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居民來台觀光:春藥?毒藥?

楊開煌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兼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一、大陸積極開放:

今(2005)年5月3日中共中央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授權宣佈,大陸有關方面將於近期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

其後在5月20日中共國家旅遊局新聞發言人張堅鍾也隨之宣佈大陸方面負責磋商的是「中國旅遊協會」,他建議台灣方面也由「民間旅遊機構牽頭與大陸方面商談」。至於商談時間通過雙方協調後確定;商談地點則「可在大陸,可在台灣,也可視情況在香港、澳門」。同時張還宣佈了大陸方面對此事處理的三原則:

1、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是兩岸中國人之間的事情。

2、組織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將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

3、大陸旅遊業界將與台灣旅遊業界及相關各界人士相互協作,積極推動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早日實現。

同時北京的旅行社開通赴台旅遊預約登記報名,據報導從目前報名情況看,市民較為踴躍,報名者已約有300人。

而廣東省的旅行社也開始預約旅遊台灣。據報導「目前幾家旅行社制定的赴台旅遊線路,遊覽點包括台北、花蓮、台東、高雄、阿里山、日月潭等。旅行社預計,8天左右環島游價格約為人民幣8000元,一旦正式開放,馬上就可收客組團,目前已開始接受預約報名。」而廈門旅遊集團和廈門建發國旅表示,正在對台灣游的行程和價格進行推敲和確認。根據目前的條件,福建人到台灣旅遊,可從香港轉機到台北,或從廈門乘船到金門,再從金門乘機到台北。在上海,一些旅行社也為遊客設計了好幾條台灣游線路,像8天環島游價格初步定在人民幣8000至1萬元。與此同時,一些內陸省份,如河南、湖北等地也積極醞釀,為赴台旅遊做好準備。在日前召開的豫台旅遊高峰論壇上,與會者就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路線、價格等問題展開了研討。大陸的中青旅行社宣佈「中青旅與澳門航空達成初步一致:32人成立一團出發,提供9晚10天的旅遊項目,同時參加首發團的遊客可優惠300元人民幣。」在寧波儘管大陸赴台旅遊還僅僅停留在概念上,但在中國沿海城市?浙江寧波,卻已進入如火如荼的預熱階段,當地十多家旅行社更是對「台灣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總之,大陸人民在連、宋登陸之後,確實感染上一股「台灣熱」,都想有機會去台灣走走,看看;此一趨勢一方面代表了大陸人民對台灣的好奇心、好勝心,總想親眼看一看台灣,尤其是大陸的中、小學教科書上的日月潭,阿里山,在潛意識中,則更想拿近幾年大陸的變化和台灣的現況比一比。另一方面,則代表了大陸人民確實擁有相當的消費能力,台灣雖然是在亞洲屬高消費城市地區,但是大陸人民仍然是興致高昂。同時在大陸民族主義的心理情愫影響下,於是不論是大陸的旅遊業者或是台灣的旅遊業者,莫不看好此一市場。

二、台灣確有需要:

