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關係回暖有助東北亞和平穩定

李明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一、前 言

1992年8月24日,南韓盧泰愚總統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今年建交滿25年。25年過去了,雙方經貿關係屢創高峰,中國早已取代美國,成為南韓第一大貿易夥伴;南韓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韓國對中國的投資額不斷提升,一度成為在中國最大的投資國。2015年12月,在歷經14輪正式談判後,雙方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中韓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迄今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覆蓋領域最廣的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自貿協定」,在最長20年過渡期之後,雙方貨物貿易將基本上跨入「零關稅」時代。

此外,中韓雙方建交前後政治關係也經改善而收效明顯,不但克服了1950年韓戰期間因中共抗美援朝,協助北韓的歷史情仇,且逐漸脫離長達半世紀的對抗體制,雙方拋棄前嫌,面向未來,終於建立穩固的互動。南韓體認中國因地緣接近,在朝鮮半島安全佔樞紐地位,對北韓政治經濟外交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北京在兩韓關係上扮演潤滑劑,不容忽視,因此自盧泰愚以降的韓國領導人,無不重視增進和北京的邦誼。

雖然如此,中韓關係多年來仍受頗多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困擾,雙方互動難稱平靜無波,甚至常遭遇重大波折。其中因素包括北韓、日本,但更重要的是美國的介入。和美國一樣,南韓希望北京能參與努力,節制北韓在核武試爆和飛彈研發的冒險行徑,惟結果卻是北韓仍舊我行我素,南韓極感挫折。中國也不滿美國拉攏日韓圍堵大陸的作為,忌諱韓國與美、日繼續親近而形成「反中同盟」。

更要緊的是,去年7月以來美國在南韓境內設置「薩德飛彈防禦系統」(THAAD,終端高空飛彈防禦系統,簡稱「薩德系統」),該系統名為壓制北韓軍事挑釁,卻可深入掌握並偵測中國大部分地區軍事情資,「項莊舞劍,劍指中國」,北京認為南韓屈從美國意旨而成美國幫凶,一時間雙方關係急遽惡化。歷經一年多的跌宕,期間北京強烈要求南韓改弦更張,首爾也作出相對回應,雙方關係總算回暖。本文即在梳理中韓關係從惡化轉到回暖的過程,並對這些轉變加以分析。

二、薩德系統成為引爆點

2016年7月美韓雙方同時宣佈將在韓國南部星州地區設置薩德系統,宣稱該系統旨在偵測北韓的軍事情資以便有效加以反制。消息傳出,星州當地民眾至感憤慨,認為一旦兩韓爆發戰爭,星州將成眾矢之的。但美韓兩國沒有提及薩德系統的X線偵測雷達可深入前端2,000公里以上的距離,將連帶涵蓋中國大陸內部多種情資,遠遠超過對北韓偵蒐的需要,顯然是「劍指中國」。因此北京指責南韓屈從美國的壓力,表面上是壓制北韓,實際上以中國國家安全作為犧牲,北京反彈的強烈,可以想見。

薩德系統對中國大陸的威脅,美國自然否認,而南韓卻是諱莫如深,深怕越描越黑,但雙方的不信任感已然深植,無法轉圜。南韓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邦,她與美國在壓制北韓的目標上有共同的利益,雙方均畏懼北韓核子武器小型化成熟,可以中長程飛彈攜帶,發射至遠近國家。今年7月底,北韓果真宣告自己已成功發射洲際彈道飛彈,射程涵蓋美國的阿拉斯加以及關島,近期北韓則更誇稱其洲際彈道飛彈可攻擊美國任何地方。

除了壓制北韓,美國還有「圍堵中國」的戰略目標。對壓制北韓,南韓並無異議;「圍堵中國」,南韓與美國並非一致,南韓外交政策上也無此打算。既然重視中國的影響力,意欲改善和北京的關係,倘若挑戰中國的利益,豈非背道而馳?惟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對南韓外交軍事的支配始終存在,更因呼應日本極右勢力主張,以「圍堵中國」為職志,如此一來,南韓就如趕上架的鴨子,身不由己了。

從中美在亞太的戰略競合關係看,作為一個已經存在的霸權,美國必然要壓制「中國崛起」,不容其分享,甚至取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支配地位。美國聽不進習近平主張的「中國夢」或建立「新型大國夥伴關係」,但美國綜合國力不如從前,力不從心,除了緊緊抓住日本之外,還需南韓的配合。日本忌諱中國國力的崛起,時時以中國為假想敵,處處防備著中國力量的壯大,因此死心蹋地追隨美國,但南韓卻不能這樣,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南韓在薩德系統事件當中,角色頗為尷尬,可謂典型的「順了姑情逆嫂意」,不能不在美國壓力下低頭,卻也必然迎來北京的不斷責難,甚至厲言相向,祭出制裁。後來的發展果真如此。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難處,要維持真正的獨立自主,何其不易。

