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10月初的一個週末,英國威爾斯八萬人大遊行要脫離英國,高喊「憑什麼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能鬧(脫英),我就不能鬧!」
英國,大不列顛,大英帝國,這個在19世紀一度統治全球四分之一土地與四分之一人口的日不落國,此刻,正在朝向它500年前的初始狀態「回歸」,這是一種「歷史的輪迴」,一個只有在歷史夠長久,視野夠宏觀的時代中才能目睹的罕見景象;21世紀,或許正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一個空前絕後,絕無僅有,全面出現歷史大回歸的偉大世紀。因為,英國之外,我預見到類似的回歸,也將一一出現在包括中、美、歐、日、俄等主要國家,甚至出現在一個國家如中國之內的台灣、香港等主要發展地區,或同為華人圈之內的出色小國新加坡等等的未來運勢之上。也許是巧合,但更多的是邏輯,讓如此眾多的回歸現象集中在21世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繽紛圖像。
壹、英國:從大不列顛到小英格蘭
當代人熟悉的英國(UK),又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地理上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再加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但此一組成有一個漫長過程。
1535年,英格蘭王國先以《聯合法案公章》合併了威爾斯公國,再以《1707年聯合法案》合併了蘇格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再以《1800年聯合法案》合併愛爾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今為愛爾蘭共和國)脫離聯合王國,但北愛爾蘭留下。至此,在所謂英倫三島內的分分合合,也許可以視之為是「聯合王國」之內的家務事,世人可不予置喙。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三個海洋強國崛起後,法國與英國也展開了海洋爭逐與勢力擴張。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中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英國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也就是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日不落帝國鼎盛時期,曾占領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及四分之一的人口,總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是一連串的殺伐、侵佔、掠奪、榨取及高壓統治。從來作為全球第一的中國,也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南京條約》,並因此步入了國運的下行道達一百多年,割讓香港成英國殖民地,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連串國恥的開端。在英國為首的一眾帝國主義侵凌下,中國的大量財物珍寶被掠奪到海外,一大部分成為如今英、美、法各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
19世紀下半葉,英國運勢開始下行,1890年前後,其GDP被美國超過,20世紀先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元氣大傷,殖民地紛紛獨立,來自海外的滋養斷絕,更加速英國的下行之勢。1982年柴契爾雖打贏了跟阿根廷的福克蘭島之戰,但應是帝國邁向末途的迴光返照;1997年的香港回歸,折射的正是中、英兩國運勢的翻轉。2020年英國脫歐,英鎊持續貶值,如今蘇格蘭明年公投脫英,北愛爾蘭及威爾斯也可能跟進,如果一一成功,那麼曾經輝煌一時的大英帝國就將回歸到500年前(1535年)的英格蘭王國,完成一個「歷史的大輪迴」。
英國絕非孤例,接下來談談日本。
貳、日本:果真「失落了30年」
根據最新資料,如按一美元兌140日圓計算,今(2022)年日本名目GDP估計將低於四兆美元,這是自1992年以來,時隔30年首度低於四兆美元,所謂「失落了30年」誠不虛也。
猶記得上世紀1980年代,哈佛大學傅高義以《日本第一》一書洛陽紙貴,擦亮了日本經濟的金字招牌,也振奮了全日本直追美國的雄心壯志。一時間,研究日本為什麼第一幾乎成了全球的顯學,日本企業的零庫存、政府的文官體制、勞資關係中的終身雇用制、婦女在家庭中的專職角色等等,從不同角度,翻箱倒櫃地找出各個題目寫論文、出專書。然而,曾幾何時,自1991年樓市、股市大泡沫破滅後,日本所有指標均開始下行,一開始,感慨或擔心會失落10年;一幌,是失落20年;現在,是真的失落了30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會再失落下去嗎?到底將伊於胡底?恐怕那些當年的日本研究專家甚至包括傅高義教授都未必答得上來,因為,這是一個攸關歷史發展邏輯與歷史輪迴的課題,超越了他們的專業與視野。
