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菁英看華府的台灣牌
美菁英看華府的台灣牌
全球國際關係專家、學者幾乎一致認為,台灣海峽是世界上最可能爆發衝突的熱點。近年來,中國大陸為對應台灣和美國的挑釁,大大加強了在台灣周圍的軍事行動範圍和強度。台灣也增加了國防預算並加強了軍事準備,美國更頻繁地在該地區進行軍事行動。2022年習近平在與美國拜登總統通話時,特別警告說:「玩火者必自焚!」
這種噩運即將來臨的感覺催生一系列避免災難的政策和處方。有的呼籲美國應聲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發出防衛台灣的堅決承諾,甚至表明必要時不惜動用核武器;有的強調增強台灣的防衛,將台灣武裝成難以併吞的「刺蝟」,或將台灣海峽變成難以逾越的「沸騰護城河」。
儘管每個方案的支持者都大膽地宣稱其提議具有優越性,但現實是所有的提議都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美國怎麼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瞭解過去是否有助於美國在雷區中規劃未來的路線?
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教授蘇爾曼‧瓦西夫‧汗(Sulmaan Wasif Khan)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在2024年5月出版的新書《不屈之島:八十年來美中夾縫中的台灣》,開宗明義表明:「如果要避免災難,我們就必須充分理解美國、中國和台灣之間的三角關係」。
蘇爾曼認為,美國對台政策是一片混亂,幾乎沒有大戰略或精心規劃的指引,實際上,是各方一再錯失機會。他批評兩黨的總統未能採取大膽行動,徹底解決台灣地位問題,他認為,此舉或將永久緩解困擾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但蘇爾曼低估創造性地使用模糊性和妥協性政策,是如何幫助華盛頓處理與北京的緊張關係。不確定性非但沒有加劇衝突,反而為東亞數十年的和平與繁榮創造了條件。
蘇爾曼認為美國的失誤始於1943年開羅會議。當同盟國領袖規劃戰後世界秩序時,羅斯福總統決定將當時仍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歸還給中國。蘇爾曼認為,如果當時羅斯福決定將台灣歸聯合國托管,那就不會使台灣成為國共內戰的政治皮球。自此美國一誤再誤。杜魯門總統的中立政策在國共兩黨之間都不討好。艾森豪的政府四分五裂、混亂不堪,最終制定了優柔寡斷、軍工複合體的台灣政策。
即使是通常被譽為策劃對華開放的天才尼克森總統和季辛吉國務卿,也缺乏清晰的戰略。蘇爾曼批評《上海公報》迴避台灣問題,他認為,由於未能公開表達季辛吉私下向中國保證過的事情--美國不會阻礙台灣與大陸統一的政治進程--華盛頓錯過了將台灣歸還給中國並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機會。
卡特總統對台斷交、廢約、撤軍,斷然與北京建交,但國會扯他後腿,通過《與台灣關係法》,聲明對台灣的任何威脅都將引起美國的重大關注,並繼續對台出售武器。蘇爾曼認為,《與台灣關係法》讓華盛頓徹底困惑,它將在多大的程度上致力於防衛台灣?
在蘇爾曼看來,美國政策的致命缺陷是未能全力以赴地反對台灣獨立。美國曾有機會選邊站隊,但都被錯過了。1949年7月,美國外交官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曾經主張,美國強制國民黨撤出台灣,並建立一個國際政權,舉行全民公投決定其未來。這個設想,在肯南提出的兩年前杜魯門總統特使魏德邁將軍(Albert Wedemeyer)曾經提出,但最後不了了之。
蘇爾曼認為,如果美國在開羅會議和國共內戰期間完全接受台獨,或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或1970年代美中和解期間完全默認北京的要求,那就能夠避開今日面對的難題:反對北京脅迫統一的努力,但又不敢冒著與中國開戰的風險,承諾保衛台灣。蘇爾曼強烈批評美國政府很多時候對台政策的口徑不一,更不用說國會常常要插上一腳。
對為美國政策辯護的人而言,不確定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一種惡習。華盛頓的做法經常被嘲笑為「戰略模糊」,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微妙的戰略,通過拒絕具體說明,在什麼情況下美國可能在台北與北京發生衝突時進行軍事干預,這種戰略促進了台海兩岸採取審慎態度。因此,美國對台政策缺乏絕對性的義務。不存在北約第五條或美日《安保條約》中規定的集體防禦承諾。相反,根據《與台灣關係法》,美國承諾將把「任何以非和平手段決定台灣未來的行為」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並將引起美國的嚴重關切。
《與台灣關係法》是美國長期「一個中國」政策的核心。根據這個政策,華盛頓對台灣沒有外交承認,但是華盛頓在許多問題,如衛生、經濟以及越來越複雜的軍事和安全方面的問題,與台北緊密合作。華盛頓不支持台灣在以「國家」為標準的聯合國或國際組織擁有席位,但贊成台灣在許多多邊機構發揮積極作用,並鼓勵其他國家與台灣維持全面外交關係。該政策主張,台灣的最終地位,必須以和平手段並獲得台灣人民的擁護來解決。
