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濟新聞》挑撥台灣軍中省籍說起
從《日本經濟新聞》挑撥台灣軍中省籍說起
賴清德為爭取美國的信任,在民進黨主席競選期間的「向黨員報告」 座談會上,提出反「疑美論」指出,「要確保台灣安全,除提高自我防衛力量外,千萬不要讓有心人士故意塑造懷疑美國的言論成功,不然台灣會很危險。」
「台獨金孫」賴清德或許想透過反「疑美論」向美國輸誠,以淡化美國對其「務實台獨」政治色彩的不安,但賴清德對「疑美論」的撻伐實為美國「疑賴論」之政治折射,背後突顯「務實台獨」與「蔡英文路線」的乖離。此源於與蔡英文交好的英國《金融時報》駐台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的揭露,非藍營的政治操作。其實,不僅台灣存在「疑美論」,日本亦存在「疑美」論,但弔詭的是《日本經濟新聞》與《經濟學人》卻相繼出現意圖「以台制華」的「疑台論」。
3月1日,日本參議院預算委員會討論「關於擁有破壞他國疆域內飛彈基地等的反擊能力」的議題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言及,自衛隊作為「盾」,美軍作為「矛」的以往職責分工可能發生改變。岸田表示,「設想今後不再完全依賴美國的打擊能力,在運用方面亦將日、美合作應對」。前日本防衛研究所研究室長高井晉指出,日本逐漸脫離對美軍的高度依賴,走向更高的防衛自主性。高井晉提出一道現實的問題,若戰事爆發,美、英等國無法及時馳援,日本足以憑藉自身防衛力量捍衛國土嗎?
3月16日,日本開設陸上自衛隊新的石垣駐屯地,並進駐約570名自衛隊員,部署防空「03式地對空改良型飛彈」(03式改)與「12式陸基反艦飛彈」,今後亦將持續加強西南群島的防衛力,將自衛隊部署擴及包括石垣島、與那國島等過去未固定派駐自衛隊的偏遠離島,以完成「西南防線」配置計畫的陣地拼圖。 鑑於唯一盟友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弱化,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3月3日在記者會上直言,「為確保日本的安全,哪怕多一個國家,加強與眾多國家的合作是極其重要的。」日本除與澳洲、英國簽訂《相互准入協定》(RAA)外,目前亦積極與法國、菲律賓洽簽RAA,並恢復與韓國的戰略安全對話。日本決定不再完全倚恃美國的協防,抵禦可能的威脅,因為與其擔心美國在「日本有事」時是否有堅定防衛日本的決心,不如起而行,建立具「反擊能力」的防衛,不憑藉美軍的「瀕海作戰」據守西南群島,推進「自主外交」擴大結盟,此應是「疑美」的展現,而非單為美國作嫁,站上「抗中」前線。
從賴清德、外交部到網軍側翼,民進黨口徑一致撻伐「疑美論」,直指此為中共認知作戰的一環。殊不知,美國在印太區域最重要的邦盟日本,對1971年7月美國尼克森政府違反誠信,與北京關係解凍之「越頂外交」心存芥蒂,在「美日同盟」下始終存在「疑美論」,以確保日本安全及外交上的利益。
生前友台立場鮮明的石原慎太郎即主張,日本不應屈服於美國,應適時地對美國說「不」,日本必須謀求與亞洲鄰國共存共榮,重返亞洲。日本「疑美論」者雖普遍支持「美日安保體制」,但認為冷戰結束後,《美日安保條約》不應再預設假想敵,而東亞未來亦應建構類似「歐安會議」(CSCE)的安全互信機制(CBM),經由此途徑日本始可走出冷戰時期「追隨美國」的外交牢籠。
在此過程中,中日關係應可扮演平衡美日關係的重要槓桿,認為可經由重視中國提高自身外交的自主性,並以中日關係做為對美外交的「王牌」,此亦可見諸「安倍外交」。與美國總統川普私交甚篤的安倍晉三首相深知外交政策上強調「非干預」的「川普主義」對日本的不利,任內積極改善中日關係。在「唐納德與晉三使同盟更偉大」的背後,潛藏對美國的不安。在《安倍晉三回顧錄》中,安倍直言,中國是日本最重要的鄰國,不可能忽視如此巨大的存在,對中國須有長期的安全對話機制,以及積極的經濟往來。
不論日本右派對美「超克」的想像或左派對「和平主義」的堅持,二戰結束後的日本雖為美國所宰制,卻非絕對臣服於美國。因此,日本的「疑美論」不等同於「日、中接近論」,日本現今雖不願與中國交惡,採取圍堵中國的策略,但「美日同盟」在冷戰結束後仍是日本各種不同的外交主張中的最大公約數。而台灣的「維持現狀」亦有利於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的確保,看不出有何戰略上的誘因,導致日本改變目前對外政策的基調。
