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與種族觀點看美國總統大選

紀欣
(律師.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競爭激烈,以致於離11月4日選舉日只剩下四十天,分析家仍無法預料誰能勝出,而兩黨候選人更已進入肉搏戰,擺明將廝殺到選前的最後一刻。

不論選舉結果為何,美國不是將產生第一位非裔的總統,就是將產生第一位女性的副總統,這對性別與種族歧視至今依然十分嚴重的美國而言,都是難得的第一次。究竟性別與種族的因素,對美國此次選舉有多大影響,值得關注。另外,隨著華爾街及國際金融風暴持續擴大,兩位候選人誰能解決經濟問題,顯然成為選民的第一考量。在經濟外,美國是否有其他傳統或新生的議題,足以左右選民的投票行為,亦值得探究。

女性選票將是關鍵

自1980年開始,每一次美國總統大選中女性投票的比率都超過男性,2004年女性投出的選票超過男性選票將近九百萬張(女性占總選民的54%),女選民當然是兩黨必爭對象。也因此,馬侃大膽地選擇了裴林,希望爭取到女選民的票,特別是為希拉蕊打抱不平的女選民。裴林9月3日被共和黨正式提名後的確出了不少風頭,「裴林效應」也一度使馬侃的支持度超過歐巴馬,特別是在白人女性部份。但《紐約時報》9月17日民調(http://www.nytimes.com)顯示,「裴林效應」已逐漸退燒,歐巴馬與馬侃二人的支持度,又再度回到今年8月中的48%比43%。9月22日蓋洛普民調(http://www.gallup.com/poll)也顯示,在登記的選民中,歐巴馬以48%領先馬侃的44%。身為女性的裴林爭取不到女性選票,其實並非偶然。

自1980年後每一次總統大選中,女性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的比率,大幅超過對共和黨候選人的支持,1996年更相差了18%。這種持續性的投票行為,受到美國學界與政治界普遍的重視,並稱之為選票上的「性別差距」(gender gap)。而美國女選民會比較青睞民主黨,大致不外以下兩大原因。

首先,美國兩大黨在很多政策上差異不大,但在婦女政策上,民主黨與共和黨迥然不同。從1970年代起,民主黨國會及各州議員積極支持及推動墮胎自主權、兩性平等教育、托育、親子假、改善婦女健康、婦女就業優惠行動等法案,深受婦女肯定。

其次,自1980年代起,民主黨在歷屆各級選舉中,提名與當選的女性比例大幅超過共和黨。例如,美國至今只有35位女性擔任過參議員,其中就有22位是民主黨,而現任的16位女性參議員中,有11位是民主黨,共和黨僅有5位(兩黨人數各佔49位)。在本屆78位女性眾議員(總數為435位)中,有57位是民主黨(其中南茜.佩洛希還當上眾議院議長)。至於八位女州長,有五位是民主黨,三位是共和黨。民主黨也於1984年,提名了史上主要政黨的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

基上,美國最大的民間婦女團體--全國婦女組織(簡稱NOW,http://www.now.org),在馬侃提名裴林的當天,即發表一份名為《不是每個女人都支持女人權利》的聲明,表示從裴林的紀錄及發言看來,她不可能為女人說話,女選民選她,反而將違背自身權益。聲明還指出,NOW在初選中支持希拉蕊,並不因她是女人,而是因她能代表女人,會為女人說話;相較於裴林,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拜登參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草擬工作,並支持同工同酬法案,反而值得女選民支持。NOW又於9月16日公開為歐巴馬/拜登背書,除詳細比較兩組人馬對婦女議題的紀錄,並特別強調,女性主義堅持每一個女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發揮所長,掌控自己的命運,而非某一位特定的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其他女人的處境卻無法改變。

當然,馬侃/裴林還會想盡一切方法爭取女選民,特別是引導白人女選民(在2004年佔了總投票人的41%):女人應該選女人;美國能有女性副總統是好事一件;共和黨有勇氣提名女性,應該給予鼓勵,讓兩黨良性競爭。如果白人女性投給馬侃的人數大增,它不但將影響選舉結果,也將對候選人的性別或其性別意識,孰輕孰重,形成新的課題。

種族因素在大選中發酵

蓋洛普自7月至9月針對三大族群所做的每週民調顯示,佔人口15%的黑人支持歐巴馬的比率,始終維持在九成上下,目前二人的支持度是93%比4%;白人支持歐巴馬的比例則始終未超過四成,目前二人的支持度為37%比55%;佔人口8%的拉丁裔支持歐巴馬的比率在55%至68%之間,目前二人的支持度為55%比35%。上述《紐約時報》的民調也顯示,馬侃在白人的選民中領先17%。

民調顯示,白人的種族歧視依然相當嚴重。面對媒體訪問,絕大多數白人會表示,歐巴馬很傑出,有創意,並相信他可為美國帶來改變,但也有白人低調表示,「很難想像白宮(White House)變成黑宮(Black House)」,或說「我可以接受黑人做總統,但我的朋友不一定能接受。」當然白人的立場,隨著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上述《紐約時報》民調顯示,歐巴馬在18歲至44歲之間的選民領先16%,而馬侃在65歲以上的選民中領先17%,二人在45至64歲之間的中年人則不相上下,顯然愈年輕的白人,種族歧視愈低。

