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微光 林中的響箭 冬末的萌芽

沙、伊握手言和的意義

孫若怡
(中國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3月10日,沙特政府宣稱:沙、伊、中三方發布《聯合聲明》,在中國主持的會議上,沙特與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其中包括1.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使館和代表機構;2.強調要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3.雙方同意兩國外長舉行會晤,啟動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並探討加強雙邊關係。4.雙方同意將重啟兩國在2001年4月17日(伊曆1422年1月22日)簽署的安全合作協議和於1998年5月27日(伊曆1419年2月2日)簽署的經濟、貿易、投資、技術、科學、文化、體育和青年領域總協議。

另外,根據「伊朗通訊社」的報導,在《聯合聲明》中,沙、伊、中三國均表示願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和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同時,此一聲明亦在2023年3月10 日於北京發表。

外界不解的是,在伊斯蘭世界中,以阿拉伯人沙特為首的遜尼派,與以波斯人伊朗為首的什葉派,有著千年的種族、宗教與政治仇恨,怎麼在一夜間化干戈為玉帛呢?又該如何認識中國作為調人的角色?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此一事件對地區局勢的衝擊與國際秩序之重建,又具有那些意義與影響?

中國如何做好調人的角色

《聯合聲明》發布後,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稱:中國在這個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兩國協議談判過程中彰顯了中國能力。巴基斯坦外長比拉瓦爾更是興奮地表示,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新聞,此舉展示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領導形象。

事實上,沙、伊握手言和的一幕猶如冰山一角,背後既交織著多重因素與多方的折衝樽俎,也是人類渴望和平公義的真實體現。

2021年,美軍自阿富汗撤軍是中國力量轉進中東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區域共識與安全機制」外交戰略在該地區實踐的重要一步;當年,王毅部長先後三次出訪中東10個國家,成果豐碩,堪稱中國的「中東外交年」。

2021年3月24日,在利雅德接受電視台採訪,被問及面對拜登調整相關中東政策時,中國的中東政策是怎麼樣的?王毅提出了處理地區事務的五項重要原則:堅持相互尊重、要求公平正義、實現核不擴散、共建集體安全、加速發展合作。同時,中國還明確提出:

1.中東屬於中東人民,不是任何人的領地。

2.中東不應淪為大國博弈的受害者和地緣衝突的犧牲品,地區國家應擺脫大國的地緣爭奪,走出一條合作、自強之路。

3.中國堅持要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從中東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不找代理人而是積極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

作為一個負責任且秉心公正的大國,中國真誠地期許中東國家唯有走「合作且自強」之路,才能擺脫大國博弈與地緣衝突受害者的處境。與此同時,在堅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下,中國的主張不但展示了本身具有特色的發展道路,也為中東各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模式,這無疑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的認同。

2022年1月10-14日,中東六國外長接連訪華,除了直接化解了西方國家為新疆人權問題抹黑中國的力道外,最重要的意義在伊朗、沙特或土耳其,無論他們彼此之間的分歧,卻都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並在不同領域和中國有著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如沙特與伊朗都和中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在高速鐵路、新能源以及各項基礎建設上密切合作,彰顯了各國對中國能主持公道的信任。

2022年12月7-9日,應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的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該國進行國事訪問。若就與阿拉伯國家間的關係而言,這次峰會被視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面向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外交行動;而雙方對未來發展的擘畫藍圖,必然會為地區和世界和平帶來穩定、信心與助力。至於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的召開,則說明了中國與這一區域國家間的互動日趨緊密,也必然會為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劃時代的里程碑。

中、沙、伊關係翻新篇的底氣

沙、伊兩國與美國的關係雖然極不相同,但也都各有無奈與苦楚;而因中國力量的涉入,這種被動的局面得以改觀。

1.伊朗 自伊朗革命後,美國不但對伊朗採取嚴厲的經濟制裁,面對這個所謂邪惡的軸心國,美國更不時製造遜尼派與什葉派間的武裝衝突,為地區頻頻製造動盪與不安。2018年5月,美國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隨後以色列更是經常越界空襲伊朗的重要設施與工廠。之後,還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和素有「伊朗核武之父」之稱的科學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等人進行刺殺。

