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緣何峰迴路轉
中印關係緣何峰迴路轉
今(2024)年10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俄羅斯喀山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16次會晤期間舉行雙邊會談。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面,其受關注程度甚至超過了金磚峰會本身,因為這是中印這兩個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的領導人五年來首次實現正式的面對面會晤。11月18日,中國外長王毅在里約熱內盧會見印度外長蘇傑生,評價喀山會晤標誌著「中印關係重啟再出發」。究竟是什麼讓中印關係陷入困頓?五年後雙邊關係緣何峰迴路轉?兩國關係重啟後的前景又會怎樣?
一、邊境衝突讓中印關係停擺
中印邊境線長達2,000公里(印度認為是3,488公里),但邊界從未劃定,從而給雙邊關係帶來無窮無盡的困擾。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戰爭,此後長期處於對峙狀態。1988年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兩國達成「拉吉夫‧甘地-鄧小平共識」,即雙方探索解決邊界問題與積極發展其他方面的關係並行不悖。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兩國先後達成《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1993年)、《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1996年)、《關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2005年)等協議,明確「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應嚴格尊重和遵守實際控制線,共同努力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然而,問題在於雙方對「實際控制線」的認識相去甚遠。隨著兩國在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兩軍「接觸」的機率大大增加,進而為邊境衝突埋下了隱患。早在2017年6月,中印邊防部隊就在中印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地區發生對峙,釀成雙邊關係中的一場危機。當時印度宣稱為不丹「出頭」,中國則指控印軍「越界進入中國領土」,2020年6月,兩軍又在中印邊境西段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雙方都有人員傷亡,中印關係驟然緊張。
邊境衝突發生後,不同於中方的隱忍克制,印度朝野幾乎一邊倒地指責中國「違反邊界協定」甚至「入侵印度領土」。一時間,由於對華強硬可對內凝聚人心,對外轉移矛盾,符合印度政客的政治需要,儼然成為印度國內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印度外長蘇傑生更是在《印度之道》、《巴拉特(Bharat)為什麼重要》等書中指責中國在歷史上就對印度「忘恩負義」,火上澆油,不斷喚起印度民眾對中印邊境戰爭的痛苦回憶。「中國人可能無法理解1962年衝突的影響至今在印度輿論中揮之不去……1962年的輸家不僅是印度,還有中印關係本身……歷史遺留問題可能繼續影響兩國關係的性質,它們對印度人中國觀的塑造只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增強」。因此,當中方苦口婆心希望「將邊界問題放在雙邊關係適當位置」時,印方卻一再堅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構成了雙方在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的基礎」。中印關係遂陷入1988年甘地訪華實現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低谷。
首先,除了兩國外交和軍事團隊為管控和解決邊境衝突保持接觸外,雙方各層級政治交往幾乎被按下了暫停鍵。尤其是元首外交通常被視為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但自2019年11月以來,習近平與莫迪不但沒有互訪,在共同出席多邊峰會時也鮮有交集,中印關係的疏遠由此可見一斑。
2022年9月,習近平自新冠疫情以來首次出訪,赴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峰會間隙習近平與其他上合成員國領導人都舉行了雙邊會晤,唯獨與莫迪「相見不相識」。同年11月,習近平和莫迪都出席了在印尼巴峇島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媒體只捕捉到兩人在晚宴環節曾短暫握手寒暄,卻未有進一步交流,遑論雙邊會晤。2023年8月,習近平在參加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金磚峰會的間隙與莫迪「交談」,莫迪當面向習近平強調「維持邊境地區和平,以及遵守並尊重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對實現印中關係正常化至關重要」,這說明印度的立場沒有發生變化,兩國關係僵局依舊。不久,中方宣佈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替習近平出席同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20國集團峰會,這是習近平上台後絕無僅有的情形。2024年6月,莫迪再次連任印度總理後,習近平也沒有發來賀電,中印關係已經到了相敬如「冰」的地步。同樣地,2020年以後中印戰略經濟對話、中印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等對話溝通管道也陷於停擺。