我曾指出,1980年代贏得「日本第一」美譽的日本輝煌時代,之所以輝煌,其原因必須上溯自19世紀中葉的明治維新及從甲午戰爭後歷次掠奪自中國的巨大財富,及二戰後受惠於韓戰及越戰等特殊紅利與機緣,這些紅利與機緣的貢獻隨著時間而逐漸消融,及更重要的是中國已開始向歷史大回歸了(見後文),日本運勢之持續下行因此是邏輯的必然。
這其中,明治維新是日本本身的改革與上進,在此不論;甲午戰後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國對日本的賠款為白銀兩億三千萬兩,這相當於清政府年度財政收入的四倍,日本年財政收入的幾十倍。日本得此不義之財,大力推動各種設施,發展工業、興辦教育、擴充軍備,變身為現代化強國,再侵略中國,大肆掠奪中國資源(尤其是中國東北),這才是所謂「日本第一」的深層次源頭,所謂的日本研究專家何曾看到了此處。
再者,日本二戰後的表現,也跟當時中國自我封閉搞計畫經濟有關。如今隨著掠奪中國的紅利逐漸消蝕,又開始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所有顯赫一時的日本產業逐一被中國取代,再加上人口老化及人口規模的萎縮,日本運勢之持續下行恐非以30年或50年為止境,或將進一步朝1868年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歷史主旋律繼續回歸下去。
英國朝500年前回歸,日本朝150年前回歸,接下來要談的俄羅斯,則將朝俄國的300年前回歸。
參、俄羅斯:向彼得大帝時代回歸
俄羅斯的運勢現在似乎在下行之中,但它在上個世紀及上上個世紀曾經輝煌過。
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在上個世紀的1950-1960年代國力臻於顛峰: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上太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震撼了全球,特別是美國,此一刺激被美國稱為「史普尼克時間」;1960年代,經濟表現出色的蘇聯,GDP曾一度追近到相當於美國GDP的60%以上。但也跟日本一樣,其所以輝煌除了有其本身的條件外也源自於許多偶然因素,包括趁中國清末國勢日微之際對中國領土及資源(1858年璦琿條約及其後之中俄北京條約,大約共10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掠奪,以及二戰結束前(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第一時間即派軍進入中國東北,對中國東北產業與資源的大肆搜刮……這些非常態因素對蘇聯的紅利效應,一方面也與時俱減,一方面在其錯誤的計畫經濟體制下快速消融,國力終告不支,導致解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近20年來經普京的強勢領導,元氣雖略見恢復,但其加速弱化的工業實力,及經濟僅能依賴能源與糧食的畸形體質,再加上人口的老化及規模的萎縮,均將加速其運勢的下行。隨著美國率領一眾西方國家的打壓及中國的強勢崛起,俄羅斯走向進一步的裂解及萎縮,並朝向其在18世紀初彼得大帝前的歷史回歸;看來也是大概率的趨勢。
傳統上政治中心一直放在歐洲,而且在心態上又自我歸屬於歐洲的斯拉夫人,對於鞭長莫及,人口又過於稀薄的遠東地區心懷擔憂,可以想像。但當年(1689)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暫時阻止了沙俄的東擴,以及大約170年後(1858年)中俄又簽訂了喪失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及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共管)之《璦琿條約》,折射的也正是當時中、俄從清康熙到清咸豐相對國家綜合實力的消長。以古鑑今,隨著中、俄在21世紀綜合國力的消長,古為鮮卑後為西伯利亞,已被俄國控制了四個世紀的大北亞地區,未來歸屬如何,從歷史長河及歷史發展的邏輯來看,想必也是一個有趣的懸念。不管具體如何發展,這些基本也都吻合21世紀歷史大回歸的主旋律。
肆、歐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與一般國家比較,歐洲「回歸」現象的周期明顯較短。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努力了半個世紀好不容易搭起的歐盟框架,本來就是一個先天條件不良,後天又錯誤擴張的虛弱之軀。
先天條件不良指的是雖然統一了貨幣卻未能統一財政,這就注定在邏輯上難以避免歐債危機的爆發,並因此種下內部的心結與矛盾。後天,為了享受規模擴大的經濟與效益,持續擴容,納入了更多在歷史背景、地緣利益及意識型態存在明顯差異的成員,這些歧異,隨時可能因個別事件突顯出來而形成矛盾衝突,俄烏戰爭及由此引發的北溪管道被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往往又成了被美國介入的機會,對歐盟的整合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及潛在的威脅。
更不幸的是,作為美國的盟友,是要為美國利益服務的,美、俄在烏克蘭的博弈,不僅是烏克蘭甚至是整個歐洲,在必要時都可以成為美國用來對耗俄羅斯的工具或犧牲品。長此以往,這樣的現象存在或發展下去,出現更多國家「脫歐」,並非不可想像。
但就算是「合久必分」,分了之後的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恐怕也難以回到1970年代構建「G7」的煇煌時刻了,畢竟更大的形勢是在「東升西降」。
伍、美國:霸權將成為美麗的回憶