2019年2月迄今,中、俄、伊三國分別在北印度洋、霍爾穆茲海峽與阿曼灣等海域舉行三次「海上安全帶」的聯合軍演,形成一種跨區域的對抗力量。面對美國分別在波斯灣的航母打擊群、烏岱得空軍基地的B-52打擊群以及在中東各美軍基地具有隱身能力的F-35B兩棲攻擊機的部署與威脅, 7月,俄伊兩國簽屬《軍事備忘錄》,雙邊的軍事合作關係日趨深入,尤其是在海軍建設與防務方面。2021年3月,中國和伊朗簽訂了為期25年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在25年的合作期間,中國將在鐵路公路、網路通信以及港口設施等100多個項目上,對伊朗的基礎建設進行投資建設。長期在中東獨立抗美的伊朗,自此不再形單影隻,背後已然挺立了兩根支柱。

2.沙特 在石油美元體系綁定下,沙特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的忠誠盟友,其國防安全雖然受到美國保護,但國家對外獨立自主的作為也受到控制。中國的武器研發與產業升級,近些年來的成績十分耀眼;不僅可以為各國提供各類型所需的產品、維修和製造技術,也可為其他國家現代化的轉型提供防衛與治理經驗。

2019年,沙特以600億美元向中方購買東風-21導彈,其中包括一個完整成套的維修保養系統。這是目前中東地區乃至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對地彈道導彈,可瞬間摧毀敵人的城市、基地、機場、船塢等目標,目前已有的防空系統均難以攔截,其突防機制十分先進!

2021年,沙特又向中國購買整條彩虹-4無人機生產線,強化了該國以無人機反無人系統的空中作戰能力。去(2022)年10月在珠海航展上,沙國再向中國購買了三類重要軍事裝備: 1.「數字化合成旅整體打包解決方案」,其中裝備一個旅九個營的武器,包括坦克、無人機、電子裝備、網絡中心與防空導彈,徹底解決沙國陸軍作戰的短版。

2.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強化了該國海軍扼守海灣通道的能力。

3.東風21陸基彈道導彈,強化了該國地對地的導彈打擊能力。

這些設備徹底加強了沙特國防上的整體戰略威懾能力,國防得以自主,自然增加了外交獨立行事的底氣。

沙伊對話開起於何時、中國在如何斡旋?過程至今無法得知,但至少在2021-2022年期間,雙方已在伊拉克共和國和阿曼蘇丹國的安排下,承辦多輪對話,只是對話層級不高。

2022年底,在中、阿與中、海兩峰會以及中沙會議召開期間,阿方對當前世界正面臨分裂對抗的危險,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依然橫行,表達了高度的重視與擔憂;並認為深化阿中戰略夥伴關係,能有利於更好的實現公平正義,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發展。在這次雙邊的高層對話中,如何建立「區域共識與安全機制」,避免區域衝突的擴大與惡化,必然是溝通的焦點議題。因此,穆罕默德王儲兼首相小薩勒曼在歡送習近平離境時稱:我相信這一次的峰會將成為阿拉伯國家與中國、海合會國家與中國在更高層面開展機制化交流的新起點。

今年2月15日伊朗總統萊希訪華,據隨行成員德黑蘭學院副校長馬蘭迪的回憶:中伊雙方就如何緩解地區緊張問題交換意見,伊朗尤其希望能積極推動此一進程的速度,讓問題獲得全面的解決。中方隨即提出三方在京會談的建議,伊方隨即答應;從而正式啟動並奠定了沙、伊、中三方《聯合聲明》的出台。

三方《聯合聲明》的影響與意義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對美國來說只有不斷在中東製造危機、恐慌,才能讓沙特順服,才能大賺軍火錢,進而維持美元霸權。過去美國總在中東造事端,使該地區總是呈現以「對抗」為主的局勢,沙、伊、中三方《聯合聲明》的發布,誠如《華爾街日報》所稱:不但標誌著北京在美國長期主導的地緣政治上取得了 一個重大的外交勝利,更是中國在該地區野心的表現。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米勒則認為:三國的聯合聲明是給拜登的一記耳光;而BBC與 CNN兩家大媒體,除了淡化相關新聞外,對中國的作用更刻意忽略。曾參與美軍中東事務的軍官卡倫.克維亞特夫斯基則直言:美國難以接受沙、伊兩國達致和平的事實,因為美國會因此損失巨大軍購訂單。總之,中國做了美國不願意做也不想他人做的事,即使如此,《聯合聲明》的發布已然也必然會快速地顯現出不同性質的影響。

