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台之瓜 何堪再摘?

從南投補選失利談國民黨2024提名之爭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今(2023)年3月4日南投縣第二選區立委補選之役,國民黨提名的林明溱,以1,925票之差距,意外敗給民進黨提名的蔡培慧,引起政壇極大震撼。倒不是朝野在乎這席僅剩10個月任期的立委,而是在國民黨鐵票區,竟也應勝未勝,民進黨在歷經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之後,竟能遏止三連敗骨牌效應,以哀兵取勝,其所產生的連鎖效應,非比尋常,尤其若與不到一年後的2024大選一起結合思考,不能不說深具辯正與啟發性,更令朝野雙方都對未來2024大選這一役充滿想像空間,允值一論。

國民黨補選敗在輕敵

坦誠而論,林明溱的敗選,主要敗在「輕敵」兩字,國民黨在提名人選與選戰策略上均相對保守,以為憑五星級縣長聲勢及大差距民調,就能保證輕鬆過關,穩贏不輸,最後卻事與願違,陰溝裡翻了船。

此役對藍軍最大的警惕與啟示是:即使挾九合一選舉大勝的餘威,又在傳統藍軍優勢選區,也會因主客觀條件與時空環境的變化,最終而有意想不到的結局,為「贏贏的博徼卡輸去」(閩南語,一手好牌打到輸之意)作了最好的註腳。

相對的民進黨,則表現了背水一戰的頑強拼搏精神,在一連串敗選的不利客觀環境下,竟還能鼓足餘勇,重振士氣,不但力挽狂瀾於既倒,還在近20年的藍軍堡壘中首度插旗成功,創下了難能可貴的歷史紀錄。

南投補選之役是否會複製到其他選區?政治效應是否會擴大到全島?進而持續影響到2024的總統大選?朝野都在關注,也各有不同解讀和猜測。

筆者倒覺得光憑一次戰役的輸贏,不能論斷整場戰爭的成敗,一城一邑的得失,無關全面的最終結局。1947年3月「西北王」胡宗南收復延安,國民黨大肆慶祝,兩年後卻全線潰敗,退守台灣,可為殷鑑。

但由此役卻令筆者聯想起最近兩個多月來攸關2024國民黨的提名之爭,有媒體甚至形容為提名之「亂」,勢必影響到2024大選的勝敗,特別是總統大位之爭,不能不予格外重視。 郭台銘把國民黨當公廁?

首先是人選問題。一如去年筆者所料,只要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泛藍或國民黨內部必然會跑出一堆人來,爭先恐後自認為能人異士,以各種理由率先表態參選,但至今能被外界重視,且動見觀瞻者,大概不出侯友宜、郭台銘與朱立倫三人。張亞中是學者論政,意在宣揚理念,趙少康定位不明,應已重新回到他原本媒體人應有的位置,王建煊則是刷存在感而已,宋楚瑜幾已淪為政壇小丑,皆不足論。

此中又以郭台銘最受矚目,春節後即欲重返國民黨並爭取提名,鬧得滿城風雨,重演四年前的戲碼。只是經過當年的一番折騰,現在已是形移勢轉,不復往昔盛況了。

四年前國民黨內確有一股不小勢力支持郭台銘,對他也有所期待,以致黨主席吳敦義為他大開方便之門,以榮譽黨員身分參加初選,卻慘遭韓國瑜淘汰出局,憤而退黨至今,現在又以「霸道總裁」之姿,強勢回歸,黨內就有強大反彈之聲了,甚至有人酸郭董視國民黨如同「公共廁所」(蔡正元語),要尿即來,尿完即走。其他黨內同志也大多持異議,認為回黨可以,卻不能再要特權,視黨章規定如無物,在此情勢下,朱立倫應也不致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再為郭大開方便之門。

但由於朱立倫自九合一勝選後,就一再強調在野人士要組「非綠聯盟」,才能下架民進黨,郭即使無緣進入國民黨初選之局,仍屬「非綠」成員之一,並非完全死棋,他內心應尚存復活的一線生機。

