酒降價確實是民生政績,但絕不是那麼令人刻骨銘心和讚佩的創新成效。那個時候,我甚至認為馬英九的選情是樂觀的,應該有60%的勝選機率,宋楚瑜參不參選都無關重要。然而,事件的發展往往很難根據理性的軌跡分析進而做出準確的預測。兩岸和平協議被提出來之後,整個選局發生了丕變。

二、國民黨選情由盛而衰

國民黨選情由盛而衰的發展,可以從戰略偏差、政策錯估及組織傾軋三個面向來探討。國民黨本來就佔有執政的優勢,再加上人民對陳水扁執政的負面刻板印象;在這樣的形勢下,國民黨的選戰應該採用「正兵策略」,將資源整兵備戰,一步一步地推進敵營,逐步擴大陣地,形成壓倒性的優勢,進而一舉殲滅敵人。當然,除此之外,正兵的鎮守策略,還需要隨時預測並防制敵營的「奇兵突襲」。基本上,2008年總統的選局,國民黨在選戰的後期就是採取這種「正兵戰略」,穩紮穩打確立了江山。然而,這次的選戰國民黨卻在具有優勢的戰局中突發「奇兵」,提出「不知目標何在」、「不確定性的戰役時間、空間及對像」、「分散主戰兵力」的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一夜之間,作戰地貌、兵力部署及對抗形勢完全打亂,戰局丕變。馬英九很不解,也很不服氣的,就是為什麼民進黨可以提和平協議,而他提就有問題,是不是因為他是外省人的關係呢?其實,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到今天,省籍差異的效應已不大,否則2008年馬英九的七百多萬張票那裡來?也不是兩岸和平協議有什麼不對,其實,和平協議本來就是國與國的關係,至少也是准國與國關係,只要中共願意簽,台灣的形式主權有增無減。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問題就出在台灣人民的感受。民進黨提出兩岸和平協議時,兩岸正處於緊張關係,台灣處在政治光譜中偏獨的境地,兩岸和平協議有助於將光譜往中間轉移;而馬政府執政的這四年中,台灣已經處在政治光譜中偏統的位置,一旦再簽兩岸和平協議,老百姓擔心一夜之間突然統一了,主要是因為老百姓的心理還沒有準備好;不管馬英九如何費盡口舌、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其次,除了兩岸和平協議的政策議題,最低工資調整的政策也遠離生活事實的價值感受;這也是馬英九被下屬蒙蔽的另一個事實。當然,沒錯!數據會說話,但是數據更會騙人,甚至讓人至死不悔。民生政策的政績是由人民直接感受出來的,不是數據哄出來的。當《聯合報》引用IMF數據,公佈台灣「實質」國民所得是35,700美元,超出英國、日本、香港……等先進國家,另外又公佈台灣每位國民的平均資產為330萬元時,這種「吹牛不打草稿」的數據,顯然與人民真正生活的感受實在差距太遠,人民還會相信政府的政策嗎?馬英九主張最低工資應隨通貨膨脹率做調整,固然是合理的主張,關鍵是政府所公佈的通貨膨脹常會為了政治原因或提高政策績效而「非常低估」;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勞工工資,公務員的薪資調整也一樣,人民怎麼可能服氣,更不會肯定馬英九的善意了,要不然,101大樓的抗議群眾是怎麼來的?

最後,也是最近的政策事件,就是劉珊珊違反國際人權公約的虐傭案。當我國高階(12職等)職業外交官劉珊珊觸犯美國法律及國際人權公約,被美國FBI當場扣上手銬而逮捕(FBI不太可能在缺乏相當證據的情況下,如此逮人),外交部竟然漠視劉珊珊違法行為的司法問題,反而充分發揮了「官官相護」的封建文化思維,只積極透過所有政治管道,要求美國放人,好像只要是外交部想維護的官員(是否有不為人知的內幕?)不管做出什麼令人髮指的行為都應該得到豁免。如果不是這種「可惡」的思維耽誤了第一時間,我們應該可以向美國爭取「司法管轄權」,要求美國FBI將案件轉由我方檢調單位,依我國的司法程序處理劉珊珊的違法行為:該判刑則判刑,該還予清白則還予清白。然而,我國外交部卻包庇到底,只想讓美國法院「當庭釋放」,然後回國後,再來安排一場「成功維護國家尊嚴」的英雄歡呼,似乎就沒事一樣,看來楊進添又可以提升為「院長」了。台灣真的是講人權的國度嗎?

從整個選局結構來看,兩岸和平協議的提出,流失了中間選民的選票;最低工資的政策推掉了勞動階級的選票;外交部對劉珊珊案件的處理態度,以及文建會獨肥賴聲川的事件,確實有損馬政府的清廉形象,讓知識份子感到挫敗、失望和憤怒,當然他們的選票也在流失中。最後,也是最重要攸關國民黨這次選戰勝敗的關鍵,就是國民黨選戰組織的分裂與整合。組織問題處理得當,戰略的偏差及政策的錯估或許可以矯正和調整過來;如果組織問題處理不當,國民黨的選情將有可能陷入兵敗如山倒的結局。

