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全球大博弈2023

大反攻元年(上)

石齊平
(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全球所有國家、企業及社會大眾,最近以來,應該都有越來越強烈的感受,中美兩強博弈鬥爭的態劫:1.越來越緊繃,越來越白熱;2.也越來越混沌,雙方相互攻擊,各自陣營也敵我交錯,時敵時友;3.同時,還越來越牽動萬方,並衝擊影響到經濟、投資、科技、學術、金融、外交、軍事及地緣等幾乎所有領域。也因此,各國政府、各企業及一眾老百姓也無不高度關注形勢的發展,中美關係的動向成了所有關注指標中的最關鍵指標。

本文將從三個層面對全盤形勢進行觀察、分析與研判,即:一、何以致此?二、現象解讀;及三、趨劫研判。

壹、何以致此

要瞭解形勢發展何以致此,必須分別從兩個角度,即1.從中美關係發展演變的角度;及2.從全球權力格局發展演變的角度,對「來龍」作個回顧分析。在時間上,這兩個角度的發展是平行的,因此可以對照,並相互勾連。

一、全球權力格局演變

先從最宏觀的全球權力格局的角度看,從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我認為全球已經先後走過了冷戰、後冷戰、後後冷戰三個階段,正在開始進入第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區分,依據的是核心權力角色互動關係的演變。

(一)冷 戰

這是一般最熟悉的階段,從1945-1991年,指的是全球兩大體制與意識型態陣營的對峙。一邊是以美國為首的市場經濟民主體制,一邊是以中、蘇為核心的計畫經濟中央集權體制,兩個體制與意識型態的競爭,最終以中國從1979年走向改革開放及蘇聯1991年解體告一段落。

(二)後冷戰

冷戰在1991年結束後即進入「後冷戰」,後冷戰期間不長,只有10年,自1991年至世紀末的2000年。

我之所以把這個階段稱之為後冷戰,而且僅10年即告一段落,依據的是僅僅在這10年中,美國成了全球唯一超級強權,獨霸天下。

在這個10年中,美國國力國運達到了從它1776年建國200多年以來的顛峰,是它迄今為止250年正史中最輝煌的「黃金10年」。與此同時,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卻一蹶不振,元氣大衰;中國或則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國力仍弱,又因1989事件被一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

原本在冷戰時期的三強鼎立之勢一下子變成了「美國號令天下,誰敢不從」的獨霸局面。也因此,美國在東、西兩線同時對中、俄施壓。在東線,即西太平洋或第一島鏈,美國勢力直抵亞洲大陸邊緣,幾乎把中國家門口的四個海(黃、東、台、南)囊括成了它的「內海」,咄咄逼人;在西線,即歐洲,沒有了「華沙公約」作為對手的「北(大西洋)公約」,食髓知味,不斷東擴,對俄羅斯步步進逼。中、俄在東、西兩線只能隱忍,在此期間中國面對了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6年的台海危機和1999年的(南斯拉夫)「炸館」事件。

整個形勢直到進入新世紀2001年之後才出現了變化,從而進入到「後後冷戰」的新階段。

(三)後後冷戰

從2001年開始的「後後冷戰」與前一階段最大的不同與區分,就是在「後冷戰」階段備受美國欺壓的中、俄兩國開始對美國展開了對抗。關鍵原因是中、美、俄三國國力出現了長、消變化。

中國進入新世紀後,已因20多年的改革開放蓄積了相當能量,加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與全球化全面接軌,更讓中國的核心競爭力獲得充分發揮,GDP占全球的比重排名,從1979年的第15位迅速躍升到第6位。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2001年普京執政後國力大幅恢復,又適逢國際油價大漲,財力豐實。中、俄兩國均不甘繼續被美國欺壓。

在西線,俄羅斯於2008年入侵格魯齊亞,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美國及西方均無可奈何。在東線,針對美國對西太平洋特別是第一島鏈的蠻橫「介入」,中國在軍事上也有了越來越強大的「反介入」及「區域拒阻」能力,試圖將美軍勢力逐步地從第一島鏈內排擠出去,中國力求將家門口的黃、東、台、南四海打造成中國的「護城河」,也因此,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較力可視為是中國打造「護城河」與美國力保其「內海」的「河、海之爭」。

中、俄兩國在東、西線所以能有這樣的表現,除了中、俄國力增長之外,當然也與美國國力的相對下行有關。2001年的「9‧11」事件,緊接著兩場大傷美國元氣的反恐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再加上重挫美國金融經濟的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很明顯,正由於中、美、俄三國國力的消長變化,使得「後後冷戰」階段的全球權力格局與前一個「後冷戰」階段的格局出現了迥然有異的變化。

「後後冷戰」從2001年開始,至2022年告一段落,開始進入「後後後冷戰」或即將出現的「天下二分」的第四個階段。

(四)後後後冷戰

先談「後後後冷戰」這個概念吧。

這個階段的形勢大背景是,美國開始意識到了中國的快速崛起已對它的霸權產生了越來越巨大的挑戰甚至威脅,因此下了必須盡全力壓制中國的決心。

中國GDP在2010年超過日本之後即成全球第二,緊逼老大美國,由此開始,中、美即雙雙掉入了老大老二矛盾的「修昔底德陷阱」。於是美國從歐巴馬時代開始,到川普到拜登,就展開了一系列矛盾針對中國的戰略,目的即在化解及排除掉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威脅。

歐巴馬2009年上任,未久,從2011年左右開始,就推動了「重返亞太」或「亞太再平衡」戰略,建構了一個旨在把中國排除在外的TPP,還宣稱在2020年之前,將把美國全球軍力的60%部署在西太平洋,然至其卸任,遏華效果似乎不彰。

