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棄台,拜登要毀台

試答「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

胡勇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賴清德甫勝選,諾魯就棄台北而去,顯然是北京對「務實台獨工作者」的當頭棒喝。眾所周知,丟掉諾魯這個一萬多人口的國家只是折損了「斷交部」的些許面子,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非邦交國,才是民進黨政府對外關係最重要的裡子。

台灣大選投票前夕,白宮便高調宣佈選後將派非官方的跨黨派代表團訪台。選舉結果揭曉翌日,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和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由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陪同抵台,馬不停蹄會見台灣朝野頭面人物,營造美台相談甚歡,其樂融融場景。跟往常一樣,綠藍白候選人雖然在辯論中唇槍舌劍,火力全開,但不約而同的一邊倒對美輸誠。美國真的值得他們信賴嗎?

一、從迷思到迷信

台灣問題本質上是中美的問題。1950年韓戰爆發,原本對蔣介石失望透頂的華府決定回過頭來力挺敗退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幫助老蔣在台灣站穩腳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軍、美援和美國的流行文化來到台灣,給台灣帶來穩定和發展的同時,也使台灣人浸淫在歐風美雨中,不論物質還是精神,對美國越來越依賴,美國得以全方位地影響乃至控制台灣。

1979年台美斷交,但美國仍是台灣在國際社會最大靠山。美國不甘心失去「台灣牌」,便透過《與台灣關係法》對衝《中美建交公報》,在「非官方關係」下繼續保持和發展與台灣政府的「實質性關係」。李登輝時代,台灣當局的「台獨」面貌暴露,開始不斷尋求美國支持開拓「國際空間」。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動搖,李登輝囂張的展開分裂活動。1995年克林頓政府出爾反爾,為李登輝所謂「非官方的、私人的訪問」開了綠燈,激起北京強烈反彈,釀成1996年的台海危機。

進入21世紀後,除了因陳水扁「台獨」暴走遭白宮教訓外,台美關係總體向前發展,當然這段時間中美關係也比較平穩。2016和2017年,蔡英文和川普先後上台,台海風雲丕變。民進黨想「倚美謀獨」,美國要「以台制華」,雙方一拍即合,台美關係升溫。一時間,雙方在各種場合宣稱台美關係「堅如磐石」。

台灣對美國的迷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台灣雖然是標準的中國人社會,卻以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一員為榮,即使根本得不到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外交承認。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台灣於30多年前開啟了政治改革,形式上實現了從威權到民主的轉型。台灣由此自認為跟上了時代的潮流,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特別是跟美國等「民主陣營」國家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和治理體系,成了一個迷你版本的美國。賴清德的競選發言人,曾任台灣駐美代表處政治組組長的「口譯哥」趙怡翔對美國已從迷思走到幾近迷信了,在給2021年出版的《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一書作序時說,「以我在華府的經驗來看,台美雙方關係進步的關鍵原因是:對美國來說,支持台灣愈來愈符合美國的價值與利益……價值觀向來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國的社會價值與美國的差距愈來愈大,台灣則愈來愈靠近」。

在這一信念的支撐下,台灣在民進黨治下更緊地跟著美國以「民主vs.威權」敘事,將自己和美國的關係定位為「理念相近」國家,將大陸汙名化為人人喊打的威權政體,還說什麼台灣處在對抗威權的最前線,以博取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歡顏。在如何定性俄烏戰爭,如何評價「中國經濟見頂論」等重大議題上,台灣朝野也是對美國亦步亦趨,鸚鵡學舌。

其次,面對大陸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實力,台灣朝野對美國的武裝庇護仍多有期待。自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作廢後,美國再也沒有白紙黑字承諾開戰時協防台灣,《與台灣關係法》也只是規定要「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對美國是否出兵則含糊其辭,卻不影響民進黨政府的「倚美謀獨」。