三、國民黨選戰組織的致命傷

國民黨在台灣執政超過五十年,素來在選戰上打的是組織戰,而民進黨長期處於在野的境地,善長於打文宣戰,包括媒體文宣及遊牧文宣。隨著傳播媒體功能的現代化及普遍化,配合都市化的快速進展,政治媒體化發揮了極大的效果,這個發展趨勢都使得陳水扁及馬英九順利當選,取得大位。也因為如此,媒體政治及政治媒體成了選戰的必爭之地,甚至超越了其他的選戰工具及方法。金溥聰以媒體傳播的專業被馬英九倚重,現實上是有理性的基礎,並非只是馬英九個人偏好的原因。而作為一個知識份子,金溥聰當然也會感受到主子的「知遇之恩」;他當然會義不容辭地輔助馬英九,極盡全力想打贏選戰,這些本都無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以金溥聰的知識份子個性,又不喜歡拖帶著官僚做事,不管是黨或官的體系,他都難以忍受;於是在這次選戰中,為了效能,他就另外構建了一條新的、獨特的、積極性強的、龐大的輔選體系--馬英九辦公室(簡稱「馬辦」)。可能是金溥聰做事的積極性以及過度的關切,在當代民主化、現代化的社會中推動策略,「事」與「權」必然會相隨;為了有效做事,必須取得相對應的權,但是自古以來,社會體制最缺乏的就是「權」,「馬辦」為了做事,就不能不爭權,這對另外兩套輔選體系(國民黨傳統的輔選體系及行政體系)而言,「馬辦」無異就是在「奪權」、「爭功」。於是乎,表面上看起來,國民黨在這次總統大選的組織龐大、資源充沛、一片和諧、氣勢磅礡;其實,組織內部矛盾遍佈於關係網絡中的各重要網結,彼此捍格,相互傾軋。隨手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國民黨秘書長廖了以就不服(或不滿?)金溥聰。像這樣的組織運作,如果還能打贏選戰,那真的是「天運」;就算打贏了,也不見得是老百姓之福。

四、國民黨選戰組織的整合

平心而論,金溥聰是傳播學專業,文宣固然是其所長,至於組織的運作乃其所不足。然而,由於過去十幾年來,台灣媒體在政治領域中過度濫用,台灣人民已逐漸對於這種媒體政治和政治媒體產生厭倦;媒體對政治的影響效能正在快速遞減,所以當前的選戰不再能夠完全依賴於文宣戰,傳統的組織戰成了「正兵作戰」不可或缺的佈局。另一方面,台灣選民在經歷過二十幾年民主政治的洗禮之後,素質也正快速提升,對於政府政策的認識更為深刻,對政績的認知、感受和需求也特別敏感;政績呈現及願景表述也將成為選戰的重要主軸。綜合上述的分析,當前選戰的組織運行將以文宣、組織及政策三大功能主軸交互支援,再配合選戰策略的佈局,逐步推進,爭取選民認同,影響其投票行為,才是勝選的基礎。

綜此,以目前國民黨的選戰佈局來看,整體運作最大的致命點就是三大組織體系都是權力導向的認知,而不是功能導向,因此彼此爭權,功能傾軋。顯然,當務之急就是透過「共同威脅、共同利益、霸權合作號召」三大價值情境啟動「整合型談判」,建構「功能互補、資源整合」的「合作機制」;「馬辦」負責文宣戰,黨部系統負責組織戰,行政體系負責政策規劃、政績確認與行銷。其談判規劃的具體程序如下圖:

五、決戰最後30分鐘

由於距離投票時間相當緊湊,如果快速推動組織整合,積極進行策略調整及政策矯正,固然有助於國民黨選局的改善,但是想要整個扭轉,進而取得絕對優勢,這種可能性並不大,但至少可以維持「等腰三角形」的勢力結構,應該不成問題。因而,大家可能會說,那你講了半天,不是廢話嗎?當然,雙方選戰的最終目標不就是想贏嘛!維持結構的平衡,才會存在最後決戰的機會。老實說,蔡英文的異軍突起,從黨內選戰擊敗老將蘇貞昌,到如今的選情看好,當然其來有自,絕不是靠運氣。然而,平心而論,馬英九在這次選戰中費盡吃奶力全心投入,不認輸的決心,也是有目共睹。更深層的說,雙英的對決其實是中國對美政策與美國對華政策的競逐,怎麼可能在投票前就勝負已定?美國培植蔡英文本來是預期2016年的成功,沒料到這次選情竟然如此可期待。所以,本文得出的結論是:本次台灣的總統大選將以法定競選活動結束前30分鐘為決戰點;這30分鐘的作戰內容將是對方難以反擊或釐清的戰役,如果還是只會傳統刻板式的造勢、謾罵或歡呼,那肯定等著挨打,就如諾曼地登陸的德軍,一戰定勝負。

那麼最後30分鐘應該向人民說什麼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向人民交心。要向人民交心首先要人民願意聽你的心聲,否則也是徒然;你不僅要表達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打動對方。如果想打動對方,你就必須探索對方腦內的想法及個性,瞭解對方需要什麼,為什麼有此需求。進一步決定要表達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態度,用什麼語詞和語調,你要人民怎樣評價你所表達的意思和價值。表達能力的內涵,根據亞理斯多德的《說辭學》,有效溝通應包括三項元素:被信任的魅力(ethos)、同理心(pathos)及邏輯性理路(logos)。你/你要能講到打動選民的心,讓他們整夜睡不著,第二天一早排隊等著投票,你/你就贏了。本文只能言盡於此,至於具體內容,選戰雙方陣營都有完整的幕僚及團隊,讀書人只能不偏不袒,但又不喜歡看到競爭形勢一邊倒,否則那能「笑看天下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