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合一」選舉後兩岸關係走向
台灣「九合一」選舉後兩岸關係走向
台灣政局的演變,對兩岸交流互動不同的認知,深深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致呈現詭譎多變、起伏波動的狀況。
馬英九時期,兩岸兩會達致23項協議和2項共識,加上經貿互動和民間交流,兩岸人民增進了彼此間的瞭解,營建了融合的氛圍。然而,蔡英文政府不願意承認蘊含「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並屢屢撥動台灣社會「仇中」的意識,不僅使兩岸達致的經貿協議難以執行,阻斷了兩岸政經整合的順利推展,並且斷絕了民間交流,導致兩岸社會融合難以為繼。 外在因素方面,美國「切香腸」式地悖離「一中原則」,不斷撩撥民進黨衝撞台海危機的底線,以致兩岸關係陷入高度地緣政治風險中,使台灣民眾深感不安和恐懼。去(2022)年11月26日台灣「九合一」選舉,和12月18日嘉義市長選舉,民進黨慘敗反映出民眾對蔡英文政府不滿,另方面也是選民對緊張的兩岸關係微妙的投射,不過,在民進黨執政兩岸緊張關係難以緩解的形勢下,如何推進兩岸社會經濟融合發展,仍然必須依賴民間的交流互動,而學界更應為兩岸和平發展提出可行性並切合實際的構思,作為兩岸社經融合的參考。
一、「抗中」掩飾台灣社會沉淪墮落
經濟循環變動一向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特徵。隨著政治變動所產生的經濟循環變動,一般稱之為政治景氣循環,而政治-經濟模式便是用來研究一個社會中政治和經濟部門的交互影響,其中,尤以選民和政府的關係為主。其基本概念,乃在於政府運用政策工具來改善經濟情況,而選民則依此評定政府經濟執行的績效。一方面,一個政府繼續掌握政權的機會,決定於選民對其經濟績效的反映,另方面,政府則致力於經濟的執行,以求能繼續掌握政權,並將經濟政策的執行達最大的效用。
但是此種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也可能在選舉中受到某種意識型態的干擾而出現扭曲的現象。以美國為例,老布希總統在波斯灣戰爭成功擊敗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不久,蘇聯解體,冷戰告終,美國軍事力量和世界警察的國際地位得以確立。然而,因國內經濟問題,老布希於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敗給克林頓,謀求連任失敗,經濟問題是關鍵所在。不過,去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拜登政府正面臨經濟成長下滑、通貨膨脹高漲,聲勢低迷的窘境。一般認為,共和黨將取得勝選,而呈現「紅潮遍布」的預期,然選舉結果拜登政府並未跛腳,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前總統川普在選前預告將再度出選2024年美國總統,在美國正因川普而呈現社會分裂的情勢下,此一舉措激發了民主黨的選民投票意願以致選舉結果超乎預期。
在台灣,從過往的選舉形勢看來,主權認同與民生經濟一直是選舉兩大訴求,並且出現往復擺盪現象。由於2016年蔡英文就任以來,執政績效不彰,而一例一休、年金改革、黨產問題、東廠事件、同婚議題和貪腐分贓情事等引發爭議,並造成社會不滿,另外兩岸關係陷入僵局,陸客來台銳減,對台灣「庶民經濟」造成相當的影響,以致2018年11月「九合一」選舉,韓國瑜提出「貨出去、錢進來、高雄發大財」的口號,帶動「韓流」的熱潮,國民黨贏得15個縣市,但是事隔一年多的2020年,國民黨在大選中卻遭到嚴重的挫敗,原因何在?
從上次選舉過程,國民黨從初選提名制度的反覆便潛藏「不團結」的種子,而不分區立委名單引發社會不良觀感,再加上韓國瑜就任市長三個月便參與大選的誠信問題和屢屢失言引發的爭議,普遍不受中間選民認同。但是更重要的是,2019年1月2日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立即成為民進黨反中反藍的議題。隨後,歷時六個月的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更增添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制」,並提出「芒果乾」(亡國感)議題的柴火,使國民黨圖藉蔡政府政績不彰的「經濟牌」議題被淹沒了,而民進黨提出維護主權的「主權牌」成為選民關注的焦點,並把國民黨支持「九二共識」加以抹紅,造成台灣社會對立,以爭取「本土意識」選民的支持。
二、民進黨慘敗反映民眾對蔡政府不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並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造成鉅大衝擊,台灣亦難以倖免,失業率高攀,所得分配兩極化,人民生活困苦,儘管海島地型的台灣在管控疫情較為容易,但是蔡政府從口罩的發放和購買、疫苗的籌備等均荒腔走板,使社會大眾處於高度恐慌和不安之境,同時以稅金護航本土高端疫苗,以及為刺激消費要求民眾支付1,000元以領取「三倍券」高達200億元資金走向,均未做出明確交待,以致累積相當的民怨。蔡政府究竟是政治嗅覺渾鈍,抑或是蠻橫傲慢執政,竟然視若無睹,原因何在?
