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皆輸,全民埋單 盤點「3-18太陽花學運」

耿榮水
(資深政論家)


3月18日反服貿學生帶頭佔領立法院,歷經24天的朝野對峙與協商談判,在取得「先立法,後協商」的共識後,終於在4月10日「出關」,結束這場60年來台灣最大的學運風潮,留給台灣社會無限的爭議與省思空間。國際社會也因這場學運風波,紛紛把焦點轉移到台灣,台灣不僅大幅露臉出頭,還引來不同的議論評價。筆者僅以目前所得訊息與時空背景,試作初步盤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造成此次學潮的風起雲湧,可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形容,既有近因,也有遠因,非單一因素或臨時起義可解釋。

從遠因來看,馬英九連任兩年來,施政頻頻出錯,包括年金改革、油電雙漲、證所稅風波、洪仲丘案、大埔農地等事件層出不窮,民怨日深,尤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低收入、高物價與高失業率等現象,導致社會大眾普遍不滿現狀,馬政府民調頻創新低,青年學生對未來更是缺乏信心,全島充滿集體性焦慮與不安。

再者,由於馬政府支持率一再下滑,威信盡失,尤其給人無能與軟弱印象,遂予不滿群眾有挑戰公權力的誘因,去年下半年到處掀起的「丟鞋風波」已露出端倪,馬政府軟弱可欺的形象已深植人心。

對於反服貿學生而言,自去年起反旺中、文林苑事件、苗栗大埔農地事件與洪仲丘事件,學生們都積極介入,除累積豐富學運經驗外,尤其予人食髓知味之感,洪仲丘案所掀起的30萬「白衫軍」走上街頭的成功落幕,更給學運領袖極大鼓舞,認為只要有良好的訴求議題,就不難掀起群眾運動的熱潮,反服貿運動乃順勢而生。

去年9月國民黨內部爆發馬王之爭,政局動盪,除引發藍營內部分裂外,也造成王與民進黨、學生三者之間的奇妙結合,王與綠營本就關係曖昧,綠營又與學生的反服貿立場互通表裡,在三者有共同利害的前提下,乃產生不言可喻的政治聯結。有可靠消息來源稱,王金平曾交待秘書長林錫山對學生「不要為難他們」,頗有引狼入室之嫌,若此說正確,則王勾結學生佔領國會,藉此造成馬政府難堪,最後由其出面收拾善後的陰謀顯已達成,則王之政治謀略算計實遠非馬、江所能望其項背。

至於反服貿學生所一再詬病的「張慶忠30秒通過送交院會審查」事件,從前述各種因素來推斷,充其量張慶忠30秒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當然,在學運初發期間,政府未能把握寶貴的黃金72小時,派出龐大的警力予以強制驅離,也是造成學運星火燎原般惡果的關鍵。如當時能仿照後來強制驅離佔領行政院的暴民學生,在立法院被佔領三天內,也予以強制驅離,則事件當不致擴大。警政署事後以「警力不足」作藉口,顯系推脫之詞,決策當局應變不及,處置失當才是主因。

媒體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

社會上支持服貿與反服貿的比例原本不相上下,若馬政府能把握時機,快刀斬亂麻,劍及履及處理這項協議,則服貿早就通過實施了,那會橫生這麼多枝節?無如反服貿學生找到機會,突破立法院大門,正式宣告佔據國會之後,就如同洪水決堤般,四處橫溢,一發不可收拾,反服貿的聲音就也甚囂塵上,成為主流民意,沛然莫之能御了。在生與滅之際,起與伏之間,誰能掌握先機,取得主動之權,誰就能先發制人,贏得勝利。戰場如此,群眾運動亦莫不如此!

媒體的推波助瀾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當學生越聚越多,佔領國會議場曠日持久之後,一向唯恐天下不亂、嗜血媚俗的多數媒體,竟也偏離應有的公正客觀立場,跟著學生運動起哄,報導與評論越來越偏袒學生,名嘴們也隨學運音樂起舞,以半生不熟的立論和觀點,高度評價學運的歷史地位,甚至把學運領袖捧為英雄,比美「五四運動」者……云云,真不知今夕何夕?

這場學運風潮已漸平息,雖然後續發展仍須密切觀察(如監督條例立法過程、服貿審查程序等),台灣政局變化也尚未可知,唯就事論事,此次風波確已在當前政壇投下震撼彈,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已涵蓋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文化等領域,吾人今僅就政治與兩岸關係做較為深入的評析。

「馬江體制」屋漏偏逢連夜雨

這次學運受傷最大的無疑是藍軍,尤其是當權的「馬江體制」。當去年2月馬任命江組閣時,各界都寄予厚望,尤其寄望江內閣能走出闇弱的陳沖內閣陰影,在馬江充分合作下發展經濟,為馬的第二個任期添柴加火,留下較好的歷史評價和地位。無如一年多下來,並無太好政績,反倒因「關說司法案」爆發馬王政爭,年初又逼走民調較高的內政部長李鴻源,馬江政府仍予人圈子越劃越小、內外皆施展不開的印象,民調始終上不去。