近年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出現重大的困難,從經濟發展策略來看,台灣在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中,一直沒有真正找出自己的發展定位,例如,台灣未來應以那些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在這些產業鏈中台灣應居於何種環節,這是首要的問題;從兩岸經貿關係的角度來看,台灣在2002年8月召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為「經發會」),在兩岸方面就有過推動兩岸經貿發展,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建立資金回流機制,兩岸三通,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等,然而事隔五年台灣在兩岸經貿方面,除了依存度越來越高之外,其他不是效果不張,就是根本沒有實行,以至於台灣經濟日復一日的蕭條,其中還出現過負成長,從台灣的經濟出口結構來看,以2004年的進出口內容為例,其主力產品是資訊電子,占出口比重的三分之一強,進口比重也高達五分之一強,如果以電機電子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密集產業的進出口合併計算,則在二千年時,已近台灣進出口量的二分之一。換言之,台灣經濟發展的內容也是十分單一化,於是世界的資訊電子的消費景氣就決定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這也說明了台灣經濟的危機所在。從台灣經濟的前景來看,最令人擔心的問題則在於泛政治化、邊緣化和空洞化,所謂「泛政治化」一方面是指以意識形態管理台灣的經濟,只要與兩岸相關就不以經濟規律來思考對策,而是以台獨的需要來思考對策;其結果常常出現「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花」的現象。另一方面是指一切措施都是以選舉作考量,其結果大家所考量的政策就都是短期的、戰術的、感觀的、具有選票效益的經濟作為,而不考慮其長期利弊得失;所以「泛政治化」的結果只能是使政府在該作的和需要作的事不願作、不敢作,而不該作的、不需要多作的事,找了許多「理由」去作。所謂「邊緣化」是指在全球化之下亞洲的經濟整合,悄然啟動,而台灣無法參與其中,同時兩岸之間又沒有「三通」因此台灣日後的經濟發展自然無法因亞洲的經濟整合,從中獲利;又因為兩岸之間,無「三通」的便利而喪失自己地緣戰略上、文化戰略上原有的優勢;因此,台灣的經濟地位也從以往的高居「四龍之首,退居其末,近來更是再進一步「蟲化」?人稱「三龍一蟲」;所謂「空洞化」是一種徒留表面,內容空虛的現象,以往台灣當局在阻止台商逕赴大陸投資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產業外移將造成台灣產業的空洞化」,其實以目前台灣的經濟情況來看,台灣經濟「空洞化」的原因,恰恰是來自兩岸當局尤其是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關係的過多不當干預,反而如今台灣經濟發展仍未出現立即的危機,完完全全是得利於兩岸經貿的聯繫,和台灣從中所獲得的大量出超。然而當今的經濟形勢又有變化,由於中國大陸自身的經濟起飛,外界與大陸交流的增加,大陸人力與人才的工資優勢以及大陸加入WTO等等情勢,台灣在全球產業大分工的趨勢下已逐漸喪失了原本的競爭優勢,但是,台灣的權力精英面對此一形勢的突破性勇氣不足,面對其他地區經濟如韓國的再崛起,其反省能力幾乎是完全欠缺的,反而對修憲,對正名則是趣味盎然,樂而不疲。所以當前的「空洞化」已經不是產業空洞化而是台灣空洞化的危機。

面對上述的困境,在連、宋登陸之後,大陸當局同意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對台灣經濟而言,應該是一個相當重大的消息,特別是參照香港在受到金融風暴重創之後的經濟衰退,其後又得利於「香港自由行」政策的開放,從而加速了香港經濟的景氣復甦。台灣的經濟是否可以從其中獲得可供參考的啟示呢?

三、業者翹首以待:

當大陸官方宣佈開放大陸居民來台觀光的消息一出,台灣的業者莫不振奮,於是業者有座談會、立法院有公聽會、兩岸的旅遊網站開始合作、在野政黨當然是積極表態、台灣媒體也起而響應。

綜合台灣各界的反應,大致的意見是:

(一)大家都持贊同的意見,只有執政黨和台聯黨是有條件地贊成,要求通過政府對政府的談判,但至少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反對;

(二)大家都期待也相信此一政策對台灣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因此必須及早促成;

(三)有關技術層面的問題,可以比照兩岸在05年春節包機的模式:政府授權以官扮民的談判模式,加以促成。何以業者如此積極呢?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網站的資料:02年來台的觀光人數為272.6萬人次,此一數量為亞太觀光客總量的2.1,世界觀光客總量的0.4%,觀光收入僅42億美元佔全球0.9%,占亞太的4.4%,03年觀光客降至224.81萬人次。到了05年台灣交通部觀光局統計顯示,93年上半年因禽流感疫情及總統大選紛擾,來台人數僅約140萬人次,當年下半年不利因素消失後,來台觀光客市場已呈回穩,全年來台人數為295萬人次。今年來台觀光旅客有機會突破300萬人次。不過觀光客倍增計畫將目標訂在民國79年達到500萬人次,若要達成目標,還需要有更具國際吸引力的活動拉抬聲勢。