相對的,在日本防衛政策的變革中,岸田內閣雖採追隨強化單邊主義的美國,揚棄「專守防衛」的方針,走上「集體防衛」,但此非「天下圍中」的集結號,而是延續田中內閣以來有意推行的「多邊自主外交」,根據2014年5月簽訂的《個別夥伴合作計劃》(IPCP),擴大與北約(NATO)合作,試圖將美日關係由過去冷戰時期的「主僕關係」調整為「夥伴關係」。為此,日本對中關係雖是嚴峻的外交挑戰,但不致將中日關係推向不可收拾的地步,否則美日同盟下,難有自主空間,對美外交將陷入被動,此應為自民黨各派系的共識。
「疑美」不是「反美」,二戰結束後的台灣與日本皆不具「反美」的社會基礎,而是基於「自國優先」的必然。擁有《美日安保條約》為保證的日本尚且存在「疑美」,僅單靠《台灣關係法》維繫的台美關係,面對美國的「戰略模糊」,台灣人「疑美」是現實主義下「避險」思維使然。
美國民調機構「拉斯穆森報告」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共軍若犯台,支持經濟制裁北京的受訪者多於派美軍地面部隊協防台灣的。無怪乎因「烏克蘭情境效應」,台灣人認為日本較美國更具派兵台灣的可能性。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指出,在烏克蘭戰爭前日本人即十分關注台灣安全。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以「唇亡齒寒」形容台日關係,但安倍之「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亦等同於美日同盟有事」的正確解讀應是「台灣有事」日本介入與否端視美國的態度而定。
「美日同盟有事」無非是安倍要美國「有事」時須挺身而出的外交喊話,骨子裡是「疑美」,俄烏戰爭正應驗安倍對美國是否出兵的懷疑。
近日《日本經濟新聞》與《經濟學人》兩大主流媒體先後專文報導對台灣人自我防衛的疑慮,此當可謂日、英聯手散播「疑台論」之舉,但此背後反映歐美及日本輿論對兩岸關係認識不足。
《日本經濟新聞》以《「但仍偏好中國」台灣軍隊潛藏的死角》為題,直指控制在外省人手上的軍隊認同錯亂,在「有事」時恐難捍衛台灣。「日經」的報導在官兵的族群結構上大做文章,污指台灣軍方上至國防部長,下至將校級的隊職官皆為視中國人為親人的「外省人」,並指這樣的軍隊在「有事」時無法與中國作戰。文中更只憑受訪者的片面之詞,以偏蓋全,即指「軍中幹部約九成退役後,會到中國去。提供軍事消息,換取對價報酬,腐敗已常態化。」
違反經驗值的「九成退役軍中幹部會到大陸」說詞經《自由時報》將前後獨立的句子嫁接一起,不僅無的放矢的稱「高達九成的台灣軍官,退役後前往中國,以提供國軍情報換取金錢,腐敗已成為常態」,更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下新聞標題,「日經:九成台灣退役軍官提供中國情報,軍中有很多間諜」,好似軍中諜影幢幢。
此外,《日經》在報導中扯到國軍的抗日歷史及保釣運動,質疑與日本保持距離的台灣軍隊還能與日本合作「防衛領土」嗎?《日經》雖在蔡政府的抗議下澄清此報導僅是介紹受訪者的見解或意見,而非報社立場,但此新聞的背後應係日媒「疑台論」的借題發揮。
無獨有偶,緊接《日經》的報導,英國《經濟學人》亦指台灣最大威脅為民眾未準備好對抗中國。該週刊認為,台灣人不突顯自我認同,否定中國人的身分即無法保全台灣,台灣必須為維持此獨立地位「備戰」而犧牲,但台灣卻還沒準備好要反抗。《經濟學人》只看到台海,卻忘了自家的北愛爾蘭人與蘇格蘭人早就在反抗,早就要從英國獨立了。
在《經濟學人》來看,2024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不是中華民國執政權誰屬的政黨競爭,而是「在兩個選項當中抉擇:要為捍衛主權而戰,亦或是為和平而投降」。
《經濟學人》與《日經》支持台灣獨立,鼓動台灣人與大陸同胞兵戎相見,就應口徑一致先要求英、日政府放棄「一中政策」,犧牲各自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的一切經濟利益,做好與中國開戰之準備,而非頤指氣使,製造「疑台」空氣,杯弓蛇影,質疑軍人對憲法的忠誠及台灣人對兩岸和平的想望。日、英媒體不約而同的「疑台」操作,無非是為「以台制華」,無關「挺獨」,十足的死道友不死貧道,無怪乎台灣必須「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