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川普的反全球化
論川普的反全球化
既熟悉又難以理解的事物
「全球化」是我們所在世界的知識語境。但是,當今世界發展趨勢最為諷刺的卻是,正當「全球化」/「全球主義」/「全球場域」以西方主流價值型態席捲全世界的時候,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與「全球化」對撞,連新任美國總統川普也反全球化,讓人覺得莫非「全球化」有甚麼「迷思」或甚麼「陷阱」,不然為甚麼「反全球化」的浪潮連「企業家」兼「政治狂人」川普都被捲進去。當今「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正以二律背反的方式對峙著,著實讓人對此現象感到一頭霧水。
筆者在佛光大學每兩年開授一次「全球化專題」,願意以自己所知所學對全球化、反全球化以及最近川普的反全球化問題做個分析,以就教海內外高明。
「全球化」是既熟悉又難以理解的事物,那種可感受到的力量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全球化」是西方「現代化」向全球擴散與發展過程中的最新動態現象,而「現代化」又是以「現代性」為名,以西方歐美發達國家為中心,並藉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擴張,在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形式下,由西半球向東半球、由北半球向南半球將「傳統社會」改變成「現代社會」的一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運動。如此看來,「現代化」實質上就是「西方化」,「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的最新型態。
Ulrich Beck對「全球化」概念如此界定:「全球化指經濟、信息、生態、技術、跨文化衝突和公民社會各領域裡可感受到的日常行為的去疆域性。」A. G. McGrew認為「全球化指的是現代世界體系中國家與社會之間結合與聯繫的多樣性。」D. Held 指謂「全球化就是跨洲性的流動型態,不論是資本、勞力、資訊、技術、文化、意象、或人群,不但程度與規模已經擴大,而且造成的影響更為加速與深化。」關於「全球化」問題,其理論基礎是C. Friedman的「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是好的,國家干預是壞的,應以放鬆控制取代國家監督,貿易應完全自由化,國有企業也應民營化,之所以如此,據Friedman稱,是為了捍衛資本主義發展。「新自由主義」在具體實踐上是經過美國政府及其所控制的國際組織諸如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制定了「華盛頓共識」,藉「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由跨國公司以資本密集與勞力密集做區分,進行全球性的自由遞送原料與流通商品,並利用大量廉價勞動力生產商品,行銷全世界,以此謀取更多利益。
跨國公司成最大贏家
全球化理論學術界有三個學派:第一個叫超全球主義派,主張「全球化」是人類歷史新階段,傳統民族國家一反常態將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商業單位。第二個是懷疑派,它認為「全球化」意味世界經濟體系的「完全整合」之說法是一種「秘思」,指斥全球化促使民族國家在「解領域性」下放棄/減縮主權為不當,指稱全球化並未改變南北國家的不平等狀態,而且進一步導致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地位邊緣化,同時助長基本教義派及各國民族主義的高漲。第三個是轉型主義派,指出全球化重新塑造現代社會與世界新秩序,強調國家不再是世界唯一的權力中心,與其說全球化導致國家萎縮,不如說全球化鼓勵各國政府擴大政策協調範圍,並以「全球治理」方式重新建構各國政府能力。
「全球化」在概念上包括世界化、國際化、跨國化、一體化、相互依存、趨同等。「全球化」在定義上更是複雜與多元,其中較重要者有:指信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指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與配置;指現代制度或現代性在全球的擴張;指全球問題意識和全球共識的達成;指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過程;指人類不斷地跨越空間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溝通與共同行動的過程。既然是個「過程」,「全球化」的特點除了趨同、離根與解領域外,它還是個多維度過程,並發生在多領域多層面中,因此有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資訊全球化等等。其中以經濟全球化影響當代國家、民族、社會、人群最甚。由於「解領域性」,經濟全球化正迅速透過生產、貿易與金融等跨國網絡的方式逐步引導經濟活動脫離國家掌握,亦即全球化明顯地向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挑戰;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各國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勞動分工生產體系,它一方面為世界貿易的自由化奠定了基礎,有助於全球性市場的形成,但同時大肆宣揚「全球工廠」,迫使各國政府解除對勞工的保護以及對外來企業投資的障礙,使跨國公司變成最大贏家。同時也推動國際企業的合作與兼併,它們的經營戰略以奪取全球市場份額為目標,並以全球化為名壟斷資源,榨取廉價勞力,這種強資本弱勞工的現象不但使第三世界發展逆退,同時使發達國家的大量勞動者失業,其結果是加速貧富懸殊的M型社會出現,此一現象連美國亦不可免,2011年9至10月分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便是顯例。此一運動直接目的是抗議貧富不均,但最後竟延伸到82國、951個城市響應,實際上已變成為反全球化運動。