對馬江而言,學運如同天外飛來的橫禍,事前未予防範,事後又未善加處置,如同屋漏偏逢連夜雨,尤其堂堂國會殿堂竟被一群暴民學生強佔達24天之久,當局束手無策,不僅騰笑國際,更讓早已低迷的馬江支持度雪上加霜,政府公信力蕩然無存。尤其諷刺的是,最後出面解決紛擾、成功勸導學生退場的竟是馬欲去之而後快的王金平院長,馬江的進退失據,莫此為甚。更為可議的是,對於王已一審勝訴的確認黨籍官司,國民黨竟於風波平息後又提出上訴,非得追殺到底不可,如此罔顧人情義理,其能獲得社會民心者幾希?

在與學生談判期間,馬江處處被動,既不願放手,又無法擺平紛亂,陷入「放怕飛,捏怕死」的窘境。學生們則得寸進尺,步步進逼,價碼越提越高,完全視馬江如無物,若非王金平出面自提折衷方案,讓雙方皆有台階可下,則學運至今能否善了,恐大有疑問。

無力主導學運退潮的「馬江體制」,在未來半年內能否順利呼應學生「先立法,後審查」的要求,猶是未知數,年底即將到來的七合一地方選舉,倒已嗅出未戰先敗的氣味,低迷的士氣與大不如昔的聲勢,如何能夠迎戰以逸待勞的綠營攻勢?連勝文已在台北市長初選中脫穎而出,大勝馬暗中支持的丁守中,黨中央威信盡失,如何有效強化領導,各界屏息以待。

民進黨淪為「門神黨」

民進黨在這場風波中,也沒得到便宜。在暴發之初,綠營基於同樣反國民黨立場,各大山頭紛紛到場聲援響應,大有搭便車之勢,等到摸清學生理念與主張之後,只能悻悻然離去,不敢再公然與學生沆瀣一氣,僅能在立法院大門口替學生把風,阻擋警方進入議場執法,以致淪為「門神黨」之譏。蘇貞昌在「3-30」大型集會場合,甚至要求黨內公職人員不能出現任何民進黨旗幟與服裝,如此偃旗息鼓,忍氣吞聲到這種地步,也算是政治奇聞了。

尤其令綠營人士深感憂慮的是,一向善於鼓動風潮,領導群眾運動的民進黨,此番竟淪為學運的配角,只能站在學生旁邊搖旗吶喊,失去主導群眾運動的能量,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可能,如此處境,就藍綠角力觀點,綠營在這場風波中,即使殺敵一萬,也自損七千,仍算是輸家,只是沒輸那麼多而已。對年底選舉而言,也不見得能靠這次學運而直接獲益,只能藉此間接挫傷藍營氣勢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運期間,被奉為台獨理論大師的史明,以97高齡坐著輪椅,兩度進出議場,慰問學生,竟獲得學生熱烈歡迎,一張林飛帆坐在史明身旁面露微笑的照片,已不言可喻點出此次學運背後的深層政治訴求與圖謀所在。若說此次反服貿學潮是以維護台灣人權益和自主性做為幌子,骨子裡則是年輕世代藉機鼓動風潮,成為追求台灣獨立理念的具體實踐,並不為過,甚至可能更接近真相,這是值得我輩深思之處。李扁20年亂政之後遺症,終於圖窮匕見。馬英九於6年前二度政黨輪替時喊出「撥亂反正」口號,看來收效甚微,實已非鼓足余勇,再接再厲不可。

第三勢力暫無成長空間

至於有論者認為經此次學運風潮,可能有助於台灣第三勢力的成長空間,名律師陳長文也投書建議學生自組政黨參加選舉,唯此議暫為學生所拒。平實而論,學生尚無謀生能力,雖有公民論政之權,卻無具體從政經驗,訴求理念也未經民主洗禮,侈言倡議第三勢力,為時尚早。唯2、3年後,如民進黨與學運訴求理念結合,將學運領袖吸納為黨的新生力量,透過選舉,做為世代交替的象徵,勢將強化其體質與結構,此為藍營不可不防之處。

必須特別指出,有媒體評論這些學生少不更事,也缺乏憲政知識,更沒有國際觀,才會這麼衝動魯莽地率眾強佔國會殿堂。筆者冷眼旁觀這些學生的言行舉止,實不能以吾人的標準或價值觀去衡量。雖然有人說他們類如土匪霸佔山頭(白狼語),也有人說他們猶如「綠衛兵」打砸搶(李敖語),但就是由於他們的敢沖敢闖,甚至如同龍應台所批的「思想薄弱」,才會幹出這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如果這批新世代將來不為藍綠陣營所吸納,5到10年後,他們絕對有可能發展成為第三勢力,屆時現有兩大政黨都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再者,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網路世代的活動已完全顛覆傳統的組織、宣傳、動員等方式,靠一隻手機就可以發動數十萬大軍,甚至與國際接軌,相互奧援,如此的群眾運動模式,可說是既有開創性,又具突破性,是吾等老一輩所不能想像的。此次學運所突顯的價值理念之爭,固然值得重視,運用現代科技進步所引發世代行為模式的差異,更應關注。