除了北京,平壤的回應也至為激烈。美國挾軍事優勢,三不五時以美韓、美日或者美日韓聯合軍演相逼,航空母艦戰鬥群交相派至朝鮮半島周圍,隱形戰略轟炸機則飛至兩韓邊境及北韓附近公海展示威力,給北韓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但金正恩不為所動,繼續施行其「戰略嚇阻」,快速擴增的飛彈射程併同核子試爆,朝鮮半島周邊局勢更加危殆。除了南韓,中國也對形勢緊張的朝鮮半島深感憂慮,深恐一旦出現大戰,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外交部長王毅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到「中國不允許自家門口生變、生亂、發生戰爭」,並一直強調必須以外交或和平方式解決朝鮮核武問題,堅決反對美國以動武作為應對的方法,道理在此。

三、南韓為薩德系統付出高昂代價

為了扮演美國在東亞的堅強盟友,南韓朴槿惠政府接受美國的薩德系統,此舉使中國深感憤慨,大陸網民情緒尤為激憤。南韓政府面臨多次來自北京的抗議,南韓民營企業也廣受波及。樂天企業集團因支持政府的決策,更交換土地作為部署薩德系統之用,中國網民將矛頭指向樂天集團,出現「樂天砸中國的鍋,我們該砸它們的店」的呼聲。各地樂天公司同時遭受民眾強烈抗議與杯葛。

北京對樂天公司採取停業整頓措施,樂天投入7,000億韓元資金苦撐半年後,最終還是因為業績慘淡,不堪虧損而出售「樂天碼特」在中國的112家門市。在大陸許多地方的韓製汽車也遭殃,連續被路人砸毀。首爾《經濟日報》去年8月報導,隨著薩德系統的部署,中國政府開啟措施,限制在華韓國藝人和節目。

2016年7月14日,中國廣電總局發出對韓國藝人在華演出活動進行限制,此項禁令被稱為「限韓令」,措施包括禁止南韓表演團體在中國演出,停止新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投資,停止韓國偶像團體面向一萬名以上觀眾演出,禁止新簽韓國電視劇、綜藝節目合作項目,禁止韓國演員出演電視劇在電視台播放等,並要求各地電視台從9月1日開始施行。在「限韓令」影響下,韓國YG和SM等主要娛樂公司股值全面下跌,韓國藝人去中國的商用簽證變得困難,此舉使韓國藝人海外演出受到極大衝擊。

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回答記者詢問時,否認有「限韓令」存在,他說「沒聽說過所謂的限韓令」。但耿爽又說,「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是需要有民意作為基礎的」,又說「中方堅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是中國民眾對此表達了不滿」。耿爽全篇回應對中共政府與「限韓令」關係未置一詞,但字裡行間,很清楚地向韓方表示「是中國人民對韓方非常不滿」,正是「民氣可用」。韓方娛樂界、媒體、表演藝人都深刻感受到「來自中國人民」的報復。如2017年2月,大陸網民發現網上韓國綜藝的2017年新視頻全無法收視,對中國各界的報復,南韓感受至為深刻。

在此不友善的氣氛底下,中韓經貿受到嚴重衝擊,一時間,中國大幅減少韓國貨品的進口,南韓以中國為第一大貿易夥伴,歷年享有巨額的貿易順差,以2015年而言,南韓對中國的貿易順差469億美元,雙方關係惡化使南韓對外輸出損害巨大。此外,中國原先每年有800萬觀光客赴南韓,佔所有赴韓外籍觀光客一半以上,以2016年而言,中國觀光客立刻減少300萬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觀光客人數與去年同期相較,足足少了一半,設若中韓關係無法改善,南韓觀光業所受打擊愈加沈重。南韓當局深知中國朝野對韓國不滿,各方面營運損失嚴重,必須快速予以解決,迫切希望找到適當時機,尋求解套途徑。

四、「三不承諾」:關係回暖的契機

2017年5月9日文在寅當選韓國總統,次日就職。他標榜自己是自由派與改革派,期能匡正前任朴槿惠的外交政策,顯然有意重估南韓、美國與中國的三邊關係,不再重蹈「重美輕中」的覆轍,因此文在寅予人務實的印象,認為他可使中韓關係邁入新局。

2017年7月出席德國柏林G20峰會之際,文在寅與習近平進行首次會晤,兩國首腦就雙方關係進行溝通,達成一致見解,它們認為應「落實雙方關係溝通成果的第一步,並將儘早恢復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韓關係早日回到正常發展軌道」。

10月31日的會談進一步使中韓關係回暖,雙方達成協議,兩國將恢復所有領域的交流正常化。北京外交部表示,南韓提出「三項承諾」,有助落實雙方關係的具體改善和增進。三項承諾是,「不購買更多薩德」、「不加入美國反飛彈體系」,以及「美日韓安全合作不會發展成為軍事同盟」。

