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過10個月的川普總統,於11月3日出發,作為期12天到訪五國的東亞行。這種安排,是早過任何一個以前美國總統就任後初次外訪的紀錄。
表面上(亦即官方發佈)的理由,最急迫的,莫過於要聯合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南韓、日本)一致對付北韓核武擴張的威脅。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的日程安排,應該第一站是中國,然後再南韓,最後才是日本。可是,他實際的日程,正好完全相反。
另外,根據白宮對外發佈的信息,川普東亞行之目的還包括整頓美國與東亞地區貿易的不平衡。我們且看美國對外貿易的數據,它與中國、日本及南韓2016年的貿易赤字,分別是:3,470億、689億、270億。換句話說,美國與中國貿易的赤字,是美國與日本及南韓赤字加起來總和的3.6倍。所以,如果僅以貿易赤字來設定訪問之優先,川普日程的順序,按理應該是先中國,然後再日本與南韓(或按照地理上的遠近與方便,也許中國之後,下一站南韓然後再日本)。但實際並非如此,順序正好相反。這是為何?下面,我們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然後才能發現川普此行之別有動機。
兩項重大宣佈
首先,在川普動身前不久,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宣佈了一項美國外交政策上一個新的「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簡稱「印太」)之戰略構思。他並透露川普總統為此已先後打了43通電話,給兩洋地區國家領導人。其目的,在要將這些經濟體集成一個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區。可是,立刻就有人提出質疑:既然川普口口聲聲要建立「美國第一」,再加上他打消了美國自歐巴馬以來推行的「跨太平洋夥伴集團」(TPP)。難道還會有哪個亞洲國家對美國的領導有任何信心?假如美國的動機是要在兩洋區域內伸張其無法抗衡的領導地位;左手擁有印度、右手擁有日本,而形成印-美-日跨兩洋的三邊同盟(背後再加澳大利亞)以孤立中國,那麼他首先須要說服「東協」(ASEAN,一譯東盟)各國。這是因為擁有10個會員國的「東協」佔亞太地區經濟總產值的40%;而它們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中國大陸。
再者,在川普啟程的前夕,美國副總統彭斯告訴記者,川普總統此行,會參加三個多邊的峰會:第一、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今年在越南舉行);第二、東協10國(與對話夥伴)慶祝東協成立50週年的峰會;第三、東亞18國的峰會(後兩者均在菲律賓舉行)。
分 析
基於這兩項宣佈,我們再參考川普行程中的實際表現與經歷,可以為以下幾項概論(與推斷)得到旁證。
第一、為什麼川普此行,首站是日本。據報導,他在日本與(鷹派的)安倍日相在「印太」戰略構想上「達成一致」。原來這個「印太」構思,最早是由安倍於2012年與2016年先後提出,可是一直未曾得到美國積極回應。沒想到,卻得到川普的賞識。所以日本成為川普亞洲行的第一站,也就可以瞭解了。而據媒體報導,川普在日本時,大放厥詞,宣告「美日關係從未如此緊密」。
第二、川普在下一站對南韓國會致詞時,對有關北韓問題上,口吻似乎稍有鬆動(譬如暗示解決途徑不一定非靠戰爭不可)。這證明了兩點:1.他已接受了中國對他轉達有關北韓的意圖。即北韓要與美國直接談判,以求簽訂一個和平條約(這是美方躊躇難決的敏感問題)。事實上,1953年北韓與美國只是簽訂了一個停火協議,並沒有在法理上正式終止雙方的戰爭狀態。而且北韓也希望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其實,中方老早(在今年4月習川會)已將此點忠告美方,並告知「解鈴還是繫鈴人」。因此,川普一度對在適當時機與金正恩相見一事上,也曾鬆口;但以後卻再未重提此事。而他在11月7日到訪南韓時,似乎有了前所未有的現實感。2.為什麼川普已對外改口,說他瞭解中國在制約北韓這一關鍵問題上,所能發揮的效能,不是無窮大的。
第三、基於以上各點,為何在川普行程上,中國只是他的第三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北韓問題以外,美國對中國的要求,是如何促使中國大幅增加它由美國的進口。但,川普心理有數,多半時間,不是中國不要向美國購買進口貨品;而是中國所要購買的高科技產品或技術,多半是美國國會認為是禁運的「戰略物資」。為了對國內有所交代,川普到訪中國,也帶來了大批美國大公司的代表,諸如波音、高盛、西屋電器等。最後川普也拿到了2,535億美元(創紀錄)的貿易大單。不過,其中大部分是意向書、備忘錄等框架式文件。並非貿易合約,所以談不上約束力。何況有鑑於中國在未來五年中有進口八萬億美元價值貨品的需要(與容量),這些招式,相形之下,意義其實有限。可是,真正對川普更有成就感的,恐怕還是中國給他的高規格款待(所謂的「國是訪問+」)。除了習近平夫婦牽手迎接川普夫婦外,並舉行隆重的中美兩國總統共同閱兵典禮;在壯觀的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促膝會談。更難得的是,川普夫婦被接待於故宮禁區的建福宮的設宴(規格高於接待歐巴馬於瀛臺的歡宴),以及在乾隆書房的茶敘。難怪川普的反應,是在記者面前對習近平的百般推崇甚至阿諛甘言。一改其過去對中國之惡言惡語。對於中國享受到的美國在貿易上的赤字,除了不再攻訐以外,甚至說出「不能責怪一個國家(指中國)為了本國人民利益,而佔上另外一個國家的便宜。」其奉承阿諛之程度,連《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都無法接受;異口同聲地批評川普討好獻媚太過分。
