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道上的尹錫悅與賴清德

華府在太平洋西岸的兩個「澤連斯基」

李明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一、前 言

今(2024)年生肖屬龍,「龍馬精神」是對今年運勢的期望,不過對各區域的許多國家而言:內政動盪,外來挑戰,經濟失序,戰爭威脅。新生事物未必受到歡迎,現有的衝突將更棘手。2024一開年,對相當多的人來說,是相當不確定,甚至是危殆的,在東北亞國家,我們就看到這些現象,且顯現密切的連動性。

以朝鮮半島為例,南韓總統尹錫悅已然出現內外交困情況。南北韓關係在2024年邁入新階段。2022年3月,檢察官出身的尹錫悅以政治素人姿態,代表「國民力量黨」參選南韓總統,他以48.56%得票數勝出。尹的得票數僅比其對手「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多出0.73%。兩人競爭激烈,在全國範圍內李在明僅以24.7萬票的差距落敗,是歷年來南韓總統大選票數差距最少的一次。尹錫悅和李在明的敵對並不因大選結束而趨緩,選後李在明曾被南韓官方拘捕,幾乎被打入大牢,雙方關係緊張之際,2024年1月2日李在明出訪釜山時遭到突襲受傷,震動南韓朝野,尹錫悅政府的治安威信遭到嚴重打擊。

其次,南北韓關係更加惡化。2024年1月5日,北韓軍隊向雙方交界處發射200多枚砲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更在元旦講話,把南北韓關係定調為「敵對關係」,並且「永遠無法統一」,揚言要為隨時可能爆發兩韓戰爭「做好準備」。今年伊始,金正恩拋下的震撼彈,加劇了朝鮮半島危機,儼然重回過去世界火藥庫的地位。

另外,1月13日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和國會議員選舉揭曉,代表民進黨的賴清德和蕭美琴獲勝,擊敗國民黨的侯友宜、趙少康和民眾黨的柯文哲、吳欣盈。賴蕭配得票率40.05%、對比侯趙配的33.49%,呈現915,000票的差距;柯吳配則以26.46%的百分比屈居第三。賴清德長期主張台灣獨立,立場鮮明,且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居。他5月就職後,兩岸關係的走向充斥不穩因素;唯一可以確定的,兩岸關係不進反退。兩岸倘若不幸爆發戰爭,南韓政府憂慮是否將衝擊南韓經濟、國防安全、甚至首爾與北京的關係。未來台海兩岸關係影響南韓利益重大,尹錫悅政府不得不未雨綢繆。

二、南韓仇恨政治嚴重

南韓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1月2日在釜山訪問時,遭到佯裝支持者的男子刺傷脖子,經搶救後急送首爾大學醫院進行手術,已無大礙。由此看來,2024才開年,南韓政壇難望平靜,這是近20年來,針對該國政治人物最嚴重的攻擊事件。行兇者為房地產仲介金振成,他承認有殺害李在明意圖,理由是「不希望李在明在未來有機會當選總統」。

《紐約時報》指出,南韓社會日益加深加大的政治兩極化,將構成對民主的挑戰,而南韓媒體和公眾也為此憂心忡忡。《紐約時報》進一步指出,2022年總統大選,李在明和尹錫悅激烈競爭,爾後兩人形成死敵,是該國政治嚴重扭曲的寫照。此一趨勢極其危險。李在明在選舉史上以最些微差距敗給尹錫悅後,競選贏得國會議員席次,成為「共同民主黨」黨魁。在300名現有國會議員席次中,共同民主黨擁有168席,執政的國民力量黨擁有111席。

這種「朝小野大」格局,要看今年4月國會改選後能否改變,但形勢不見得有利執政黨。隨著4月國會議員改選,兩黨鬥爭更加白熱化,倘有部分民眾思想極端化,傷害政治人物情事自然可以想見。李在明指控尹錫悅以貪腐等刑事罪名指控並逮捕他,尹也拒絕與李面對面會談,尹並形容李為「顛覆國家的陰暗力量」。李在明指控尹錫悅「動用國家機器恐嚇政敵」,李所領導的共同民主黨則經常拒絕支持尹錫悅任命的內閣官員。

李在明遇刺是南韓「仇恨政治」的不斷發酵所致。過去南韓曾發生過幾次較嚴重的政治暴力事件。2002年,當時擔任前總統李明博競選經理的前共同民主黨黨魁宋永吉,就曾在首爾被一名老者持鐵鎚敲擊頭部。行兇的動機也是不滿當時的美韓軍演。

