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報告中闡述了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基本方略、目標任務與戰略部署;確立了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將繼續朝國家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
由於對思想道德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視,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了一系列相關文藝工作、新聞輿論、網絡信息、哲學與社會科學的重要會議,並對其發展親自指導謀劃、全面布局,故而在過去五年內,各個領域的成果令人矚目。而在十九大報告中,也專門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部署。習總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一要求是做好文化工作的根本依循;但關鍵在意識型態、制度管理與文化產品之間,在市場驅動、商品消費與精緻藝術之間,如何扮演好部署、引導、規劃與推動的角色。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與「兩效統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文化要兼具教育引導和娛樂消費的雙重功能,文化服務也就具有意識型態和產品的雙重屬性。在國家整體文化的布局中,市場的占有率、收視率、票房和發行量,就不能成為好壞選擇的唯一標準,否則就會成為被資本家牽著鼻子走的奴隸。如何確保企業能把道德人心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統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因此,自十八大以來,除強調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外,深化文化改革更著重構建「兩效統一」的體系機制,作為制度設計的關鍵環節和考核評價的重要標準,以便綜合實施強力推進;而這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被強調。今將文化體制改革之四個主要重點,詳述於下:
一、加強頂層設計
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先後以中央文件形式,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與《兩效統一》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有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措施,展現了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時代意義。
其中,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道德意識,與法律規範及法治觀念相結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其實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異的觀念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切實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正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這不但使「法」治和「德」治在治國理政中相輔相成,並可成為新一代人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依歸。
二、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
推動文化企業依法合規地在經營理念、治理結構、機構設置、績效考核等層面,構建既體現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三、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注重建立人、事、資產與導向有機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出台社會效益考核的具體辦法,明確社會效益在國有文化考核比重中要占50%以上。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明確文化經濟政策
積極建立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完善引導、激勵、扶持、補償機制,讓文化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堅持社會價值、堅持社會效益的同時,能夠輕裝上陣、有所保障,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增強發展活力、實力和競爭力,不斷能做優、做強且做大。
經過前後五年努力,獲得以下的重大進展:
一 、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國家先後出台了兩效統一、高端智庫建設、文藝評獎改革、扶持戲曲影視產業、媒體融合發展等70餘項相關政策,整理了互聯網管理組織,推動建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條例、具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並開展了一系列文化領域中的改革試點,搭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樑柱。
二、文化產業有重大成就
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與具體措施,明確保障人民群眾享有的基本文化權益和責任,形成了公共文化標準化、均等化的服務體系框架。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使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增大;由2012年的1.8萬億元,到2016年底達3.08萬億元,GDP占比4.14%。此外,中國也已經成世界圖書出版第一、電視劇製播第一、電影銀幕數第一的國家。
三、文化法治建設有重大成果
全國人大常委會議先後審議通過了《網絡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及《國歌法》等四部法律,出台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
為配合十九大報告對推動文化產業提出的新要求,未來將朝以下四個方面推動相關工作:
一、要落實新理念
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繼續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文化供給質量,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要對接新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據人民群眾不斷地創新文化內容、形式、手段與方式,把握創作導向,多出精品力作,提升和完善文化服務。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創作的品質,促使文化消費能夠健康發展。
三、要培育新業態
一方面要依托高科技,激發文化新創意;另方面要融合中華文化基因,積極落實「互聯網+」戰略和「文化+」行動,藉以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激發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要拓展新市場
著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生產經營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文化發展的空間,進而主導引領國內市場、拓展影響國際市場,切實推動文化產業能更好更快地拓展。
