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出現「中興」總理莫迪的國際意義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5月16日,全世界規模最大、有將近六億選民投票的印度國會人民院(即下議院)直接選舉結果揭曉,在野的印度人民黨(BJP)贏得國會282席(比超半數的272席多出10席),恢復了30年前一黨專政的形勢,取代了資歷最老、曾經領導獨立運動、創建共和國的國大黨的鶴立雞群地位。國大黨只贏得43席,以「反貪」名噪一時、曇花一現的「平民黨」只得四席。許多著名政黨,如「印度大眾社會黨」(BSP)、「印度共產黨」、南印度「德拉維荼進步人民黨」(DMK)都掉到國會人民院外(連一席也沒有獲得)。雖然BJP是強勢勝選,一黨奪得國會543個席位的51.1%,但它獲得的選票卻只有31%,這是因為多黨角逐、誰的票多誰得席位所致。這31%變成51.1%說明印度新政府雖呈強勢政權,但基礎並不雄厚。

單是數字不能說明這次印度國會人民院大選的重要歷史意義,這可以說是一次無硝煙的革命運動,印度政局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更可以說,這次印度「變天」式的政治發展是代表了12億多印度人民的一種覺醒。我想《海峽評論》讀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發展,需要我解釋一番。

印度共和國建立於1950年,在這64年中,世界大多數地區出現和平穩定,獨立自主的國家走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印度和中國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出發的,剛開始印度各方面都略佔優勢,但慢慢這兩個人口超級大國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拉大了。現在中國的GDP是印度的五倍。過去中國無論城鄉,公路鐵路都不及印度發達,現在中國各個大城市周圍都有封閉式的高速公路,比世界其他國家都先進,甚至可以和美國比美。更令人刮目的是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已經居全球之冠,但仍大力發展,並向國外伸延,聯通歐亞大陸。中國製造業不但是世界第一,而且某些產品集全球之大成,例如鋼鐵產量在設備不能充分發揮潛力的情況下佔全球將近一半。2013年全球鋼鐵總產量16.07億噸,中國產量7.79億噸,歐盟產量1.656億噸,日本1.106億噸,美國0.87億噸,印度0.812億噸。許多年前,印度曾有一陣由於軟件服務業興旺而GDP增長率達到8%,僅次於中國的兩位數。最近幾年受到國際金融波動衝擊又不行了。中國卻穩紮穩打,許多人預見的中印龜兔賽跑(兔子睡覺、烏龜最先到達終點)那種局面始終沒有出現。

過去印度被人形容為「請願/妒忌社會」(petitioning/envy-ridden society),不像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追求社會」(aspirational society)。印度政治主流拘泥於一成不變的尼赫魯時代「共同發展」(inclusive growth)原則,政府法律保護弱勢群體(例如法庭同情罷工工人與拆遷釘子戶、房東無法趕走房客等),國會不斷通過「扶貧」法令。然而,這些都是空的,只有少數人鑽空子崛起,大多數平民得不到好處,各種「扶貧」基金都層層私囊中飽,農村貧困現象依舊,窮人得不到實惠。政府貪污、無能、權錢交易、外資裹足不前。政府不辦事的例子層出不窮。2012年3月底財政年度政府發展基礎建設的經費有5,215億盧比(約90億美元),但由於制度規定對工程的視察、約束等而什麼事都沒辦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國,但中國和一些新興國家都有辦法對付。印度其實也有辦法對付,但政府無能,潛力發揮不出。由於政府無限的「調查清楚」(clearances)以及法律的糾纏,外資不願投到印度,印資卻去國外投資。這說明不是沒有錢,而是印度發展對資金缺乏吸引力。印度人談中國發展,很羨慕以「富士康」(Foxconn)為商標的、總部設在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這樣的公司,它從2004年起對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催生作用。「為什麼10年內印度不能有富士康呢?」