2006年5月朴槿惠曾經遭到攻擊,當時她還是在野黨「大國家黨」領袖,是在一場公開活動中被佯裝支持者以刀片劃傷臉部,縫了60多針,曾經長達數週都無法說話。

2015年,當時美國駐南韓大使李楷模(Mark Lippert)有次參加首爾南北韓論壇時,遭到兇手以水果刀劃傷臉部,縫了80多針。攻擊李楷模的是一名南韓幾近民族主義者金基宗所為,他說他是為抗議一年一度的美韓軍演而出此下策。李楷模受攻擊後,北韓官媒曾發表聲明,指出李楷模受到「應得的懲罰」,並讚揚攻擊行動是「正義之刃」。

南韓政治兩極化加深,在政治仇恨氣氛下,政治人物經常須提防會否成為攻擊的犧牲者。李在明受到攻擊前的2023年12月,《韓民族日報》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南韓的政治分歧正在加深,仇恨也在加深。

尹錫悅獲悉李在明被刺傷後,曾「祈禱他早日康復」,表示攻擊事件是「自由民主的敵人」,尹錫悅也下令加強對政治人物的保護。但政治圈人士指出,李在明在釜山訪視,當時有警察數十人圍繞,都沒能盡到保護李在明的責任。李在明遇襲後,現任大邱市長洪準杓感嘆道:「從新年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啟了李在明議員被刺傷的仇恨政治時代」。李在明出院時說他「將努力創造希望政治以取代仇恨政治」。倘若未來尹錫悅對充斥「仇恨政治」的南韓政壇一籌莫展,他自己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南韓民眾聲討的對象。

三、兩韓關係再度緊張

李明博當政的2010年3月10日,南韓海軍天安艦號在黃海(韓方稱「西海」)疑似遭到不明魚雷擊沉,46名海軍官兵葬身海底,東北亞情勢驟然緊張。當時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正在南太平洋訪問馬紹爾群島,即在當地召開臨時國安會議,宣示「啟動國安機制」,加強當時各層面的防衛。

同年11月,北韓對延坪島發射170枚砲彈,造成四人喪生,是1953年韓戰結束後,北韓首度對平民所在區域發動攻擊。北韓嗣後將核武國家地位納入該國憲法,接連發射多枚先進的洲際彈道飛彈,兩韓關係處在幾十年來最低點狀態。2023年,北韓又成功發射一枚偵察衛星,南韓稱是獲得俄國協助,以換取俄國攻打烏克蘭所需武器。成功發射衛星的概念是,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夠遠,倘若核彈頭小型化進一步達標,核彈頭可以發射到美國全境。

金正恩的元旦講話過去不曾有,應是受到美、日、韓三國幾近軍事同盟的刺激。北韓不相信美、日、韓的任何承諾,北韓對三國中任何一國的軍事行動,反應可能非常強烈。

為鼓勵北韓上談判桌,拜登曾宣告對平壤持開放態度,但美國與聯合國對北韓發射飛彈祭出的制裁一波又一波,像是永無止境。

韓聯社報導,2024年1月5日,北韓軍方向半島西部海域「北方限界線」附近發射海岸砲,南韓軍隊亦曾實施海上射擊反制。1月7日,金正恩胞妹金與正警告將讓南韓陷入「火海」後,北韓向延坪島海域砲擊。1月8日,南韓宣布,兩韓間不再有所謂「海陸緩衝區」,將在當地重啟例行軍演。1月15日下午,北韓試射飛彈,這是今年首度發射。北韓宣稱發射的是搭載極音速機動控制彈頭的中程彈道飛彈,採用固體燃料。南韓則一如既往,痛批北韓挑釁,揚言將立即、強力、「直到最後的壓倒性」攻擊。

延坪島附近,南北韓雖然沒能直接交火,但凜冽的對抗氣氛已經形成,沒有和緩跡象,南韓重啟軍演,北韓肆意挑釁,如此一來,雙方在2018年9月19日簽署的軍事協議名存實亡。尹錫悅面對日益升高的兩韓對峙並無特別方針,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凡事倚仗美國的「核子傘」保護,再與日本「加緊美日韓三邊軍事情資交換」作為遏制北韓的屏障,但無助於解決兩韓敵對的死結。尹錫悅的安保政策,飽受在野黨質疑,在野黨痛心過去好不容易與北韓建立的互信已然煙消雲散,4月國會改選,將對尹的北韓政策做出檢驗。

