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與七七抗戰

林德政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


抗戰是中國人生死存亡的一場大戰。它是全中國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與黨派都參與的戰爭。

對這樣的戰爭,當時日本殖民地台灣,讓人意外的也有眾多熱血青年投入戰場。所謂不分黨派,指的是國民黨與中共都參加了這一場聖戰,台灣竟然也有為數不少的青年分別加入國共兩個陣營,間接投入抗戰。這裡介紹台灣人在戰爭期間與國共兩黨的關係。

中國抗戰與台灣革命乃一物之兩面,非相輔為用,不足以速其成。……台胞欲變奴為主,亦必須協助祖國抗戰。

台灣革命團體聯合會

台灣革命團體聯合會傾向國民黨,這段話反應他們看待台灣人與中國抗戰的關係,我們就以此展開來介紹國民黨陣營的台灣人。

台灣志士與國民黨

一、外交部門

黃朝琴是戰時唯一派駐海外的台籍高階外交官。「台灣文化協會」要角之一的黃朝琴,1897年生,台南鹽水人, 1923年自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再到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攻讀政治碩士, 1935年5月出任駐舊金山總領事。

抗戰爆發,黃朝琴召集舊金山僑領,成立「金山華僑救國總會」,協助中國抗戰,黃朝琴為名譽會長,鼓勵華僑捐款,捐者給予襟章佩戴,至黃朝琴於1939年離任止,華僑為抗戰捐出將近400-500萬美元。黃朝琴在舊金山又協助處理發生於1937年8月的「廣源輪案」。

時美國航商蘇登克裡相森公司(Sudlen Christensen)購得輪船一艘,取名「廣源輪」,想向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申請「船舶臨時國籍證書」。俾出港營運,待回國後再依法登記,換正式國籍證書,黃朝琴調查發覺該船載有廢鐵2,000餘噸,將載往日本大阪,且船長、輪機長及大副都是日本人,二副以下船員才是中國人,黃以中日業已爆發大戰,該輪船所載廢鐵系製造軍火原料,顯有資敵行為,即電外交部請示,外交部電復不應發給船籍證書。

日本方面乃於1938年4月向美國聯邦法院聲請扣押該船上的廢鐵,美國法院受理後,即派法警上船執行,黃朝琴以該船業已由中國政府徵用為國有船,美國不能對該船施行管轄權,應駁斥日方要求,黃代表中國,向美國聯邦法院提出參加訴訟,結果中國勝訴。

廣源輪案交涉將近兩年,黃朝琴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殫精竭慮,全力以赴,身為台籍外交官,有功中國。

二、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

抗戰期間的國際宣傳處是一個重要機構,先後任職其間的有魏景蒙、沈劍虹、朱撫松、沈錡、李嘉等人。

台灣人曾任職國際宣傳處的有蘇薌雨等人。蘇是新竹人,1902年生,北大哲學系畢業,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進修心理學,1938年起,先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日本科工作,日本科科長是崔萬秋。蘇負責收聽日本的廣播,以得知日軍前進方向,並收聽日本記者從戰地打回本國的電話,瞭解綜合消息,收得的廣播立即翻譯成中文,交軍政部參考。武漢淪陷前,蘇薌雨隨工作單位遷到湖南衡州,再遷重慶。後前往桂林,在廣西廣播電台工作,職司對日廣播,並在《廣西日報》寫星期專論。

三、國際問題研究所

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是王芃生。

在國際問題研究所工作的台灣人有李萬居、謝南光、連震東、林嘯鯤、許顯耀等人。李是雲林人,1901年生,法國巴黎大學文學院攻讀社會學,在國際問題研究所負責搜集廣東、香港、越南一帶之日本情報。

謝南光是彰化人,1902年生,原名謝春木,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1931年12月到上海,擔任《台灣新民報》駐上海的通信員,創辦抗日宣傳機關「華聯通訊社」,在上海時已加入中共地下組織。抗戰爆發後,到國際問題研究所任職,在香港搜集日本情報。之後擔任國際問題研究所第一組組長,再升任主任秘書。

連震東, 1904年生,台南人,慶應大學經濟學部畢業,1931年6月,見國民黨元老張繼,得張照顧,後隨張繼到西安,任西京籌備委員會專門委員,並曾任職西安市政建設委員會。

1944年夏天,往重慶,任職國際問題研究所,從事日本戰時經濟之研究,任專門委員,後升第一組副組長。

林嘯鯤,1901年生,屏東人,上海國民大學國文系畢業,林嘯鯤在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秘書,實際上在「中、美、英、蘇國際顧問室」,從事情報資料的整理與研究。