推動文化工作中的「四個有」與路徑
要建立文明社會,文化工作的普及是重中之重。解決這個問題概括起來的具體措施在「四個有」: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
一、是有標準
國家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對城鄉基層群眾可以免費享受的文化服務內容和數量,做出了具體的規定。
二、是有網絡
為使服務可以通達各地與基層,重點啟動《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流動文化車工程》和《流動圖書車工程》等項目,加快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總分管制建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鄉村與貧困地區延伸。
三、是有內容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產品的供給。國家正在積極運用多種手段,為基層社區提供日益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比如就開展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而言,現在相當一部分的縣級圖書館,都可以免費分享到國家圖書館提供的數字資源。目前可享受的資源有多大的量呢?一般而言,在縣級圖書館可以看到國家圖書館中的電子圖書,已經達到160多萬冊、期刊1,000多種、報紙600多種、開放性課程1,500多節。
四、是有人才
公共文化需要靠人建設,在著力建設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隊伍的同時,近幾年也先後選派了八萬多名優秀文化工作者,到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協助工作並推廣「春雨工程」、「大地情深」及「陽光工程」等項目。此外,還組織了大批的文化志願者,到農村和邊遠地區開展志願服務。
文化部與教育部實施了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目前有78所高校參加,「十三五」期間,預計將培訓傳承人群10萬人次。目前,國家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至於口語傳統、表演藝術等方面的非遺項目,也在分門別類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逐步形成更加有序的體系。
十八大以來,為了認真落實習總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與精神,文化部持續實施了一系列文化活動。
一、關於藝術創作
為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文化部組織開展了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和集中輪訓,僅2016年就有10萬人次參加了基層採風活動。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另外,還啟動了對國家舞台藝術精品的創作扶持、戲曲振興、美術收藏及民族歌劇傳承發展等工程。
二、關於公共文化服務
在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理念下,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目前全國縣級文化館有3,153個、博物紀念館4,109個、鄉鎮文化站41,175個,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區都有了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上已經建成。
2013年至2016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累計流通人次近23億;博物館參觀總人次近30億。為了彌補貧困地區的不足,還專門實施萬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流動文化車和村文化活動室設備配置等扶貧工程。
為了給藝術表現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並讓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分享創作的過程,國家規劃了京劇、昆曲和各類地方戲曲等一系列藝術節,組織了地方戲、兒童劇、音樂、舞蹈、雜技等的展演活動。僅僅群星獎所舉辦的展演選拔就高達14,000多場,2013年至2016年,文藝演出的觀演人數年均將近10億人次。
三、關於文化遺產保護
近年來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強化了對長城、大運河、大遺址和革命文物的保護。文物資源逐步「活」起來,優秀展覽越辦越多、文創產品日益豐富,文物出境展覽已成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非遺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並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的培養。在大規模普查、登記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非遺紀錄工程;廣泛積極開展傳習實踐活動。2016年,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每人每年由一萬元提高到兩萬元。
另外,「一帶一路」既是經貿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因此,「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在經濟和其他方面,也為文化交流帶來了新機遇,將有力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民心的相通與合作。目前,中國與上合組織、中東歐國家、阿拉伯國家及東盟等框架下的多邊文化合作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彼此簽訂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和相關執行計畫,已達300多項。為了推動下一步工作,文化部專門制定了《2016-2020年共建「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畫》;未來五年中,文化部將積極和域外國家推動以下的工作:
一、文化藝術方面的合作
在已建成的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等聯盟的建立,藉以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為各國漢學家和青年學者,提供更多訪華的交流機會。鼓勵對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進行互相譯介的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文化部經常性地舉辦青年漢學家和翻譯人才的研修班,協助工作者更多地瞭解中國文化、沿線各個國家的文化,以便更好地推薦彼此的作品。
二、文化貿易方面的合作
這方面的空間與潛力巨大,前景堪稱遼闊;重點在促進文化產業的相互投資,開展動漫遊戲和文博展創的合作。
三、文物保護方面的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明悠久、文物資源非常豐富,中國已和15個域外國家開展考古合作;近年更有1,000多件(套)「一帶一路」的主題文物,在沿線20多個國家展出。
「四個體系」與「三項重點」
文化體制改革雖強調社會效益的優先性與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效合一」的作用,那麼,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前提下,相關影藝、廣電、傳媒、新聞、出版等方面,又有哪些政策與獎勵措施,標誌著中國正努力從上述各領域向強國邁進?
