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拜登走 前景堪虞

德法領袖接連訪華為哪般

湯紹成
(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德國媒體報導,德國總理朔爾茨將率領一個龐大的商業代表團於11月3-4日前後訪問中國,這將是朔爾茨自去年12月上任以來首次訪華。

朔爾茨也是中共20大後第一位訪華的歐洲大國領袖,自然有意尋求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其象徵與實質意義均十分重大。

德國的困境

依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資料,由於俄烏戰爭,全球經濟在2023年繼續降溫,世界大部分地區可能會陷入嚴重危機。而德國通貨膨脹率在戰後首次上升到10%,天然氣、電力和食品正變得越來越昂貴,購買力處於谷底,零售業爆發恐慌。

德國政府預測,能源危機正日益演變成一場經濟和社會危機,政府預計未來一年經濟將萎縮,通脹率將保持在高位,9月德國公司破產家數增加三之一,而這僅僅是個開始。10月1日,最低工資升至每小時12歐元,比一年前增加了25%。

由於缺乏工人,許多訂單被推遲,而每天上班的員工,許多人寧願換軌。烏克蘭危機與供應鏈中斷,中小企業希望得到政府更多支援。

北溪的疑點

9月底北溪1號與2號油管被炸,因其位於水下60公尺,還有幾十公分的鋼管加水泥,若要修復,還需相當長的時間。進一步觀察,俄羅斯沒理由出手,因俄方只須關閉閘門,即可停止供應油氣。

再者,2017年德國從俄羅斯進口53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占德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40%,現正積極尋求其他替代品,也沒有理由加以破壞。但烏克蘭卻可能是受益者。基輔長期以來一直呼籲歐洲停止購買俄羅斯燃料,儘管一些天然氣仍然通過其領土流向歐洲,擾亂北溪,將使基輔更能要求西方國家全面實施俄羅斯燃料禁運。

早在2019年初,,如果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投入營運,將使得歐洲不必通過烏克蘭進口天然氣,那麼烏克蘭的安全政治地位將會逐漸下降,俄羅斯介入並干預烏克蘭衝突的危險就會上升,歐盟也會因此增高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同年底,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簽署並通過《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就包括對北溪2號實施制裁,導致該油管停工。

2021年底德國新政府上台,外交部長貝伯克表示,只要俄羅斯導致烏克蘭局勢進一步升級,德國便不會允許北溪2號輸氣管投入營運,德方也確實在俄烏開戰之後做到停止運作。此外,在今年2月俄烏開戰之前,拜登總統就曾警告,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溪2 號天然氣管道將被停止。

美國的角色

隨著俄烏戰爭與中國的挑戰,美國和德國關係表面依然良好,主因雙方都將彼此視為保護歐洲安全的合作夥伴。但因兩國的地緣戰略地位不同,在夥伴關係的具體方面,以及對俄中兩國的態度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如在難民方面,美國的負擔極輕,而歐洲國家卻已承擔了近700萬烏克蘭難民的生計。近來普京總統還以核武來威懾西方,自然歐洲國家的曝險機率要高於美國甚多。

此外,俄烏開戰以及隨後對全球能源市場的破壞,導致歐洲人擔憂冬季沒有足夠的能源,而美國不但在能源方面可以自足,還趁機高價出售液化天然氣(LNG)給歐洲,大賺國難財。9月底北溪油管被炸後,美國近70%的液化天然氣以四倍多的市場價格出口歐洲,導致法國總統馬克宏開罵,這絕對不是友好的行為。

但是,美國的天然氣主要由水力壓裂法生產,該技術在歐盟範圍內因環境污染問題而全面杜絕。儘管德國擁有大量頁岩氣儲量,但水力壓裂法在德國也被禁止。況且,美國的輸氣管道在運輸中也比俄羅斯的天然氣更耗能,因為它需要在出口之前進行冷卻,而歐洲接收LNG的設備也不足。加上俄烏戰爭當前,美國更可以藉由北約組織進一步來管控歐洲國家,尤其美元高漲,歐元應聲重跌,也使得歐洲國家對美國更是敢怒而不敢言。

中德的糾葛

儘管現任政府上台以來,中德兩國存在諸多分歧,德國政府在政策和基調上更加轉向符合美國和盟友的立場,歐盟對香港和新疆問題,以及在台海和南海的行動均提出質疑。月前朔爾茨在聯合國講話中,還譴責中國在新疆的人權紀錄。但德方堅信歐洲需要與中國多方面合作,其中包括俄烏戰爭中的中國角色,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還有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加強安全,以及意識型態的差異等等。

目前,中國連續第六年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據德國官方統計,2021年德中雙邊貿易額達2,450億歐元,約占整體歐盟與中國貿易的35%,也比2020年大幅成長15.1%。

雖然大陸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積極推行動態清零政策,加上房市動盪等因素,導致經濟成長下滑,但在今年上半年,大型德國企業仍增加其在中國的投資,歐盟對中國的投資同比增長 15%,這得益於BMW公司今年年初在瀋陽擴建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工廠。奧迪也正在中國建設其第一家電動汽車工廠,因在今年初獲得了中方370億美元的訂單,空中巴士公司正在鞏固其在中國的市場地位。上個月,德國化學品製造商BASF公司也在湛江開設了新工廠,此乃有史以來在中國最大的單一外國投資項目,該公司計劃到2030年投資高達100億歐元。

德國政府有意與中國保持距離,但德國大企業卻在大陸持續加碼。進一步觀之,德國政府的政策確實值得商榷,因為若大企業經營不善,將造成內部大規模失業問題,也將對於德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雪上加霜,屆時還是要由政府來埋單。

小 結

由此可見,歐洲國家面臨內外交困之際,跟著美國走,確實前景堪虞,與中國友好,當然是最佳的選擇。繼德國總理訪華之後,法國總統也有意跟進,這對於美國的中國政策有多少影響,需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