繼任者川普於2017年上台,棄TPP,提出「印太戰略」,並且自2018年3月開始,發動了從關稅戰、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金融戰等一系列的遏華戰爭。客觀地說,效果一般,甚至關稅戰、貿易戰打下來,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還越打越大,令美國尷尬不已。

2021年,川普下,拜登上,又改弦易轍,採「脫鉤」戰略,企圖在經貿科技上完全切斷與中國的關聯,目的一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二在斷絕對中國科技的奶水。實施下來,除了對中國的依賴難以徹底擺脫外,還逼使中國在科技上走上自主及自力更生的道路,最終甚至於出現了中國倒過來對美國的「反脫鉤」現象。

2023年9月,中國華為推出在科技上完全「去美化」的新款手機,同時,還宣布了一系列公共部門限用蘋果手機的政策。於是,至少從芯片及手機開始,中國與美國正式分道揚鑣,逐漸開始出現了「美系」及「華系」兩個基本上互不關聯的科技產業體系,換一個角度看,俄羅斯已逐漸淡出市場,一個中國vs.美國的二分天下大勢已初步浮現,但與此同時,「後後後冷戰」還同時存在著地緣戰略上的變化也值得關注。

回到地緣上的東、西兩線。隨著中、俄綜合國力的變化,美國明顯地已將中國視為比俄羅斯更具挑戰性的對手,一再強調「中國是唯一既有企圖又有能力改變(由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的國家」,然而美國自忖已無能力同時對付中、俄兩國,於是決定先俄後中,在西線先對付掉俄國之後再調動所有力量全力對付東線的中國,於是在2022年2月挑起了烏克蘭戰爭,以激怒俄羅斯的方式誘使俄對烏動武,並同時發動對俄經濟制裁,目的在徹底搞垮俄羅斯,然後再對付中國,然此一策略效果似不如預期,在西方全力支持下的烏克蘭與俄羅斯打成了相持不下的局面,也因此美國已暫無能力調動資源對付中國,反而擔心北京會否動手解決台灣問題。

所以,「後後後冷戰」呈現的是中、美分別在兩條戰線上鬥爭的態勢。一方面,在地緣戰略上,美國在西太平洋似已失去先機,甚至落於後手,在台海形勢上陷於被動;另方面,在經濟科技產業上,先試圖打擊中國未奏效,後改為脫鉤也脫不成,最後下狠心斷鏈,卻似乎正在斷出一個逼中國自成科技產業體系,並從此與美國分道揚鑣的天下二分格局。兩方面或兩條戰線的態勢合起來看,就可以觀察到及瞭解中美兩強的世紀大博弈正在向一個翻轉的大拐點快速逼近,那就是中國即將展開對美全面反擊的形勢正在形成,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有必要觀察一個與此平行發展的另一個角度。

二、中美關係發展的演變

中美關係從1971年時任美國國安顧問的季辛吉密訪北京開始,到目前2023年為止,已跨越了半個世紀,在這50多年的大跨度中,雙方關係歷經了七個階段的變化:

(一)戀愛期

1971年季辛吉秘訪北京,197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與毛澤東、周恩來會晤,雙方簽訂了《上海公報》,迄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這個階段雙方關係空前良好,因為在戰略上,有共同聯手對付蘇聯的強大需求,所以「戀愛期」形容再恰當不過。

(二)蜜月期

雙方自1979年1月1日建交後,關係互動仍屬良佳,形同蜜月狀態,一直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美國開始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雙方再無共同對付的目標,雙方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三)矻碰期

蜜月期不再,雙方開始有齟齬,但問題不大,如時不時美國會在人權問題上做文章,以「最惠國待遇」要脅,故以「矻踫期」形容。

必須看到,從1979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的經濟能量即迅速釋放,GDP每年以兩位數增長,在全球化時代,無論對中、美或整個國際都帶來紅利,但也必然讓美國在分享紅利的同時產生警惕。

(四)提防期

於是進入新世紀,中國在2001年進入WTO後,中美關係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警惕期或提防期。

2001年甫上任的小布希,正值美國國力的巔峰,但與此同時,中國GDP在全球排名也已從1979年的第15位迅速躍升至全球排名的第6位,自然引起美國警惕,已把中國視為潛在競爭對手,但美國還來不及對付中國,就先遭遇了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對美國造成重創。為了反恐,美國不得不暫時擱下對付中國,反而又階段性的與中國交好以換取合作反恐。中美關係甚至在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出現了緩和的小高潮,但無論如何,美國始終未減對中國的提防之心,終於到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之後,雙方關係終於出現根本性變化。

(五)遏制期

繼小布希之後,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09年上任,上任伊始,中國GDP即攀升至全球第二,中美關係自此雙雙掉入「修昔底德陷阱」,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歐巴馬時代對中國展開的「重返亞太」戰略,事後看,此一戰略完全起不了遏制中國的作用,逼得其接任者川普不得不出更強的重手。

(六)打擊期

2017年川普甫上任,立即將「重返亞太」改變為「印太戰略」,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強權」,並從2018年開始對中國打出一連串的「牌」(南海牌、香港牌、新疆牌、台灣牌等),及發動了一連串的「戰」(關稅戰、產業戰、投資戰、科技戰、金融戰等),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中國展開了全方位的鬥爭。

就在這段期間,即自2018年3月美國對華啟動關稅戰開始,到2023年9月為止,北京的對美戰略也歷經了三個階段的調整與變化,即1.突擊;2.覺悟;3.反擊。

1.突擊。由於川普剛上任初期的2017年,中、美關係基本良佳,先有4月的習近平訪美,後有11月的川普訪華,所以2018年3月開始,美國對華發動的一連串打擊,事出突然,形同川劇變臉,打得中國措手不及,完全處於被動態勢,相當狼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