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治黨如烹小鮮

從「賴吳會」風波談起

耿榮水
(資深政論家)


行政院長賴清德11月3日拜訪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由於民進黨政府上台一年多以來,不斷以「轉型正義」之名,行鬥爭國民黨之實,於此兩黨關係緊張之際進行「賴吳會」,自然引起黨內不少議論,加上兩人見面時十指緊扣,互動甚為熱絡,更惹來諸多非議,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強烈指責為「失格失職」,電視知名主持人黃智賢則以「吳賴會」形容,暗諷兩人之會如同政治無賴般不堪。一場單純的政治拜會,竟引發內部如此激烈的批評,誠屬意外。

藉「賴吳會」提醒政務應不分藍綠

實則稍具政治意識的人應該都很清楚,吳敦義是在南京東路三段卸任副總統辦公室接見賴清德,表明他並非以黨主席身分見賴,否則他大可在八德路的中央黨部主席辦公室見賴,故而這不是黨對黨的領導人見面,更非政黨協商,純屬政務性交流,張、黃諸人竟以吳不談黨產會、去中國化、文化台獨、不承認九二共識等涉及意識型態問題而大加撻伐,是搞不清楚兩人會面的性質。更何況賴只是最高行政首長,並非民進黨最高決策者,攸關重大政策制定與兩岸、國防、外交等均屬總統職權,賴尚不敢僭越,事實上他也無權回應屬於黨主席的問題,吳與賴只談政務,是現任院長請益前任院長的務實之舉,概以民生為重,誰曰不宜?

至於兩人互動熱絡,是因彼此早就熟識,且吳在行政院長任內不分藍綠,施政一體看待,當時對台南市的補助經費該給就給,不因市長是民進黨籍而有所偏廢,故賴對吳心存感激,也佩服吳的執行力,吳私下也十分肯定賴的政績與地方聲望,兩人是惺惺相惜。何況見面三分情,賴只唯一拜訪馬政府時代的行政院長,吳自然是點滴在心頭,基於人情義理,沒有理由冷面相待。

即使從政治算計角度言,吳藉此次會面,除提醒蔡政府施政應不分藍綠,明確打臉前瞻計劃的大小眼外,應該也有故意冷落蔡英文的味道,《中國時報》就有「賴吳熱絡交流,蔡英文被甩一邊」的評論,以目前蔡藉賴高民調而水漲船高之際,「賴吳會」不無政治離間與挑撥的副作用,如此鬥爭手腕與統戰伎倆,絕對是高招!

由這場黨內茶壺裡的風暴,令人聯想吳敦義就任黨主席三個月以來,究竟做了些什麼?是否令黨員有感?令外界有耳目一新的印象?

國民黨當務之急是要先調整黨的體質

平實而論,如果期待吳敦義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要拿出成績單,讓社會有眼睛為之一亮的驚艷之感,肯定是會失望的。國民黨自連戰接任主席,歷經吳伯雄、馬英九、朱立倫和洪秀柱,有起有落,有興有衰,這固然和大環境有關,但黨主席個人的領導風格與行政能力是主要關鍵,連戰、吳伯雄是傳統的老派國民黨人,固不必論矣,馬英九則是公教子弟,生於順境,長期不接地氣,對黨員與基層反應麻木,故而其興也迅,其敗也速。朱立倫是都會型政治人物,也屬自我感覺良好型,地方經營不踏實,根基不穩,2016年大敗固非戰之罪,自己多少也要歸咎三分責任。洪秀柱根本德不配位,乘亂而起,「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亦可不論矣!

七年之病,尚須求三年之艾,況此百年老黨如何振衰起蔽,浴火重生?根源還在於先要調整黨的體質,還要溫火慢燉,培本固元,切不可烈火猛煮,病篤亂投醫,否則不但調養不起來,甚至有可能因之走火入魔,未見其效,先蒙其害,此乃中國政治藝術之精髓所在,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無論煎、煮,火候均是關鍵,治黨之理亦同。

綜觀吳敦義接任黨主席以來,表面看似無多大作為,甚至被批評為缺乏魄力,不敢大開大闔,中興無望。實則筆者冷眼旁觀,吳上任以來表現看似了無新意,實則甚有作為,看似小心翼翼,實則大膽求新求變。而為中有守,變中有穩,更是難能可貴,筆者試舉以下幾例解析之:

