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據地製藥的台灣人

雲林人黃仁和

閻崑
(文史工作者)


黃仁和,1925年出生于台灣雲林縣,1944年在日本大學畢業,所學專業是製藥。當時,祖國大陸正處於抗日戰爭後期。受林思平(當時名為盧道龍)的動員和指引,他放棄了留在日本工作的機會,也沒有回到台灣家鄉與父母團聚,過較為富裕的生活,毅然與幾位在日本留學的台灣鄉親一起,回到了祖國大陸。

剛回國時,黃仁和來到了山西太原,在鐵路醫院謀了一份藥劑師的差事,但因為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遇到了不少困難。特別是北方的生活習慣和冬天寒冷的天氣,特別不適應,對他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據黃仁和的女兒黃萍在回憶文章中所說:「這段時間,他一邊工作,一邊尋找黨的地下組織。終於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夕,找到了黨組織,由組織派人接他,輾轉來到八路軍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

關於這一節,蘇子蘅先生是這樣回憶的:「1945年6月,甘瑩在宣武門外泉州會館偶然遇到太原鐵路醫院的醫師林思平。林思平拿出他在台灣時我的朋友林朝文的一封信,信中希望我對他(們)給予幫助。很快,我在西單一家電影院旁邊的餐館和他們見了面,並把他們要去抗日根據地的願望及時報告了張大中(中共城工部聯絡員)。日本剛一投降,便安排林思平、盧莉夫婦,其弟白風洋,太原鐵路醫院藥劑師黃仁和四人去了抗日根據地。」

黃仁和來到張家口時,抗日戰爭剛剛勝利,日本已經投降,但日本戰俘還沒有遣返,一些戰俘,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願意為中國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而經過八年艱苦的抗戰,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十分困難,缺醫少藥,特別是前線,藥品更是短缺。軍區首長決定利用日本專家的製藥技術為八路軍根據地的軍民服務。

黃仁和被委以重任,一方面為日本技術人員當翻譯,一方面學習日本專家的製藥技術。那段時間儘管很短,但黃仁和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利用時間拚命學習,終於把日本製藥技術學到手。日本專家回國之後,他挑起了根據地製藥廠的大樑,已經能夠指導生產製造所需藥品。

那時,根據地軍民的文化水準普遍較低,嚴重影響了對製藥科學生產技術的掌握。黃仁和認為,生產藥品不是簡單的勞動,它需要掌握技術的人才,所以他注重人才的培養,一面負責工廠的製藥技術工作,保證正常生產,一面舉辦培訓班,親自授課,提高幹部工人的文化技術水準。

要知道沒有多久,軍區藥廠就離開張家口搬到了大山中,條件非常艱苦,但黃仁和與大家克服困難,共同努力,一批批藥品生產出來,送到根據地軍民手中,使前線戰場上負傷的官兵得到及時的救治,解決了燃煤之急,也獲得了根據地首長和軍民的好評。

全國解放後,黃仁和調到重慶,參與組建西南藥廠,解決部隊和西南地區人民缺醫少藥的問題。同時還主持研製出一種特殊的燃料,供部隊進軍新疆、西藏使用(這種燃料便於行軍攜帶,且燃燒時無煙,使敵人難以發現我軍的行蹤)。

1955年,他被調到國家輕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工作,不久又被調到河北省調查部。1955-1961年,為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曾奉派駐日完成特殊使命。回國後曾任河北省科委工業處副處長。文革後期參與組建河北省科委微生物研究所,任書記兼所長;後來又安排他負責組建河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不久,調到天津醫藥工業研究所任所長、顧問。

終其一生,為中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