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去美元化」趨勢與未來展望

兼論美國債務違約風險的衝擊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以來,由西方歐美已開發國家所掌控現行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無法有效解決歷次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和金融危機,早已備受詬病,而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更藉此作為對俄羅斯金融制裁的工具。此一將國際體系「武器化」的作法,極大加劇了開發中國家的不信任,「逃離」或避開美元似乎成為許多國家的政策選項,以致一年多來,減持美債、增持黃金、數字貨幣和「去美元化」等現象便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其中,「去美元化」風潮的出現對美元的霸主地位造成嚴重損害。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已被迫放棄美元,巴西、阿根廷已宣佈使用人民幣結算,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甚至重提建立南方共同貨幣的倡議。除此之外,目前美國債務危機會否對美元的主導地位帶來衝擊?此一國際政經格局的變化,使國際貨幣體系處於新的變革期,在此一「去美元化」風潮下,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何種轉變?對人民幣國際化又將產生何種影響?這是極值得關注的課題。

一、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形成及問題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各國為避免戰後國際貨幣制度的繼續混亂,倡議建立一種新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召開了有44國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中心,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實行黃金-美元本位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施的初期,由於各國的經濟尚未恢復,而美國的經濟實力強大,各國為恢復經濟,不得不向美國購買物資,於是除了黃金源源不斷地輸向美國外,對美元的需求也感到十分迫切,從而造成了所謂美元荒(dollar shortage)。但是1950年代中期以後,卻出現美元氾濫的現象,主要原因為:1.美國1948年實行馬歇爾計劃,對外提供經濟及軍事援助。2.美國參與韓戰、越戰。3.各國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國的國際收支從1950年開始出現逆差。

美國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的逆差,造成美國黃金儲備減少。從1960年10月出現第一次美元危機,美國的黃金儲備已少於其對外的短期負債,到1973年3月止,先後爆發10次美元危機。「危機」是指各國競相拋售美元、搶購黃金,致使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下跌的情況。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被迫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暫停美元兌換黃金,放棄美元平價,匯率由市場自由浮動,但是各國為了避免國際游資對本國貨幣所產生的影響,各自貨幣就不再釘住美元,這就動搖了以固定匯率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會在牙買加(Jamaica)召開會議,達成如下的協議:亦即浮動匯率合法化,廢止黃金官價,取消以黃金作為清償債務的工具。此一協議在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就徹底崩潰了。

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具體變化,亦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的崩解,主要反映於:軍費支出過大,資本輸出不斷增加(包括對外援助和貸款),國際收支嚴重逆差,黃金儲備大量減少。

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森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的雙本位貨幣體制;1973年中東爆發戰爭,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一致同意實施大幅減產和禁運措施,導致原油價格飆漲,引發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費薩爾達成協議,將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消費國與最大石油生產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同意採用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的貨幣,石油取代黃金支撐疲弱的美元,「石油美元」於焉誕生。隨後,美元更成為國際大宗商品計價結算的貨幣,形成「石油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

二、貨幣互換協議和人民幣交易

從布雷頓貨幣體系解體以來,「美元化」(支持美元主導地位)和「去美元化」(質疑美元地位),已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論點。同時,從經濟規模和影響力而論,俄羅斯堪稱「去美元化」最具代表性的國家。

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受到西方歐美國家的大規模制裁。為維護自身利益和金融安全,俄羅斯被迫開啟了全面「去美元化」進程。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的「去美元化」更加激進和徹底。一方面是為防備未來更大規模、更加嚴厲的制裁預做準備,另一方面則是為遭受制裁之後修補已帶來的損害,目的便在於維持並增強俄羅斯在遭受嚴厲制裁下的生存能力。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美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極限制裁,其強度、範圍和系統性不同以往。制裁由美國發起,歐盟跟進,參與制裁的國家和地區達48個。制裁內容嚴厲,包括凍結俄羅斯央行外匯儲備,把俄羅斯10餘家最重要的銀行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WIFT)系統,禁止使用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交易等制裁,還包括對俄羅斯軍工和民用實體經濟部門實施全面出口管制,對石油、天然氣及其製品限價制裁,對俄羅斯企業、組織和個人制裁。 俄羅斯則是從官方儲備、計價結算、融資渠道、儲蓄手段、投資工具和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展開「去美元化」進程,主要內容為直接限制美元的流通和使用,減持美元儲備,減少在貿易結算中使用美元,加快拓展非西方融資渠道,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眾購買黃金,實施進口替代策略等。

