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時代來臨?

2024大選結果的若干觀察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在世人矚目、兩岸高度關切聲中,台灣2024大選總算在1月13日順利完成,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終於打破魔咒,以現任副總統身分當選總統,國民黨未能重返執政,連續丟失至少三屆12年政權,柯文哲首度參選即獲得超過四分之一選票,在立院也獲得關鍵少數席次的大幅成長,建立強勁有效的第三勢力,台灣政壇是否即將邁向「三國鼎立」的新時代,各界都十分關注。

少數或多數的爭議

賴清德得票率為40.01%,未能過半,加上民進黨立委獲得51席,同樣未能過半,有人以「雙少數」形容這一屆新政府,實則在採取相對多數選制的民主國家,當選就贏得政權,尤其是總統制國家,更是毫無懸念「整碗捧去」。

2000年大選,阿扁得票率僅39.30%,立法院席次也未過半,號稱朝小野大,加上四年後靠「兩顆子彈」詐術連任,照樣妥妥執政八年。南韓2022年大選,在野的尹錫悅僅以48.56%得票率,0.73%的差距僥倖贏得大選,2016年菲律賓大選,杜特蒂也僅以39.01%得票率當選。故而依法論法,賴清德就算是「小贏」(《聯合報》標題),也是勝選了,今後四年就是民進黨的天下,一切人事和政務概由民進黨主導,爭論少數或多數,徒然顯得多少有輸不起心理與酸意十足,意義不是很大。

這次總統大選,雖說因藍白合破局,在「三腳督」形勢下,「賴蕭配」勝出是在一般意料之中,但結果仍有三個意外發生:

一是賴清德只得558萬票,比起2020蔡英文的817萬票,足足少了259萬票,得票率也大減17%,雖說今年沒有四年前香港「反送中」動亂的外溢效應加持,但應也不致於消退流失得如此之快,「賴蕭配」大概只保住民進黨的四成基本盤,難怪在勝選之夜並未見綠營支持者有多少喜慶之情,和四年前的一片雀躍狂賀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二是國民黨在「侯康配」形成後軍心大振,藍營基本盤有九成以上歸隊,雖選前民調仍落後,但大多在誤差範圍之內,一般估計輸贏可能限縮在30萬票左右而已,實際開票卻輸了91萬票,遠不如預估甚遠,尤其全台六都全輸,只贏了新竹、苗栗、南投和花東金馬等偏鄉離島地區,侯友宜本命區新北市竟也輸了八萬票之多,出生地嘉義縣輸了近六萬票,更是出乎意料之外,顯然高估了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動員能力,侯友宜的本土優勢也沒多少發揮。

三是民眾黨的柯文哲異軍突起,選情有如倒吃甘蔗,從趙少康最早預估的15%,到後期中南部政見會場造勢成功,一般預估可達20%,民調封關後,筆者最高也曾研判預估到約300萬票的22%左右,最後卻是開出369萬票,達到不可思議的26.46%超高得票率,連日籍知名學者小笠原預估的23%也看走眼,實在大出預料之外,應該說,所有政治觀察家都低估了柯文哲的能耐,這匹黑馬是此次選舉最大的驚奇所在,他也應是此次台灣大選的最大贏家。

藍綠傳統板塊大幅移動

這幾點意外現象,說明台灣傳統的藍綠板塊正大幅移動,主要就在於加進了白色力量因素的陟升與崛起。

原先民眾黨在2019年成立之初,政界一般並不看好,認為只是柯文哲一人的政黨,類如早期朱高正成立的中華社會民主黨,或如近期宋楚瑜成立的親民黨,下場必將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2022年底地方選舉時,民眾黨除了在新竹市提名的高弘安因發生棄保而僥倖當選市長外,其他地方基層公職人員選得並不好,當選的縣市議員有限,鄉鎮村里長則全無,一度令人懷疑民眾黨是否還有生存空間。

唯自去年初柯文哲宣佈參選後,聲勢日漸上漲,尤其與國民黨提名略嫌保守拘謹性格的侯友宜相較之下,不論在國政議題論述或個人形象魅力,柯都有其不落俗套的獨特之處,堪稱另類政治人物,特別吸引大批年輕選民的青睞,加上刻意經營網路,發揮自媒體空戰優勢,聲量氣勢扶搖直上,沛然莫之能禦,嚴重衝擊了台灣原有的政治生態環境。

從六都和各縣市開票情況來看,柯文哲各地得票率都超過20%以上,桃園、台中、新竹市、苗栗四地則超過30%以上,新竹縣更高達35.55%,尤其難以理解的是,柯文哲在新竹、苗栗兩縣都贏過賴清德,在蕭美琴曾當選過立委的花蓮縣,竟與賴清德旗鼓相當,在雲林縣僅小輸侯友宜1.2萬票,在台南市也小輸侯友宜2.4萬票而已,在金門、澎湖兩地得票也超過1萬票,都遠超意料之外,說明柯文哲不但在都會區有其一定優勢,即使在偏鄉離島也獲得頗多自主選民的支持。

應該說,柯文哲透過四分之一選民的有力支持,已為今後民眾黨發展成台灣政壇第三勢力奠定了堅實的地方基礎。

當初藍白合破局後,包括柯文哲自己都有點後悔,黃珊珊等主戰派則遭到藍營的批評怪罪,甚至有不少關於黃氏兄妹權謀的揣測,唯從選舉結果而論,站在民眾黨發展角度來看,主戰派堅持柯文哲獨立參選策略是正確的,黃珊珊或許是藍白不合的歷史罪人,卻是壯大民眾黨和柯文哲的最大功臣。