而同樣在02年大陸、港、澳三地的觀光客總量為59.884萬人次,占亞太地區的45.6%,占世界觀光客14.2%,大陸部份姑且不談,縱以新加坡和香港來比較,同樣是面積有限,幅員狹小,資源不多但是每年可以吸引上千萬人次的遊客造訪,面對如此巨大的落差,台灣的業者豈能不急。再從中國大陸人民的旅遊能力來看,依據大陸官方的資料稱「在2001年──全國國內旅遊人數達7.84億人次,比2000年增長5.3%。其中:城鎮居民3.74億人次,農民4.0億人次;──全國國內旅遊收入3522.36億元人民幣,比2000年增長10.9%。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消費2561.67億元,農民旅遊消費870.69億元。?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449.3元,比2000年增長5.3%。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遊人均花費708.3元,農村農民國內旅遊人均花費212.7元。至於大陸人民出境旅遊的能力在2001年,中國已成為亞洲地區增長較快的新興客源輸出國,增長速度名列前茅,基本情況如下:──增長速度保持兩位數。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1213.31萬人次,比2000年增長15.9%。其中:因公出境人數為518.77萬人次,比2000年增長7.2%;因私出境人數為694.54萬人次,比2000年增長23.3%。──市場結構基本沒有變化。中國公民出境第一站按人數排前十位元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香港、澳門、泰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新加坡、朝鮮、澳大利亞。這一數據說明,大陸的遊客只要出境公民的一成有意願赴台觀光,台灣的觀光旅遊人數立即可以突破500萬人次,輕鬆地創造出新的紀錄,而且此一利多的趨勢不是只有三、五年的榮景,而是一、二十年的生意。因此台灣的業者聽聞中國大陸當局宣佈「開放大陸居民赴台觀光政策」的宣佈,可以說莫不翹首以待,殷殷相盼。

四、「台獨」有所顧忌: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按經濟的角度來看,台灣當與完全沒有不全力配合的理由,然而台灣對此政策的總體反應是「官冷民熱」,按台灣陸委會的條件是:

(一)是要看大陸方面是否早日解除大陸居民的旅遊限制。

(二)是必須由雙方「政府」或指定機構展開必要協商,才可決定。

而目前主要的問題有二:

(一)是所謂三大類的規定依據台灣在2001年底通過了《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將大陸居民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在大陸生活工作的大陸居民;第二類是出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大陸居民;第三類是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工作、學習、定居的大陸居民),並先開放所謂「第三類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其後於2002年5月1日開放所謂「第二類大陸居民」赴台旅遊。」

(二)是政府對政府的協商,事實上,在「一中」原則未解決之前,兩岸官方的協商是完全不切實際的要求,除非台灣當局並不希望大陸居民赴台觀光,因為兩岸在05年的春節包機談判中,已經樹立了良好的以官扮民的可行模式,故而只要台灣當局有意願,關鍵不在於政府對政府,完全不存在平等及公權力受損的問題,誠如台灣的《經濟日報》所說「關鍵在於雙方決策者是否真的要做;如答案是肯定的,形式問題,雙方都會巧妙的安排,相互的配合。至於貨運包機,甚至包機直航,亦非不可協商的議題。」,因此「我們期望主管當局,早日指派代表與協商的單位,與大陸溝通,盡速進行協商談判;獲得結論後,落實推動,創造雙贏,對正在下滑的台灣經濟,應大有助益」當然在野的台聯黨也是類似的主張,要求兩岸政府間進行談判,才能開放大陸居民的赴台觀光。為什麼「台獨」者對兩岸觀光在本質上持反對的態度呢?看來主要關鍵在於對開放觀光的影響有著不同立場的評估,對非「台獨」者而言,開放大陸居民赴台觀光所代表的意義在政治上是兩岸的和平,在經濟上是台灣經濟形勢可能的榮景,在社會層次上代表兩岸社會的重新認識、重新融合。