在這次印度大選中創造奇跡的BJP領袖是前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Narendra Modi),他曾到過中國多次(也來過台灣),對中國的發展十分欽佩。他認為中國能做到的,印度也能做到。是中國的榜樣使他感到印度過去60多年中浪費了時間,印度巨人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在這次大選中他向全國大聲疾呼「改變」、「創新」、「發展」、「團結起來和貧窮拚搏」的號召,使得印度廣大人民覺醒,使得無論在歷史經驗或是在群眾基礎上都大佔優勢的「聖雄甘地」、尼赫魯等著名領袖締造的國大黨大選後在國會的議席下降到兩位數,是從來沒有過的。國大黨議席少於50,也沒有反對黨領袖的資格了,這些都是過去名不見經卷的莫迪所創造的奇跡。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當今是信息時代,新聞不脛而走,哪個國家想閉塞也不可能。莫迪表面上看起來很「土」,但他注重高科技,這次競選中採用的「3-D集會」(即利用衛星傳播,莫迪坐在古吉拉特邦的辦公室和印度邊緣地區臨時銀幕前的選民觀眾直接交流)。他倣傚歐巴馬競選總統時大力利用「社會傳媒」,設立專門網絡(包括推特Twitter、臉書Face Book、U-tube視頻網站),選民從互聯網上可以讀莫迪的「博客」(blog),從U-tube視頻網站上可以看採訪莫迪的錄像。莫迪跟經常上網的選民談心。印度像中國一樣,大多數人有手機(許多手機實際上是微型電腦),接觸全球發展潮流,使印度年輕一代嚮往發展與繁榮。這次印度新選民有一億,都是年輕人。他們思想新穎,沒有成見;他們大多數人響應莫迪的號召,也成了莫迪的義務宣傳員。

BJP在印度高級知識分子及開明人士中威信一直不高,莫迪當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第一年,該邦發生突發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暴力衝突,很多人死亡,死者中穆斯林佔多,莫迪有縱容兇手之嫌。事後有人告到法院,但未能證實莫迪失職。而且,那以後古吉拉特邦就再未發生類似衝突(可見他是注重教派之間和諧的)。但印度與國際輿論都不原諒那次慘案在他的統治下發生。哈佛大學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莫爾多·沈(Amartya Sen)覺得莫迪上台使得穆斯林有不安全感,因此不適合當總理。更有南印度一位著名作家說,他決不會生活在莫迪統治的印度。但也有人擁護莫迪。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經濟學家帕格瓦迪(Jagdish Bhagwati)認為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政績證明他是今後振興印度經濟最得力的領袖。

莫迪統治下的古吉拉特邦的確鶴立雞群,基礎建設有相當規模,模仿中國廣東「築巢引鳳」的成功經驗,投資者樂意進入。農村都電氣化,由於政府嚴懲,印度全國普遍的偷電現象在古吉拉特邦絕跡。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唯一不拉閘停電的邦,這對尚有三分之一地區不通電的印度來說,是很了不起的。印度各地城鄉普通人民很多投票給BJP議員候選人,因為他們看準了莫迪12年來在古吉拉特邦的政績,羨慕那兒農村有公路、有電、有自來水,希望莫迪能運用古吉拉特邦的經驗來改變整個印度的面貌。

莫迪有願景、有決心、有熱情、有群眾支持,但能不能真正當「中興」總理還要五年以後才能下結論。印度像中國一樣,人口這麼多,問題這麼複雜,百廢待興,談何容易。當前他要在執政100天內拿出成績來,正在全力以赴。