「仇中、排中、抗中」一直是民進黨政經決策的重要思維。在人命關天,台灣民眾最需要疫苗的時刻,蔡政府拒絕大陸捐贈口罩,不允許民間企業、宗教團體購買由大陸企業代理的「大中華區」國外疫苗的進口,甚至不允許台灣的陸配子女回台就學,這些違背人性的種種不當作為,早已引起民眾反感。猶有進者,在此一期間配合美國亞太戰略,甘願擔任美國的馬前卒,在軍事和政治領域扮演「抗中」積極角色,使台灣陷入地緣政治風險中,瀰漫兩岸兵凶戰危氛圍,具體政策措施是由募兵改為徵兵、役期延長,令每個家庭和年輕人不安。
除此之外,在選舉期間又爆發柬埔寨求職詐騙、槍擊、警紀等治安和警政事件,再加上候選人學位論文及工程缺失和貪腐疑案,更對蔡政府執政能力和誠信造成重大挫傷。
去年11月26日「九合一」選舉基本上屬於地方層級的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取決於執政黨的執政績效,及各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及對地方建設良窳感受程度。就整體形勢而論,蔡政府政績不良已引來諸多批評。從選舉議題來看,蔡政府依然故伎重施,仍藉「抗中」的訴求來掩飾包括高端疫苗、工程弊案等種種貪腐劣績。選前,蔡英文在輔選過程中一再強調,「這次選舉會決定我們要向世界傳遞什麼樣的訊息」、「民進黨若選不好,國際可能覺得台灣人是不是改變主意了」、「大家的一票,決定國際會不會持續支持台灣,也決定世界怎麼看台灣人的選擇」,把地方選舉無限上綱到國家安全和國際層級,很顯然的,在蔡政府心目中個人與政黨利益絕對凌駕台灣整體利益和人民福祉,但此次地方選舉,除台灣民眾覺醒掀起「討厭民進黨」外,主要還有如下的特點:
1.「抗中保台」訴求未發生作用:選民對民進黨「抗中保台」、「抹紅」策略不屑一顧,這固然有地方屬性選舉向來與國家認同、統獨問題脫鉤的原因,另方面沒有「反送中」、「台灣方案」等議題可操作,再加上民眾對民進黨屢屢操作此一議題已相當麻木,其邊際效應遽減而未能發生作用。
2.兩岸和平是台灣民眾心願:「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代理人戰爭,令台灣民眾不安,而選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來台,悖離「一中原則」底線,引發兩岸關係緊張。為因應可能的戰爭,蔡政府考慮延長兵役役期,在基本上是反戰的台灣社會,引發普遍憂慮,唯恐「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這是民進黨流失眾多年輕選票的重要因素。
3.選票反映兩岸交流中斷對社會經濟的衝擊:此次選舉被認為是綠營鐵板的台南市和屏東縣,民進黨候選人均以較過往不同的微小差距「慘勝」,顯現出沒有永遠的鐵票區,台灣民心思變,主政者無視於人民對經濟的渴望,輕忽人民生活的真正需要,這固然有整體大環境的影響,而兩岸交流中斷對服務業、農業、漁業的衝擊,蔡政府無所作為也反映在這兩個農漁業縣市的選票上。
三、「倚美抗中」的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中國政經崛起及對國際社會日增的影響力,長期以來美國便把中國視為戰略上的競爭對手,近年來更把中國視為「國際秩序的破壞者」、「國際規範的挑戰者」,而甘願為拜登政府「抗中」馬前卒的蔡政府積極配合演出。蔡英文把「九合一」地方選舉拉高到「國際層次」,要讓國際社會看看「台灣人是不是改變主意了」,此一把地方選舉打成一場對她「不信任投票」的政治操作,選舉結果台灣人確實改變主意了,蔡英文已失去台灣人民的信任。
去年以來,在美中競逐下台灣已成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因而「九合一」選舉受到更多國際關注。在選後的11月29日「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舉行記者會表示,避免戰爭是所有決策者、政治人物等的共同責任,所有人都應該全力避免像俄烏戰爭這類憾事發生,但是孫曉雅同時強調,美國對台軍售,就是要讓台灣有所需要的自我防衛能力,嚇阻戰爭與衝突發生。不過,從目前美國全球戰略方案看來,拜登政府究竟是要緩解台海緊張關係,還是要將台灣推向戰場,類似烏克蘭一樣,為美國擔任「抗中」的代理人戰爭,這是令台灣民眾最不安的。
去年10月12日,拜登政府發佈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其全球優先目標便是要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抑制俄羅斯,以致撩撥俄烏戰爭以期能拖垮俄羅斯。至於對中國,正如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所表示,「中國是唯一有意圖且越來越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美國競爭對手」、「美國對中國是尋求競爭,而非衝突,亦不尋求冷戰」,但是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背後,美國一直以資本主義和民主體制優越性的自我價值觀包裝美國統治集團自身利益,試圖藉圍堵及遏制中國科技發展來維繫其在全球政治、軍事和經貿的主導地位。
