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典範意義

從人類的文明進化說起

石齊平
(作者為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員)


2022年10月16日舉行的中共廿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政治報告中提出的最受各方關注的概念之一就是「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在報告中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還將「中國式現代化」定位為中共「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並且「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至於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涵,習近平在報告中指出了五大重點:1.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2.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3.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互相協調的現代化;4.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5.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共總書記及中國領導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定位、使命,及對未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可以作出的巨大貢獻作了如此鄭重充分的表述,應是中共對於一再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一次最具體的表現。值得關注而又令人好奇的是:1.中共與中國的自信從何而來?2.「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理論與價值又是什麼?3.為何又能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這其中又包括了另一個課題: 4.「中國式現代化」vs.「西方式現代化」的異同?

壹、「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信從何而來

近代中國,打從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始,國運國勢即一路下行,在大約100年左右的下行過程中,中國人的自信幾乎喪失殆盡,以仰視的態度看待西方,卻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開始接觸與認識了「現代化」。

一、「現代化」的樸素含義

現代化,就字面瞭解,就是想要跟過去不一樣,但並非全部不一樣,而是好的保留,不好的加以改變、改善和改革。

先看西方。西方的現代化早於中國,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中,通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人權宣言及工業革命等,持續不斷地去神權、去封建、去霸權,同時釋放出生產力,將廣大群眾從落後、貧窮、愚昧、受剝削中解放出來。總的結果,從目前西方的表現看來,有相當成就,卻也有不足缺失之處。具體地說,成就主要體現在生產力、效率、創新之上,不足與缺失則普遍出現於財富的分配與貧富差距的惡化之上。更有甚者,由於資本的運作缺乏節制,不但導致無序擴張,甚至最終有如一頭怪獸,全面滲透,主導並控制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每一個領域,對國家的健康發展造成巨大傷害,往往難以扭轉。說到底,這正是目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面對的最深層的問題。

較之西方,中國的現代化晚了許多,而且還是在西方先一步現代化強大了之後,欺壓中國,被迫作出的反應。清末推動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君主立憲等,均難謂成功。1912年孫中山建立民國,引入共和概念;1919年五四運動,掀起全盤西化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爭,以及開始認識及擁抱「德先生」與「賽先生」,但也未見明顯效果,這一路走來可謂步履蹣跚,直到1949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對內反封建、反土豪劣紳、反官僚資本;對外反殖、反帝、反霸,讓中國廣大人民站起來了,取得相當成果;卻可惜也同時進入了三個誤區,即高純的公有體制、計畫經濟及閉關鎖國,使生產力與創新力受到全面禁錮,出現了(1981年中共第十一屆六中全會)「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決定換一條路走,以「改革」(改高純度之公有體制為混合所有體制,改計畫經濟為市場經濟)及「開放」(改閉關鎖國為走向開放與全球接軌)矯正三個誤區,被禁錮已久的生產力及創新力立馬得到了巨大釋放,不過30、40年功夫,GDP即超過了日本(2010年)直追美國;更難得的是,與此同時,還完成了精準扶貧,實現小康,邁向共同富裕;以及大力反腐,整頓吏治;還有恢復環境生態,力保青山綠水。對外則強調尊重各國主權,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國的主張正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與支持。

二、源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四個自信

「四個自信」是習近平在中共成立95週年(2016年)大會上提出的概念,它是在更早之際,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2012年)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之上的擴大。無論是「三個自信」或「四個自信」,都很難想像它能在更早的時候,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初,甚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就擁有的底氣,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持續「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在快要過河、或已過河即時上岸之際,驀然回首尚在河中載浮載沉包括一眾發達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猶自仍在浮沉摸索,甚至還不自知問題出在哪裡,自然而產生的感慨與領悟,並由而總結出中國自己應該是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現代化之路--這樣的「道路自信」,明顯地與理論、制度、文化甚至歷史有關,乃名之曰:「中國式現代化」。

貳、「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解讀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精髓

回想當初鄧小平決定「摸著石頭過河」時,也不是沒有方向的亂摸,鄧小平起碼在經濟、政治及社會三大方面分別指出了三個大方向:經濟方面是,「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方面是「穩定壓倒一切」;社會方面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把這三個大方向結合起來,具體的操作就是在市場經濟下,開放「非公」所有制,並且與國際市場互動,這一改革開放,使中國在當時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即相對低廉要素成本的國際競爭力,一下子發揮了出來,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使得宏觀上中國經由出口拉動帶動了經濟的強勁增長,在微觀上使得數以億計的群眾脫離了貧困,實現了小康。但與此同時,也由於一個勁兒的只關注投資、生產、出口、GDP,而相對忽視了貧富差距的拉大,環境生態的惡化及腐敗問題的益趨嚴重,所以在30年後的2010年,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已從1978年的第15位快速躍升至第2位,GDP總額也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的同時,由於前述因快速增長帶來的諸多問題,讓2012年上台執政的習近平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形勢與新挑戰。

很明顯,無論是貧富差距的拉大、環境生態的惡化、腐敗問題的嚴重乃至過於追求物質相對忽視精神文化的失調,均非一個致力追求活力、健康、和諧、美麗的社會所能容忍,因此在習近平執政以來,即先後提出「五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落實在具體政策上,即是全面反腐,整頓吏治;從精準扶貧到實現小康再到追求共同富裕;從強調「不以GDP論英雄」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等。從理論上歸納,從鄧小平到習近平,中國一直在探索的一條路,是既有「市場經濟」又有「社會主義」,換言之,就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講到這裡,必須指出一點,那就是中國很幸運,在「摸著石頭過河」,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走上市場經濟的同時,並沒有忘掉社會主義。說到底,就是社會主義從來就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型態的核心,只是如前所云,早前曾一度進入了高純度公有體制加計畫經濟的誤區,束縛了生產力及創新力,不得不換一條路。鄧小平換一條路,摸著石頭過河走上了市場經濟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立馬就活絡了起來,但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還在,才能以社會主義加市場經濟的「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將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矯正。也正由於有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及反思能力,才意識到經過了三、四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從「人民對物質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正是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最佳矯正。