朱立倫角逐大位之心不死

筆者擔心的是,由於朱立倫角逐大位之心不死,運用初選機制,消磨或封殺民調最高最強者,說白了就是以郭卡侯,最後遂行以權謀自己上位,那就太自私自利、太無自知之明、也是藍營最大的悲哀了。

現在藍營一般都說切勿重犯當年吳敦義的錯誤,唯四年前吳起碼有自知之明,最終並未圖利自己宣佈參選,他犯最大的戰略錯誤應是為求黨內和諧周全而允許韓國瑜參加初選,造成民調最高假相,終至全面潰敗。

筆者注意到,朱立倫原先的研判或籌謀之策,應是想運用九合一大勝之紅利,加上發揮三次補選連勝之餘威,可將其聲望拉抬上來,民調支持度能在20%以上,他就有一爭的本錢,殊不料此局和2018年九合一大勝一樣,選民並未把功勞算在吳敦義身上,國民黨勝選後,朱立倫民調仍無起色,加上南投補選之役的意外失利,朱立倫的如意算盤完全被打翻,現在應該是徹底與2024絕緣了。

朱立倫若真的無私無我,現在最好的作法,就是誠心誠意扮演「總教練」的角色,切勿再有上場主投的想法,甚至連上場當救援投手的雜念都不應該有,畢竟現實民調差距如此之大,就不用再有妄念了。

侯友宜維持最強母雞

至於侯友宜,自去年九合一高票連任以來,基本維持民意的高支持度,一直是國民黨內最強的母雞,殊為不易,說明新北市民對他支持度不墜,市政建設成果有目共睹,政治聲望外溢到全台,成為國民黨內名實相符的最大諸侯,一般黨內同志有意參選者,也對侯有信心,有安全感,這也是侯參選2024最大的利基所在。

目前侯友宜最受批評者有二,一是他遲不表態,恐將遺誤戎機,二是他甚少提出國家重大政策的論述,缺乏總統治國理政應有的高度。

關於表態問題,主要礙於侯目前是新北市長的身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不能奢談國政而忽略市政,否則必淪為政敵攻擊把柄。最重要的是,他連任後的新北市議會都尚未開議,過早表態與其當前角色不符,他必須在接受總質詢後,才會有較明朗的態度表達,他也藉此時機的延後,彰顯他對連任市長後仍對新北市政的關切和奉獻初心,增加選民對他的諒解,減少對他中途「落跑」的責難。

應該說,侯友宜遲不表態,誠然用心良苦,也對未來爭取全台選民支持大有助益。趙少康一直逼他儘早表態,若非存有私心,就是沒有大局觀了。

筆者推測,侯最可能表態時機,應是在市政總質詢結束之際,亦即大約在5月中旬之後。

至於國政論述問題,這更與他目前的身分有關。在未表態參選之前,若一天到晚指點江山,誇誇其談國防、外交、兩岸等議題,豈不角色錯亂?看在市民眼裡,又將作何感想?四年前,韓國瑜主持高雄市政不及半年,卻到處暢談國家大事,不斷出國訪問,得隴望蜀野心暴露,看在高雄市民眼裡豈不礙眼?後來他在總統落選後牆倒眾人推,被高雄市民高票罷免,豈不剛好而已?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侯友宜應該深諳「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之道,只要時機到了,他自然會言其所當言。看他在今年元旦出席活動時脫口而出「台灣絕對不是強國的棋子」,一再強調新北市是台灣「最大市」,也會「做大事」,最近拋出兩岸交流要「平等、尊嚴、友善」的三條件說,以及「兩岸和平才能讓國家太平」,對外交、兩岸等重大政策雖是點到為止,卻是一語中的,言簡意賅,直指核心了。 筆者觀察,侯友宜胸中自有丘壑,他以後必是有備而來,不會在國政上毫無見識主張。