美國參議院於去年12月15日通過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將送至白宮等待總統拜登簽署。此一法案授權未來五年提供台灣高達100億美元的安全援助,並加速武器採購。法案也授權美國總統為台灣打造「區域應變軍備庫」,並給予如同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待遇,能優先取得美方「超額防衛物資」。
在圍堵策略方面,美國積極推動澳英美聯盟、重建更好世界、印太經濟架構以圍堵中國。在遏制中國經貿和科技發展方面,則提出《晶片和科學法案》、「晶片四方聯盟」、聯合歐洲盟友管制對中國的技術輸出,以及以各種政經手段強制外國企業增加或轉移至美國投資,以期重建美國的製造業。去年10月7日拜登政府更提出全面性對中國出口管制政策,除管制先進運算、超級電腦、半導體產品及設備對中國的出口外,並限制美國公民、綠卡持有者、美國境內任何人、任何公司「支援」中國半導體製造的「開發」或「生產」,將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從過去針對若干單一企業轉向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拜登政府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在全球分工居重要地位的台灣亦帶來相當的衝擊。去年12月7日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辦「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同時宣佈將把在美國投資金額由120億美元提高到400億美元,並往先進製程發展。拜登表示,「美國將重回全球製造龍頭地位」,並被視為任內重大政績。台積電赴美投資立即引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去台化」的疑慮和爭議,而拜登政府「劫持」台積電赴美投資背後可能存在諸多「政治交易」,定然會給蔡英文政府在政治層面和軍售方面的回報,這將給兩岸關係發展增添新的不可預期變數。
四、當前兩岸社經融合的特點和作為
中共「廿大」揭示了國家統一和對台政策的原則、方針和政策,而台灣「九合一」選舉反映出台灣民眾「反戰爭、求和平」的心聲。在此一形勢下當前兩岸關係互動和社會經濟融合發展應會呈現如下的特點和應有作為:
1.中共「廿大」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同時必須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來推進同台灣各黨派、界別、階層人士開展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則是當前兩岸緊迫的重要工作。
2.「九合一」選舉反映出台灣多數民眾已經對法理台獨、抗中、捲入美中爭端的後果心裡有數,但是今(2023)年台灣又進入大選年的時刻,依目前形勢看來,「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將出線成為民進黨的候選人,國家認同和統獨意識型態又將帶來台灣社會經濟的混亂,不利於兩岸交流互動關係的推展。
3.儘管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習近平和拜登面對面會談,中美雙方關係的「護欄」終於成形,「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成為中國對美國劃好的「紅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也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但華府藉維護國際秩序和規範以維護自身利益的全球戰略不會改變,仍將持續打壓和遏制中國的發展,而民進黨政府仍將「倚美抗中」,這將難以緩和兩岸政治緊張關係。
4.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準官方」對話難啟,兩岸政治糾結難以化解,因此在推進兩岸社會經濟融合發展政策上,基本上仍將是大陸方面在「可操之在己」的情況繼續推行諸如惠台31條(2018年2月28日)、惠台26條(2019年11月4日)、惠台11條(2020年5月15日)等措施,但是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如何進一步具體落實,則是當務之急。
5.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及美國川普和拜登政府掀起對中國貿易戰科技戰,再加上美國撩撥俄烏戰爭,導致普遍通貨膨脹,資金外溢,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整,對兩岸經濟和產業帶來鉅大衝擊,兩岸可以透過台灣民間團體進行溝通、合作,以因應此一重大變局。
6.為求化解兩岸間的政治分歧,有關兩岸政治和經濟整合的構思早已是學界討論的熱門議題。一般認為,透過經貿交流合作和社會融合建立兩岸間的政治互信,是緩解兩岸對立的最佳途徑。習近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也是為解決兩岸制度差異和政治分歧的構思。兩岸學界當針對「台灣方案」進行研析,並提出初步方案以供各界參考。◆
社論
拜登纏鬥中俄
中國與世界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