國民黨新生代的希望

此次國民黨在空前團結之下,舉全黨之力輔選,仍然未能扭轉頹勢,重返執政,頗令人惋惜,主要還在於主帥侯友宜個人條件確實不夠突出,在與賴、柯比較之下,相對缺乏領袖魅力,選戰後期雖有不分區立委排名第一的韓國瑜和「戰鬥藍」領袖趙少康的加入,一度促成藍軍大團結,企圖力挽狂瀾,唯仍時不我與,功虧一簣,顯示藍軍人才確實呈現凋零不繼之勢,未來急須早日籌謀儲備可造之才,特別要提名與時俱進,能為年輕世代所接受的明星偶像型政治人物。準此以觀,則四年後提名蔣萬安的勝選機率應大於盧秀燕。

國民黨此次大選唯一大可稱道之處,在於有計劃的年輕化策略提名,冒出大批40歲上下的新生代,經過此次選戰的洗禮,證明已得到選民的高度認同,包括台北市的徐巧芯、羅智強,新北市的洪孟楷、張智倫、葉元之、廖先翔,桃園市的牛煦庭、邱若華,台中市的廖偉翔、張健豪、羅廷瑋,基隆的林沛祥,南投的游顥等人,都成為國民黨未來的明日之星,洪孟楷甚至獲得全台區域立委最高的15.8萬票,更被視為是下屆新北市長的熱門人選。

除此,在當選的13席不分區立委中,也出現不少有專業特長的年輕才俊之士,這應歸功於黨主席朱立倫的深謀遠慮與大公無私,國民黨雖敗在總統之局,在立委部分則由上屆的38席,大幅成長為52席,加上2席黨友,總計可控達54席,已然成為立法院最大黨,且培養了大批年輕俊彥之士,功過相權,朱立倫應是功大於過,部分黨工與「藍天行動聯盟」呼籲朱立倫須為總統敗選下台負責,未免有失公允。

民進黨不能「蔡規賴隨」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民進黨此次只能以「慘勝」來形容,賴清德在蔡英文執政八年弊端重重陰影之下,勉強以四成選票當選,國台辦一針見血評論並非台灣主流民意的呈現,因有六成選民並未投票給他,顯示之前發布約有六成民眾支持政黨輪替的民調確實有所本,只是未能集中選票下架民進黨而已。

再者民進黨已失掉立法院的掌控權,與上一屆的完全執政有天壤之別,雖說仍有可能在個別議題上與民眾黨合作,也有可能因此成為多數,但畢竟有求於人,綠白基本也有其政治利益上的衝突,民進黨過去任性蠻幹的作法非要調整不可,加上國民黨多位能打善戰幹將也進入立法院,如謝龍介、徐巧芯、羅智強等人,今後民進黨予取予求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處此不利大環境之下,新一屆政府如要有所作為,心態勢須「謙卑謙卑再謙卑」,更要講究協調溝通的政治藝術,尤其要找回民進黨建黨之時所標榜的「清廉勤政愛鄉土」初心,賴清德應力圖擺脫前朝的束縛包袱,建立有別於前一任的新政府架構,特別是要修正蔡英文「抗中保台」的錯誤路線,大膽廢掉危險而根本不可行的「台獨黨綱」,若只是因循苟且的「蔡規賴隨」,用人處事也未能展示改革決心,或將應驗有識者預言「賴一任」的批評。

就賴清德一貫的行事風格,包括其個性的剛愎自用,與自詡「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一路走到黑,此事一語成讖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三分天下大勢所趨?

至於未來台灣政壇是否會三分天下而形成鼎立之局?似乎言之尚早,但經此次大選,確實明顯已有此項契機出現。

當前台灣政局形勢是「兩大一中」,「兩大」是傳統藍綠兩大政黨,民進黨猶如擁有百萬之眾的華北曹操,國民黨洽似歷經兩代三世經營的東吳孫權,「一中」則是民眾黨,柯文哲猶如赤壁之戰後據有荊襄之地的劉備,三者各據其地,各擁其主,端看未來發展而定。

決定未來發展趨勢,主要關鍵在兩點:

其一是平日三大政黨的表現,在朝的民進黨主要表現在執政績效,施政必須讓人民有感,包括重要的經濟數據、兩岸關係、國際外交、國防安全等方面,都要拿得出亮眼成績單。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戰場主要在立法院議事績效,必須強而有力監督賴政府,看緊人民荷包,藍白在必要時甚至須主動合作,提出並通過符合人民需要的法案,有效制衡鞭策執政黨,徹底打破過去府院一家或淪為行政院立法局的不正常現象。

其二要看兩年後的2026年底地方選舉表現如何。依照此次大選得票分佈,民眾黨以其擁有平均超過兩成的地方實力,勢必在各縣市積極介入並提名各項地方公職人員參選,縣市、鄉鎮等單一行政首長部分或許不易成長,但多重名額選舉的民意代表部分必然會大幅擴張,當選100名以上縣市議員和鄉鎮民代表絕不成問題,如此民眾黨或可在基層與藍綠一搏,進而形成鼎足之勢,未來潛力不可小覷。

只是,關心台灣政局發展的人們不免要質疑:柯文哲是劉備嗎?民眾黨的諸葛亮又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