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工作會議的觀察
經濟工作會議的觀察
由於遭逢內外在不利因素衝擊,近年中國經濟景氣低迷,經濟成長下滑呈長期化趨勢,因此如何提振經濟景氣已是當今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面臨的主要問題。去(2024)年年初以來,中國便著力於緩解經濟困局,特別是9月下旬提出一系列激勵房市、提振股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產生某種程度的激勵作用,惟任何政策均非短期能竟其全功,以致中國如何緩解經濟面臨的問題便備受關注。
12月9日及12日中國先後舉辦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這兩個「重磅」會議性質大不相同,政治局會議主要設定宏觀經濟調控的框架,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主要政策方向。在此一政策方針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提出今(2025)年具體工作方向和重點工作任務,擴內需、穩房市、振股市仍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但是面對國內需求嚴重不足,國際產業鏈斷鏈危機,以及國際經貿保護主義盛行,特別是即將再度入主白宮的川普政府將繼續對中國進行貿易戰和科技戰,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順利推行將面臨鉅大的壓力和挑戰。
一、構建宏觀經濟調控框架
現今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主要表現於通貨緊縮、經濟復甦動能不足、金融系統存潛在風險、地方政府債務沈重、房地產低迷、消費振興乏力,這些問題成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也是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注的主要議題。去年4月30日、7月30日、9月26日和12月9日舉行的政治局會議,都針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討論,並提出應對政策、措施。
9月26日政治局會議除針對消費、就業、社會保障等涉及擴內需和人民福祉問題提出因應方案外,會議的主要重點有二。第一、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要求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要發行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有力度減息。第二、房地產和資本市場方面,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支持盤活存量閒置土地,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這期間,從9月24日至10月中旬,中國推出降準減息、支持股市、穩定房市、化解地方政府債務等一系列政策,其中,未來五年內將推出10萬億元用於解決地方債務問題,更是宏大的調控方案。從市場情緒近來轉趨樂觀來看,有關政策正在發揮作用。
12月9日,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做好今年經濟工作,其政策方針和調控取向,主要為:
1.調控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2.財政和貨幣政策: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3.房地產及資本市場: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要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4.擴大內需: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5.外貿外資: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6.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7.民生福祉和社會保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次政治局會議所揭示今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總基調和政策方向,這與過往的經濟運行相較存有兩大特點:
第一、在經濟調控總基調上,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後面,加上「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本次會議又加上「守正創新、系統集成、協同配合」,這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複雜和嚴峻,緊迫任務和優先事項增多,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和經濟重點也必須加以調整,並緊密協同配合。
第二、此次政治局會議繼2009-2010年因應國際金融風暴後,首次提到貨幣政策遵行「適度寬鬆」基調,這是相隔近14年後再次提出,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適度寬鬆」,為央行實行更大力度的降準降息創造了政策空間,再加上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很顯然,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強大的財政政策,將嚴重影響今年的宏觀經濟調控。
二、揭示宏觀調控方向和工作任務
去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去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並部署今年經濟工作,會議中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認知,認為中國經濟「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在宏觀經濟調控總基調上,會議明示今年要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會議指出,今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同步的政策目標。
宏觀經濟調控方面,則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具體執行上,則要求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完善部門間有效溝通、協調反饋機制,增強政策合力。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高政策整體效能。 「系統集成、協同配合」,是今年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精神。由於宏觀經濟調控涉及政府與市場,以及各不同領域和產業的連動。為期能達致調控成效,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做到「五個統籌」: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形成「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的九項經濟工作任務為:1.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2.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3.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4.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5.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6.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7.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8.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9.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消費和投資是關鍵
經濟形勢有其「相對」的固著性,其問題的緩解非任何一項調控政策所能立竿見影,而調控政策亦有其延續性,不過會針對經濟形勢的演變做出調控方向的調整。
中國去年9月底推出一系列有關降準減息、支持股市、穩定房市、緩解地方政府債務的「組合拳」,旨在穩定金融、減輕地方債務壓力,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調控方案則聚焦擴大內需、提振消費,一方面,投資、外貿、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在當前「逆全球化」風潮下,中國的外貿形勢勢將嚴峻,有必要在消費和投資增加力度,推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振消費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就業機會,有助社會和諧穩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經濟工作任務。在此一方針下,財政和貨幣政策應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起「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特別是夯實鞏固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產業創新、穩住房市股市等幾大支柱,確保經濟基本面穩定回升,增強防範化解風險和外部衝擊的底氣與韌性。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規劃,「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和「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支出)底線。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要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以及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經濟工作會議推出具體措施和提法,如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等,效果值得期待。
四、宏觀調控政策面臨的壓力和機遇
對中國而言,目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嚴峻複雜,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衝突加劇大宗商品安全保障壓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愈加突顯,而國內需求不足和投資低迷困境尚需深度提振,以致各界對宏觀經濟調控的穩中求進的「進」更加期盼。
國家統計局於去年12月9日發佈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2%,環比下降0.6%;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由10月下降0.1%轉為上漲0.1%,實現「由降轉漲」,國內工業品需求有所恢復。CPI和PPI指數走勢,主要原因為:
其一、國際商品價格持續通縮,國內市場供給充足,以及行業競爭激烈,對全國物價漲幅帶來一定抑制作用。
其二、11月受氣溫偏高及出行需求回落等因素影響,全國CPI環比有所下降,同比小幅上漲,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繼續回升,同比上漲0.3%,漲幅比10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其三、近期食品和煙酒類價格漲幅放緩,能源價格有所回落,各地購物節普遍推出「降價促銷」活動;另一方面,隨著極端天候擾動的減弱,蔬菜供應量回升,豬肉集中上市,市場供給增加對價格帶來拖累。
短期因素影響中國CPI和PPI走勢,顯示當前消費恢復節奏相對偏緩,經濟復甦力度仍不足,因此一系列提振消費需求、提升居民消費信心的政策,確實有繼續加碼的必要。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展使中國經濟體制逐漸與國際經濟體系相融合,並扮演積極重要的角色。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的風吹草動也對中國經濟帶來衝擊,以致近年國際經濟「逆全球化」對中國外貿出口和外資引進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儘管如此,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止息。
去年12月8-9日,中國與全球10個主要國際經濟組織(包括世界銀行、IMF、WTO、新開發銀行在內)負責人,在北京舉行題為「凝聚發展共識、促進全球共同繁榮」的「1+10」對話會,習近平指出,「要促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遍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各方要進一步聚焦發展,共同營造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促進全球治理水平提升,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全球化受到挑戰,地緣政治風險充滿不確定性之際,中國仍然採取積極開放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強調「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制度開放」,今年將加大引資力度,「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這不僅有助於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其外溢效果和感染力更將增添中國在全球治理的影響力。◆
社論
「南方聲音」
中外關係
今日美利堅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