許多問題已成「全球性」問題
「全球化」既然是現代制度或現代性在全球的擴展,經濟全球化又使得各國經濟形成相互依存,又給發展中國家追趕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創造了機會與挑戰,更何況今日世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地球村」,許多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諸如環境生態問題、人口問題、核擴散問題、移民問題、戰爭問題、跨國犯罪問題、恐怖主義問題、不平衡發展問題、愛滋病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國家單獨有能力可以解決的。既然如此,為甚麼還會出現「反全球化」?因為「全球化」是一個「迷思」,甚至是一個「陷阱」,不了解這個「迷思」與「陷阱」,便無法洞悉所謂「反全球化」問題。
第一個迷思是經濟全球化已行之有年,各國經濟既互相依存又相互發展,但世界各大洲仍有大量生活困頓的人群,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每日靠不到美金一元而生活,已故古巴強人卡斯楚甚至說全球化使第三世界更加貧困。The End of Globalization一書作者Alan Rugman對全球化的迷思有清楚地分析。他說「全球化」從未在單一的世界自由貿易市場存在過;以三極(美、歐、日)為基礎的生產和分配過去如此,現在與將來仍將如此;跨國公司在三極市場關係中運作,並且進入其他的三極關係市場,它們的戰略是地區性的,而非全球性的;各國政府嚴格管理絕大部分服務部門,管理的力度並未減弱,自然限制了自由市場的力量;非政府組織雖具影響力,但缺乏責任感與合法性。Paul Hist & Graham Thompson 指出,當代國際整合層次非無先例,還不如1870-1914年期間的國際整合;真正跨國公司不多,大多數公司仍以國家為基礎從事多國貿易;資本的流動雖然造成投資和就業大規模地從先進國轉移到開發中國家,但高科技與專利生產的直接投資仍高度集中於先進工業經濟體及新生工業化國家,「第三世界」在投資、貿易上仍然處於邊陲地位。Alf Rattigan 更直接指斥:在全球化上,多數工業化國家使用經濟理性主義的語言,但實踐上是以中古宗教方式滲透並操控其他國家的市場。
先進國的利益超越一切
下面有幾個問題是「全球化」陷阱,Martin Feil 剖析如下:一、20世紀經濟進步是「全球化」的結果?剖析:犯了從「特殊」推論到「一般」的謬誤,一如指Ferdinand公爵被暗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謬誤。二、全世界消費者受益於「全球化」是因為可享受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Feil認為「未必」,證據是1974-1995年間澳洲已是世界少數關稅降至最低的國家,但在同一時期,澳幣持續貶值,主要進口消費品價格反而升高,其實關稅降低主要得利者是廠商,它們會將關稅降低的利益自己吸吞,並採取措施防止物品價格降低,消費者並未因經濟全球化降低關稅而得利。三、「全球化」會讓「低度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將來成為「已發展」國家?剖析:烏拉圭回合談判後,歐盟、美國、日本成功地防止任何有關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在WTO中遭指控的傾銷者反而是歐盟、美國、日本,還沒有看到哪個低度發展國家因全球化而成為已發展國家。四、「全球化」乃大勢所趨,而且不可避免?剖析:此為新聞誤導轉為正式宣傳,實質上是先進國的利益超越一切,故先進國強調「全球化」不可免;所謂降關稅,講配額,非關稅障礙解除等,都在使「經濟無國界」,以便西方世界藉「全球化」而牟利。五、全球化過程中失敗者可獲補償?剖析:一切補償形同施捨或救助,印尼即是顯例。六、全球化導致去領域化世界經濟,其中跨國公司會把全球市場交給投資設廠的當地國?剖析:全球化市場絕非物美價廉,智慧財產及專利常遭壟斷,不會隨便交給落後的當地國。七、全球化下的跨國公司對投資設廠的當地國經濟發展具引擎動力作用?剖析:跨國公司以跨國資本對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進行滲透,構成新型殖民化過程對民族國家獨立自主精神造成威脅與矛盾。
這樣看來,「全球化」是西方「現代化」的全球性擴張與滲透,也是「帝國主義的理性」之建構,「反全球化」是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擺脫對第一世界依附,抗拒被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剝削與榨取的道德義務與行動。
大資本家為什麼也反「全球化」
因為「全球化」是第一世界(工業化、已開發國、資本主義世界)以「現代化」為名向全球擴張的產物,被霸凌、榨取、剝削的是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半工業化、農業國、發展中、低度發展、半邊陲、邊陲國),在邏輯上這些國家自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以自保,並高舉「反全球化」政治大旗,突出的代表是第二與第三世界的左翼政治團體和左翼知識分子。但在現實上,作為第一世界領頭羊的美國新上任的最大資產階級的川普總統也反對全球化,在邏輯上說不通,卻是個「現實存在」,這又是個「迷思」,值得剖析,也應剖析。
