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觀察」總失真說起
從「中國觀察」總失真說起
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其社會變遷和政治發展的未來方向,總是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尤其是每當內部出現政情不穩、社會動盪的跡象時,稍有風吹草動,以西方主流媒體和學界為核心的一些「中國觀察家」往往積極表態,頻加預測。
然而,無論是「中國即將民主化」的樂觀預期,還是「中國即將崩潰」的悲劇預言,至今皆尚未實現。反而成了他們極力宣揚脫離現實的敘事,於是引發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但當期待幻滅後又總能自圓其說,找台階下。
不過,將失敗歸咎於中共「威權韌性」,或怪罪人民「不夠覺醒」,又不是真正在反省,徒留「大業未竟」的沮喪失落,在海內外同溫層之間徒呼負負。最終在一陣喧囂後沉寂半晌,過不了多久又捲土重來。從「八九民運」到近期「白紙運動」,幾十年間,不斷見證類似「預言」。
對中國的觀察屢屢脫離現實,卻又屢敗摃龜,樂此不疲,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差,可謂偏差到了一種宗教信仰。一些比較深刻的反思早已敏銳指出,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偏執,其實有著意識型態的深層根源。
多數西方觀察家認識中國的前提,是一套在冷戰對抗過程中逐漸發展成型,以自由主義價值觀作為基礎的身分認同和話語體系。其中,自由是人類社會最值得追求的價值,而西式民主是當代最優越的政治制度,則是隱而不宣的共識。1980年代末知識界盛行的現代化理論就乘載著此一信念,其核心命題便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帶來政治的開放和民主化」,此說影響西方的觀察視角相當深遠。
原先外界對於中國即將民主化的前景極度樂觀,「天安門事件」的發生粉碎了這個想像,震驚之餘又陷入中國將走回頭路的極度悲觀。卻沒想到「南巡講話」後,隨之而來的是更大幅度的開放,又再度跌破眾人眼鏡。往後幾十年間甚囂塵上的「崩潰論」,反映的就是這種集體挫敗感。
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導總是充滿情緒性,這可以理解。畢竟,如果全人類都應該服膺於自由主義價值,那當然中國也不例外。結果中國卻遲遲不像西方那樣民主化,這等於是對他們信仰的嚴重否定和挑戰。西方觀察家於是急於扮演布道者的角色,來促成中國內部的政治變化,由此證明自身體制仍然優越。等而下之的,就只求說服自己的信眾,而不顧中國內部複雜多變的實際情況。
例如之前大陸各地出現民眾抗爭,源於對防疫政策的不滿,而且各地群眾的訴求也有所不同。有悼念烏魯木齊的集會、有反對核酸的,也有反對居委會無理封控的。但西方媒體卻集中關注少部分學生群體的活動,並放大他們的政治訴求,將之描述為民主運動,甚至以「白紙革命」稱之。這代表他們所想定的觀眾,主要不是大陸人民,而是早已相信這套敘事的西方或海外受眾。
且看事件發生之初,西媒極力呈現出抗爭遍地開花的景象,似乎意在鼓動官民衝突。但當中共順勢而為加速鬆綁時,卻又強調全面開放將造成多少死亡。顯見他們在意的不是防疫解封,而是透過傳播負面的中國形象和敘事,來投射自己對中國的陰暗想像和渴望發生的變局。立場如此偏頗,早被看穿僅為自我滿足,從不在意中國會因放開清零政策會死多少人。
長期以來跟風表態不落人後的台灣政界與主流媒體,這次當然也沒有缺席。只不過在表面臨摹西方話語之外,持不同政治立場者各自的有不同動機。有人是想趁機突顯兩岸差異,影射兩岸互不隸屬。有些則是幸災樂禍,剛好轉移敗選後低落的情緒。還有人特別積極,認為可以藉機洗刷「親共」的「汙名」。
無論他們之間看似如何分歧,但在不顧實情,只想以預設立場的偏頗敘事來自我滿足的風格方面,卻又不謀而合。而面對大陸時老愛自居「民主導師」,以道德優越姿態自慰,甚至比西方主流媒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或許,言必稱民主,反映的不是「歷史終結」的從容和自信,而是面對自身民主已然千瘡百孔時的無奈,幻想著把中國大陸一起拖下水的畫面。到頭來還沒拖中國大陸下水自己的政權與心理都崩潰了 ?◆
社論
拜登纏鬥中俄
中國與世界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