首先,是四個體系的形成:
一、形成具傳播力影響力的現代傳媒體系
全國現有圖書出版單位584家、報紙出版單位1,894家、期刊出版單位10,084家,其他有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廣播電視機構2,578個。2016年底中國國際電視台正式開播以來,逐步構建起由六個電視頻道、三個海外分台、一新媒體業務群在內的多語種、多渠道、多終端全媒體業務框架。央視進一步擴大全球網絡覆蓋率,2016年對全球重大事件報導到達率高達97%。
二、形成規模龐大的內容製作生產體系
2016年,全國出版圖書近50萬種;製作廣播節目771萬小時、電視節目352萬小時;生產電影故事片772部、國產電視劇334部14,912集、電視動畫片近12萬分鐘,電視紀錄片產量超過一萬小時。圖書、電視動畫片、電影故事片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推出了一大批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優秀作品。
三、覆蓋廣泛的現代傳輸發行覆蓋體系
中國擁有有線無線衛星等多種技術手段混合覆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廣播電視人口與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37%與98.88%。電影銀幕總數目前已達4.9萬塊,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國城市影院觀影人次達13.72億,今年仍然保持增長態勢;至於全國出版物的發行網點,亦達16.3萬處。
四、培育了結構完善的產業體系
全國有圖書出版、報刊出版、發行和印刷集團126家,電影製片創投單位超過2,000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機構14,389家,上市企業69家。2016年,新聞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營業收入達2.36萬億元,比2012年的1.66萬億元增加42.17%。廣播電視服務業總收入5,039.77億元,比2012年的3,268.46億元增加54.19%。電影票房2016年達到492.83億元,比2012年170.73億元增加188.66%;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貢獻不斷提高。
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各行業由大國向強國邁進,雖已具備堅實的思想、物質和技術基礎,但在工作的推進中,仍需自三方面努力:
一、抓改革一一釋放發展活力
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的努力下,使發展質量和效益得以進一步提升,湧現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企業成長起來。由於深化放、管、服改革,十八大以來總局下放了22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了13項由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的非行政審批事項和仲介服務事項,使各類市場的活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與釋放。
二、抓融合一一推動轉型升級 致力於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快速融合、一體發展,以打造新型的、現代的主流媒體。中央三台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南等省台,在媒體融合平台建設上取得積極成效,增強了媒體的傳播力、號召力、影響力與公信力;央視網多終端全媒體覆蓋的用戶,已超過10億人次。此外,廣電總局還積極推動智慧廣電戰略和新聞出版的數字轉型升級,使許多新業態、新業務已發展成新而強勁的增長點。如數字出版在2016年的營業收入,不但突破了5,700億,並連續數年超過了20%的增長。
三、抓精品一一攀登創作高峰
大力實施精品戰略,鼓勵精品、鼓勵原創。廣電總局長期動態地在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紀錄片、網絡內容等五個領域,實施五個100部重點作品的規劃。藉由規劃的推進,提前策畫選題、配置資源並提供政策扶持,以保證重點作品成為優秀作品。
至於電影事業的發展,則無論自發展規模抑或發展速度,都顯現了中國已成為由民族電影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如城市影院的銀幕數2012年只有1.3萬塊,2017年達到4.9萬塊,增幅270%。2012年城市影院的觀影人次4.66億,到2016年底達到13.72億,增幅194%。未來在十九大報告「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目標與精神指引下,廣電總局將努力推動「樹三講、去三俗」的工作,也就是鼓勵影視從業人員,樹立講品味、講格調、獎責任的創作風氣,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風氣;倡導多拍攝能「深度關注現實,真誠關愛他人」,具有原創性精神的片子。最終達到將中國的電影產業和市場做大做強,開啟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新征程。◆
台灣政治
吳敦義治黨如烹小鮮 從「賴吳會」風波談起 耿榮水 (資深政論家)
行政院長賴清德11月3日拜訪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由於民進黨政府上台一年多以來,不斷以「轉型正義」之名,行鬥爭國民黨之實,於此兩黨關係緊張之際進行「賴吳會」,自然引起黨內不少議論,加上兩人見面時十指緊扣,互動甚為熱絡,更惹來諸多非議,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強烈指責為「失格失職」,電視知名主持人黃智賢則以「吳賴會」形容,暗諷兩人之會如同政治無賴般不堪。一場單純的政治拜會,竟引發內部如此激烈的批評,誠屬意外。
藉「賴吳會」提醒政務應不分藍綠
實則稍具政治意識的人應該都很清楚,吳敦義是在南京東路三段卸任副總統辦公室接見賴清德,表明他並非以黨主席身分見賴,否則他大可在八德路的中央黨部主席辦公室見賴,故而這不是黨對黨的領導人見面,更非政黨協商,純屬政務性交流,張、黃諸人竟以吳不談黨產會、去中國化、文化台獨、不承認九二共識等涉及意識型態問題而大加撻伐,是搞不清楚兩人會面的性質。更何況賴只是最高行政首長,並非民進黨最高決策者,攸關重大政策制定與兩岸、國防、外交等均屬總統職權,賴尚不敢僭越,事實上他也無權回應屬於黨主席的問題,吳與賴只談政務,是現任院長請益前任院長的務實之舉,概以民生為重,誰曰不宜?