政治左翼反全球化,完全可以理解;至於政治右翼尤其是保守主義派也反全球化,必須從下述觀點加以理解:一、指斥全球主義者輕視傳統、民族文化、宗教;二、批評全球主義者堅持開放邊界,喜好廉價勞動力,試圖對商品、勞動力的流動不加限制,允許人們自由越境,其結果是每年造成大量非法移民入境美國,不但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而且也造成美國財富實力與信心逐漸消失在地平線上;三、抨擊全球主義反對民族主義,對國際機構的忠誠度高於單一民族國家,尤其反對向「超國家組織」讓渡主權;四、全球主義反對一個國家的公民有權優先獲得工作和其他經濟利益,這是漠視「公民權」。因為如此,前美國總統老布希在1991年慶祝冷戰結束的一次講話中說「全球主義」既是「世界新秩序」,也是「確實存在」的「陰謀」。美國極右派Alex Jones 更直接批評「全球主義」是由「遮遮掩掩的企業和政治菁英設計的全球數字環形監獄控制系統」;並說「全球化」是「奴隸制的終極形式」。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的Mark Pitcavage更直斥「全球化」是「陰謀世界觀」。
川普競選美國總統大位時便開始反全球化,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是川普已明確感知全球貿易早就開始萎縮,由2008年到2016年,每年全球商品出口總值平均減少1%,而且全球貿易,尤其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大量貿易順差(我旅居美國10年,每次逛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發現90%以上的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已嚴重影響美國國內經濟,並過度侵蝕美國藍領階級的工作機會。這表示「全球化」不僅對第二、第三世界的發展不利,連美國也受到傷害。以維護「美國利益」為第一要務的川普,在總統大選中曾多次表態支持貿易保護政策,甚至揚言只要當選,第一個退出的便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果然,川普就職後第三天即簽署退出TPP。
民粹主義在西方抬頭
「反全球化」是如何與美國政治結合再一起的?因為「全球化」這個名詞具多重含意,此使得它成為一件有力的政治工具。加州大學San Bemardino分校「仇恨與極端主義研究中心」主任Brian Levin便指出「反全球化」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網,可將右翼陣營中從主流到極端的不同派別團結在一起」;「全球主義」是「種族主義右翼的典型傳聞與敘事」;「全球化」已經「變成一個方便用來解釋人們眼中美國各種衰落的妖怪」。極右翼陣營中很多人都把川普的勝選當作全球化/全球主義陰謀的重創。從未來學觀點看,英國脫歐、川普崛起是歐美政壇兩大「黑天鵝事件」,其背後主要推動力是「反全球化」浪潮與種族主義。川普的反全球化表現在鼓吹排外主義和恐懼情緒,藉非法移民危機與債務危機掀起民粹主義,此將影響歐洲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運動的竄升,最近法國國民陣線、英國獨立黨、奧地利自由黨等右派民粹主義政黨進入國家議會,連匈牙利、波蘭等國的執政黨也出現右翼民粹主義,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排外、反對移民與不接受難民、反對債務危機、反對申根協定。看來,川普不但是個全球化論的懷疑派,同時又是個右翼民粹主義者,其強烈地種族主義式排外行為,由他就任第一周下令立刻在美墨邊境築圍牆以防墨西哥人非法入境,同時簽署「禁令」,禁止七個穆斯林國家人民到美國旅遊,就是明證。
反全球化運動暗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現代化」政治家們所建立的「共識」之瓦解,過去認為全球化可降低貿易障礙,繁榮經濟,促進世界和平,讓投資/被投資國家都受惠,並且增加國際間的相互合作,這種「雙贏」邏輯今天已受到普遍質疑。至於「政治全球化」所強調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更是政治謊言,可由福山否定自己的「歷史的終結」得到新證,E. Said在其《東方主義》一書中抨擊西方世界對待「東方」是一種「認識論上的荒謬」,也可反證全球化之荒謬:將東方世界置於西方文化的權力話語對待下,視東方是原始的、荒誕無稽的、神秘奇詭的、專制的;西方是理性的、科學的、民主的、文明的。
美國重回「光榮的孤立」?
從整個當代世界發展形勢加以觀察,民族主義高揚與反全球化運動似乎是全球性的一體兩面現象,不分左、右派皆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化」下各國人民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被自己無法掌握的「力量」所支配與衝擊,這股「力量」不是別的,就是「資本主義邏輯」與「帝國主義的理性」,關於這個問題,熊彼得(J. A. Schumpeter )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有深入分析,此處不贅。「新自由主義」過分誇大了市場的完美無缺性,「完全鬆綁、不受約束」是理論上的盲點,而經濟全球化今天實際上是讓三極(美、歐、日)的資本家獲利,並未促成更大多數人的福利,尤其在美國,誠如川普勝選演講指出的,中產階級受到傷害最大,可見「全球化」即使對美國而言,既非實際反映世界市場的自然擴張,也不是經濟行為者已打破原有障礙,反而是在解領域性下讓美國這個國家逐漸萎縮,外債赤字把美國國力逼得喘不過氣來,也難怪川普呼籲美國人要以「美國利益為優先」,「重新創造美國夢」。川普反全球化,退出TPP,不再對全球化下的超國家組織(例如NATO)感興趣,不再為其他國家的軍隊提供補貼,甚至要求有美國駐軍的國家須分擔駐軍費,川普這種狹隘的「美國優先論」讓美國重新回到門羅主義下的「光榮的孤立」,對世界乃至對美國自身而言未必是壞事。◆
社論
國際瞭望
川普震撼
美國與兩岸關係
「二二八」70週年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