至於美國,美國會不會從「美利堅合眾國」變成「美利堅分眾國」,還不好說,但我一早說的,美國運勢在2000年的新舊世紀之交達於顛峰,之後將持續下行而且不易逆轉的大形勢,看來已幾乎是板上釘釘的大趨勢了。基本判斷的邏輯是讓美國百年成霸的五大實力(惡實力、軟實力、硬實力、險實力、虛實力)全都已開始鬆動;霸權基礎鬆動,霸業維持當然不易。上世紀1990年代,美國「周天子號令天下,誰敢不從」的時代早已一去而難以復返。
但美國的霸權危機,更大的挑戰是「既生瑜,何生亮」,本來以美國五大實力的雄厚本錢,即使實力開始弱化,逆勢下行,但就像李光耀說的,「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問題出在正好面對了中國的崛興。在過去一個世紀對付一眾老二全都得心應手的美國,總以為中國這個新老二就像英國、德國、日本、納粹德國和蘇聯一樣,三兩下就可以搞定,出乎意料之外,從歐巴馬的重返亞太到川普的印太戰略再到拜登的合縱連橫打群架,似乎全奈何不了這個從來在西方眼中曾被它們長期欺凌的貧窮弱國,更可怕的是,下手越重,中國反彈的力道越大,以至於到了現在,美國已不惜採取自殘也就是「脫鉤」的兩敗俱傷的手段來對付中國了,美國賭的是它的本錢厚,兩敗俱傷在把中國搞垮之後它還能苟活。但美國此一賭法風險極大,對美國極為不利,因為拚下去未必能拚倒中國,反而會更加速美國的下行。美國此番博弈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它不瞭解中國,更不瞭解歷史,尤其不瞭解中國歷史,在許多美國及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可能還是1840年之後國勢衰微一再被西方欺凌的落後貧弱的中國,所以面對中國的崛起,總以為靠的是剽竊,最多是一種偶然,殊不知當代中國的崛起同時也是一種復興,是一種邁向復興的崛起;換言之,其實是一種回歸——一種向人類歷史長河中中國始終位居世界前沿甚至第一的主旋律回歸。
陸、中國:向全球第一回歸
與幾乎所有國家歷史回歸相似而又不相同的是中國。中國也在回歸之中,中國的回歸是走出近代衰敗的陰影,向1840年之前中國始終第一的方向回歸,此一回歸是建立在中國固有之生產力、競爭力、創新力、科技力獲得了重新釋放,再加上前未曾有,卻因中國共產黨執政帶來的組織力的邏輯之上,不但直追漢唐,甚至還可能超越漢唐。
中國的民族性兼具勤奮、刻苦耐勞、聰敏及對財富追求的積極(全人類同時具有此條件的民族罕見,甚至絕無僅有),這樣的民族性在中國歷史長期基本均為市場經濟加私有產權的體制環境中,生產力與競爭力之強是沒有任何懸念的;所以兩、三千年歷史中,除了天災、人禍(政局),中國人都能過上小康日子,GDP位居世界前沿自無足為異。
至於創新力、科技力,在大秦一統天下前亦是世界第一。秦焚書坑儒,漢獨尊儒術再到隋唐開科八股取士後,開始受到束縛壓抑,終於在明、清之後明顯落後於西方。直到近代清末1905年取消科舉,1919年五四運動重新認識並擁抱科學之後才重新扭轉,民國時期已人才輩出,改革開放與全球化接軌後更是奮起直追,目前已穩居世界前沿。
也是由於民族性,中國社會一向一盤散沙,但這個幾乎無藥可醫的民族病卻在天下最擅長調動組織力的中國共產黨治理下獲得了根本性的矯正。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當代中國的復興還不止於直追漢唐,甚至還將超越漢唐的邏輯理據。
中國之朝向從來世界第一的歷史主旋律回歸,必將是人類21世紀最頭等之大事。
柒、四小龍:從歷史的偶然回歸必然
最後,也簡單一談在20世紀也曾閃耀發光的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
台灣曾位取四小龍之首,但現已淪為四小龍之末,就人均GDP而言,大約也已「失落了20或甚至30年」。年長一輩的台灣居民多不勝唏噓,其實大家都不瞭解上世紀自1960年代至1990年代的大約30、40年的美好歲月,說到底,更多的是因為「歷史的偶然」。
台灣所謂奇蹟的偶然因素有三:1.1950年韓戰爆發,導致台灣能偏安數十年,並獲得美國援助;2.一大批大陸菁英來台,在朝者進行卓越治理,在野者經營企業,服務教育;3.適逢大陸封閉,搞計畫經濟和文革。這三大因素近年均已消失或改變,台灣之逐漸回歸平常歲月,也是邏輯之必然。
韓國也有所謂的「奇蹟」,一如在它之前的日本。韓國的歷史偶然有美國提供的安全與援助,以及與台灣類似,即中國大陸的封閉與沉睡。隨著中國快速崛起,韓國諸多優勢正在或將為中國取代,淡出曾有的絢爛,走向回歸也在情理之中。
香港從戰後初期的一個落後經蛻變成「東方之珠」,其歷史偶然有1949年之後自大陸流入的大量資金與人才,因大陸封閉而形成的轉口貿易,及大陸崛起之後壯大的金融中心。如今時移勢易,所有形勢多將逐漸翻轉,也在回歸常態之中,但香港畢竟有全球最具活力的中國經濟為依託,只要管理得當,仍可維持一定程度榮景。
新加坡的歷史偶然是:1.全球化大海運時代的到來,讓麻六甲海峽奇貨可居;2.李光耀的出色領導與治理;3.以華人為主的人口結構。今後從長期看,前兩個因素將逐漸淡化,亦有隱憂,但畢竟過去半個世紀基礎打得紮實,回歸速度相對緩慢,程度也相對不太明顯。
總的來講,四小龍之成為明日黃花,在中國崛興背景烘照下,應無懸念。
天下分合,盛衰起伏,都有歷史的邏輯與規律,但高度集中在一個世紀,畢竟罕見;而且,當一眾國家或地區都在朝過去的平淡回歸的時候,獨有中國,是在朝歷史的盛世回歸,旁證的已不只是百年,甚至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了。◆
社論
中共廿大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紀念創辦人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