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國民黨「選策會」之亂,也應提出來一論。

實則在去年九合一選舉時,「選策會」就已存在,目的在協助黨主席出謀劃策,以贏得勝選,它不是常設單位,只是臨時任務編組而已,當時並未引起太多注意,此次援例設置,只增加前台南市議長李全教一人而已,卻在名單公佈後引起軒然大波,黨內新生代群起而攻,台北市議員鍾沛君甚至憤而辭文傳會主委之職,侯友宜也罕見重砲痛批「黑金復辟」,逼得召集人黃健庭出面道歉,宣佈終止運作,朱立倫也慎重澄清,表示將調整名單,回歸中央提名委員會機制運作,一場意外風波,差點打亂國民黨的選戰提名機制和步調。坦誠而論,這場風波涉及國民黨權力內鬥,也波及各方利益,在去年地方選舉時尚不明顯,黨內各派系也睜閉一眼,不予計較,如今涉及中央立委和總統大選之爭,就不可能再緘默了。

「選策會」人選的爭議

實際上「選策會」人選確實大有問題,除了引發爭議的傅崑萁與李全教兩人外,其他若干人的形象或在地方實際影響力也頗多可議之處,如前苗栗縣長劉政鴻竟也列名其中,就十分荒謬。劉在兩任縣長任內大肆揮霍,搞得縣庫一窮二白,爛攤子至今還收拾不完,去年硬提謝福弘參選縣長慘敗,得票創下有史以來新低,劉目前在苗栗聲望之低,朱竟視而不見,不是麻木就是擺脫不了政治酬庸,難怪會被批與現實嚴重脫節。

所幸朱立倫反應迅速,立刻察納雅言,即時改正過來,如同郝柏村說的「朝令有錯,夕改何妨?」看來朱立倫腦子還算清楚,國民還是有希望的。

最後是關於重中之重的提名機制問題,究竟如何有辦法推出實力最強、擁有最高支持度的候選人。

歷年來台灣的幾次重大選舉,朝野各大黨派都有初選制度的設計,一般都採民調高低決勝負,但其後遺症不少,初選結果與最終選舉成敗也有差距,並非全然相符,這就要看各黨各陣營如何運作了。而運作之妙,則存乎一心,這就涉及政治抉擇與判斷,基本是政治藝術了,有時還關乎不可測的客觀時勢變化與個人主觀意志。

以2020大選為例,民進黨內民調原本賴清德遙遙領先,卻因蔡英文黨主席運用權謀,數度技術性推遲延後,再加上香港「反送中」動亂,竟使蔡民調後來居上,反敗為勝,只能徒乎負負,無法挽回。國民黨韓國瑜初選勝出,理應是最強母雞,最後則以慘敗收場。

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因地制宜,在新竹縣果敢採取彈性作法,以協調和地方幹部反應折衷辦法,作為提名楊文科依據,終取得勝利。去年朱立倫也摒棄公開民調方式,採取協調與私下民調方式,甚至包括徵召的彈性方式來決定提名人選,終獲大勝。反觀民進黨沒收初選,授予黨主席最大的徵召之權,最後落個慘敗收場。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兵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依過去慘痛經驗教訓,筆者還是建議國民黨2024提名辦法,仍以採取去年地方選舉的折衷初選制度為宜,不要再搞什麼所謂「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民調了,那是黨中央無能無力的藉口,也是不願承擔政治責任的甩鍋推脫之詞。

最主要的關健是,黨內同志還是缺乏氣度,往常是願賭而不服輸,不但擺不平內部爭議,反而是造成黨內分裂,不能真心團結的最重要因素,四年前郭董惡言退黨那一幕,印象還不夠深刻嗎?國民黨已經禁不起折騰,不能再耗損黨內元氣了。

國民黨如能敞開心胸,接納黨內不同聲音,尤其黨主席朱立倫必須真正做到客觀公正、無私無我,以成功不必在我精神,推出最強最有實力候選人,則2024的勝利應是可以期待的。 至於「藍白合」應是未來非綠陣營聯盟勝選的重要因素,那是另一個不同議題,時機也未到,以後當再詳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