1.中東地區的局勢會趨向穩定 今年3月10日,馬爾代夫首先宣佈恢復與伊朗的外交關係;突尼斯也宣稱考慮恢復與敘利亞的外交關係。13日,白俄羅斯與伊朗宣佈全面恢復合作關係;16日,伊朗最高安全官員隨經濟銀行業務人員訪問阿聯酋,受到阿聯酋酋長沙姆哈尼的會見。3月19日,沙特國王致信伊朗總統萊希,邀請他進行國事訪問,萊希豪邁爽快地回復:接受!同一天,敘利亞總統巴薩爾抵達阿聯酋進行訪問。此外,除埃及與土耳其傳出要儘快恢復外交關係的消息,葉門胡賽武裝與真主黨也都分別表示對《聯合聲明》的支持。

2.加速推進石油貿易人民幣結算機制 去年12月9日,義烏已經與沙特完成首次以人民幣進行的跨境支付業務。中國將繼續自海合會國家進口大量原油和液化天然氣,並開展以人民幣結算的油氣貿易。《聯合聲明》發布後,沙特政府即籲請中方:挪出一筆大額貸款,方便帶動更多國家的人民幣結算。

3.促和止戰成為戰亂地區的期盼 今年3月19日,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駐中東特使翟雋,早已先後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為推動以巴和平進程努力。中方也早早提出了解決俄烏衝突的方案,並在習近平訪俄期間得到普京的認可,無奈華府不容俄烏戰爭停止。

美國要戰爭、中國促和平,無怪乎美國兵鋒所至,一片殘破!為求加強國際與地區和平、安全,中國向相關國家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建議,支持中東各國弘揚自主精神,受到伊斯蘭世界與非洲朋友們的交相讚譽。《聯合聲明》發布後,則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其意義:

1.功不唐捐但求盡心而已 沙、伊、北京對話是中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有力實踐,也是中國推動「區域共識與安全機制」外交戰略的一環,目的在建立一個更加和平、穩定與繁榮的中東。

2.全球治理的模式 2016年9月4-5日,20國集團組織領導人第11屆峰會在杭州開幕,習近平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模式,作為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的推手。「天下一家」和「世界大同」,充分詮釋了在全球化下,面對浩瀚的宇宙與極端的氣候變化,人類應不分種族膚色,命運與共。既然是命運共同體,自然彼此要「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在友好的關係中彼此信任,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堅定相互支持,在價值取向上相互欣賞、互學互鑑,共同倡導文明對話,以寬容之心守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3.歐亞一體化的夯實與助力 1997年,曾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布里辛斯基在《大棋盤》一書中從地緣戰略角度警示美國,要避免中、俄與伊朗結盟。如今,整個伊斯蘭世界都有可能捐棄前嫌,完成整合,透過「一帶一路」基礎建設的延展與中歐班列的通行,歐亞一體化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程。

4.「文明衝突論」可以休矣 1993年,美國學者杭亭頓提出文明衝突之說,指出西方文明必須要防止儒家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結合,否則會導致西方文明的衰落。在2015年9月的《大西洋月刊》,知名國際關係和外交政策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里森(Graham T. Allison)以「修昔底德陷阱」為例,指出鑑於中國的日漸崛起,美國和中國必有一戰。做為西方文化與戰略的主流學者,他們的觀點充分反映近代西方文明是以科技導向、資本掠奪與殖民侵略為本質的內涵。

自西方哲學淪為科學的婢女後,近代西方文明的歷史意識只是承襲了希臘詭辯學派抱持的個人主義與相對主義。由於堅信「人是衡量一切事務的準繩」,因此,對於文化與歷史問題的討論,往往就止於人、時、地的三維空間,而無法直指真理與本體的真實存在。這種歷史思維,以自我(西方)為中心看待一切種族、宗教與文明的發展。

所謂「六經皆史」,中國人看歷史除了人、時、地外還包括了天(自然或「道」),中國人有「天人合一」之說,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中國人因此在發展的同時強調和平與融合。即使發生衝突,也以不戰為上,此即《孫子》所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雖「忘戰必危」,但「好戰必亡」。人極其渺小,眾生無論各色人種,都可各自平等地面對宇宙萬有之浩瀚無涯,沒有必要鬥到你死我活。王道中國主張天下為公,所有人種都能共存共榮。

西方文明以其在精確計算上的出類拔萃而傲視人類史冊,卻也造成「人類為中心」的自得與自大,這種自得與自大,正是造成人類生態破壞、心靈迷惘、道德迷失與文化失衡的真正根源。

在這個百年大變局的轉折點上,一個以陸權為核心的新國際秩序,必然要建立在「天下為公」、「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和為貴」的普世價值上,方能使這宇宙中的藍色星球免於戰爭,永保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