至於兩人互動熱絡,是因彼此早就熟識,且吳在行政院長任內不分藍綠,施政一體看待,當時對台南市的補助經費該給就給,不因市長是民進黨籍而有所偏廢,故賴對吳心存感激,也佩服吳的執行力,吳私下也十分肯定賴的政績與地方聲望,兩人是惺惺相惜。何況見面三分情,賴只唯一拜訪馬政府時代的行政院長,吳自然是點滴在心頭,基於人情義理,沒有理由冷面相待。
即使從政治算計角度言,吳藉此次會面,除提醒蔡政府施政應不分藍綠,明確打臉前瞻計劃的大小眼外,應該也有故意冷落蔡英文的味道,《中國時報》就有「賴吳熱絡交流,蔡英文被甩一邊」的評論,以目前蔡藉賴高民調而水漲船高之際,「賴吳會」不無政治離間與挑撥的副作用,如此鬥爭手腕與統戰伎倆,絕對是高招!
由這場黨內茶壺裡的風暴,令人聯想吳敦義就任黨主席三個月以來,究竟做了些什麼?是否令黨員有感?令外界有耳目一新的印象?
國民黨當務之急是要先調整黨的體質
平實而論,如果期待吳敦義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要拿出成績單,讓社會有眼睛為之一亮的驚艷之感,肯定是會失望的。國民黨自連戰接任主席,歷經吳伯雄、馬英九、朱立倫和洪秀柱,有起有落,有興有衰,這固然和大環境有關,但黨主席個人的領導風格與行政能力是主要關鍵,連戰、吳伯雄是傳統的老派國民黨人,固不必論矣,馬英九則是公教子弟,生於順境,長期不接地氣,對黨員與基層反應麻木,故而其興也迅,其敗也速。朱立倫是都會型政治人物,也屬自我感覺良好型,地方經營不踏實,根基不穩,2016年大敗固非戰之罪,自己多少也要歸咎三分責任。洪秀柱根本德不配位,乘亂而起,「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亦可不論矣!
七年之病,尚須求三年之艾,況此百年老黨如何振衰起蔽,浴火重生?根源還在於先要調整黨的體質,還要溫火慢燉,培本固元,切不可烈火猛煮,病篤亂投醫,否則不但調養不起來,甚至有可能因之走火入魔,未見其效,先蒙其害,此乃中國政治藝術之精髓所在,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無論煎、煮,火候均是關鍵,治黨之理亦同。
綜觀吳敦義接任黨主席以來,表面看似無多大作為,甚至被批評為缺乏魄力,不敢大開大闔,中興無望。實則筆者冷眼旁觀,吳上任以來表現看似了無新意,實則甚有作為,看似小心翼翼,實則大膽求新求變。而為中有守,變中有穩,更是難能可貴,筆者試舉以下幾例解析之:
首先是黨務人事安排。一般認為不應再重用曾永權,若干職業型中常委不應再續任,應大幅添加新血,注入活水,這主要是在外行看來的熱鬧不足,內行看的門道是:吳請來曾永權最大用意是保持與立院國民黨團的有效聯繫,是因唯有曾的黨政資歷,才壓得住擁有地方實力的諸侯及立委諸公,穩住國會後,吳才有餘力處理其他黨務,且曾是唯主席之命是從,用他做大管家,吳才放心。 10幾位續任中常委有一定代表性與活動力,個別形象雖不突出,卻是黨中央的穩定力量,且大多數為吳系人馬,與吳有相當交情,目前中常會開會一片祥和有序,與洪秀柱時代之劍拔弩張有天壤之別。先安內才能攘外,吳領導國民黨,步伐先求穩再求進,不可謂為保守。
副主席只有郝龍斌留任,是看中郝的深藍代表性和他較為敦厚的個性,其他不留任的,或競選黨主席期間立場偏頗(如陳鎮湘),或失掉地方基層活力(如胡志強),不搞酬傭,保留將來補實的空間,均顯示吳的務實與靈活作風,至於邱大展留任行管會主委,李明賢升任文傳會主委,韓國瑜出任高雄市黨部主委,則突顯吳用人唯才,不分流派與過去的經歷。
若干曾協助吳競選黨主席的地方要角與派系頭頭,或安撫,或留中不發,意在保留基層實力,伺機動員。至於也有失意政客意圖臨時靠攏,藉吳再創政治第二春者,吳也都瞭然於胸,雖不給位子,但表面上均給足面子,維持一定關係,以備未來運用之需。
提名有一定機制不受民調綁架