越來越多專家和前官員主張從「戰略模糊」轉成更明確的軍事和外交支持政策。拜登自己曾多次表示美國願意軍事防衛台灣,雖然隨後官方就澄清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
得過且過,拖延問題,分擔差異--所有這些都很容易被視為缺乏戰略清晰的證據,這些策略只顧短期應付,而忽視了優柔寡斷的長期後果。戰略模糊會鼓舞對手,讓朋友不安。
但是說模糊性經常是錯誤的,並不意味它總是錯誤的。特別是當美國有多重利益時,制定一項所有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是不可能的。它對和平解決爭端和拒絕政治、經濟和軍事脅迫都有著極大關注,它對中國可能控制台灣周邊戰略水域和台灣本身感到憂慮是理所當然的。但美國也有迫切的利益需要避免戰爭,甚至避免與中國不斷升級的爭端所導致的嚴重經濟混亂。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再到人工智能風險,許多全球挑戰都需要中美合作。
蘇爾曼回顧歷史說,今日中國認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領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站不住腳的。在清朝,台灣只是一塊殖民地,它應該享有美國威爾遜總統「民族自決」,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去殖民化」的權利。但美國在支持台灣分離運動上一直搖擺不定,總是支持政治自治而非法理獨立。
1995和1996年台海危機時中國對台發射導彈,克林頓總統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附近海域,而沒有進入台灣海峽,中國也見好就收,從而避免了中美直接衝突,這是中美採取審慎態度的價值的有力例證。隨後克林頓政府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兩國恢復接觸。
美國政策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是各方都樂於把最終解決方案推遲到未來,並且相信時間在他們這一邊。幾十年來,中國領導人希望,不斷增長的經濟活力和繁榮,將使統一對台灣人民越來越有吸引力,也使得美國越來越能夠接受。1971年季辛吉訪問北京對中國人提出的看法加強了中國信念,他認為政治發展方向會像周恩來總理向他說的那樣,走向兩岸統一,季辛吉表示,美國不會阻礙這種基本發展。從美國的角度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台灣與大陸的差異可能縮小,雙方可能達成諒解。
今日,很多人認為情況已遠非昔比,三方之中無人認為時間站在他一邊。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意味著北京不久將有實力在軍事衝突中勝出;今日有很多人認為,能否成功捍衛台灣,不無疑問。他們認為,只有通過明確承諾防衛台灣,包括提供軍事和政治支持,急劇增強威懾,才能阻止北京奪取台灣。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台北和華盛頓的政治趨勢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今年1月,台灣選民選舉賴清德當總統,北京認為他比前任蔡英文更傾向台獨。加上美國國會越來越激進支持台灣,這意味著北京有失去控制台灣的風險。中國鷹派對應美國辯論,主張加強軍事力量壓制台灣。美國也加強對台軍售,國會議員紛紛訪問台灣。中國也以大規模軍演回應,台灣因此陷入兵凶戰危的困境。
蘇爾曼反覆提醒讀者,走向現在的道路並非歷史必然,而是北京、台北和華盛頓領導人所做的選擇的產物。歷史應該成為三方領導人的警示和激勵。台灣海峽衝突雖非必然,但也並非不可能,能否避免取決於三方政府審慎的政策選擇。正如蘇爾曼和其他批評美國對台政策的人所指出的那樣,數十年的模糊和妥協,並沒有讓北京、台北和華盛頓完全滿意。但從定義上講,讓一方完全滿意的都是另一方無法接受的。因此,目前唯一的選擇就是「維持現狀」,這就是蘇爾曼最後的結論。
但「現狀」是辯證發展的。台灣問題久拖不決,固然可能被美國用來作為遏制中國的「棋子」,分散北京當局致力於推動民族偉大復興的精力,但「東升西降」已經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美國的影響力正日益衰退,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必然,這次大陸青年訪問團所到之處激起兩岸血濃於水的兄弟之情也是割不斷的。因此只要加強兩岸交流,特別是青年之間的熱烈交往,不信家國情懷是喚不醒的。因此在維持現狀期間只要有所作為,長期來講應有利於兩岸融合發展,從而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至於前引蘇爾曼回顧歷史的說法,說什麼「今日中國認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領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站不住腳的。」只能說是信口開河,表明骨子裡是個美國建制派的「菁英」學者。◆
社論
「南方聲音」
中外關係
今日美利堅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