美歐國家將美元「武器化」對俄羅斯進行的嚴厲金融制裁,卻也動搖了國際貨幣體系運行的底層邏輯,導致很多國家對美元缺乏安全感。近期,多個經濟體推出政策,強化本幣在國際貿易和跨國結算中使用,加快國際貨幣的多元化。譬如,印度和馬來西亞在雙邊貿易使用、擬用印度盧比進行結算,中國和巴西將用人民幣或巴西雷亞爾進行結算,阿根廷宣布將開始用人民幣而非美元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東協國家也在討論如何轉向以當地貨幣進行結算,南美洲國家也醞釀創建共同貨幣。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國家或地區在跨境支付領域嘗試繞過美元主導的SWIFT系統。例如,德國、法國和英國主導推出的「貿易往來支持工具」(Instrument in Support of Trade Exchanges,INSTEX)、俄羅斯建立的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essages,SPFS)、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CIPS)等。隨著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和角色日益提升,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趨勢也將更為明晰。

三、各國央行增持黃金

1976年牙買加協議取消以黃金作為清償債務的工具,將黃金予以非貨幣化後,官方準備交易中不再包括黃金這一項,但究竟黃金屬貨幣性或非貨幣性則由各國政府決定,而不同國家或地區央行黃金佔外匯儲備的比例存在顯著差異。據統計,全球59%的國家或地區黃金儲備佔外匯儲備的比例低於10%,15%的地區比例在10-20%,13%的地區比例在20-50%,只有12%的國家或地區比例超過50%,特別是美國和德國,黃金佔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高達67.1%和66.5%,遠高於其他國家或地區。而印度和中國目前黃金儲備佔比仍只有8.1%和3.6%。

2022年以來,在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經濟停滯膨脹驅動下,以新興經濟體為主的各國央行大幅增加黃金儲備。全球央行增購黃金,絕不是基於金價短期上漲獲利,而是從更長遠的視角配置黃金,主要原因:其一、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部分國家央行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央行一直在尋求外匯儲備的去美元化,降低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其二、隨著新興經濟體經濟的發展,其外匯儲備整體規模處於上升趨勢之中,在儲備多元化的需求驅動下,黃金成為增量儲備的主要配置方向之一。其三、全球停滯膨脹格局的固化,加上美聯儲激進加息導致全球央行美債頭寸惡化,使黃金成為主要替代資產。

很顯然的,近年來面對動盪不安的外部環境,增持黃金已成全球央行的普遍動作,黃金資產的配置需求持續擴大。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2022年全球央行年度購買黃金需求達到1,136噸,比2021年的450噸增長152%,創下自1950年以來的新高,且是連續第13年淨增持黃金儲備。

對中國而言,過去這一段時間,伴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持續回升,在中國官方儲備資產中,黃金的持有也在逐月上漲。去(2022)年11月至今年1月,中國央行連續增持黃金103萬盎司、97萬盎司和48萬盎司,2023年1月底中國黃金儲備達6,512萬盎司,黃金儲備值約1,252.83億美元。但是目前黃金儲備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的佔比仍然很低,黃金儲備總量與中國經濟體量和外匯儲備總量仍不匹配,再考慮到金融安全、儲備資產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未來還有繼續增持黃金的空間。

四、美國債務違約風險

美國是全球經濟中心,其經濟走勢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取向所產生的溢出效應,勢將引發其他國家和地區爆發可能的金融危機或債務危機,而目前最受關注的便是美國的債務違約的風險。