但是對「台獨」者而言,上述的結果正是他們的憂慮所在,以目前台灣方面的相關規定:大陸的觀光旅客每日是一千人為上限,則一年約36萬人次,按上述02年世界旅遊組織的資料計算,以全年觀光收入的42億美元除該年入境觀光旅客272.6萬,則每人次的觀光消費約1540美元,再以此數推估大陸赴台的觀光客,其創造的經濟效益大約是5.5億美元左右,此一經濟效益如果以台灣的國民年均GDP為1.3萬計,大約是五千名的工作機會,初看起來並不驚人,但是此一政策一旦開放,其增長的勢頭肯定強大,最終必將是台灣觀光業最主要的客源,從而成為台灣經濟消費市場的主要支柱之一,如此一來從長遠的角度看,台灣的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有可能從外銷,擴大到消費,這就使大陸在控制台灣的籌碼大大增加,台獨的可能性將更低。這是「台獨者」在經濟層面的顧慮;其次在社會層面,可以想見的,是由於大陸人民陸續不斷來台,而且透過觀光渠道與台灣民眾直接接觸,其結果對台灣民眾的中國認知自然有所衝擊,此一衝擊的好壞決定在大陸觀光客在台灣的表現,顯然大陸當局也注意到此一問題的影響力,因此在「三原則」中的第二原則提出:「組織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將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以便在開放觀光的初期使台灣民眾對「大陸同胞」樹立新的印象,其結果亦將影響「台獨者」灌輸給台灣民眾的中國印象,如果再加上不斷增加的兩岸通婚的家庭,極有可能衝擊到台灣社會上,目前比較主流的台灣與中國互斥性的認同觀,從而出現相融性的「認同觀」,這就可能影響到「台獨者」所希望建構的台灣主體性,這是台獨者在本質上反對開放觀光的潛在理由;一旦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在經濟上出現更深的依賴,在社會層面出現融和和認同的饃糊,則「台獨者」所希望建構的政治的獨立性也必然落空。因此「台獨者」至少不希望大陸觀光客開放的太早,他們希望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認同,至少已經達到新加坡與中國之間的認同狀態時,再談大陸觀光客開放赴台的事。

五、結 論:

「台獨」者的顧慮只能使人想到大陸文革時代的四人幫,「寧要無產階級的草,不要資產階級的花」似的意識形態、僵化的教條,事實上,依據台灣學者對台商的認同的研究結果來看,認同轉變因素十分複雜,也會是十分漫長的過程,其中比較原始的動因之一,在於對台灣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的深層的失望。以此推論認同轉移的關鍵,在於台灣當局自己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而不在於人的交流和接觸,因此疑慮台灣人民的主體性認同可能喪失的「台獨者」,與其大力阻止大陸居民赴台觀光,不如反求諸己,勤修內政,振興經濟,和諧社會。反之,阻得了人,也無法保證台灣人民的認同。開放大陸居民觀光政策,雖然沒有人可以保證是台灣經濟的回春丹,但是在2000年的「經發會」台灣的經濟精英就有此共識,足證從經濟學理來看,開放政策對台灣肯定是利大於弊,當時是大陸方面因為對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有所疑慮,因此不願配合,五年以後,大陸的「對台政策」在思路上已經超越台灣政治生態上藍、綠政權的思考,轉而從台灣人民利益的角度,從兩岸關係戰略的高度,提出相對持平的大陸政策,曾幾何時台灣反而自我退縮,從意識形態思考經濟政策,而不從最根本的台灣利益和台灣優先來因應大陸的開放政策,個人以為台灣當局如果願意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積極面對,做好觀光策略的選擇,是可以在兩岸創造雙贏的契機,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尋找多元化的支柱,更重要的是為台灣在經濟全球化的彷徨中,找到新的定位和發展的方向。◆