首先是黨務人事安排。一般認為不應再重用曾永權,若干職業型中常委不應再續任,應大幅添加新血,注入活水,這主要是在外行看來的熱鬧不足,內行看的門道是:吳請來曾永權最大用意是保持與立院國民黨團的有效聯繫,是因唯有曾的黨政資歷,才壓得住擁有地方實力的諸侯及立委諸公,穩住國會後,吳才有餘力處理其他黨務,且曾是唯主席之命是從,用他做大管家,吳才放心。 10幾位續任中常委有一定代表性與活動力,個別形象雖不突出,卻是黨中央的穩定力量,且大多數為吳系人馬,與吳有相當交情,目前中常會開會一片祥和有序,與洪秀柱時代之劍拔弩張有天壤之別。先安內才能攘外,吳領導國民黨,步伐先求穩再求進,不可謂為保守。

副主席只有郝龍斌留任,是看中郝的深藍代表性和他較為敦厚的個性,其他不留任的,或競選黨主席期間立場偏頗(如陳鎮湘),或失掉地方基層活力(如胡志強),不搞酬傭,保留將來補實的空間,均顯示吳的務實與靈活作風,至於邱大展留任行管會主委,李明賢升任文傳會主委,韓國瑜出任高雄市黨部主委,則突顯吳用人唯才,不分流派與過去的經歷。

若干曾協助吳競選黨主席的地方要角與派系頭頭,或安撫,或留中不發,意在保留基層實力,伺機動員。至於也有失意政客意圖臨時靠攏,藉吳再創政治第二春者,吳也都瞭然於胸,雖不給位子,但表面上均給足面子,維持一定關係,以備未來運用之需。

提名有一定機制不受民調綁架

其次是明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的佈局,已開始進行黨內提名作業,也展現吳的機動彈性與勇於任事風格。最明顯的是關於提名辦法的修訂,除了運用主席威望與組織力量幕後協調,避免尖銳對立外,過去表面公平公開的民調辦法,已從絕對唯一標準,調整為僅具參考或協調的工具性作用,不再受民調綁架,此為提名制度的重大變革,可以防止綠營的惡意灌票,走出虛假民調數字的迷失,這也呈現吳精於選戰部署與因應對手奧步策略的一面。

至於為了鼓勵年輕一代參政,特別訂出35歲以下民調加權10-15%的辦法,顯示國民黨確已體認到時代的激烈變化,若不能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黨未來將面臨人才流失與斷層危機,這方面的變革,也是極具前瞻眼光的舉措。

當然,短期內以在野之身要積極爭取年輕人認同,殊屬不易,治本之道還是要提出具體而紮實的青年政策,以充分就業、提高薪資來作為有力號召,尤其若能結合對岸鼓勵青年投資創業的政策,相互因應,必能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運用之妙,就全看黨內青年工作負責人作法如何了。

大陸政策有理有節 兩黨維持穩定關係

各方議論不息的大陸政策,由於吳敦義在競選黨主席期間的若干言論引惹風波,加上兩黨領導人例行祝賀函電內容的爭議,一度被外界誤以為國共關係生變。吳在洞察雙方爭執關鍵與外界議論節眼之後,迅即做出調整,不但一再重申一中不能亂表成兩國論或一中一台,還特別強調其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雙方齟齬稍緩,尤其習近平在「十九大」提出「六個任何」強硬的反獨報告,恰與吳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目前大陸學界與一般網民對吳的看法乃為之丕變。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先前曾對筆者坦言,大陸對吳的政治理念「沒有底」,猜忌疑慮皆有之,但這一陣子已多所瞭解,甚至釋懷,「十九大」前後國共來往函電已呈中規中矩,雙方應已恢復過去穩定正常的交往關係。

每年例行的國共論壇,由於遲遲未召開,也引起各方關注,藍、綠還有不少人見縫插針,拿此大作文章。筆者瞭解的真相是:由於「十九大」剛剛結束,雖已明確對台負責人與涉台領導成員,但在明年3月兩會召開前,幾位黨政負責人都未正式到位,在「名不正則言不順」考慮下,不得已將國共論壇延至明年3月後再召開,或更為實際。這項決定,已取得對岸諒解。

國共論壇的兩手準備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蔡政府是否允准吳敦義前往大陸,展開海內外矚目的「吳習會」,也是國共論壇的焦點。一般評估,連馬英九申請前往香港開會都被駁回,何況是去更有國安疑慮的大陸?吳表面雖說蔡沒有理由阻止他進行常態性的國共高峰會,實則心知肚明,蔡應無此雅量,一旦吳未獲准登陸,則國共論壇何時召開,就沒那麼重要了。但無論蔡政府准不准,吳都做兩手準備,基本原則是:國共聯繫管道應維持暢通,畢竟兩岸政策與交流,一直以來都是國民黨的強項,不應也不能壞在吳的手裡。

吳敦義已誓言領導國民黨重返執政,全黨上下都在這大目標下,重燃希望之火,士氣也為之大振,關心台灣前途的有識之士,理應抓大放小,從大視野、大格局角度給予鼓勵和鞭策,若儘是見樹不見林,明察秋毫獨不見輿薪,則吾實未見其智其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