台灣軍方雖然口口聲聲有信心保台,但恐必是走夜路吹口哨,說給台灣選民聽的。台灣前立委郭正亮曾在一次演講中披露,據一位美國學者在台灣做的民調,儘管只有35%的受訪者相信美國會在兩岸衝突時出兵台灣,但在民進黨的支持者中這個數字高達76%。難道綠營對大陸的警告置若罔聞?因為他們有恃無恐。台灣的親美人士和團體也喜歡援引2021年8月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公佈的一項民調結果,那就是近40年來首次有過半數美國人贊成美國在中國「侵台」的狀況下派兵協防台灣。由媚美派編撰的《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一書還振振有詞地批駁各種「疑美論」,說什麼「疑美論」是大陸發起的認知戰,是在台灣社會煽動失敗主義或投降主義。

正是由於上述迷思,親美媚美在台灣朝野成為政治正確,無論哪派政治勢力,要想問鼎大位,都要到美國拜碼頭,爭取華府支持。以剛剛結束的2024大選為例,綠藍白候選人在2023年爭先恐後訪美,柯文哲還去了兩次。台灣政客比賽的是誰能見到華府高層,誰對美國更忠心,拚命從美國官方的隻字片語中捉摸華府的好惡。美國公開聲稱不介選不站隊,暗中恐怕早在各候選人身邊展開了人與事的布局,掌握各方候選人的動向。羅森伯格在2023年三度訪台,恐怕就是反復「面試」候選人,核實美方得到的資訊。

二、從「棄台」到「毀台」

台灣政壇檯面人物對華府鞍前馬後,翹首以待,美國對他們又回報些什麼呢?

據大陸學者鐘厚濤的研究,美國一共出現過三次「棄台論」高潮。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不過由於韓戰爆發,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華府從「棄台(蔣)」轉向「保台(蔣)」。第二次是眾所周知的台美斷交。在上世紀70年代「聯中抗蘇」的大背景下,台灣很自然地淪為華府與北京交易的砝碼。費正清、鮑大可、施樂伯等一眾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均指出台灣問題已構成中美建交的主要障礙,主張美國應該從抗蘇大局出發,果斷放棄台灣。1972年尼克森訪問北京,在下榻的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周恩來會面時,在紙條上寫出「拿台灣換越南」等字樣,準備犧牲台灣利益,換取北京支持華府的越南計畫。最終美國也確實滿足了北京「斷交」、「廢約」、「撤軍」的條件,在戰後台灣歷史上留下了「悲情的一頁」。

「棄台論」第三次發酵是進入21世紀後,背景是中美競爭加劇,台灣問題成為爆點,於是棄台論者主張美國應重新評估對台政策,防止因台灣問題與中國爆發衝突甚至戰爭。儘管這回「棄台論」沒有得到美國官方背書,但在美國學術界不時浮出水面。如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助理教授邁克爾‧蔡斯(Michael S. Chase)就曾警告華府,如果不改變對台政策,不放棄台灣,就有可能與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新興大國發生戰爭。喬治‧華盛頓大學埃利奧特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格拉澤(Charles L. Glaser)在美國《外交事務》發表《華盛頓迴避台灣和中國的棘手問題》,認為美國應降低對台灣的承諾,防止因為台灣問題出現與中國的全面對抗。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教授貝納特(Peter Beinart)則在《紐約時報》發表《拜登的台灣政策真的非常魯莽》,質問美國挺台派願意犧牲多少美國士兵的生命來實現美台建交?若是拜登政府認為既可以忽視「一個中國政策」,又可以用武力威懾中國,那真是太魯莽了。

哈佛大學學者保羅‧肯恩2011年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更加坦率,他認為無論是否動武,中國統一台灣已勢不可擋。美國應在還有籌碼談判時,用放棄台灣來換取中國放棄對美債權,避免有朝一日事態演變到美國不得不接受同樣的結局卻一無所獲。2023年2月,台北市議員徐弘庭在一檔政論節目中爆料,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此前在國務院任職時,曾轉發上述文章給時任國務卿的希拉蕊,後者稱這個想法「很有趣」。

