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式現代化」
解讀「中國式現代化」
10月16日中共廿大在北京召開,這是未來五年在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中共領導下如何帶領全體人民建造國家的最重要的政治性會議。習近平這次「政治報告」可謂全方位式的政治報告,中心任務是「政治報告」第三節「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清楚交代中共未來五年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此話有兩個重點:其一是未來中共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便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即中共建政(1949-2049)一百年,所要奮鬥的目標而努力推進。習近平的政治任務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局。這是關鍵階段,因為有良好準備策劃的開局預設了成功實現的條件。其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構途徑與模式是「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在中共廿大上說,從現在起要用「中國式現代化」把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裡有三個概念有待剖析:一是現代化,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是中國式現代化。
1.「現代化」
「現代化」(Modernization)初現在西方,通指「人類透過彼此合作來迅速擴大對自然的控制」(D. A. Rustow)。再說清楚點:「現代化是有系統地、持續不斷地、有目標地運用人類的各種能力,合理地控制人類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以達到人類的各種目的。」(霍爾〔J. Hall〕)不論是羅斯陶或霍爾的釋義,都指人類利用自然科學為手段控制自然,促進社會文明加速前進。
通常西方學者給「現代化」下定義,不外二種途徑:一是「二分法」(D. Jipps),把現代化視為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另一是「模式變項法」(T. Parsons),把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做轉變的過程分成許多變項加以觀察,如個人社會地位由特殊主義向成就主義轉變;社會彌散一體向社會流動分殊轉型等皆是。更有人把現代化直接等同於工業化或合理化(W. Moore,M. Weber)。
杭亭頓(S. P. Huntington)將「現代化」過程歸納如下:是一個革命過程、複雜過程、有系統的過程、全球性過程、長期且有階段過程、同質過程(如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逆的進步過程(如由窮而富、由弱而強)。可見現代化過程就是人類文明由傳統進入現代的動態發展過程。「現代化」不可免,不同的在於途徑與模式而已。
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現代化」早在150年前滿清末葉便出現,具體原因是外來衝擊導致「現代性」在社會內部傳播和滲透,亦即西方列強侵凌中國,先是社會士紳進行政治動員,聯名上書要求清廷進行改革,接著官方被迫變法圖強,以圖「保民」、「保種」、「保國」。當時不論思想觀念或是具體作為都將重點放在器物、科技層次,因為當時中國的不如人處主要是科技不如人,落後於工業革命後國力突飛猛進的西方國家。如果說歐美國家的現代化是內因造成的「變革類型」,則中國的現代化是「回應變革類型」,即中國近代的現代化是外因論,因外部的「挑戰」須「回應」而做的「轉變」。
2.「社會主義現代化」
馬克思著作中有大量文字談歐洲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問題,也談到東方落後國家須以西歐先進國家工業化作為己身欲圖現代化的一面「鏡子」。但有關「社會主義現代化」,除了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帶來工人階級以無產階級革命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外,至於改變社會性質後以社會主義基礎與體制建構現代化國家一事,較少系統性發揮。
到了列寧「十月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後,「社會主義現代化」才由馬克思有關「現代化」的語言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之實際。然而列寧去世太早,真正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得有具體成就的是史達林,他將「社會主義現代化」解讀為「無產階級專政+工業化」。「無產階級專政」涵蓋社會主義最新體制的建立,「工業化」代表科技現代化與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創新,史達林統治時期的蘇聯以重工業及科技高度發展著稱,基於此蘇聯能與美國抗衡,形成冷戰格局。
3.「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曲折的。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上是挪用「史達林模式」,這叫走「俄國道路」,今日中國的重工業基礎,與建國初期用「史達林模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分。然而新中國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生產力落後,封建殘餘根深蒂固,科學、文化水平低下,發展不平衡,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改造」後只好以「三面紅旗」為途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學者稱之為「毛澤東模式」,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原初模式。
近代真正懂得「現代化」真義的是孫中山先生,他首先主張中國要採取「開放主義」,其次強調要學習借鑑歐美經驗,但須「獨立自主」,按照「中國發展的實際需要,走自己的道路」,讓中國實現現代化。
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的說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政治工程師鄧小平如此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還有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們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模式」。
習近平這次在中共廿大用「中國式現代化」邏輯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方面是對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念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是面對最近30年來「現代化」理論的發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構與要求下,依照當代中國發展之實際需要,必須對「中國式現代化」新增理論內涵和實踐面向。
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習近平在廿大「報告」中指出:
1.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2.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3.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協調的現代化。4.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5.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由此可看出廿大結束後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多元並蓄,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方位現代化。以人口論,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當然不能等同於人口只有560萬的新加坡現代化。美國是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最徹底國家,但美國是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下無階級差別的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內涵之一工業化,旨在使社會脫貧致富,共同富裕是現代化的最高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走的是心物合一相互協調的現代化,這是現代化價值目標的最高追求。現代化起始點是人用科學對自然的控制,今日科技現代化已將人類送上月球,但工業化已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汙染至摧毀地步,這不是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才是最新現代化。全球化下的現代化是將全世界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世界各國應和平發展,創造雙贏,更主張全球治理,世界各國要相互調適目標,共同解決衝突,協商合作管理全球性事務,從而建構和平發展的世界新秩序,取代衝突對抗的世界舊秩序,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表徵,不同於西方霸權下的全球化。
「中國式現代化」已具體化約為「中國模式」,已成東亞現代化的主流模式,過去學界將注意力放在亞洲「四小龍」的現代化,尤其「新加坡模式」。最近十年來,「中國模式」在現代化理論上以「典範轉換」姿態出現,這麼重要的範式轉換,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中國只說「僅作參考」的選項。中國既不輸出「革命」,也不輸出「模式」,正好說明「中國式現代化」只是現代化理論模式的一種,不把「現代化」一元化。
「習近平模式」下的「中國式現代化」,依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合中國最新發展實際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此一模式不在突出習近平個人,只在表徵「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已步入新階段,因「新的中國實際」亟待用「現代化」邏輯加以解決,這樣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性,更有「中國特色」的國情,從「現代化」最新理論概念上而言,稱它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新發展階段應是合理的解讀。此一最新階段的現代化,內中滲透深度與廣度合一的「現代性」,近程是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遠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準備,習近平在中共廿大會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論
中共廿大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紀念創辦人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