由於這「三項承諾」,雙方外交部表示,加強交流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將迅速把所有領域的交流合作帶回正常軌道。2017年9月,美軍已將六套薩德系統進駐星州,若限於六套而不再增加,顯示南韓一方面防衛自身安全抵禦北韓彈道飛彈,同時兼顧中國的安全。另外,美國反飛彈體系帶有攻擊性,目前與日本密切合作,韓國無意加入。更有甚者,南韓外長康京和表示南韓雖與日本維持安全合作,但無意和日本建立軍事同盟,對安倍晉三領導的右傾政府深具戒心,不會附身美日而結成三國軍事同盟。三項承諾,對南韓而言,展現對北京的善意;對北京而言,是改善雙方關係必要條件。透過外交談判,南韓對中國作出讓步,中國在此番外交競合中先馳得點,取得了優勢。中韓關係,基本上已開始好轉。

11月3日,美國總統川普啟程來亞太訪問前夕,文在寅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專訪表示,既要重視韓美關係,也要與中國建立深厚的友誼。他說,中韓關係極其重要,不僅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非常重要,在和平解決朝核問題方面,與中方的戰略合作變得更加重要。文在寅指出,韓國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至關要緊,他也會努力開展平衡外交。美日韓針對北韓威脅的合作,「不宜發展為軍事同盟」,文在寅等於選在川普訪問日韓之前,親口否認了美日韓組成軍事同盟的可能性。近來美日醉心於建立川普所稱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意指將美國的亞洲盟邦與南亞的印度結合,形成圍堵中國更廣泛的戰略包圍網,文在寅的表態也明確說明南韓作出了分隔。此舉讓北京對文在寅增進了好感,有利於未來的進一步友誼。

中韓關係更大的進展,是11月11日習近平與文在寅於越南峴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期間舉行的非正式領袖高峰會。文在寅表達希望提升中韓關係為「務實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便開啟雙邊關係新時代的意願。青瓦台也在會後指稱,為和平解決北韓核議題、穩定處理朝鮮半島現況,韓國與中國同意強化戰略對話。習近平則回應,10月31日雙方改善關係的協議是「好的開始」,期待此次高峰會是「兩國發展關係的大好機會」,有意呼應文在寅的說詞。雙方也同意,文在寅於2017年12月訪問北京,文在寅也邀請習近平出席2018年2月在南韓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會。

更令人矚目的是,11月11日起,在朝鮮半島外海舉行的美日韓三國軍演,在文在寅表態三國軍事同盟的理念不適宜之後,改成美韓、美日各自聯合軍演,履行了南韓對中國的承諾,突顯文在寅對提升中韓關係的殷切期待。

五、結 語

中韓關係是東北亞國際政治重要一環,也是最複雜的國際關係。中韓兩國是命運共同體,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分分合合,但是雙方最終發現,誰也離不開誰。中共建政的第二年,韓戰爆發,種下了雙方的恩怨,不過時至今日,雙方建交已經歷四分之一個世紀,冷戰氣氛也已煙消雲散。雖然如此,強權抗衡依然存在,薩德系統正是一個影響雙方正常關係的引爆點。

從去年7月起,由於薩德系統進駐南韓,致使中韓關係受到巨大傷害,中方認為南韓在經貿受惠於中國,卻以中國安全作為犧牲,「是可忍孰不可忍」?處在大國夾縫中的南韓,自覺原先目標在對抗北韓而深自委屈。可見中韓關係中,美國仍處於樞紐地位,美國在東北亞長久駐軍,與日本、南韓有安全保障條約,如果華府有意願,任何舉措對中韓兩國都有重大深遠的影響,這是長久存在的霸權政治。

美國設置薩德系統,按理中國應直接向美國抗議,不過美國是霸權國家,中國抗議無效,南韓夾在中間,深受困擾,正是考驗兩國領導人的智慧,以及決定兩國發展未來的指標。畢竟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已快速龐大至無可忽視,南韓與中國戰略經貿文化教育等關係的增進,有目共睹。南韓與中國的互賴達到空前水平,無法人為切割,雙方關係發展不穩定,兩國同受其害。

中國藉著外交手段,一方面改善和美國關係,特別是習近平與川普互動沒有太多磨合期。在北韓議題、南中國海、減少美國貿易赤字等議題,川普都仰賴習近平的合作。中國並以「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經貿努力,贏得更多國家合作,「減少敵人增加友人」,展現北京外交行為的堅持,能照顧各方面的利益。美國因素不再像多年前那樣的絕對或牢不可破。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的改善,已使南韓在中美競合形勢當中,不必一定被迫依附於某一方,因此出現了「三贏」的局面。

文在寅政府深刻感受中韓關係在維護韓國安全和朝鮮半島情勢穩定的重要性,上任之後優先改善雙方關係。文在寅與習近平都是頭腦清楚、實事求是的領導人,弭平雙方關係裂痕,回到正常軌道是當務之急,中韓關係的回暖也是各方所期待。 中韓雙方雖曾為薩德系統出現爭論,所幸南韓推出的「三不承諾」,開啟雙方走回正常關係,有助於引領東北亞局勢趨向穩定,但「三不承諾」是否真正落實,端賴南韓是否在強權政治之中堅持獨立、務實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