四、南韓對賴清德當選的懸念

南韓朝野對台灣選舉亦如美日那樣關注。南韓媒體《韓國論壇報》(Korea Herald)報導,賴清德在5月就職後,極可能面對中共採取的最強勢(toughest)壓力,而中共也將繼續對賴清德「危險的分離主義」展開抨擊。報導指出,對北京而言,賴將是一個麻煩製造者,因為賴在2017年擔任行政院長時,便稱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而按北京環球時報的主張,賴應以「反分裂國家法」起訴;加以賴清德又提及「兩岸不互相隸屬」、及所謂「繼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路線」,均使北京無法忍受。

賴清德當選後,南韓僅由外交部簡單說明「南韓希望兩岸能維持和平和穩定」。外交部官員說,韓方認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對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是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要成分。媒體也提及拜登總統在台灣大選後的說法,「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南韓的關注在台海兩岸關係的惡化,會衝擊南韓半導體產業和全球供應鏈。南韓兩個主要半導體生產廠商三星和鮮京集團都認為這種衝擊將「非常嚴重」。他們認為美中關係倘持續惡化,或彼此進行經濟制裁,將產生區域性的風險。有些半導體業者認為南韓將因台灣大選後美中關係更加惡化而受益,蓋世界大廠都將仰賴南韓成品和半成品,中共將進口更多的南韓晶片。但也有人憂心。美國在AI方面仍比中國進步,鑑於台積電已到美國設廠,而台積電在全球的市占率為57.9%,三星則為12.4%,美國倘進一步制裁中國,台積電晶片將有更多機會獲益,這樣將傷害南韓的精密產業。

以戰略言,尹錫悅一上台便發表支持美國的「印太地區戰略報告」,一再提及反對北京「以武力改變台灣海峽現狀」,這在歷任南韓政府是空前的。南韓學者擔心,若台海危機擴大,將嚴重影響南韓的經濟和國防安全,因為南韓的經濟生命線,在海運的暢通。尹錫悅政府太親美國,太敵視中國,南韓已然選邊站隊、失去轉圜空間。

將來美中如果爆發軍事衝突,南韓境內設有眾多美軍基地,南韓將被迫涉入戰爭,至此南韓本土亦將成為攻擊目標。南韓可否「向美國說不?」尹錫悅政府的選擇有限。

五、結 語

尹錫悅缺乏外交素養,一改過去文在寅「不偏不倚、執兩用中」態度處理與美國、北韓關係,爭取到半島的和平前景。尹錫悅完全靠攏美國,向日本示好,壓制北韓,同時還想圍堵中俄,形成美、日、韓「三國共同體」,北韓的回應自然強烈。北韓製造核武能力提升,全民皆兵,美、日、韓只有合力遏制。半島上的肅殺氣氛日益濃厚,尹錫悅如坐針氈。

南韓政治人物黨同伐異,極為殘酷。1988年開始的政治民主化,讓南韓進入第六共和時代迄今;1988年2月,盧泰愚總統就職,拉開了歷史新頁,擺脫威權統治。即使如此,南韓仍出現多起政治人物遭受傷害事件,直到最近在野黨黨魁李在明,幾乎命喪恐怖攻擊者刀下。

南韓「政治民主化」經驗尚淺,「仇恨政治」反成南韓政治的常態,因此南韓民主政治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尹錫悅剛愎自用,對政敵極端壓制,致使南韓政潮不斷,動盪不安。尤其他的當選,幾乎有一半選民反對,社會因而嚴重撕裂,國會至今仍是「朝小野大」。尹錫悅媚外欺內,對在野黨鐵腕壓制,南韓人民看在眼裡,寒在心裡。李在明被刺事件,尹錫悅雖急於表態、卻無法挽回人心。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也影響朝鮮半島,台灣和朝鮮半島一衣帶水。民進黨在蔡英文之後繼續獲得執政權力,美國忙不迭地表示歡迎,選後次日拜登即派出高層代表團前來台北「祝賀」。美國似乎對賴清德並不放心,再三提醒賴清德日後謹小慎微,勿觸北京紅線。不過AIT主席羅森伯格的直白演出,說「台灣地位未定」,為美中關係投下更大變數。賴清德未來執政,對尹錫悅而言未必是件好事,關鍵在台海兩岸關係。南韓政府只能照本宣科說「台海和平與繁榮對南韓生存發展極關重要」,說明「凡事以美國意志是從」的尹錫悅政府承受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萬一台海爆發衝突後,駐韓美軍動向,南韓軍事基地會否成為箭靶、南韓經由台灣海峽的能源和原料輸送會否中斷?這些恐怕都是尹錫悅難以作答的「問卷」。

2024年1月20日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