簡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精髓與核心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強調一次,既有市場經濟,又有社會主義。

二、美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缺失

在此,正好可以把中國式現代化跟美國式現代化做一對照比較。

與中國式現代化比較,美國式現代化無疑也有它的優點,即更為成熟的市場經濟,這充分表現在它出色的生產力、創新力與競爭力之上。但無庸諱言,美國式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少嚴重的問題,如貧富差距惡化、槍枝毒品、種族歧視、政黨惡鬥及金權政治等。所有這些問題各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卻也有一個共同的病源,那就是「資本」。

美國號稱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當然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上有著出色的表現,卻在另一方面,由於資本的無限及無序擴張,憑藉著資本與生俱來的貪婪性、龔斷性甚至是掠奪性,資本延伸及蔓延到了幾乎每一個領域,從產業、金融、科技到醫藥、槍枝、毒品、軍工,甚至到文化、娛樂、媒體以及政黨與國會,無所不在,無所不深,甚至還將影響力延伸到國際,進行金融收割及發動戰爭。從這個意義上瞭解,美式現代化之下的美國資本主義,幾乎所有經濟、社會及至政治問題都無解,長期而言,這是美國最大危機,而美國之所以如此,應是跟美國這個高純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完全不存在「社會主義」有關。同樣是西方,美國跟一些西歐及北歐國家也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基本可以接受及包容社會主義,前者則不接受不包容甚至否定及敵視社會主義。

參、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解讀

中國式現代化很幸運地同時擁有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但有趣而關鍵的是,這種有別於美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特色,如何能在中國得到很好的運作,這一點,就不能不說跟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共產黨體制有關了。就此而言,中國共產黨的體制(與一般各國的政黨體制比較)具有三個特點:1.中央集權;2.長期規劃;3.政治專業化;以及一個基本信念。

所謂中國共產黨及其黨員的基本信念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而所謂「初心」,指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存此一心,就永遠可以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之間找到最佳的均衡點。但這樣的信念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體制下才能得到充分的運作與體現。

先談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重點在中央集權。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如果沒有中央集權及中央集權下的混合所有制(特別指國企),如何能將經濟發展的利益儘可能讓全國各地及全體人民所分享,實現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

其次,市場經濟的優點是優化資源配置及提高效率,缺點則是通常只重視短期利益及個人利益而難顧長期利益與公共利益,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整體規劃能力恰能補強此一弱點,當然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現。

至於政治專業化就更是中國共產黨的特色與強項了。中國黨政機構的各級官員十分重視長期的培訓與歷練,把政治工作視為高度專業,完全有別於一般西方政治的選舉文化,確保了執政及政策品質,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聯繫到政治現代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解讀

在近代中國運勢下行的過程中,曾有一段期間,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極度缺乏自信,所以才會有「全盤西化」的偏激主張。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讓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已逐漸恢復。中國開始發現中國文化與西方,尤其是盎撒文化比較,確實有不少相當特殊而又優質的部分,比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世界大同的和諧觀,天下主義的包容觀,父慈子孝的家庭觀,五倫八德的社會觀,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的奮鬥觀等。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厚實基礎之上,中國在對內強調和諧社會、共同富裕之餘,對外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共處五原則、一帶一路及世界和平、世界發展等倡議也就極其自然了,這乃是源自於文化自信的中國式現代化向外延展的部分。

伍、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解讀

習近平在廿大報告中說,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復興,就是重新恢復在歷史中曾經有過的光輝時代的意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般人立即想到的就是重現漢唐時代的光輝歲月。其實,根據相對客觀的史實,除了近代1840年之後的100多年,中華民族在人類3000年歷史中的前2800年,綜合表現或國力始終位居世界前沿甚至第一。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基本上始終都是市場經濟加民營經濟,這在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勤奮、刻苦耐勞、聰敏及追求財富的積極性)發揮下創造全球的最高財富不足為奇;中國歷史中有不少民不聊生的時代,不是因為天災(農業經濟最怕老天不給力)就是人禍水(史上昏庸皇帝不少),除此之外,百姓日子還是好過的。但有一條,沒有當代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和強大組織力,要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並非易事。所以,當代的「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從來就有之優越條件的歷史自信基礎之上,二方面又以天下主義的包容格局吸納了世界文明的諸多長處,三方面再加上中國共產黨的獨特治理能力,才能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作與充分發揮,因此我認為,直追漢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邏輯之必然,更大概率應是超越漢唐。

陸、人類文明進化的典範意義

就嚴格意義而言,人類現代化的歷史長則數百年,短則數十年,世界各國進展表現不一,但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能同時妥善兼顧快速發展與分配合理的國家幾乎百不得一。 西方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斯完全洞悉其中的道理與難處,所以在他出版《國富論》之前,先完成了一部《道德情操論》,世人多知前者而不知後者,事實也能證明,要靠道德來解決分配問題並不現實。馬克思之後,本世紀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2013年出版《21世紀資本論》,以大量數據證明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邏輯上必然導致分配惡化,但同樣提不出有效對策。從這個角度看,北歐式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迄今為止唯二的兩個還算成功的典範,雖然採取的模式不盡相同。

習近平在中共廿大指出,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同時,還應「規範財富積累機制」,並在稍早的2021年指示應研究「資本理論」,應該說,不但已看到問題的本質,甚至也觸及到了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如何進一步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以成就其在人類文明進化上的典範意義,值得世人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