四、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軍事委員會軍事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抗戰期間側身軍統工作的台灣人是林頂立。

林頂立是雲林人,1908年生,早年加入軍統局前身的特務處,曾經擔任廈門公安局偵緝處副處長、軍事委員會特務組組長。

1932年受命在廈門處理台灣浪人與當地警察的衝突問題,與後來擔任軍統閩南站站長的連謀有所接觸,1939年他在香港與軍統香港機構建立聯繫,軍統利用他與日本特務的關係,指示他打入日本「興亞院」,從事反間諜工作,他擔任軍統局閩南站第二組組長,也是廈門情報組組長,這個組也稱為「台灣挺進組」。

五、廣播方面

林忠本名林坤義,1914年生,南投草屯人,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肄業。初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五部,負責對日本宣傳,晚上到中央廣播電台,對日本廣播。南京淪陷先後在漢口電台及長沙電台工作,除了日語廣播,也用台語對台灣廣播,勸告日本一般民眾及台灣同胞起來反抗日本軍閥的對華侵略戰爭。

六、平面媒體

平面媒體方面有謝東閔、宋斐如等人。

《廣西日報》是廣西省政府主辦,謝東閔1942年3月間,任電訊室主任。收聽日本方面東京同盟社的日語新聞廣播,擇要摘譯,刊於報紙,5月5日,他因收聽廣播,得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將訪問英、美,以及美國強大的加利福尼亞號戰艦將開往地中海,刊於報上頭版。宋斐如在1943年8月時擔任《廣西日報》主筆,撰寫專論,計發表有《勿忘台灣》等文。

七、拍攝抗戰電影

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是對日作戰的另一戰場。

戰時以拍攝抗戰影片聞名的台灣人是何非光,原名何德旺,1913年生,日本大學文學戲劇科畢業。1938年在漢口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制廠),先後主演多部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如史東山導演的《保衛我們的士地》,如袁叢美導演的《熱血忠魂》等。何非光演而優則導,抗戰期間他執導的抗戰影片共有《保家鄉》、《東亞之光》、《氣壯山河》、《血濺櫻花》等片。都是中國電影製片廠出品。

《東亞之光》一片以被感化的日本俘虜的「良心供述」和「正義的呼籲」為主題。

台灣志士與中共

一、蔡嘯在新四軍

蔡嘯,1919年生,台南人,1934年自台灣到廈門,欲參加國軍,因系台籍,被國民黨當成日本特務拒絕,抗戰爆發,參加由張鼎丞、譚震林領導的「閩西南抗日游擊第二支隊」,不久調到新四軍教導總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18旅教導營營長、旅部參謀處作戰教育科科長。

二、沈扶接待日俘

沈扶,台北人,1913年生,中小學教育在台灣接受,17歲時隨父母親舉家遷回大陸,之後在上海求學。1939年派到第18集團軍總政治部的對日工作部門,從事日本有關資料研究和翻譯,兼管理日本戰俘。奉中共總政治部之命,解送一批日俘去西安。

沈扶另外做日本相關資料的研究,分析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主要戰場的政治、軍事、經濟形勢,然後提出研究報告,經討論後,交有關部門參考,部份研究成果發表於延安《解放日報》。另外他又擔任中共對日工作部門的日本籍顧問林哲(原名野板參三)的翻譯。

三、醫藥部門

有林棟、楊美華等人。

林棟,台南人,1943年畢業於日本名古屋大學藥學系,旋到山西太原,初到太行山根據地,先在太行軍區司令員處當參謀,在培訓醫護人員處教書,後來到八路軍野戰總部衛生材料廠工作,當時中共製造醫藥的設備相當簡陋,場地是借用民宅、廟宇,設備只是一些可拆可裝的原始工具,除了從日軍醫院繳獲一台單沖式壓片機外,其餘都是靠共軍自己解決。

楊美華,女,高雄人,日本東京齒科醫專畢業,1945年,以應聘日人在華北辦的輕工業公司招工名義,由日本到山東,投身中共八路軍游擊隊,參加醫療及翻譯等工作。

馮志堅,女,台北人,原名翁阿冬,翁澤生之妹。1938年經廖承志介紹,從台灣經新加坡到延安,擔任延安女子大學醫務所所長。

以上所述台灣人,不過是百中之一。那些台灣人有功於抗戰,永載於史冊。讓人好奇的是他們為何不辭千辛萬苦跑回中國?是中國政府主動招手?是國、共兩黨領導人主動聘請?都不是,完全是他們自動自發的行為,而其動機是民族主義,是漢族民族意識。這是當時台灣人最寶貴的國族認同,亦即唾棄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一心嚮往祖國,這是台灣歷史不可或忘的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