其次是明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的佈局,已開始進行黨內提名作業,也展現吳的機動彈性與勇於任事風格。最明顯的是關於提名辦法的修訂,除了運用主席威望與組織力量幕後協調,避免尖銳對立外,過去表面公平公開的民調辦法,已從絕對唯一標準,調整為僅具參考或協調的工具性作用,不再受民調綁架,此為提名制度的重大變革,可以防止綠營的惡意灌票,走出虛假民調數字的迷失,這也呈現吳精於選戰部署與因應對手奧步策略的一面。
至於為了鼓勵年輕一代參政,特別訂出35歲以下民調加權10-15%的辦法,顯示國民黨確已體認到時代的激烈變化,若不能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黨未來將面臨人才流失與斷層危機,這方面的變革,也是極具前瞻眼光的舉措。
當然,短期內以在野之身要積極爭取年輕人認同,殊屬不易,治本之道還是要提出具體而紮實的青年政策,以充分就業、提高薪資來作為有力號召,尤其若能結合對岸鼓勵青年投資創業的政策,相互因應,必能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運用之妙,就全看黨內青年工作負責人作法如何了。
大陸政策有理有節 兩黨維持穩定關係
各方議論不息的大陸政策,由於吳敦義在競選黨主席期間的若干言論引惹風波,加上兩黨領導人例行祝賀函電內容的爭議,一度被外界誤以為國共關係生變。吳在洞察雙方爭執關鍵與外界議論節眼之後,迅即做出調整,不但一再重申一中不能亂表成兩國論或一中一台,還特別強調其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雙方齟齬稍緩,尤其習近平在「十九大」提出「六個任何」強硬的反獨報告,恰與吳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目前大陸學界與一般網民對吳的看法乃為之丕變。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先前曾對筆者坦言,大陸對吳的政治理念「沒有底」,猜忌疑慮皆有之,但這一陣子已多所瞭解,甚至釋懷,「十九大」前後國共來往函電已呈中規中矩,雙方應已恢復過去穩定正常的交往關係。
每年例行的國共論壇,由於遲遲未召開,也引起各方關注,藍、綠還有不少人見縫插針,拿此大作文章。筆者瞭解的真相是:由於「十九大」剛剛結束,雖已明確對台負責人與涉台領導成員,但在明年3月兩會召開前,幾位黨政負責人都未正式到位,在「名不正則言不順」考慮下,不得已將國共論壇延至明年3月後再召開,或更為實際。這項決定,已取得對岸諒解。
國共論壇的兩手準備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蔡政府是否允准吳敦義前往大陸,展開海內外矚目的「吳習會」,也是國共論壇的焦點。一般評估,連馬英九申請前往香港開會都被駁回,何況是去更有國安疑慮的大陸?吳表面雖說蔡沒有理由阻止他進行常態性的國共高峰會,實則心知肚明,蔡應無此雅量,一旦吳未獲准登陸,則國共論壇何時召開,就沒那麼重要了。但無論蔡政府准不准,吳都做兩手準備,基本原則是:國共聯繫管道應維持暢通,畢竟兩岸政策與交流,一直以來都是國民黨的強項,不應也不能壞在吳的手裡。
吳敦義已誓言領導國民黨重返執政,全黨上下都在這大目標下,重燃希望之火,士氣也為之大振,關心台灣前途的有識之士,理應抓大放小,從大視野、大格局角度給予鼓勵和鞭策,若儘是見樹不見林,明察秋毫獨不見輿薪,則吾實未見其智其賢也。◆
社論
川普訪華與東亞
盧麗安現象
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
台灣政治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