嚴重衝擊兩岸和平發展進程

受此次學運衝擊最大的,應屬現階段的兩岸和平發展進程。

原來自馬英九執政以來,最受民意肯定支持的厥為開放的大陸政策,馬政府也以兩岸兩會6年來舉行十次會談,簽下18項協議做為政績宣傳,今年2月「王張會」成功舉行後,各界均期待未來的「馬習會」能盡快登場,經過此次學運的重大衝擊,6年來馬政府的努力幾乎化為烏有,頗令人有前功盡棄之感。且兩岸關係原本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順序發展,現在連經貿談判都提早進入深水區,未來政治談判將更是難上加難,遙遙無期,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受到嚴重打擊。筆者評估至少要停滯2年以上,甚至更久。

在學運期間,大陸起初認為是單純的學生運動,後來瞭解學運領袖背景、各種政治勢力也陸續介入後,開始提高警覺,涉台單位停止休假,鎮日觀注事態發展,尤其在史明兩度進入議場後,政治色彩逐漸突顯,乃將此定調為台獨運動。學生決定退場翌日(4月8日),老台獨辜寬敏在台灣各大報刊登「島嶼天光,點燃希望」大幅廣告,聲援學生的反服貿運動,如此大動作,豈非不打自招背後的政治圖謀?今後的兩岸關係究將如何發展,吾人實已不敢逆料或有任何期待了。

馬英九民調已跌無可跌

這次學潮後遺症,除對朝野兩大政黨有所衝擊外,對個別政治人物的未來發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1.馬英九:原本寄望今年能藉服貿、貨貿的順利談判,累積年底「馬習會」的籌碼,甚至渴望藉此提高他的歷史定位,如今「馬習會」看來已遙遙無期,歷史定位也不知伊于胡底。所幸馬英九的民調已跌無可跌,未來兩年內只要他能捐棄成見,廣納英才,放手一搏,以開放胸襟迎接各種挑戰,仍有逆轉勝的可能,成敗僅在一念之間而已。

2.吳敦義:在學運期間,馬政府唯一毫髮未損的政壇要角,甚至由於馬、吳、江、金的頻頻會商,提高吳的發言份量,角色之重為出任副總統以來所僅見,馬也對處理王金平關說案之初未能採納吳「事緩則圓」的建議,頗多感悟,對吳未來的接班佈局至為有利。

3.江宜樺:擔任閣揆一年多來,始終擺脫不了馬英九的陰影,學運期間又因強力驅離攻佔行政院的學生,引發廣泛不滿,要求下台聲音不絕於耳,政治聲望每況愈下。預料年底七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之後,勢將成為馬政府的替罪羔羊。

4.王金平:連續幾次官司的勝訴,除確保院長寶座外,更積累不少民間聲望,此次學運又因他的親自探視學生,提出「先立法,後協商」政治承諾,成功解除危機,掌握未來政局發展的脈動,成為目前藍營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唯受關說司法案影響,仍不脫短多長空的格局。

5.朱立倫:在世代交替的呼聲中,原本行情看漲,唯在此次學運期間,既不敢聲援學生,也不敢與執政當局站在同一陣線,進退失據,處境尷尬,更因大環境對藍營不利,已不容許他孤注一擲,年底連任新北市長的機率大增,挑戰2016年大位的佈局嚴重受挫。

6.蔡英文:此次學運的最大贏家,學運領袖陳為廷、林飛帆大多與蔡有淵源,甚至被指為是背後的影武者,在青年學生和校園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此役不但促使蘇貞昌知難而退出民進黨主席的選舉,還使她提早確立2016年綠營總統候選人的地位,形成藍營最大壓力所在。

7.蘇貞昌:既無力主導學運,在學生眼中又不具政治魅力,「電火球」光環盡失,唯能主動宣佈放棄連任黨主席,算是尚有自知之明,目前雖呼應配合林義雄停建核四的禁食活動,只是搭其順風車,頻頻曝光恰好反映蘇政治前途的迴光返照而已。筆者年初預言蘇將走入歷史,結束政治生命,已初步應驗。

全民為「西式民主」付出鉅大代價

綜觀此次「3-18太陽花學運」,來得突然,去也瞬間,學生們以嘉年華般心情參與運動,卻讓全台2,300萬人寢食難安,在他們佔領立法院期間,整個社會為之震動、讚賞、擊節、擔驚、受怕、瞠目、結舌兼而有之,全民所付出的代價是無可估量的。尤其台灣一向以華人社會的民主典範為傲,並自甘為美國人眼中「充滿活力」的民主燈塔,殊不知台灣僅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樣板,所學到的也只是西式民主的皮毛而已,尚不具備堅實的民主體質與內涵,經此次學運的衝擊,徹底暴露台灣在實踐西式民主過程中的膚淺與脆弱,若與對岸「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相互對照,孰優孰劣,孰利孰弊,頗值得我輩有識之士深思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