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多來,中美關係出現一些顯著變化。首先是日本、菲律賓和越南充當「先鋒」,在美國的鼓勵和支持下,對中國加緊圍堵,頻繁騷擾與挑釁。日本安倍首相頻頻出訪歐亞國家,推銷價值觀外交,鼓吹「積極的和平主義」,到處散佈「中國威脅論」,企圖孤立中國;最近日本偵察機和戰機頻繁進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與進行攔截的中國戰機超近距離危險對峙。菲律賓在仁愛礁等處再次鬧事,並與越南聯手將南海主權之爭提交國際法院。越南出動艦船在西沙群島海域衝撞中國船隻1,500餘次,並在國內掀起打砸搶燒反華浪潮,造成四人死亡、300餘人受傷,至今未賠償。所有這些,與5月份歐巴馬亞洲之行對日、菲、越南的偏袒與支持密切關聯。過去美國總是說,對中國與鄰國領土主權之爭「不持立場」,現在撤下面紗,站在中國對立面一方。
其次,美中雙方交往時直率表達分歧,公開進行交鋒。多年來中美兩國為了表示相互尊重與友好,雙方交往時言談溫和、含蓄,避免互相刺激、衝撞。近來雙方交往時變得坦率許多,直白分歧,毫不客氣。更有甚者,美方點名指責中國「威脅」地區安全,對日、菲、越「挑釁」。5月底在新加坡開幕的香格里拉亞洲安全峰會,中美雙方的將領和高官,你來我往,激烈論戰,是前所未有的,引起全球矚目。
更重要的是,歐巴馬高調維護美國對世界的領導地位,明白表示對中國更具戒心。歐巴馬在西點軍校發表題為《關於美國領導世界》的長篇演說。如此疾呼美國必須領導世界,並不表示美國強大,恰恰反映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這種動搖始於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和美國次貸危機引爆世界金融風暴;續見於敘利亞、烏克蘭兩場危機中美國失去主導權;最近伊拉克再次風雲突起,反政府軍數日之內佔領大片國土,美國苦無良策,有意與宿敵伊朗聯手平息伊拉克局勢,顯示作為「世界警察」的美國確實力不從心。歐巴馬承受著來自兩方面的強大壓力,一方面國內共和黨嚴辭批評歐巴馬對外「軟弱」;另一方面美國的盟友們對美國領導世界的能力產生懷疑,憂心忡忡。因此,歐巴馬總統和美國高官、將領們最近對中國的一些頗具刺激性的言行,並非僅對中國,還包括要說給、做給美國國內外看,一方面安撫國內民心士氣,另一方面給全世界盟友們撐腰打氣,表示美國仍舊高居中國之上。
解讀歐巴馬在西點軍校的演說,人們看到美國的全球戰略有所調整。歐巴馬意識到美國沒有能力繼續獨自充當「世界警察」,迫切需盟友們充當美國的「輔警」。在西方,美國指望英、德、法等盟友和歐盟,同美國一道對抗俄羅斯,推進北約「東擴」;在東方,美國指望日本、菲律賓、越南充當圍堵中國的「前鋒」。歐巴馬反覆強調「重返亞洲」「再平衡戰略」不變,表明美國視中國為最具有競爭力、最能威脅美國領導世界地位的「對手」。美國如此重視中國,預示中美今後摩擦可能更多、更頻繁,更加坦率和公開化。
中美關係的這些新變化,需要高度重視,嚴肅認真面對。但是也不要過分緊張。有人認為「世界新的冷戰開始」;有人預測「中美大戰難以避免」;還有人認為「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破局」。筆者認為這些看法不夠全面,並不準確,需要看到,中美關係發展得十分廣泛、深厚和複雜。相互依存與分歧矛盾並存,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當前的爭論和摩擦,主要在東海與南海主權之爭以及網路安全等方面,從中美關係的全局觀察,這些屬於地區性或局部性問題。中美關係的總體還是穩定並繼續發展的。
中美貿易在正常進行,中國旅客美國游、中國對美投資等在快速增長。經濟交流合作始終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兩國高層交往、兩國數十種交流合作機制,都在正常運作。兩國軍隊領導人雖有交鋒,但是兩軍的交流合作也在發展,中國軍隊首次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就是證明。中美關係不是惡化,仍然是「邊摩擦邊發展」,摩擦並沒有擋住發展。兩國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也沒有破局,只是前進中有波折。「新冷戰」在當前世界新形勢下不會發生,因為兩大對立陣營不復存在,全球化發展使得重建兩大陣營不合時宜。「中美大戰」的預測離現實更是遙不可及。
面對中美關係的新變化,提出四點愚見:
首先,要把握高度的戰略定力。美國國力下滑,責任不在中國。中國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遇到世界守成勢力,特別是美國的猜忌和阻力。越是接近世界頂峰這種阻力會越大,中國應當具有這種思想準備和各種實際準備。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得好:「中國『大戰略』公開透明,那就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是為了尋求全球主導地位,更不是為了挑戰或取代任何其他國家」。中國歷任領導人反覆強調「永不稱霸」,絕不是虛言。中國為了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下定決心,專心致志,別無旁騖,要經得住外來騷擾干涉,不要被外國戰略策略變化「牽住鼻子走」。
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是中國最核心的利益。祖先留下來的疆域,是當代和子孫後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寸土必保。鑒於少數國家將中國的和平外交和睦鄰政策以及「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張視為「軟弱可欺」,對待外來勢力的蠶食、侵吞、霸佔等侵犯島嶼、海疆的行為絕不容忍姑息,堅決實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美兩國坦率亮明各自底線,進行必要與適度的思想、言論交鋒未必全是壞事,也有其積極方面。坦誠直說,毫不客氣,表明雙方互信達到一定程度,相信不會「惹禍、破局」。中國俗話:「不打不成交」,互亮底線,增進瞭解,可防止誤判和盲動。關鍵在於進行交鋒要善於管控分歧,拿捏好分寸尺度,不要輕易擴大化,不要輕易升調門,有理有利有節;同時要保護和擴大共同利益,用共同利益抑制、克服分歧,做到「斗而不破」,交鋒出成果,使雙方受益。
美國對中國策略的新變化之一,是聯合盟友用「群體圍堵」替代「單干」。但是追隨美國圍堵中國的國家,有各自的國情和國家利益,並非鐵板一塊。日、菲、越三國有各自的戰略目標和「小算盤」,其綜合國力,與中國的利害關係,美國對他們的依靠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中國對這幾個國家的圍堵,需要「區別對待、各個化解」。與此同時,中國應繼續堅持全球外交的總方略,不因日、菲、越在局部地區的騷擾,影響中國在全世界推進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發展。◆
社論
國際與外交
七七抗戰77週年
兩岸事情
「反服貿」學運
民主與中國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