其次,中印經貿合作遭遇較大阻力。由於世紀疫情疊加邊境衝突,2020年以來印度政府開始大膽實施「對華產業替代」戰略,尤其是出台系列政策、法規,對在印中資企業正常投資、經營進行限制,企圖在經貿領域實現「去中國化」。根據印度中國商會發佈的《中國企業在印度發展報告(2021-2022)》介紹,2020年6月18日,印度政府明確禁止國有運營商採購華為和中興通訊設備,要求國內私營電信運營商,在不影響消費者服務情況下,逐步更換中國設備。2020年4月22日,印度政府對《外匯管理法》(FEMA)中有關「外國直接投資」(FDI)條款進行修改,限制來自陸地鄰國的直接投資,中資企業對印度的投資,將由先前的自動審批路徑轉到政府預先審批。2020年6月29日,印度以中國應用程式(APP)存在安全問題、違反數據共用和隱私規定為由,決定禁止在本土移動和非移動設備使用抖音海外版TikTok、微信等59款中國APP。《印度快報》報導,自2020年6月以來,印度進行了四輪打擊中國APP的行動,共對270多款APP下達了禁令。
自2020年6月開始,印度鐵道部中止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參與印度東部專用貨運走廊的專案合作。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擱置了與中國公司舉行的 「磁力馬哈拉施特拉邦2.0投資研討會」上簽署的三項協議,總價值超過500億盧比(約合6.6億美元)。印度全國運輸委員會決定取消中國中車在印度半高速鐵路專案競標資格。2020年7月1日,印度宣佈禁止中資企業參與印度高速公路專案投標和建設,不允許有中國作為合作夥伴的合資企業參與投標和承擔道路建設。2020年7月24日,印度財政部對2017年發佈的《財務通則》進行修訂,要求來自中國等陸上鄰國的企業作為投標人參與印度政府採購專案投標時,必須在印度主管部門進行登記註冊後,才有資格在採購中投標。
2021年12月22日以來,印度三級(中央、邦、市)稅務部門,以「偷稅、虛假交易、財務欺詐」為名,在德里、孟買、拉傑科特和卡納塔克邦等地開始對在印中資手機企業OPPO、小米、VIVO及丘鈦科技等一些供應商、銷售代理商等進行突擊檢查。2022年1月5日,印度財政部發表聲明,要求小米印度公司繳納65.3億印度盧比的稅款,指控小米印度公司在進口價值申報中,沒有將其向美國高通公司和北京小米移動軟體公司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計算入內,壓低貨值,違反了印度的《海關法》。2022年4月30日,印度反洗錢和外匯犯罪主管部門發佈公告,指控小米涉嫌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將資金轉移到國外,違反了《外匯管理法》,一度凍結了其約555億印度盧比的銀行帳戶資金。
另外,根據《金磚國家國別研究報告--印度卷(2023)》的介紹,2022年以來,印度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更加嚴苛。印度先後對中國光伏產品、印刷電路板、聚醚多元醇、氰化鈉等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在印度的不斷打壓下,除了榮耀這樣的行業頭部企業撤出印度市場外,印度的手機產業鏈中80%的中國中小企業已經倒閉。印度媒體2023年3月報導,印度計畫為在印合資設廠的中方投資者設定49%的股份上限。由此導致2020年和2021年中國對印投資額連續兩年斷崖式下跌,兩年複合增速同比減少66%。中企赴印投資發生根本性改變。
再次,中印社會人文交流也遇到「寒流」。自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印暫停直航航班,沒想到一停就是四年多。印度2021年逐步取消國際航班限制,卻未恢復與中國之間的直飛航班。少了直飛航班,中印兩國民眾搭機飛行時數從6小時以內大增至10小時以上,旅客須在香港、杜拜、新加坡轉機。中國政府與航空公司在過去一年左右多次要求印度民航局重啟民用直飛航班,但印方置之不理。此外,從2020年開始印度基本暫停中國公民旅遊簽證,隨後停止簽發商務及工作簽證。據印媒報導,印度向中國公民發放簽證數從2019年的約20萬件暴跌至2024年的2,000件。由此導致中企在印人員無法進行正常輪換,公司高層管理、技術人員、關鍵性崗位人員等無法及時返印,對公司業務造成不利影響,一些企業被迫關閉。受簽證收緊的影響,中國在印記者和留學生已經所剩無幾。有人拿《西遊記》開玩笑說如今中國在印留學生只比唐代多一點,「唐朝的時候印度還有五名中國留學生: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
二、中印關係回暖的玄機
其實,喀山「習莫會」看似突然,卻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已經醞釀了一段時間。今年以來,儘管中印關係的堅冰尚未融化,但已經出現了一些改善的跡象。4月,莫迪總理在接受美媒《新聞週刊》獨家專訪時罕見地就中印關係釋放出積極信號,稱兩國關係非常重要;雙方亟需處理久拖不決的邊界爭端,以消除邊界問題對雙邊關係的干擾;印中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對兩國和地區都很重要。
5月,中國新任駐印度大使徐飛洪抵印履新,結束了長達18個月之久的職位空缺。7月,印度外長蘇傑生表示反對第三方插手中印之間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印同意加快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蘇傑生透露中印之間大約75%的脫離接觸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在莫迪政府第三任期開啟伊始,就有印度學者撰文指出人民黨「雖勝猶敗」,表明印度在加強與美西方合作的同時,也應當抓住時機改善對華關係。為此作者建議莫迪在第三任期採取更加務實的對華政策,儘快舉行中印領導人會晤,以帶動各級別雙邊對話。最終雙方外交和安全團隊加班加點,趕在喀山金磚峰會召開前夕達成了邊境問題解決方案,為重啟「習莫會」鋪平了道路。由於中印關係改善的主要障礙在於印方,因此此番兩國關係破冰也主要是因為印度的對華認知與策略發生了變化。