6月9日莫迪在國會作總理的施政報告,態度謙虛地說:「我是新手,犯錯誤時請大家原諒。」他說,施政的總方針是向貧窮開戰,要竭盡全力、幫助並組織窮人來完成;教育是消滅貧窮的工具;要把具有巨大潛力的農村和信息高速公路連接起來;要把「欺詐的印度」(Scam India)改變成「技巧的印度」(Skilled India);要大力保護婦女,嚴懲對婦女施暴;要加大農產品生產與流通,降低物價。他倣傚中國把發展搞得轟轟烈烈的經驗,「我們要像聖雄甘地發動獨立鬥爭那樣把發展變成群眾運動」。他也指出穆斯林群體生活沒有改善,要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印度出現這樣的「中興」總理莫迪使人對印度刮目相看,一改過去不把印度當一回事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中國最嚴重)。中國和印度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是現代「民族國」沙漠中的兩大「文明國」綠洲。中印之間幾千年友好交往,有共同的理想而沒有任何利益的衝突。兩個新興國家在50年代曾經試圖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但歷史(實際上是西方世界強加的)遺留的所謂「邊界糾紛」使得「地緣政治範式」破壞了「地緣文明範式」。在莫迪出現以前,中印兩國發展形成非對稱形勢:中國全力以赴、發憤圖強,印度稍微懶散、三心兩意。如果今後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也像中國一樣發憤圖強,那是好事。兩國之間可以共同切磋琢磨、取長補短,帶一點競賽情緒也有好處。中印兩國共同前進就會意識到所謂的「邊界糾紛」是重大絆腳石,應該搬掉。

莫迪和前總理曼莫漢·辛格有一大不同。辛格視野廣闊,西方,特別是美國,在他的天平上份量很重,他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主要採取相安無事,得過且過的策略。因此中印關係在實質上的增進很慢、很少。他特別忽略南亞的團結,和鄰國關係不那麼理想。莫迪把他5月26日就職宣誓典禮變成南亞各國領袖在新德里歡聚一堂的節日,巴基斯坦總理謝利夫趕去印度首都,兩人建立起友好的私交。估計莫迪今後會把鄰國、把亞洲看重,一方面營造有利的振興經濟環境,另一方面把印度本身的發展與地區發展相結合。未來五年中,印度和中國(大陸)、台灣、日本、新加坡、韓國的交往都會增進。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時和兩位亞洲領袖建立了親密往來,一是新加坡資政、前總理吳作棟(《紐約時報》說莫迪拜吳作棟為「師」),另一是現日本首相安倍。莫迪勝選後,日本不遺餘力地爭取他在習近平訪印前訪問日本,據說將在7月成行。中國也不必介意。

達賴是「活佛」,是當今人世「活」著的神,莫迪和BJP黨人都信神,都敬仰達賴,他也和達賴有來往。這次他宣誓就職大典在總統府廣場上舉行,有4,000嘉賓參加,其中有西藏流亡政府的首領,坐在外賓席上,中國視而不見,沒有任何抗議,這是好事。一直以來中國不認為邊界糾紛必須盡快解決,就等於把一些對自己不利的因素越堆越高。應該趁此機會和莫迪新政府把牌都攤開來,讓印度幫助中國統一,鞏固西藏穩定,中國讓步,早日建立起和平友好的邊界,把當前「武裝共處」的地帶變成共同發展的「中印經濟走廊」。

6月9、10兩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以習近平「特使」身份在新德里和印度女外交部長斯瓦拉傑會談,並拜會印度總統穆克濟和印度總理莫迪。6月11日印度《政治家報》發表評論文章,題目是《中國與「老朋友」莫迪》(China and 『Old Friend Modi』),文章說:「中國外長王毅訪印時盡情表達了善意妥協的情調是為使大多數印度人歡欣而設計的。他稱讚中國的『老朋友』莫迪,希望印中商業交往揭開新篇章。」

6月8日上午,印度外長斯瓦拉傑在外交部新樓接見王毅暢談,一直談到午餐飯桌上。事後印度外交部官員透露,會談開誠佈公,無話不談。當然,王毅訪印的目的主要是醞釀今年下半年習近平主席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把中印關係推向高潮。

當前全世界都注視印度莫迪新政府的一舉一動,但它建立還不到一個月,我們要從宏觀評論它為時尚早。各方面對印度「中興」總理莫迪的前景是抱樂觀態度的。

(2014年6月14日脫稿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