第四、儘管對外而言,川普此次東亞之行是以北韓與貿易赤字問題為優先,但骨子裡,川普所要做到的,還是如何動員美國能發動的亞洲親美力量(譬如日本、印度、越南等),以求達到箝制再度復興的中國,使其不至於勢力威脅及於美國;這樣才能在印度-亞太兩洋地區保持「美國第一」的地位。所以,川普決定趁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非正式領導人峰會之便,訪問今年扮演東道主的越南。該組織21個會員國(含地區)的GDP總和佔全世界的60%。本來川普的用意是想借機重申美國的領導地位,沒想到出席的各國領導人對川普標榜「美國至上」的號召,無動於衷;因而遭受到零星鼓掌的反應。相反地,當習近平介紹「中國夢」的致辭中,提起了中國支持全球化與多邊貿易的理想,全體一致報以熱烈掌聲,並且起立致敬。所以有媒體報導的標題是「是美國至上、還是中國夢的選擇?」
第五、美國在過去50年來,一直從未重視「東協」(ASEAN)。雖然美國是「東協」的10個「對話夥伴」之一,在以前多半只派國務卿(即美國的外交部長)參加。而這次川普以美國總統身分親自與會,這只能表示,川普想極力爭取「東協」各國減低它們對中國的依靠。而在他對「東協」的致辭中,除了「美國第一」的舊調重彈以外,特別強調美國尊重別國的「主權」與「獨立自主」。已有媒體評論指出這一點正是含沙射影地提醒東南亞各國,須要提防中國勢力的侵犯。
第六、川普(甚至於美國外交人員)事前決未預料到的,是等他12日來到菲律賓(馬尼拉)之時,有大規模而劇烈示威人群的對抗。成千上萬的人們,居然冒著亞熱帶的炎暑烈日、手執川普畫像與德國納粹旗號前來美國大使館以及「東協」會場,表示他們對來自美國的「法西斯帝國主義魁首」的強烈反對與不滿。本來在參加11月13日「東協」為慶祝成立50週年的慶典後,川普的日程還準備參加次日於同樣地點舉行的「東亞峰會」。論理,這個峰會在它出席國家的分量上,比「東協」組織更加重要。因為所謂的「東亞峰會」實際上是包含了以「東協」的10個東南亞國家為基礎,外加所謂的「內三國」(中、日、韓)與「外三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再加上美國與俄羅斯。一共18個國家。由於在歐巴馬總統時代的美國對此峰會並不重視,所以過去的「東亞峰會」就是中國藉以聯合籌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的班底,用來對抗歐巴馬籌組(而排斥中國參加的)「跨太平洋夥伴」(TPP)一一也就是川普上任後不久美國即撤出的TPP。也許就是由於他在馬尼拉遭遇到不體面的馬拉松式的示威遊行,深深地損傷了他的自尊心,所以在「東亞峰會」召開的14日當天,川普突然以該會開幕遲了兩小時為由,決定乘坐他的「空軍一號」飛機離開馬尼拉,飛返美國而去。留下了國務卿提勒森代替參加該峰會,以免美國缺席。
結 論
儘管川普在馬尼拉鎩羽而歸,但他仍然認為此次亞太之行,實乃極大之成功。自稱獲得價值3,000億美元的合約(其中2,535億來自中國),譽為「奇跡」;何況他更「讓世界明白了美國貿易規則已有改變」。其實,國際輿論界之反應與意見,正好一致相反。有的認為是歷來美國總統外訪最為失敗的一次。有的甚至認為相當於災禍一場。比較客氣的評論是,也許川普下一次的外訪會比較成功。最顯著的是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報導。封面在英文標題之下刊載的中文漢字,則是「中國贏了」。裏面的報導則描繪「中國由於它的經濟贏得了『世界上的』未來」。雖然如此,其對川普之影射,不言而喻。最新出版的德國《明鏡週刊》,則用漢語拼音「醒來」作為封面標題;並以紅色的背景襯托黃色字體,用以加重對視覺的震撼。不言之寓意,當然是要喚起美國人(特別是川普)要驚醒,切不可自大自欺。
雖然川普對外顯示洋洋得意,但他北京行的收穫,除了親身嘗試了如此罕見超級禮遇的經驗,以及2,535億的貿易合約(一如上述)以外,更有機會體驗到中國人聰敏兼備與堅韌不拔之個性,酷似其文化之精深與歷數千年而不朽。任何國家(包括美國)甚難與之較量。何況,要克制中國也是無以服人的(至少「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及「東協」集團的多數成員國,就很難接受)。所以,這種體會也許下意識地表達在他一再強調他個人與習近平之間「化學成分」相匹配的恭維言詞;而且他認為習近平是值得他推崇(喜愛)的個人與領導人。這席話,有多少成分是出自肺腑;有多少成分是障眼推拖之詞。有待時間證明。可是,無可否認,此行對川普而言,無異是上了一系列難得的課程。希望他因見到外間的實況與真相,知道了天高地厚,因而增長了政治智慧。如是,則何止美國幸甚而已也!◆
社論
川普訪華與東亞
盧麗安現象
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
台灣政治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