甚至連川普在任時,也曾萌生「拋棄台灣」的想法。據川普身邊人士透露,2019年他曾私下說過,「如果中國進攻台灣,美國不會去保護台灣,因為台灣距離中國只有兩英尺。台灣距離美國卻有八千英里。如果中國入侵,美國什麼都做不了」。川普說台灣只有筆尖大。

「棄台論」屢見不鮮,到了拜登政府已演變到「毀台論」。2021年12月,美國空軍大學軍事專業教育遠程教學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系主任麥金尼(Jared M. McKinney)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哈里斯(Peter Harris)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學術季刊《參數》冬季刊發表文章,建議台灣在面對大陸的武力打擊時,有必要採取「焦土政策」,破壞所有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以及食物來源,「必要情況下可考慮炸毀台積電」,「讓大陸即使取得台灣,也不能吸收利用島內科技產業,反而會背上一個沉重包袱」。

2022年5月,由美國海軍研究所出版的《議事錄》刊登了曾在美國陸軍服役的安全事務專家克里斯多福‧布斯(Christopher D. Booth)的一篇文章,觀點比上述兩位作者更為激進,鼓吹當解放軍「攻打」台灣時,美國應派兵摧毀台灣的基礎設施。

「毀台論」真正在台灣引發軒然大波是在2023年2月,當時前立委蔡正元分享了美國廣播節目主持人嘉蘭‧尼克森的一篇推文,稱白宮內線消息透露,當被問及「有什麼比新保守主義的烏克蘭方案更具災難性的事情」時,美國總統拜登竟脫口而出,「等你看到我們『毀滅台灣』的計畫就知道」。

一個月後,川普時期的總統國安顧問奧布萊恩在美國智庫「蘇凡中心」全球安全論壇上宣稱,如果中國「攻台並佔領台灣」,美國和它的盟友永遠不會讓台積電等工廠落入中國手中,「你會見到和法國艦隊類似的情況」(指二戰時法國向德國投降後,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擊沉法軍艦隊,確保不被德國掌控)。不久,此人應邀訪台,再次發表驚人言論,稱台灣要做好打巷戰的準備,「台灣全民都要使用AK47步槍」。

雖然民進黨政府旋即「澄清」所謂「美國毀台計畫」乃「不實報導」,但美國近年來加速武裝台灣卻是事實,試圖將台灣打造成「刺蝟」和「豪豬」。2022年12月美國宣佈出售「火山陸上機動佈雷系統」,引發台灣人擔憂。這一系統名為便於台軍在灘岸執行區域阻絕,實則將台灣戰地化,遺害無窮。

除將台灣變成火藥桶,時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還表示,「對台灣最好的防衛,就是由台灣人自己做」,進而施壓民進黨政府「必須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蔡英文當局果然「從善如流」,決定自2024年起將兵役由四個月延長為一年。這就是「台美關係堅如磐石」的體現!

三、「疑美」到「反美」

跟美國打了那麼多年交道,儘管台灣政客們親美成風,但普羅大眾沒有那麼天真。特別在「毀台論」發酵後,台灣社會的「疑美論」也達到高潮。2023年以來,多份民調數據顯示,62.1%的台灣民眾不同意「只有相信美國、親近美國,才能保衛台灣」。85%的台灣民眾相信美國有毀台計畫,而且正在執行。在台灣20-24歲的群體中高達51.5%的受訪者認同「疑美論」,是所有群體中比例最高的。

從「西貢時刻」到「逃離喀布爾」,美國「用後即棄」的「史蹟」斑斑可考。台灣憑什麼例外?

台灣人豈止要「疑美」,更應當「反美」。「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因為「支持台灣愈來愈符合美國的價值與利益」,沒錯,但那位「口譯哥」忘了也有「不支持台灣愈來愈符合美國的價值與利益」的一天,否則怎麼會有卡特「棄台」的前科,拜登又何需販賣「毀台」的「火山陸上機動佈雷系統」!

202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