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速已大不如前,進而推高了負債率。今年4月初,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今年全年美國經濟增速將提高至1.4%,比去年10月IMF的預測值提高0.4個百分點。但是2023年1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1.1%,在美聯儲不斷加息的背景下,美國聯邦利率已達到5-5.25%的目標區間,為2007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從目前的相關訊息看來,至少美聯儲並未發出停止升息的信號。

美聯儲加息的影響依然很大,一是造成聯邦政府還債壓力增大,國債利率上升,必然造成聯邦政府的借貸成本上升,並進而拖累其他領域的支出,如國防、醫療保險以及教育研發等;二是對銀行業的影響,目前美國銀行業動盪引發全球關注,造成信貸收緊,流動性降低,如果美聯儲進一步加息,將導致流動性進一步下降,影響經濟增長。 事實上,債務問題一直是橫亙在美國政府頭上的緊箍咒,並且由來已久。1976年以來,因債務上限觸頂後引發的政府停擺就多達20多次,包括2013年歐巴馬執政期間近80萬的「非核心」員工被強制休假,以及2018年12月川普執政期間的史上最長停擺。

自2013年12月以來,美國政府的債務法定上限已經提高了9次,從2013年的16.7萬億美元開始,到今年1月政府債務規模已達31.4萬億美元的法定上限。同一期間,美國未償國債佔GDP比重也從2013年12月的99.38%,狂飆至2022年12月的121.47%。根據美國政府的預測數據,至2052年,公眾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將達到185%,政府債務的淨利息支出佔GDP比重將高達7.2%。

對一個國家或經濟體而言,掌握債務和收入的平衡是確保不發生系統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基礎。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相繼提出《2021年美國新冠紓困救助法案》、《2021年美國基建法案》、《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等一系列巨額法案,推動了政府支出的激增,但GDP增速卻沒跟上。很顯然的,國際社會已嚴重質疑美國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以及美元的真實購買力。這將進一步導致美元信用塌陷,在危及美國的同時,對國際貨幣體系和世界經濟構成劇烈衝擊。

五、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和變革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解後,美元經歷了陰沈的70年代和波折的80年代,國際貨幣的地位大大擴展增長,並與同一時間的貨幣自由兌換和全球貿易自由化相互呼應。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進一步給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舖陳了良好的環境,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大大增強。此種趨勢歷經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而延續到21世紀。

儘管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開始飽受詬病,充分暴露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熱烈討論,並提出若干改革方案,但仍未能從根本上撼動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

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上已是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主要根源。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美國再度採取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全球市場注入數萬億美元,推升了全球通貨膨脹和產業鏈斷鏈危機。隨後,美聯儲轉向激進加息政策,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歐元等多種貨幣大幅貶值,創下20年來新低,許多開發中國家因此遭遇嚴重通貨膨脹、本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加之美國將美元作為武器,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與文化霸權,通過金融制裁限制他國發展權,但卻也強化了多國探索其他貨幣支付方式的決心。 目前全球所掀起的「去美元化」潮流的興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將美元武器化,利用控制全球交易的美元體系制裁別國,這導致很多國家對美元缺乏安全感;其次,美國債務不斷膨脹以及美元利率在短時間內劇烈波動,衝擊了很多國家的資產價格和流動性,讓部分國家對美元信用喪失信心。

俄烏戰爭爆發後,多極化助推了全球「去美元化」進程,為人民幣提高在全球貿易支付中的地位創造了機會。這是中國從2009年開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到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SDR,再到2022年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後的重大發展。根據IMF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升至2.79%,僅次於美元、歐元(佔比20.47%)、日圓(佔比5.51%)和英鎊(佔比4.95%),而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根據SWIFT截至今年3月的數據顯示,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佔比位居前四位,人民幣佔比2.26% 位居第五。與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地位相比,人民幣在國際收支中佔比過低。這是因為美元主導的全球支付和儲蓄體系已經形成一種網絡效應,短期難以調整,惟近期全球「去美元化」的潮流已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變革帶來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