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中媚日」的認知教育

從新版高中第一冊歷史課本說起

伍少俠
(高中歷史教師)


教育,是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施政項目,尤其是國民教育。除了打造「國強民富」的遠景之外,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即為塑造國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就此而言,觀看我們現行的高中歷史教育,既無應有的知識水平,更無「中國」、「華夏民族」之清楚敘述!以下試以現行高一歷史課本為據,簡要論述此一「亡國亂民」的教育亂象。

在所謂新教綱頒佈施行以來,本人在這一學期第二回任教高一。在此意識型態領軍的課綱之下,新版的歷史教科書,不但基本史實、重要觀點錯誤百出,更重要的是,為何水準如此的教科書,還能通過教科書審查會議、出版上市呢?以本人之前曾出任多年審查委員的經驗,其原因不外乎兩者:其一為「倉促審查,囫圇吞棗」,其二則為「不顧學術,全憑教條」。無論是哪一項,都說明了此回所謂的「新課本」品質之陳陋與低劣。若欲詳細陳述其種種缺失,恐耗費章節巨大,故本文即針對為害最深的高一第一冊,隨意舉一家版本(在「課綱」與「審查」的雙重威嚇之下,各家版本受「意識牢籠」之箝制皆深,內容大致相同)略舉數例,以證本人所言。(引文後標明此段資料所在教科書頁數。)

操弄一:「雙標」論述

此為本冊撰寫的「標準」手法之一,同樣一個措施,若是中國政府所為,就是傷害台灣人民;如係日本殖民政府所為,則是嘉惠台灣人民。由這個手法延伸出來的是曲意頌揚日本殖民政府,中傷污衊中國政府。先舉一「雙標」之例,之後再以「媚日」與「仇中」兩項為主,分別舉論之。

如林爽文事件後,清政府實行「番屯制」……原住民族土地流失更形嚴重……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推動「開山撫番」……嚴重限縮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日據台灣後,日本)總督更提出兩次「五年理蕃計畫」……後期則直接以武力占領原住民族的領域……至此,國家力量完全控制全台的每個角落。(以上24-25頁。此頁數為引用之資料出處,以下各處所示亦同。)

※清代「開山撫番」就被譴責為「嚴重限縮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日本殖民政府的作為就是「國家力量」的展現,全然不顧及原住民生存感受;這樣的內容,全然站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立場,今天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嗎?

操弄二:媚日

媚日為著力核心,如:日本明治維新後……人口過剩,海外移民被視為解決國內人口問題的不二法門。(49頁)

※我問學生:解決此問題,除了軍國主義式的移民外,沒有其他方法了嗎?

如:吉野材原為花蓮南勢阿美族中最強盛之七腳川社居住地,因1908年抗日失利,舊有之地遭官方沒收。(49頁)

※我再問學生:日本殖民政府這種作為,合法、合理嗎?有沒有壓縮原住民的生存空間?

如:中日戰爭爆發後,總督府為了開發東部資源,扶植日本企業,提供就業機會。(50頁)

※為了「扶植日本企業」而開發東部的資源,站在台灣人的立場,我們的教科書不應該譴責一下嗎?

如果以上內容還沒夠「媚日」,請看下一段敘述:

台灣人因不想在台灣當二等公民,而輾轉前往東南亞活動……以軍伕、志願兵、看護婦、慰安婦等身分,至各地從事軍事、醫療性等工作。 (52頁)

※當這張投影片在上課打出時,當場就有許多學生們發出噓聲,對此嗤之以鼻。連這群從小受到執政黨「黨國栽培」的學生們都知道的--軍伕、慰安婦的地位比二等公民高嗎?!--審書審員、教科書作者,會不知道?!

若以文憑、經歷來看,上述編寫教科書的諸公們,是知道的;知道了還寫成如此,不是「媚日」是什麼?!

以下再舉數例。如:新式製糖工廠……壓榨蔗農的利益。故當時有「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等俚語,意指農民種甘蔗賣給會社並不划算。(78頁)

※「第一憨」的事情,課本竟然只有「不划算」三字輕輕帶過!所以我馬上問學生:既然不划算,為什麼又要賣給糖廠?

由於學生們對此內容還有印象,馬上就有學生們回答:因為日本政府要求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指定的糖廠!--答的好!我點頭示意,表示之後還會再用課本內容說的更清楚些;到了相關內容時:日本領台後,同樣為增加土地稅收,再次整頓「隱田」。

為避免調查引發台人反彈……(日本殖民政府)在地方士紳的協助下,由日籍測量團隊進行測量,且不另徵收測量費用。總督府推動的土地調查事業……不僅有利於總督府的稅務徵收,亦方便日本資本家投入製糖事業 。(以上 90頁)

※我再問學生們:設立糖廠,對誰最有利?日本殖民政府,有沒有考慮到台灣人民的生活與利益?把甘蔗賣給日本糖廠的台灣農民們,真的只有覺得「不划算」而已嗎?!

