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綠皮紅骨」王緒添
悼「綠皮紅骨」王緒添
花籃尚有來自對岸黨政學界人士所贈,署名的有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廈大台研院全體師生、原南京軍區退將鞠偉民等人。廳外也擠滿各方致祭親友,場面盛大哀戚。
奠禮由許信良致悼詞,介紹往生者生平事蹟,係出身新北深坑大地主之家,長房長孫,備受鍾愛,「十幾歲就經常和祖父上酒家」。深情追懷其生前行誼風範,肯定他一生奉獻追求台灣民主,熱心公益,促進兩岸交流,念念不忘台海和平。
翌日,廈大台研院特別為他舉行追思會,播放生平回顧視頻,多位院部重量級學者、領導出席,院長李鵬說他是一位「有著強烈中華情懷的華夏兒女」,副院長劉奎稱他是「我院的老朋友、好朋友,兩岸民間交流使者」,原所長陳孔立教授說他「心嚮祖國,希望祖國早日統一」,並透露一段秘辛,指他在1994年即慨捐10萬人民幣,作為該所研究經費。
台灣一般追思祭奠儀式出現這樣的場景、人物、悼詞內容,並不多見。外人或以為他是何方黨政學界重要人士,特別是對岸學術重鎮廈大台研院,專為一位台胞舉辦追思會,堪稱空前。這就看出往生者不只交遊廣闊,生性豪邁不拘,五湖四海皆兄弟,還是特別優禮學者文人,重視兩岸學術文化交流的奇人異士。
其實王緒添原本就是道地來自最基層的鄉土人物,滿口閩南話,言語間還會不時爆出三字經,他最常自稱是「咱台灣郎」,舉手投足,充滿兄弟氣味,這應與他係底層出身和好打不平的俠義個性有關。
他年輕時就看不慣國民黨的官僚與專制腐敗,且社會貧富差距甚大,基層生活艱困,使他萌生社會主義思想信仰。他在台北經常出現在黃信介、康寧祥充滿本土味的政見會場,在高雄則出錢出力,支持王義雄、蘇慶黎等籌組工黨,也成為重要幹部。差不多早期的重要黨外人士和左派工運領袖他都認識,結為好友,甚至出手鉅資,相挺助選,但求快意理念的實現,不計利害回報。
正因為當時廣交在野的黨外人士,有些後來還成為民進黨圈內的核心政要,讓早期外界普遍誤認為他是綠營人士,至少是個熱心支持者,可說其來有自。陳孔立寫了一幅字送給他,稱他是「綠皮紅骨」,自也在情理之中。
後來令人意料不到的發展是,在看似草莽言行之餘,他竟是滿滿的中華情懷,一再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特別關心兩岸的關係與發展,包括台灣的未來。
王緒添的中華情懷,一半出自他樸實的台灣草根文化本性,一半也應與他早期福建漳州的投資經驗有關。1990年代即投下近九位數的資金購地種茶,不計成本,善待農民、工人,以致無法與天仁集團競爭,如果他講究遵循企業經營原則,也許就沒有後來李瑞河立足之地。
這話說得令人懷疑,實則一度他確是野心勃勃,意圖在大陸發展政商關係。他廣結善緣,認識不少北京朝中權貴朋友,包括與大陸最高級別的台灣人張克輝結為莫逆,時相往來,由此也探知台灣人圈中不少政治秘辛,包括何以當年汪毅夫當不上台盟主席,蘇輝就能。
王緒添不分黨派顏色,以赤誠交友,對待統派人士尤其虔敬。黃順興在大陸病逝,他特地從台灣飛到北京,出席八寶山的告別儀式;朱高正臥病期間,幾乎每日到萬芳醫院照顧看護,情似家人,還聯繫吳敦義、王金平、柯建銘等大咖前往探視,朱去世後,熱心協助安葬朱於河南洛陽鳳凰山墓園。
王緒添贊助支持文化學術界,也只問理念,不分兩岸。他是早年《夏潮》的熱忱奉獻者之一,《海峽評論》艱困時期的有力金援者,不少民間社團也深受其惠。
他與廈大台研院結緣甚早甚深。除了捐資贊助研究經費外,他也提供位於復興北路的辦公室,設立該院在台唯一的聯絡辦事處,平日也對來台駐點研究的學者捐贈叢書,提供書房,協助住宿,照顧無微不至,劉國深曾感慨說,來到台北,好像回到家一樣,沒有出國的感覺。
有時他也以台灣民間流行方式熱忱接待大陸訪客。廈大台研所原所長范希周來台時,甚至被他邀到延平北路,體驗若干類型台灣人的夜生活,弄得訪客尷尬不已,卻也適時展現出他熱情好客個性的一面。
王緒添近年目睹中國改革開放成果斐然,國力蒸蒸日上,實現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指日可待,內心至為感奮,常在言談中盡顯其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他經常向學者專家請益,由於資質聰慧,悟性高,久之竟也能與行家坐而論道,尤其對兩岸形勢看得較為透徹深入,對當前低迷的兩岸關係不免深有無力感,於日益升高的台海兵凶戰危,更是憂心忡忡,頗能反映一般台灣基層的無奈心聲。
由於台灣執政當局的冥頑不靈,造成今日兩岸交流陷入困境,民心惶惑。台灣社會其實有很強烈的改善兩岸關係和融合發展聲音,綠政府罔顧民意,一意孤行,必會遭到真正底層民意和來自民間力量的強大反噬,不是不來,時間未到而已。
值此兩岸低迷時刻,因王緒添的盛年早逝,讓人益加緬懷以往活躍於兩岸交流的熱心人士。他的胸懷遠大,無私奉獻,以一個「台灣郎」身分,為兩岸做了很多實事,確實稱得上是兩岸民間交流使者的典範。
虔祝王董早登仙界,一路走好。◆
社論
川普復出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青年看兩岸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