拉丁裔傳統上支持民主黨(布希2004年得到四成拉裔選票,是共和黨歷來最高的得票率),但與黑人關係並不好,尤其在拉丁裔人數較多的洛杉磯、芝加哥與紐約,在拉裔逐漸搬入傳統黑人居住的區域後,彼此間的衝突日益增加,在各次選舉中,拉裔與黑人的候選人也往往成為競爭對手。在民主黨初選中,拉裔多半支持希拉蕊,民主黨拉裔組織者現正極力把競選主軸帶往經濟議題,希望提醒拉裔,他們與黑人一樣均屬社會中下階級,亦均面臨經濟危機,歐巴馬應該比較能夠瞭解問題所在。

Pew拉裔民調中心(http://pewhispanic.org)發現,拉裔對布希強硬的移民政策普遍不滿,有將近半數人認為民主黨比較關心移民,只有7%認為共和黨比較關心,同樣有半數認為歐巴馬比較關心移民,只有12%認為馬侃比較關心。該中心最新民調顯示,在登記的拉裔選民中有66%支持歐巴馬,23%支持馬侃。

綜言之,歐巴馬應可得到黑人、拉裔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支持,但他要想勝選,還得爭取更多白人的支持,其中以女性、年輕人、教育程度較高,以及未婚者最為關鍵。少數民族及青年人以往投票率不高,今年可望因想選歐巴馬而提高。白人教徒的共和黨員投票率一向偏高,共和黨員在黨代表大會後的「政黨忠誠度」,又遠超過民主黨員對黨的忠誠度。由此看來,兩組人馬支持者的投票率,也將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

經濟成為首要議題

美國各大報與政治評論家均呼籲選民,選民應以候選人過去的政績,以及他們對各項議題的立場,而非其個人特質,做為投票的考量。

先說政治立場,歐巴馬與馬侃均為參議員,因此其過去兩年在參議院的投票紀錄都是公開資料,而民間團體也經常公佈對政治人物的評鑒。已經評鑒參眾議員長達27年的《國家雜誌》(http://nj.nationaljournal.com/voteratings/#)今年初公佈,歐巴馬被評為2007年參議院中「最自由派的參議員」,原因在於他從不缺席,在表決時支持從伊拉克撤軍,讓非法移民有管道合法化,並反對共和黨所提過於保守的醫療、教育、能源及預算案。而馬侃在經濟與外交議案,表決時缺席太多,未達評鑒標準,在社會議題(包括移民政策)上,馬侃只得到59分,被歸為保守派。

至於選民關心的議題,蓋洛普9月15日的民調顯示,經濟是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其次為石油價格、伊拉克、醫療與恐怖主義。歐巴馬的強項在於國內民生議題、同理心、同情心、改變現狀;馬侃則在於經驗、國際議題、恐怖主義、三軍統帥。

此外,墮胎一向是女選民最關心的議題。1973年聯邦最高法院在Roe v. Wade案判決,給了女人選擇墮胎的權利,但保守勢力始終不放棄在立法、司法與行政上限制女人的墮胎權。裴林表示即使懷孕是出自亂倫或強姦,都不應該墮胎,這種立場受到保守派與天主教徒的歡迎,但並不為大多數女人接受。

天主教徒占美國選民的四分之一。2004年大選天主教保守派團體發出「投票指南」,要求教徒絕不可在墮胎、同性戀、安樂死等五項議題上妥協,結果天主教徒成為布希連任的重要功臣。此次依然有很多天主教徒表示,墮胎是最重要的議題,他們很高興馬侃選擇了裴琳為副手。但有些教徒則表示,他們同意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墮胎,因此不會以墮胎作為唯一的考量。儘管如此,工人階級的白人天主教徒支持馬侃的還是居多。

隨著美國經濟衰退、金融危機加深,經濟議題成為選民目前最重視的議題,而兩人挽救美國經濟的能力,也就成為選民投票時最大的考量。儘管馬侃急於和布希政府切割,呼籲開除主管美國金融市場的證管會主席,並承諾將成立信託公司,與政府主管人員和民間機構合作,找出體質不佳的金融機構,並著手補強。但民調顯示,大多數人認為馬侃是「典型的共和黨」「將繼續布希的經濟政策」,這使得歐巴馬的反擊格外吸引人:「美國人民在11月總統大選有機會,開除帶領我們走入大災難的所有共和黨官僚」。當然,如果未來40天,消費者信心快速回升,油價下降,將對馬侃比較有利。

結 語

戰況激烈的美國大選雖已近尾聲,但布希政府所提挽救經濟方案是否有效,金融風暴是否會持續擴大,兩黨總統與副總統在電視辯論的表現,以及國際形勢是否會有突發事件等等,都仍將影響選舉的結果。最後鹿死誰手,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