(總督府)針對台灣的……林野等項目,進行大規模的調查……進行各種現代化的基礎建設。(148頁)

※林野調查的結果,台灣島約90%的林地成為日本殖民政府所謂的「公有地」,這項措施到底使得哪些人受害了,哪些人得利了? 此版本的教科書一點都不在意、一點都沒有提及;這項使得台灣原住民飽受其害的措施,課本卻只大剌剌地宣揚是「現代化的基礎建設」?!

除了在政治、經濟活動上對日本殖民政府歌功頌德外,在其他文化活動方面,課本內容亦不忘秉此原則,大力地偏頗論述。如:台日佛教寺院間關係良好……台灣佛教得到發展的空間,但已逐漸日本化。皇民化運動時期,佛教寺院大多被迫納入日本佛教體系。(100頁)

※於此,我問學生們:日本入據台灣之前,佛教的發展空間不大嗎? 再問:如果佛教已日本化,為何之後還會「被迫納入日本佛教體系」? 更重要的重點是:日據時期,台灣一地的佛教,已日本化了嗎?我接著引用目前知名的網路資料平台所載的以下兩段內容:

其一:(民國94年)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1.5萬人,占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與台灣民間信仰及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

其二:1941年,全台灣人口共500多萬,而光是積極參與日本佛教宗派的信仰人口就達到80,000人。

※簡而視之,目前台灣的佛教信徒總人數約800萬,約台灣總人口數的35%;而即使皇民化運動已推行了四年的台灣,「積極參與日本佛教」的人口,也僅占當時台灣總人口數的 1.6%!所以我簡要的說明資料後,接著問學生們:依上述兩段資料,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信仰日本化佛教的台灣人,算多還是少?

又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總督府因進行「市街改正」而大量拆除舊建物……由於日人受「脫亞入歐」的思想影響,此一時期的建築常出現西式尖塔、圓頂或廊柱造型,使台灣街貌煥然一新。到了日本殖民末期,又為反「大東亞共榮圈」的精神,在建築中融入了拱窗、帝冠式屋頂等東方元素。(123頁)

※日本殖民政府拆除我們的舊建築,就是「煥然一新」;為了殖民政府的「大東亞」,加入東方元素又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此, 台灣人,還有自己的主體性嗎?!

操弄三:仇中

為了加強媚日力道,「仇中」自然成為不可或缺的添加劑;此等內容,在課本中不勝枚舉,僅舉數例;如:清代基於漢族中心本位主義思想,將原住民依歸化的程度,分為「熟番」、「化番」、和「生番」。(16頁)

※只指責「漢族本位主義」,對於日本殖民政府所稱的「蕃族」則毫不批判!

(光復初期)有上百萬軍公教人員與眷屬隨政府來台……帶來社會極大壓力。(52頁)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收(光復)台灣,但受到戰後中國大陸經濟蕭條之累,台灣的經濟亦受到衝擊。(81頁)

※日本殖民政府於投降前後,在台灣瘋狂地發行台灣銀行券,以致在我們政府還沒來接收之前,台灣的經濟狀況早已紛亂不堪!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惡行全然不提,卻移花接木地將此亂事的責任推給自己的政府!環顧世界,任何一地也找不到如此荒謬的國民教科書籍!

戰後,台灣傳統宗教一度被貶抑為迷信和浪費的象徵。(104頁)

※就佛教而言,面對當時中共在中國大陸對宗教活動的打壓,中華民國成為華人佛教信仰的另一重要區域;面對此一發展,我們的政府,有貶抑其宗教活動嗎?

以上內容,其實只要略為查閱資料,斟酌筆法,應該就可以寫出最起碼符合基本史實的客觀看法、評論一致的內容來。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做不好,請問將如何增進學生們的思辨能力?更遑論對於自身文化與國族的認同!

簡而言之,新版課本品質之低劣,大致上可由三點視之:一為「史實的錯誤或扭曲」,二為「教條性的陳述或宣揚」,第三則為由第一點與第二點而產生的「內容先後的矛盾或打臉」。更進一步來看,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的種種誤謬,其核心原因在於:這一本所謂的高一台灣史,其實就是一本政府「仇中媚日」的教條宣傳手冊!為了達到此目標,所有內容都必須全力導向這個教條。在此大前提之下,課本的品質,焉能不低劣?!

後記:雖然世道紛濁,但是事在人為。在我以立場偏頗的教科書內容為本,用補充其他資料、頻繁地與學生們互動、討論了一段時間之後,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學生們的思辨與反應能力也與日俱增。某一日課堂上提及:(清代漢人)伐樟熬腦,整地種茶,造成山林過度開發,破壞生態……壓迫到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75頁)

我先問學生們:你認為到了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上述問題有沒有更為嚴重?

學生們不加思索的回答:有!

我再問:你們猜,課本在講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會不會提及上述問題?

學生們更齊聲地回答:不會!

即使喪亂的人心幽冥,低劣的教條浮濫,在一段時間的引導之下,青年學子們都漸有所長,日進有功。教科書的「閹然媚於世」、「昭然媚於日」的污濁,我們不知何時能清除,但是如果我們毫無作為,則愧為中華子孫!為了「撥亂反正」,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