首先,印度的算計是在邊境問題上對華示強,甚至用邊境議題綁架整個中印關係可以迫使中方作出讓步,原因是印度想當然地認為中美競爭是北京面臨的主要矛盾,中方肯定不願意腹背受敵。
然而,事實證明,印度對中國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意志與決心存在嚴重誤判。由於中國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科技能力、基建能力等都遠遠強於印度,因此四年多來中國在中印邊境新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橋樑、倉儲設備以及兵營崗哨等,從而大幅強化了中國對邊境地區的控制能力。與此同時,以15式輕型坦克、新一代卡車炮、模組化箱式遠程火箭炮為代表的新式裝備,優先換裝解放軍西部戰區。這些新型裝備的到位,也強化了解放軍對印一線的打擊能力。反觀印度,一度在邊境陳兵10萬,卻面臨巨大的軍事壓力和後勤壓力,被迫在軍備和基建方面投入巨額資金,財政不堪重負,對作為印度國家戰略優先事項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干擾。
其次,印度對華經濟「脫鉤」陷入困境。儘管莫迪政府頻頻出台對華經貿限制政策,但印度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不降反增。2023-2024財年,中國再次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印度商工部統計,中印雙邊貿易額達1,184億美元。印度自中國進口1,017.5億美元,比疫情前的2018-2019財年增長44.7%。
印度政府經貿「去中國化」政策的初衷是發展國內製造業,但對華限制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如受莫迪政府收緊對華簽證發放影響,不少印度工廠的擴張甚至運營受到影響。以電子製造業為例,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FIEO)總幹事阿賈伊‧薩海稱,由於缺少中方技術人員調試設備,部分工廠建成後就被閒置,如果不發放簽證,印度公司就無法生產。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估計,自2020年到2023年相關行業產量減少約150億美元,流失近10萬個就業機會。由於缺少技術人員支持生產,印度電子製造業已多次向電子和資訊技術部、商工部表示擔憂。再如印度財政部、印度工業聯合會(CII)等希望加強對華經濟聯繫。2024年7月,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向議會提交的《2023-2024財年經濟調查》指出,增加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有助於增大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參與度。但印度其他一些政府部門則不願放寬簽證限制和投資審批。這些部門將經濟問題「泛安全化」,試圖將開放簽證、放寬投資限制作為政策工具。莫迪政府各部門政策分歧明顯,對華經濟政策混亂。
最後,印度想利用中美戰略競爭在美西方面前待價而沽,但現實給印度好好上了一課。在莫迪政府看來,印度經濟蓬勃發展,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中國,而且印度自認為處於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美西方會來拉攏它。結果美西方只是在外交上吹捧印度,莫迪得到的只是國際地位提升的虛榮。在更實際的投資和技術轉移方面,美國基本上是口惠而實不至。
近年來,印度和加拿大由於印度裔加拿大籍錫克教分離主義分子遇刺事件發生外交糾紛,兩國相互驅逐外交官。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也指控印度政府雇員暗殺美籍錫克教分離主義者未遂。印度與美西方關係開始出現裂痕。另外,儘管中美競逐激烈,但兩國仍然保持包括元首外交在內的高層交往,美國的印太盟友也與中國保持高層互動,只有印度外交自絕於中國,越來越陷於孤立和被動。
三、中印關係前景如何?
中印關係雖然經由喀山「習莫會」實現了重啟,但前景並不必然樂觀。所謂「邊境問題解決方案」只是實現了兩軍的脫離接觸,離真正解決邊界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引爆兩國關係的導火索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正如美國布魯金斯學高級研究員坦維‧馬丹指出的,喀山會晤可能更多體現一種戰術性緩和,而非從根本上改變中印競爭的戰略態勢。即便中印重啟對話,印度仍可能致力於增強自身抗風險與威懾能力,持續推行「去風險」策略,限制關鍵基礎設施、技術及電信領域的中印接觸。
中印關係要想真正走出邊境衝突與戰略競爭的陰影,只有一條路徑。那就是習近平在喀山向莫迪當面強調的,中印關係本質是兩個14億多人口的相鄰發展中大國如何相處的問題。發展是中印兩國當前最大的「公約數」。雙方應該繼續堅持中印「互為發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是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等重要共識,堅持正確戰略認知,共謀相鄰大國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光明正道。
社論
川普復出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青年看兩岸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